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伊德(Edward Said,1935-2003)《論晚期風格》指出:所謂的「晚期風格」,並不是創作者經驗的總結,反而是另一個新風格的再摸索,貝多芬晚年的弦樂四重奏就是如此。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nov,1873-1943)這位音樂家最後的作品《交響舞曲》(Symphonic...
薩伊德(Edward Said,1935-2003)《論晚期風格》指出:所謂的「晚期風格」,並不是創作者經驗的總結,反而是另一個新風格的再摸索,貝多芬晚年的弦樂四重奏就是如此。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nov,1873-1943)這位音樂家最後的作品《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op.45)也是如此,這首融入了拉氏第一號交響曲主題動機的創作,現今已被認為是拉氏管弦樂技法最圓熟的作品,但《交響舞曲》的首演其實並不成功,《紐約世界電訊報》在該曲的紐約首演後,甚至嘲諷它是「如同聖桑《骷髏之舞》曲中一個格格作響的差勁模仿」,該曲的旋律則是「這首曲子充滿著古怪的聲音,有些只是簡單的迴響,拉赫曼尼諾夫先生的交響樂團如同鬼魅般反覆出現,特別是管樂部分,那真是鬼魅的聚集地。」
拉氏晚年的演出,幾乎都是和奧曼地帶領的費城交響樂團合作,該曲也是題獻給費城交響,錄音計劃也在首演後準備進行,拉氏甚至決定要自己來指揮,但這個計劃卻因為行程上的衝突,以及RCA唱片高層的疑慮而推遲了,不久之後納粹入侵俄羅斯,初期俄國戰況失利,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都陷入包圍,忙於演出和心繫祖國的他,除了繼續繁重的演出行程外也呼籲美國應該援助俄國,當時拉氏已經七十歲,但演出的曲目依然是十分繁重,一晚的曲目通常是上半場排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排第三號。拉氏自己在1940年六十七歲以後,也感嘆繁重的演出,影響了他的健康,他晚年的演出幾乎都是滿座,拉氏晚年的作品(例如快被遺忘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雖然有些不被當時樂迷所理解,但身為大鋼琴家的他,卻依然受到廣大樂迷的愛戴。
焦元溥(焦仁和先生,談海珠教授之子,妹妹是焦安溥(張懸))三本談演奏類型以及典範轉移的書,最早在《古典音樂》雜誌的《版本春秋》連載,其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從原典,霍洛維茲刪節改編版,范.克萊本詮釋版,各學派詮釋版等源流都有很精闢的見解,有心進階的樂迷,不妨拿來好好讀一讀。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我最喜歡的鋼琴協奏曲之一,目前蒐集了三十二個版本,雖不及樂評焦元溥的一百二十個版本,但也算小有心得,以後有空來動筆一下。
焦仁和張懸 在 Crossing Camp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焦仁和、張懸:一手拉線,一手讓她飛翔
他們是天差地遠的一對父女。
一個是九○年代初期與中國大陸過招、執掌兩岸談判兵符的政治明星;一個是高二休學、喝酒抽菸樣樣來的叛逆女生,目前的學歷就是高中肄業。
一個是信仰「學而優則仕」、仰慕張良的現代士大夫;一個則是捧著卡夫卡和三島由紀夫小說、質疑生命意義的迷惑少女。
焦仁和、張懸(本名焦安溥)為了音樂冷戰兩年有餘,但性格判若雲泥的兩人都同意一件事:父母無法斧鑿子女性格,只有子女,才是自己性格的雕刻家...
***
本文摘要自「焦仁和、張懸:一手拉線,一手讓她飛翔」
閱讀全文:
http://school.cw.com.tw/article/show/366?cname=INSIGHT
焦仁和張懸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金句】焦仁和、張懸:一手拉線,一手讓她飛翔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670
曾是兩岸談判第一人、李登輝首席文膽的焦仁和,現在是逢人就驕傲地說,自己除了是海基會祕書長、僑委會委員長,還是「張懸的父親」。其實,焦仁和與張懸父女倆,能走到今日的彼此了解、互相欣賞,不是沒有掙扎。
讓我們一起為每個父親加油打氣!快點拿起電話,撥打你熟悉的號碼,「父親節快樂!」
焦仁和張懸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名人金句】焦仁和、張懸:一手拉線,一手讓她飛翔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670
曾是兩岸談判第一人、李登輝首席文膽的焦仁和,現在是逢人就驕傲地說,自己除了是海基會祕書長、僑委會委員長,還是「張懸的父親」。其實,焦仁和與張懸父女倆,能走到今日的彼此了解、互相欣賞,不是沒有掙扎。
讓我們一起為每個父親加油打氣!快點拿起電話,撥打你熟悉的號碼,「父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