雖然這篇焦慮型依戀治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焦慮型依戀治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焦慮型依戀治療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早上收到群組訊息,覺得應該很多讀者需要這個機會,各位焦慮型 vs. 逃避型依戀的未婚伴侶,來幫幫 海苔熊 的博士論文XD ==================== 我們希望招募在感情裡「焦慮與逃避依戀配對」的未婚伴侶,並且透過沙盤遊戲來探討你們在伴侶關係當中所共同面對的議題。 本研...
焦慮型依戀治療 在 P I P 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08 15:44:59
pocast初體驗,來聽我們聊感情🤍 / (我也聽完了,發現現在蠻能聊天的餒😌) / 〈海苔熊心理話〉Podcast【溫柔讀愛·聊癒特集SP02 feat姚愛寗】上架囉!這集我因為姚愛寗 Pipi Yao 的一段話感動到快哭了😢 她靜靜的看著我的胸口,我問她說如果可以看見我靈魂的能量,那是什麼顏色...
焦慮型依戀治療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03 21:59:24
〈海苔熊心理話〉Podcast【溫柔讀愛·聊癒特集SP02 feat姚愛寗】上架囉!這集我因為姚愛寗的一段話感動到快哭了😢 她靜靜的看著我的胸口,我問他說如果可以看見我靈魂的能量,那是什麼顏色,他說是一種暗暗的藍色,有一種想要休息的疲憊的感覺,我那時候真的鼻子有點酸,覺得好像很久沒有這樣子被人家看...
焦慮型依戀治療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9 10:13:12
依戀效應 📌習得的安全型依戀 如果你的出身背景顯示你應該屬於不安全型依戀,而你卻不是,那麼你就屬於習得的安全型依戀。 下列兩種情況的任何一種 *有另一個人(非照顧者)代替了照顧者,與你建立了有意義的穩固關係。在童年或青春期,這個人可能是阿姨、叔叔、養父、養母、教師、心靈導師或教練;成年後,這個...
焦慮型依戀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上收到群組訊息,覺得應該很多讀者需要這個機會,各位焦慮型 vs. 逃避型依戀的未婚伴侶,來幫幫 海苔熊 的博士論文XD
====================
我們希望招募在感情裡「焦慮與逃避依戀配對」的未婚伴侶,並且透過沙盤遊戲來探討你們在伴侶關係當中所共同面對的議題。
本研究之所以採用沙盤遊戲,是因為在我的實務經驗,以及許多研究報告中,都提到:沙盤遊戲可以讓我們意識自己在伴侶關係當中,沒有察覺到的想法、感受與議題。
若是您符合以下條件,也有興趣探索自己與伴侶的關係,並且願意接受沙盤遊戲的討論形式,竭誠歡迎您報名來參加我們的研究:
1.在這段關係當中,明顯感受到其中一個人比較偏向焦慮依戀,很害怕被遺棄,另外一個人明顯偏向逃避依戀,不喜歡太過親近,兩人經常因為這樣的狀況而有所爭執。
2.您與伴侶雙方的年齡介於22~30歲之間,且雙方屬於一對一的戀愛關係當中。且交往時間大於六個月。
3.雙方都願意一起來參加整個研究流程,每週一次,共計6-8個星期。
4.伴侶雙方都居住在台北,或者每週固定要回到台北。因為研究者的沙遊治療室兩間都在北部,一個在大安區,一個在北投區,報名前可能須衡量交通狀況。
5.因為研究需要,本研究的進行過程中,會請您談談兩個人的相處情形,或是各自的成長經驗等。同時,為了讓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也會對您進行心理測驗的施測。
6.為了保障您的隱私權以及相關權益,您在本研究當中所提供的所有資料,都將會以匿名的方式進行處理。且這些資料也僅將用於論文撰寫以及後續投稿之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您的伴侶關係進行理解與評估,而並非對您進行心理治療或伴侶治療。不過您可以透過本研究,更加明白您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潛藏在兩人之間的衝突議題。而本研究在研究結束後,也將提供您透過心理測驗的分數,以及一次性的伴侶諮詢(90分鐘)。而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您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如果您對本研究有興趣,歡迎填下列表單報名,我們會盡快篩選適合參與本研究的對象,並且給您答覆。倘若您對沙盤遊戲有興趣,而自己剛好又是「焦逃配」其中的一員,竭誠歡迎你一起來參加,有興趣的夥伴,歡迎填寫下面的問卷,我們會經過評估之後篩選適合研究的伴侶,不論您是否符合研究需要的條件,我們都會回信告知篩選結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生:程威銓
指導教授:黃宗堅
#這裡報名
https://forms.gle/aFgrAmTVdh3CWJ7J6
焦慮型依戀治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焦慮型依戀治療 在 牛媽育兒醬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10/05.10
育兒心靈充電站
細細品讀好文分享~💕
下方標記
文章出處喔😁
⭐修復“內在小孩”心靈創傷的六句話,一生受用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如何去療癒內在受傷的小孩
請記住這六句治癒孩子一生的話吧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傷害。
或許現在的我們已經為人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會有意無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會伴隨一個人一生,會對一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影響。
那麼,該如何療癒孩子內心的創傷?如何療癒自己童年受到的傷害?
