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無痕山林布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無痕山林布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無痕山林布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無痕山林布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即便是台灣百岳的奠定者,也曾有帶隊迷路的時候: 「… 但偏偏去尋找緊張刺激,所以對困難重重的前程,不但毫不畏縮,倒抱有濃厚的興趣。」 這是林文安於民國57年率隊戰後首登巒大山之後,續行治茆山,卻因為個人喜好而導致隊伍迷途的陳述。 🏕️ 山人嚴選《台灣登山家語錄》#2 --------------...

  • 無痕山林布條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30 19:00:01
    有 459 人按讚

    即便是台灣百岳的奠定者,也曾有帶隊迷路的時候:
    「… 但偏偏去尋找緊張刺激,所以對困難重重的前程,不但毫不畏縮,倒抱有濃厚的興趣。」

    這是林文安於民國57年率隊戰後首登巒大山之後,續行治茆山,卻因為個人喜好而導致隊伍迷途的陳述。

    🏕️ 山人嚴選《台灣登山家語錄》#2
    --------------------------------
    百岳、百岳,台灣家喻戶曉的兩個字,實質上是100座山峰,但精神上的意義,卻還是要從台灣登山活動草創時期說來,其中最適合的典範莫過於「四大天王」之一、文武雙全的林文安先生。

    所謂的「百岳精神」為何物,從這一段名言中或可見窺見一二。

    時光荏苒,如今大眾對百岳二字耳熟能詳,惜乎較為缺少精神方面的認識。我們都知道這一種人:於山屋營地中高談闊論,三句不離詢問對方百岳的數量,得到答案後或矜或喜,似乎還沉浸在1981年競逐前100位完百的狂熱,成為一種台灣登山文化中有趣的孑遺生物。(用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群人,似乎就不會這麼討厭了,反而有種幽默感)

    那麼,訂立百岳的本意是什麼呢?就我看來,百岳只是個引人登高的招牌。

    當然,林文安本人聽到這句話應該會大表不滿,說這是希望山友們能夠系統性的探索台灣各大山塊;但這位了不起的先驅者如果知道如今並沒有多少人會以山塊、稜脈的角度來看百岳,甚至多數人只是跟著嚮導盲目前行,多少會顯出悵然若失的神情吧。

    .

    百岳並不是唯一的名單。從一開始民國55年的五嶽俱樂部、三尖,到120岳和百岳的支持者互不相讓 (簡直就像90年代張學友和黎明的粉絲那樣),到中華健行曾醞釀提出的146岳,到四大天王之一邢天正的十峻、十崇、九嶂、八十四峰等等,就算觀點各自不同,無非都是希望山友能藉他們的眼睛來欣賞台灣的山岳之美。

    現在我們只剩下百岳,但也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百岳了。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登山環境和70年代之前的草莽時期大相逕庭。古早的登山活動擁有濃厚的探勘氛圍,簡單來說,就是選定一座山峰,然後在原住民協作的強力支援下找一條路上去,披荊斬棘地邁向地圖上的未知──沒有布條、沒有指標,更沒有航跡。在這個環境下所生的登山精神,是為勇於挑戰未知,也就是林文安所說的不畏艱苦坎坷。

    現在,我們所在的是未知所剩無幾的年代,圖資、軌跡、鐵鍊、鋼釘、路繩、步道資訊、永久性路標、商業嚮導服務、免揹豪華團應有盡有,大家走著千百人踏過、官方定期維護的步道與山徑走向山巔。

    政府看待登山活動的態度,也從早年的外緊內弛 (申請很麻煩,但入山後可隨便走),變成了因應觀光化、大眾化而生的總量管制與各種生態保護措施,基本態度是不希望民眾脫離步道範圍、遵守無痕山林原則,以策安全與環保。在這個環境下的登山活動,是為制度文化掛帥,以安全與環境的永續保存為前提來限縮自由。

    .

