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無效問卷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無效問卷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無效問卷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無效問卷英文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勞動節學生沒放假,來講一點個人觀察的現象。 補習這件事情到底是越來越嚴重,還是沒那麼誇張? 嗯..........有人去問過學生的感受嗎?好像都沒有對不對。 我是這樣想的,資料要看就得要看懂,問卷也要問對對象,不然就是無效的解讀。好比拿補習班總數等同補習人數或是佔人口比例變多,就是一件很奇怪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黃暐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暐瀚 #韓國瑜 #國民黨初選 #暐瀚直播 國民黨初選民調! 從今天開始一連七天,國民黨要做總統初選民調了。 這段時間很多網友來信詢問,會不會這樣?會不會那樣?有沒有可能作弊?會不會被做掉?暐瀚今天特別開了直播,徹底談清楚這個問題。(中間有一段誤關聊天室,以至於我自己看不見,以為是不是直播停...

  • 無效問卷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30 08:02:10
    有 1,385 人按讚

    勞動節學生沒放假,來講一點個人觀察的現象。

    補習這件事情到底是越來越嚴重,還是沒那麼誇張?

    嗯..........有人去問過學生的感受嗎?好像都沒有對不對。

    我是這樣想的,資料要看就得要看懂,問卷也要問對對象,不然就是無效的解讀。好比拿補習班總數等同補習人數或是佔人口比例變多,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就我來說,我在學校代課,每年都會找個時間,問問班上同學,補習比例、科數、時間,還有授課老師年紀、跟班主任關係等等。當然不是開學第一天就問,而是要混熟之後,找個理由「老師突然想到一件事,這邊問問...」

    真的啦,讀書不要讀到連基本的觀察都不會,整天聽別人說,若有自己在教書的可以學我打聽看看。

    以郊區為例子(板橋當市區,土城算郊區)大概10年前,一個國中班補習比例大約8成,但補全科的只有4成,涵蓋率8成是因為各補不同科。英文最多,超過6成,數學次之,也有5成,自然科不到4成,同時補了2科以上的6、7成。

    5年前,補習涵蓋率還是約8成,但英文依然佔了6成,數學下降到4成,自然接近2成,而同時補2科已經低於一半。然後我今年在市區問了一下,狀況沒有差到太多。

    嗯...我不是要說一定變多或變少,而是各位有沒發現,光是統計方法就會造成誤解,你抓涵蓋率就會得到補習人數沒有變少的結論,但實際上呢?

    在鄰近山的那種郊區學校(一個年級5-7班),這個數量從認識的那邊打聽,大概整體又要打個7折左右。其實問補教業的朋友,獲利率就很符合這個趨勢。

    唯一不變的是哪裡?台北市的某一些菁英國中學區(俗稱的補教一級戰區),到這幾年涵蓋率都還是接近一百,補全科的依然很多。簡單說跟20年前的差異沒有很大,差在學校總人數變少。這種雙北的白領菁英學區不多,台北的幾乎跟過去不變,新北的就看到明顯的下降,桃園得更誇張,前些年我直接問全校成績最好的幾個班,涵蓋率8成、全科人數5成,多半只有補一個英文或數學。

    這也很妙,為何這種班的單科率還會高一點?因為家長小學就把學生初級英檢搞定,國中去拚中級,更厲害的早就過了,所以只差數學,不需要英文。但同年跨出這個學校,其他地方還是依照傳統,同時英數的比例沒有變化。

    各位有沒發現,即使是同一個縣市的同一區,不同學校根據其學區家長組成,狀況也會不一樣。

    這種每一個安親、家教班的總數下降,反映在利潤跟關門收攤的比例上。很多老店不關,只是因為房子自己的,可以削價競爭,其他的早就受不了關掉,達到區域的市場平衡。

    我上一篇為何說因素很多?補到一半不上的學生,不少人的理由是聽不懂、沒有效等等,交叉比對後發現,多半出現在年輕新進的補教「名師」。對,一個未滿30歲的名師,你覺得是被捧出來的還是真打出天下的。

    道理也不難懂,獲利率下降,老闆第一個砍誰?不用懷疑,老師鐘點費。低於一個數字,我們這種年資就寧可在家睡覺,或是介紹自己學生去上課。

    沒有經驗的年輕老師,特別容易出現一種人,「我有超強教學法,比那些老屁股厲害,看我怎樣逆轉乾坤」,沒2年就混不下去的一堆。別人我不清楚,至少我自己學生回報的訊息,會聽不懂的最大宗是太年輕,另一種是太老。