以下六句話,正是針對「內在小孩」的矯正性治療,通過內在小孩的療癒語言,修復內在小孩的創傷。
⭐對不起
“對不起“,是多少孩子期盼能從家長口裡說出來的話語。
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指責,尤其是當家長誤解自己的時候。
孩子渴望家長的那句“對不起”的背後,無非是想得到家長的理解,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然而,當這句“對不起”被家長隱藏的時候,孩子內在的傷痛,也隨著憤怒、悲傷、委屈等情緒一點點的累積著。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誤解了孩子,應當及時道歉。
道歉不僅能及時消除誤解,還能樹立家長勇於擔當、以身作則的形象,這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正面且積極的。
當遭到父母的誤解時,無論是哪種方式的誤解,每個孩子渴望的無非都是家長真誠的道歉,填補內心深處的那個缺口。
⭐“對不起”儘管只有三個字,傳遞的信息卻是:
你沒有那麼糟糕,我誤解了你,甚至傷害了你,我有不對的地方,我承認我的錯誤,並向你真誠道歉。
每個家長曾經也是個孩子
回首自己的童年
是否也被自己的家長誤解
當我們自己被誤解時
是否也曾渴望家長跟自己道歉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內在很深創傷的修復
有時僅僅只需要一句:“對不起”
這不是你的錯
孩子內心受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來源於外部,也可能來源於內在。
當孩子受傷時,常常伴隨的是恐懼、悲傷、自責等負面情緒,而且往往容易將矛頭指向自身,認為自己很糟糕,爸媽會因此不愛自己,厭惡和否定自己。
⭐創傷心理學認為:處理創傷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受傷者感受到安全感,讓其建立正性體驗,暫時遠離負性體驗,讓其感覺到安全與支持。
因此,當受傷的孩子責難自己的時候,家長應直接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也許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受傷確實是因為他自身的某些問題,這時告訴他不是他的錯,不是助長他推卸責任嗎?
於是很多家長可能會利用此時進行說教,試圖讓孩子達到痛定思痛的效果。
殊不知此時的做法,如同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試想,當你處於強烈的負面情緒體驗中,此時有人還在你耳邊進行指責或說教,你的感受是什麼?
“這不是你的錯”直接傳達的信息是:
我沒有指責你的意思,並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否定你這個人,我依舊是愛你的。
並且,在此基礎上,對孩子說一些鼓勵性的言語,效果會更好。
當家長的指責和訓斥,轉變成一種包容與理解時,孩子的傷害很快就被療癒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和他人之間的感情,就會自然的流動下去。
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時,應該第一時間堅定而決絕地告訴孩子“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很多來訪者在諮詢室裡痛訴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經常會提及家長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自己的心靈。
家長自己卻從未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卻沒有任何的反應與表示,甚至搪塞、否認、狡辯。
比如,一個來訪者的孩子說,母親曾經拆過她的信件,並且因此侮辱她。
但母親卻矢口否認,表示沒有這回事,孩子當時臉憋的通紅,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
對於孩子而言,儘管從輩分上自己未能與家長平起平坐,但是在他們的心裡,常常有著一桿天平,自己在這頭,家長在那頭。
孩子渴望能夠與家長平等、真誠地溝通。
而當天平常年失衡時,家長看似是贏了、戰勝了孩子,但孩子的心,早就對父母關閉了。
如果說“對不起”是一顆救心丸,
那“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就是一顆定心丸。
在孩子受傷時,“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的分量重如泰山。
一是修復現實的創傷,二是給予了孩子希望。
這是一句一言九鼎的話,需要家長自身的反省、擔當和魄力。
假如家長總是不停的重複保證,卻依舊故伎重演,那麼孩子的信任也將隨著家長的失信而下降。
⭐我愛你
“我愛你”——這是多少孩子夢寐以求能從家長口裡說出來的一句話,是多少家長想表達卻深埋心底的一句話。
當孩子受傷時,特別是當孩子覺得自己犯了錯、闖了禍、變得糟糕透頂、不可饒恕時,往往沉浸在擔心、害怕、恐懼中,覺得家長不會再愛自己了。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意大利的一對夫妻,結婚多年後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孩子可愛。
孩子兩歲時,有一天,丈夫出門的時候,看到桌上有一瓶打開蓋子的藥水,他大聲的提醒妻子記得把藥瓶收好,然後匆匆趕去上班。
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忘了丈夫的叮嚀。
男孩拿起藥瓶,被藥水顏色所吸引,一口氣喝光了藥水。
由於藥的成分劑量高,孩子雖然及時送到醫院,但已經回天乏術。
妻子被突然發生的意外嚇呆了!
