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為奴十二年線上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為奴十二年線上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為奴十二年線上看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公元前 214年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徵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千里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裡有五戶想...
為奴十二年線上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公元前 214年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徵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千里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裡有五戶想要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是在佈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長城的構成
長城的城牆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一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
長城的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
烽火台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種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十分迅速了。
關於烽火台的佈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佈置在高山險處或是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台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烽火台在漢代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的,可見烽火台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許多人以為修築長城是秦始皇開頭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這項浩大的工程即已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諸侯國都於險要據點興建單個的防禦城堡及用於傳遞軍情的烽火台等設施,隨後逐漸在邊境上修築城牆,把這些城堡等設施聯接起來,形成一套有機整體,以抵禦外敵的侵擾。楚國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最早開始這項工作,為防韓、魏而築起「方城」,以後各國紛紛效仿。如齊國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區築起齊長城;魏國為防秦國,沿洛水河城築起魏長城; 趙國為防齊、魏之敵,在漳水一帶築成趙長城。這些都被稱為戰國長城。
除此之外,有的諸侯國,燕、趙、魏國,為抵禦北面游牧民族(如東胡、匈奴)南下侵擾,在北方修築長城。隨著六國的相繼覆滅,這些長城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發揮著防止匈奴侵擾的重要作用。
秦國最早的一條長城,修建於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塹洛」,沿洛河修築,以防魏國之敵。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國又築洛河中游的長城,「築上郡塞」,這是防禦趙國的。秦昭襄王時,又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這段長城由東向北,起自臨洮,至今陝西安塞縣境時分為兩支:一支止於秦國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則到達於內蒙古托克託縣十二連城附近的黃河岸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從事國內的各項改革,但北方匈奴貴族集團覬覦中原財富,經常南下侵擾,匈奴貴族趁著北方的燕國、趙國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黃河河套地區大片的土地奪了過去,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同時對秦國的首都咸陽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在群眾中就流傳著「亡秦者胡也」的說法,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奪回河套以南地區。接著又奪回河套以北的陰山一帶的大片國土,重新設置九原郡。匈奴貴族的進犯雖然被趕走,但它的實力並未受到徹底的打擊,對秦國內地仍有很大的威脅,這就需要時刻防備匈奴人的再次進攻。於是秦始皇決定修築起一條新的長城。
秦王朝從民間徵發大批的民工,同時命令大將蒙括率士卒來修築長城。這條長城以六國時的秦、趙、燕國北部的原為防禦匈奴而修築的舊長城為基礎,修葺、增補,同時又建造不少新的城牆,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屹立於秦王朝的北方。這條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沿廣闊的黃河流域,依峻峭的陰山山脈,行經內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長約5000餘公里,前後共用9年時間,終於修築起這抵禦外敵的屏障。
2000多年來,總共有20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家修築長城,而且許多朝代修築的長城無論從長度、工程質量和工程規模上都可與秦朝長城匹比甚至超過秦長城。明朝統治者對長城的修築最為重視。這與當時北方蒙古各部經常縱兵騷擾中原地區有關係。明朝大規模修長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後,明長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東北部的山海關,經過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它隨著山脈的曲折盤旋,綿延6300公里,形成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一道氣勢雄偉的城牆。這一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為奴十二年線上看 在 謝智謀-小謀老師 Chihmou Hs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千呼萬喚始出來~
令人期待已久的2016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開放報名囉!
線上報名系統如下
http://goo.gl/0SvJil
非台灣籍學生,報名網址請上
http://goo.gl/iF0iYA
今年的活動主題為「視界改變世界 -- 改變,從我出發!」
活動日期:7/18(一)~7/22(五),五天四夜
活動地點:花蓮福容大飯店
招募對象:14歲(升國二)-20歲(升大二)之青少年 300人
活動費用:新台幣6,000元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唷~
在今年的青少年領袖高峰會,我們將討論五個不同面向的社會議題,分別是教育層面、戰爭/難民議題、改革的力量、媒體自律及環境的永續發展,我們在這五個面向下設計了15個不同議題,請要報名的學員,從以下說明中,認識議題要討論的方向,並在報名時選擇有興趣的議題。
今年的大會主題是「世界改變世界--改變,從我出發」,期許各位青年領袖選擇了議題後就可以開始多多關心相關的資訊,大會之後也會提供參考書目,期待你們在今年的營會中可以 發展出從自身出發的改變世界方案!
教育層面
十二年國教對學生的影響
台灣自2014年(民國103年)起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將原本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延長至十二年,目的是使教學更多元化、並使學生更認識自己。對學生而言,最大的衝擊可能是十二年國教改變了升學的制度與規則,但究竟這樣制度改變,是否有達成原本制度改革的目的呢?
我對教育制度的改革建議
台灣的教育制度自1990年代以來,歷經一連串的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在變革中,總是有許多的擁護者、當然也有許多的反對聲浪,但除了支持與批評,如果我有機會成為執政掌權者,我可以提出什麼更好的具體建議?並評估其影響力。
台灣教育如何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
全世界的青年正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knowledge -driven economy)時代,青年國際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和關鍵,也是全球化下台灣教育須重視的議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強調,大學生的競爭力應建立在:優質的基礎學問、優異有用且日益改進的專業知識或技術、廣泛的普通常識、好的EQ、好的邏輯思考能力、好的表達能力及好奇心等七種能力上。你覺得台灣教育如何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邀請你來集思廣益。
提升學習動機(或能力)的教育模式
在心理學上,『動機』被視為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可以引起個體從事某些活動、行為或學習,並使已經引發的活動持續進行。目前在教育領域,有許多新興的教育方法及模式,如山野教育、在家自學、翻轉教育等,對我而言,什麼樣的教育模式可以引發我的學習動機、甚至幫助我提升學習能力呢?