    太老也會?對,因為中堅層鐘點太高不請,年輕的夠低但學生聽不懂,所以變成多年沒教書的班主任、股東、老闆自己下去教,學生更聽不懂,很多班的崩壞都這樣來的。

    咦?確定我不是在講傳產工廠?XD

    台北市變化最小,除了制度面外,家長比較有錢是主因,再加上你們也知道的...台北家長很愛聽哪一種教育的話術,什麼上海也這樣、全球競爭力....(翻白眼)

    然後,台北補教業配合家長死不改,新北習慣跟隨台北講名師、大師語錄也不改,桃園就會有人跟從雙北標準,還是不改直到收攤。

    另外,跟風也是一個,108教綱被講成家長無所適從,其實喔...更早之前99跟95也是一樣。很多相信了「師傅」的年輕補師,覺得一切換湯不換藥,現在天下大亂局勢大好,趕快出來搶一波開班賺大錢,2年後收掉....

    為何我沒跟風?因為我跟朋友都有看老闆的財報啊XD
    明明就跟你房租以及總人數有絕對相關,是在那邊精神論什麼鬼。
    活下來的,問一問房子多半都自己的,或是地點不好房租不漲,其他開在站前或是精華學區的,一直換啊。

    這種補教業不賺錢,所以找了沒經驗的老師,用了跟當年教綱不合的方法,教到學生聽不懂走人,獲利更少的案例,不就我們罵的傳產老屁股?

    然後教綱修正後,課程整個都變了,國中以下越來越趨近安親班,所以小學安親班乾脆就把閒置教室,拿來收國中生也來安親,隔壁國中班人數就更少,然後國中班眼看大家都安親,我也找人來做小學部...

    這不就紅海理論?XD

    整個中小學都安親化的區域,名師就活不下去,因為教法沒差了啊,差別只在有沒經驗。而補習班越不願意讓新人磨時間,這些新進補教老師的經驗越少,教學功力就越差.....

    咦?這好像在說某些3C產業?XD

    我只是想表達,你仔細觀察,就會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最好笑的就是那種自己住在一級戰區,小孩同學每個都補,自己就焦慮萬分,然後怪政府、怪教改,讓我家小孩壓力好大。

    啊你從台北信義區,搬去瑞芳不就沒壓力了,為何不要?你自己也知道原因嘛。

    高中補習我就不講了,那個更複雜有趣,對上的大學連動、往下的國中部連結,最好只靠一個單一因素解釋。

    高中部家長要問我找哪家好,我會請你去問那家補習班,這幾年的畢業生「哪個學校升哪間大學」,以及全班總人數。

    因為,你收了20個建中北一女生,然後宣稱自己100%國立大學,幹這不是廢話。

  • 無效問卷英文 在 黄敏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8 13:40:45
    有 38 人按讚

    欢迎对注射💉新冠疫苗有疑惑的朋友收看及收听💉

    ⬇️ ⬇️ ⬇️ ⬇️ 转发资讯 ⬇️ ⬇️ ⬇️ ⬇️

    *新冠疫苗:答疑解惑*~線上講座疫情系列(3)

    日期:*2021年2月28日(星期日)*
    時間:*2:30p.m.-4:00p.m.*
    *主講:林志翰博士(感染生物學)*
    *主持:莊端嚴博士(生物藥劑學)*

    聆聽方式: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antavana*

    詳情聯絡:淨宜 +6016-8150878 或 FB 寂靜禪林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蔓延超過一年,各方還沒有看到疫情何時能夠終結。可喜的是近期的全球性單日確診數字已經開始有下降的趨勢,一些國家的疫苗接種或許已經開始見效。

    我國已經預購了美國製藥公司輝瑞(Pfizer)、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中國的科興生物(Sinovac)、中國的康希諾生物(CanSinoBio)和俄羅斯的加馬列亞研究中心( Gamaleya,Sputnik V)的冠病疫苗。首相慕尤丁於 2 月 4 日宣布政府將於今年 2 月底至 2022 年 2 月展開“國家新冠免疫計劃”,並將在全國設立超過 600 個新冠疫苗儲存中心,分三階段免費為全國八成人口或 2650 萬人接種新冠疫苗,以達成群體免疫的效果。於 2020 年 10 月 14 日成立的保證獲取新冠病毒疫苗特別委員會也於 2 月 11 日宣布此“國家新冠肺炎免疫計劃”也將惠及居住在馬來西亞的非公民,這符合其主旨,即“保護自己,保護所有人”。

    另外,依據媒體報導,由馬來西亞理科伊斯蘭大學(USIM)所展開的調查問卷顯示,居於 1406 名受訪者對新冠疫苗的接受及了解程度問卷中,只有 43%的大馬人對新冠肺炎疫苗有良好的基礎知識。在所有受訪者中,有 65%的人士同意接種疫苗;大多數受訪者也認為該疫苗可以保護他們免受感染,只有 33%的人認為新冠疫苗可能無效。明顯的是還有許多人對疫苗的認識不深,對其原理、種類、適用性、接種方式、成效、安全性和副作用等或有疑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以解除疑惑,歡迎一起來聆聽這疫情系列講座。