她不知道如何面對丈夫,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中。
當丈夫接到消息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時,面對孩子的屍體,儘管他也很傷心,但是他擁抱住妻子,在妻子耳邊說了一句話“我愛你”。
這個故事,何其感人與震撼。
丈夫對妻子的愛,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在巨大的傷痛面前,“我愛你”這句話充滿著溫暖的治癒性,簡單直接、直抵心靈。
當內在孩子受傷時,一定是他最虛弱時,請用愛為他作最好的治療。
⭐心理學家爾·羅傑斯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我愛你”這簡單的三個字,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
我理解你此刻的難受與傷痛,我願意接納這樣的你,無論你做了什麼,變成什麼樣,你永遠都是我最親愛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無條件的愛。
不管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都是值得被愛的。
縱使有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句“我愛你”。
我為你感到驕傲
在心理諮詢室裡,無數的來訪者提及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總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與成績沒能得到家長的肯定而潸然淚下。
有多少孩子,終其一生的努力拼搏,僅僅為了獲得家長的一句肯定。
受傷的孩子,內心脆弱時,更需要家長的及時肯定。
假如孩子總是得不到家長的肯定與鼓勵,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證明自己以外,還可能走向極端,自暴自棄,或破罐子破摔。
面對受傷的孩子,“我為你感到驕傲”這句話所傳遞的信息是:
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績和進步,我看到了,你很棒!
⭐在“看到”的基礎上“肯定”,是家長需要傳遞給孩子的態度。
但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表現出指責、不耐煩、失望的態度。
儘管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態度可能會促進部分孩子發憤圖強,但是往往也傳達了一種“你是優秀的我才愛你”的信號。
潛台詞就是“如果你不夠優秀,我就不愛你了”。
對於孩子而言,在有條件的愛中成長,時常會感覺到受傷,質疑家長愛的是否是自己。
⭐“我為你感到驕傲”是一種價值鼓勵,讓孩子覺得他是優秀的、被愛的、值得被愛的。
將來,他就會成長為一個充滿自信與愛的人。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當孩子受傷時,常常會有強烈的恐懼與焦慮,擔心家長拋棄自己,狀態退行到一個嬰兒的狀態。
孩子的這種擔心被家長拋棄的感受,追根溯源,源自最初與撫養者之間的依戀。
一般小孩在6個月的時候,就會與母親(或最初的撫養者)建立起依戀關係。
當母親消失在視線中的時候,孩子會哭鬧,此時會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如果在最初階段母嬰間的依戀關係沒有處理好,對孩子而言,內心會留下一種創傷。
當日後再次出現創傷性事件時,孩子就會重新體驗到被母親拋棄時的創傷性場景,痛徹心扉。
因此,當孩子內心受到較大的創傷時,此時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嬰兒無異,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被完美的愛照顧著的感覺。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能把孩子帶到與母嬰一體化的那個溫暖、舒適的場景中,讓孩子在正性的體驗中,修復根源於童年早期時的創傷。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傳遞的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與關懷。
即便在現實層面,我離開了你,但是我對你的愛,將會內化為一種力量,在你心底,陪伴著你,溫暖著你,滋養著你。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過傷害,都需要被療癒和被滋養。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以上的六句話,可以多講給孩子聽,療癒孩子的創傷、讓親子之間的愛可以重新順暢流動;
也可以多說給伴侶和自己,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用愛和理解包裹自己、療癒自己,擁有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
🎀🎀🎀
🚂 成長叢書(中文書與電子書):
📘 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
📘 https://bit.ly/3f2Jtr1
📕 生命解碼:啟航宇宙尋根之旅
📕 https://bit.ly/2XpGhzj
🎙️110年05月22日 (六) 專題講座(三小時):
高維度心流的量子思維:
成長(growth)心態的真實自我
與定型(fixed)心態的虛幻自我
🎙️主講人:林文欣
著作《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
的人生十二堂課》
💌報名表: https://reurl.cc/Kxno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