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為什麼哭會流鼻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為什麼哭會流鼻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為什麼哭會流鼻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為什麼哭會流鼻涕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從未聽過P講任何一個人壞話,就算遇到很離譜的狀況,她總是用平實的語調敘述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無論誰有煩惱,我們會一起「俯瞰」整件事,拋出想法或感動,盡量不帶批判。 「妳從這次事件中,學習到什麼?」 「妳這次遇到的狀況,跟上次事件有點像,當類似的事情反覆出現,有沒有覺得老天要給妳什麼樣的提醒?」 ...

為什麼哭會流鼻涕 在 Penny_지으니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17 10:12:30

. 2021.02.09 早上10點半左右到機場之後 穿上防護衣走進機場 不知道是不是台灣防疫做得太好 其實機場比想像中的平和很多 因為不想在機場待太久 所以我們時間抓得很近 辦完check-in手續之後只剩20分鐘就開始登機 - 到了海關入口 為了不要讓場面太感傷 兒子一撈我就衝進去 兒子的「阿婆...

為什麼哭會流鼻涕 在 史蒂芬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05:26:00

呵~打哈欠為什麼會流眼淚呀? 史蒂芬聊生理現象 快看下去! _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為什麼會打哈欠 人體運作隨時隨地都在使用氧氣 並且把二氧化碳排放到血液裡 當帶著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 經過肺部的肺泡接觸吸入的空氣時 就會因為濃度高低差的關係 二氧化碳便會進入吸入的空氣(相對濃度較低) 再由呼氣呼出體外 ...

  • 為什麼哭會流鼻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2 07:15:00
    有 2,347 人按讚

    我從未聽過P講任何一個人壞話,就算遇到很離譜的狀況,她總是用平實的語調敘述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無論誰有煩惱,我們會一起「俯瞰」整件事,拋出想法或感動,盡量不帶批判。

    「妳從這次事件中,學習到什麼?」
    「妳這次遇到的狀況,跟上次事件有點像,當類似的事情反覆出現,有沒有覺得老天要給妳什麼樣的提醒?」

    避免圍繞在無意義的蜚語流言,把焦點拉回跟自身相關的人事物上,多分享自己的夢想計畫、生活體驗、生命省思,或對社會世界有益的議題上。把每次相聚當作寶貴的交流機會,為實現夢想注入養分。話題可以輕鬆,插科打諢無傷大雅,但請不要太偏離內心的一把尺。

    高品質的聊天,最能激發創意與促進知識交流。「主題式」的聚會最容易達到效果,例如品酒、外拍攝影、登山健行,其他開放填空。

    取自《質感說話課》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跟高姊談交朋友的話題,我就想到這篇即將分享的摘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68995333684609/

    如果互動常在批判或嘲諷他人,這樣的聚會參加多了,真的很傷神。心不清靜,是非也多。

    剛好今天要跟潘姊直播,潘姊的新書便是專攻「說話」這件事。我身邊也有這種益友,我常能因為他們的分享,引導我有更深的思考。

    祝願您,能跟朋友產生建設性的對話,彼此滋養成長!

    *********************************

    讓相處時光更有價值

    【文/ 潘月琪】

    「我們藉由批評與嘲諷他人所建立的關係,並不是真正的連結。」
    ──TED人氣講者/布芮尼.布朗博士(Brené Brown)

    有部喜劇電影《高年級姐妹會》(Book Club),描述四位熟齡閨密組成讀書會,平時會交流各自讀過的好書,當然也會相約吃美食,互相揶揄,聊聊婚姻、舊愛與身材變形的煩惱。某日,個性較開放的其中一位女主角薇薇安,興奮拿出全球暢銷情慾小說《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強力推薦姐妹們一定要看,意外掀起一連串「愛」與「性」的精彩討論,也活化了這四位「黃金女郎」遭遇瓶頸的熟齡生活。

    且慢!先別急著轉身溫習《格雷》三部曲,讓我們回想一下――噢!不是要你幻想拿著皮鞭的性感總裁,而是最近一次跟朋友聚會,你們都聊了些什麼?返家路上,你覺得滿足還是空虛?還期待下次跟同樣的朋友相見嗎?