    我們很榮幸能 夠獲得專長於感染生物學的林志翰博士為我們分享。林博士的學位包括德國漢諾威醫學院感染生物學博士,也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免疫學碩士及生物科技學士。他目前擔任第三世界網絡(Third World Network)的高級研究員、東方日報和透視大馬(英文)專欄作者、 時評人、也是群議社 Agora Society 創辦人之一。此外,林博士非常關心環保與社會正義課題,支持馬來西亞民主政治改革,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共醫療衛生。

    很難得的是專長於生物藥劑學的莊端嚴博士已經答應主持這場講座。莊博士畢業於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SM)藥學院,是一位馬來西亞註冊藥劑師。他在日本政府(文部科學所:MEXT)獎學金 的贊助下在 日本熊本國立大學完成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目前是馬來西亞國際醫科大學(IMU)藥學院副教授,西澳珀斯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藥學院客座副教授、 熊本崇城大學藥學大學院、東京慶應大學藥學大學院客員準教授、也是馬來西亞藥劑師會(Malaysia Pharmacist Society,MPS)與中馬鐘靈校友會永久會員。

  • 無效問卷英文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17 07:06:45
    有 4,457 人按讚


    【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 無效問卷英文 在 黃暐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7-08 12:16:31

    #黃暐瀚 #韓國瑜 #國民黨初選 #暐瀚直播

    國民黨初選民調!

    從今天開始一連七天,國民黨要做總統初選民調了。

    這段時間很多網友來信詢問,會不會這樣?會不會那樣?有沒有可能作弊?會不會被做掉?暐瀚今天特別開了直播,徹底談清楚這個問題。(中間有一段誤關聊天室,以至於我自己看不見,以為是不是直播停了,暐瀚停了好幾分鐘,很抱歉,請直接省略)

    1、可不可以講「非誰不投」?「唯一支持」?

    可以。

    這份問券,一共有九題(問卷上其實還有第十題,是註記性別,由調查員自己填寫)除了1、8、9三題是問「戶籍、年紀、學歷等基本資料」之外,另外六題,都是問「互比、對比」支持誰?

    這幾題,調查員是按著問券問的,所以只要確認選擇對象,就能得分。(比如說:請問蔡英文、柯文哲、韓國瑜您支持誰?你如果回答「非韓不投」或「唯一支持韓國瑜」,調查員會跟您確認「所以是支持韓國瑜嗎」?只要確認,就算圈選,不會有不講全名,就變無效的問題)

    當然,按照問卷所問,講全名一定是更保險,但不會因為說出某句話,就變成無效問卷,重點是要跟調查員,確認您的意見。

    2、如果是問「郭蔡柯,您支持誰」,卻回答「支持韓國瑜」,會不會造成問卷失效?

    不會。

    在五題「對比詢問」中(朱張周郭韓 vs. 柯蔡),如果全部回答「唯一支持韓國瑜」,會怎麼樣?

    不會怎樣,只會讓這五題,分別出現(朱柯蔡都不得分、韓也沒得分)、(張柯蔡都不得分、韓也沒得分)、(周柯蔡都不得分、韓也沒得分)、(郭柯蔡都不得分、韓也沒得分),然後最後一題(韓得分、柯蔡不得分)的狀況,不會讓問券失效。

    3、聽說大概星期五就會有結果了?

    不會。

    這次的民調,找了五家民調公司,從六百多萬的母體資料中,各抽「八萬筆」給五家民調機構,然後分別取樣三千份,共一萬五千份。民調公司被要求,前六天只做450份,最後一天(週日)做三百,加起來剛好三千份。所以,就算採樣進度順利,也不會一天就做到一千份,兩千份,然後三天就做完。

    4、到底是做到21:30?還是22:00?

    一開始文傳會的懶人包,寫的是18:30到21:30,為什麼現在常常出現22:00的版本?理由很簡單,因爲這次國民黨要求調查員,必須有6個月以上經驗,而這類的訪員基本上是「上班族」,要等下班後才能上線,所以國民黨要求他們18:30開始,至少問到21:30,不要超過22:00(以免夜深擾民)。

    也就是說,21:30之後,還是有機會接到電話的,端看當天的取樣,已經達到450份了沒有?

    不管大家心目中支持的是誰?「選你所愛、愛你所選」,依暐瀚所看,這次國民黨的民調相當嚴謹,而且計分設計,對人氣高者,相對有利,安心接電話,好好說選擇就對了,不用想那麼多!

    暐瀚 2019-7-8 de 台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