戰爭/難民議題
如果我是德國總理梅克爾,我會如何制定國家的難民政策
2010年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數量激增的難民及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亞洲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使歐洲國家面臨嚴峻的考驗。去年下半年起,德國總理梅克爾本著人本精神,敞開德國接納難民的進入,但也面對許多後續的問題。如果你是德國總理梅克爾,你會如何制定國家的難民政策?
世界一家--我可以為難民們做什麼?
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後,截至2015年,已有400萬敘利亞人逃到國外,另有76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難民來源。目前各國移民法對於難民問題的處理方法雖不盡相同,但大多時候,會採取「原居地遣返」或給予「政治庇護」。相對於各國政策上的介入,難民問題是我需要關注的嗎?身為這世界的一員,我可以對難民問題提供什麼協助呢?
改革的力量
生活周遭的正向力量
7歲的凱薩琳在電視上看見瘧疾對非洲兒童的威脅,發起募捐蚊帳的運動,募得6萬美元的善款,拯救近兩萬個小生命;11歲的馬拉拉透過部落格揭露塔利班統治下巴基斯坦女孩的命運,讓全世界更關注巴基斯坦的女權問題;12歲的韓哲克發現世界各地仍存在童奴問題,在校園發起「零錢,零捆鎖」解放奴隸募款。改變世界不需要等到長大,你我都可成為生活周遭的正向力量。
鄉民的正義是誰的正義?
近年來,社群媒體蓬勃發展,造就網路上的另一種社群輿論力量,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網路鄉民。在面對許多社會事件時,許多網路鄉民的言論,有時甚至會強烈影響事件的運作。但網路訊息的發布通常未經查證、來源不明、或者僅有片面的事實,以至於常有以訛傳訛的現象。在事實不明的情況下,許多義憤填膺的正義感,所帶出來的究竟是真正的正義、或者只是盲目的熱情?
青年改變力量-我如何參與社會制度的變革
近年來對於社會制度的改變,有許多來自年輕族群的呼聲,也激發了年輕人參與政治的行動。社會的改革不只需要拆毀、更重要的是制度性的建設,因此運用合適的方法參與在社會制度的變革中,是這一代有熱血、有抱負的年輕人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你對社會的變革有什麼期待呢?你可以如何參與在社會制度的變革中?
媒體自律
如何培養閱聽者的媒體素養
媒體素養係指一個人具有辨識和了解大眾媒體對個人正面和負面影響的知識與能力,而不受到媒體的不當影響。現今的世代,媒體資訊影響你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也成為年輕一代建立世界觀及價值觀的最重要來源。然而在媒體產製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媒體報導的角度,使呈現出來的內容與真實有落差。身為閱聽者,該如何在良莠不齊的媒體環境裡培養出辨識與判讀的能力,當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看不見的拳頭-我如何面對網路霸凌
過去的霸凌事件無論是言語或行為,都發生在實際的生活中,但隨著社群網站的快速發展,網路霸凌成了新興的議題。言論自由讓我們都能暢所欲言,在享受選擇的自由的同時,你是否也曾經被他人的言論所傷、或者不經意的傷害別人? 當我們能夠意識到網路上的言論就像看不見的拳頭,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我所期待的媒體文化
現今的媒體充斥著以腥、羶、色為主要訴求的報導內容,報導的目的是刺激民眾、而非本於真實。清大教授彭明輝曾表示:「改變媒體的力量來自於我們對媒體的選擇,視聽大眾的選擇決定媒體文化。」你期待打開電視可以看到麼樣的新聞,你期待媒體在社會上發揮什麼樣的正向影響力,你又會如何選擇、影響媒體的文化呢?
環境的永續發展
別讓消費變浪費-如何減少拋棄式設計
隨著世界人口增長,我們所創造出來的垃圾量也越來越驚人。每一年,全球人類製造出2000億個寶特瓶;在台灣,我們每年平均喝掉超過11億40萬瓶的瓶裝水,塑膠袋用量更是每年超過180億個。這讓垃圾問題帶來極大的處理成本及環境損害,除了回收再利用,如何在一開始的設計上就減少拋棄式設計,並鼓勵人們減少消耗性物品的使用,是目前的重要課題。
自己的海洋自己救:喚醒人們對海洋的永續發展意識
由於人類持續的活動及開發,海洋環境的健康和生產能力都面臨重大威脅。《科學》雜誌曾報告,由於垃圾處理不當,全世界每年向海洋傾倒了達480萬至1270萬噸塑膠垃圾,人類生活所產生的汙染物,對人體健康和海洋生物資源都帶來極大威脅,若不能有效遏止這些問題及環境破壞,將使得海洋生態走向崩解。如何喚醒人們對於海資源永續發展的意識,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日常生活、隨手可做的環境保護行動
對你而言,「環境保護」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個口號、或是具體可為的行動?環境保護的觀念已經倡導許多年,但多數民眾與政府機關對於環境保護的理解方式似乎尚未轉化為堅強的環保信念,許多作為來自強制的規定而非主動參與,要讓環境保護理念深植人心,並產生實際行動仍具挑戰。運用你的創意,發展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做的環境保護行動,並推廣出去,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