    未知依然在某方面存在著,例如登山運動化的最快紀錄、溯溪探源、古道之踏查研究、少數地貌獨特的地點等等,但實際上有能力從事者乃鳳毛麟角,而且在規範體制、社會觀感、媒體報導皆不友善的大環境之中,別說是大力推廣,就連獲得大眾認同都是天方夜譚。

    再舉一例,之前在網路社群就看到有人詢問從玉山前峰是否能沿稜走到西峰?事實上,從日治到民國時期都有人走過,包括大名鼎鼎的楊南郡,但如今若非是偷走,就是要專案申請,顯現出物換星移之後的環境差異。

    個人認為這脫離既有路線的好奇心非常棒。好奇心,不就正是登山精神的源頭嗎?

    .

    或許這個時代中,只要大家懂得做功課、避免山難,再從中找尋一個屬於自己的興趣切入點,例如結合生態觀察、攝影、歷史、文化、攀岩等,就能夠成為不落俗套的登山者。

    抱歉了,林文安先生,我想對於開疆闢土的老前輩來說,我們就是一群俗氣的山友吧。

  • 無痕山林布條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5-21 17:00:01
    有 324 人按讚


    我認為關於布條的爭議,並不是在於該不該綁,而是綁的地點與時機。這也和「無痕山林」的觀念相關,不是不留任何痕跡,而是根據所處的環境來最小化人為的影響。

    這個照片的拍攝位置是北橫第一高峰巴博庫魯山(2,101m)的北邊三叉路口休息處,我認為可以充分的說明什麼是錯誤的地點。

    明明一旁就有公家單位設置的路標,往山頂的路線也非常清楚,偏偏就是有登山隊不斷地在樹枝上綁塑膠布條,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隨風飄盪的布條拱門。

    如果布條的目的是指路,我們只需要每隔一段適當距離有一條明顯的就夠了,這種張燈結綵的綁法只顯得多餘,而且不符無痕山林的原則。

    或許是因為帶了,所以覺得不綁白不綁?或許是有宣傳的需要,所以要壯大自己的聲勢?這些是很難知道的,但相信只要往後進入山林的人們都有這層認識,我們就不會再看到這種景象。

    .
    .

    問我拆布條是否OK?是,這種多餘的布條,我認為應該拆掉。

    依照我在這條路線上不斷撿拾掉落布條的經驗,很顯然地,他們不會一直掛在原處,而是會隨著時間掉落於地、被風吹至他處,或是被水沖走。部分材質的塑膠易於崩解,成為「塑膠微粒」。

    2019年5月10日,監察委員張武修在監察院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灣被海洋垃圾包圍,8成海域可見海漂垃圾,塑膠比率達66.3%,並糾正環保署。

    雖然山上塑膠布條能造成的傷害,遠遠不能跟其他更大宗的來源相比(如餐飲業、漁業),但這卻是我們爬山的人能立即做出改變的事項,這裡面也不只是布條了,還包含了所有我們帶上山的物品。

    我們不需要環保魔人站在自以為是的制高點上發言,我們需要務實地從自己跟身邊做起,為後代留下好的示範。各國政府看待塑膠垃圾,也不可能從「無塑」開始,而是「限塑」或「減塑」,不是嗎?這是個漸進的過程。

    #沒有人是局外人

  • 無痕山林布條 在 健行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21 11:42:47
    有 383 人按讚


    【山友觀點】登山布條的善與偽善?

    「登山布條這個東西向來引發的討論其實不算少數,雖然對比起在山路上灑紙屑和麵粉的爭議小了許多,但其使用的時機和地點往往決定了這個登山布條所擁有的是救命指路的珍貴價值,亦或是妨礙觀瞻的自私垃圾。」關於登山布條,你有什麼想法嗎?

    ➤ 無痕山林|台灣推動經驗之分享
    http://bit.ly/2VCPQq2
    ➤ 我要訂閱獨家電子報 bit.ly/2ZCqICI

    (圖/Sleepoutside Camp)
    #健行筆記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