    當我們成為大人,有越來越多的責任,數不清的待辦事項,時間如此寶貴,好不容易跟朋友聚餐,作為辛苦勞動的犒賞,什麼都想聊,就像走進限時九十分鐘的吃到飽餐廳,面對琳瑯滿目的食材,什麼都想吃,但時間永遠不夠,這時候,需要有「選擇」的智慧。

    談到吃,我的朋友K可來勁了:「先進攻那些成本最高、品質最好的料理,龍蝦、生蠔、菲力牛排……也要搭配一些青菜水果,營養要均衡嘛!」語氣一轉:「可是我兒子每次都先倒一大杯可樂,又夾一堆薯條,光吃這些就飽了,氣死我了!」看他一副「恨鐵不成鋼」氣呼呼的模樣,我放聲大笑。

    胃容量有限,若先吃薯條,容納龍蝦的空間就少了。攝取太多垃圾食物,不會得到對心血管有益的蛋白質,只會得到脂肪肝。

    相處時間有限,如果先花十分鐘抱怨店員送錯餐點,再追問同事的愛恨糾葛、部門主管的職場角力、明星八卦,然後花更長的篇幅,數落分手多年的前任情人,最後重複問朋友一樣的問題:「當年他這樣,究竟是什麼意思?」聊完這些,差不多該散場了。這些話題像冰可樂一樣,當下暢飲很爽快,但對於想要追求美好人生的你,真的「營養又美味」嗎?

    「我們藉由批評與嘲諷他人所建立的關係,並不是真正的連結。」休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的研究教授、也是知名TED講者――布芮尼.布朗博士這麼說。

    聚會中常見的「營養失衡」,包括太冗長的情緒發言,抱怨天下不公,「同仇敵愾」謾罵、批評、訕笑討厭的人,還有炫耀新買的戰利品。除非是復古黑膠唱盤,那值得給它一個舞台,外加二十分鐘的亮相時間。

    想要讓相聚時光更有價值,何不換個方式,以「高品質的閒聊」取代上述內容,也就是增加建設性、成長性、知識性、趣味性,以及有療癒作用的對話,聊著聊著,心情和思緒會逐漸澄澈清明,腦子會蹦出靈感,大家都開心笑個不停,或太感動而落淚,那就對了!

    比方為剛升職的好友慶祝,當大夥兒紛紛用叉子進攻土耳其知名甜點――糖漿甜甜球(Lokma),你順口一提:「這甜點超好吃的!有句土耳其諺語說得好,吃甜點就能說好話。(Eat sweet, talk sweet.)為了世界和平,我們不多吃一點怎麼行呢?」

    悲慘事件剛發生不久,想尋求朋友們的情感支持,絕對無可厚非,哭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也絕對沒問題,宣洩完情緒後,不妨多拋出幾句話來延伸話題:

    「會發生這樣的事,有沒有我沒注意到的盲點?」
    「我好生氣,○○不做事又愛在老闆面前邀功,換成你們會怎麼處理?」

    用開放性的問題,聽聽朋友們的建議,釐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一起激盪未來可以怎麼改善。千萬不要一個人唱獨角戲,除非你是脫口秀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

    P與L是我非常喜歡相處的兩位好友,P是室內設計公司副總,性格沉穩內斂,出國旅行會帶筆墨紙硯在飯店房間抄心經。L是國中音樂老師,一雙巧手能夠輕易做出極美的手工蠟燭,還會製香。

    有次聚會,L教我們分辨天然「大豆蠟」與一般坊間常用的「石蠟」的差別,原來石蠟是由石油精煉過程中的副產物,即使有精煉石蠟及食品級石蠟等差別,仍然會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P長期資助印度偏鄉孩童,去年她寄給我們每人一張空白卡片,並體貼附上回郵信封,邀請我們寫幾句話祝福這些遠方的孩子們。我們的聚會從不冷場,每次都像度假般身心舒暢。

    我從未聽過P講任何一個人壞話,就算遇到很離譜的狀況,她總是用平實的語調敘述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無論誰有煩惱,我們會一起「俯瞰」整件事,拋出想法或感動,盡量不帶批判。

    「妳從這次事件中,學習到什麼?」
    「妳這次遇到的狀況,跟上次事件有點像,當類似的事情反覆出現,有沒有覺得老天要給妳什麼樣的提醒?」

    避免圍繞在無意義的蜚語流言,把焦點拉回跟自身相關的人事物上,多分享自己的夢想計畫、生活體驗、生命省思,或對社會世界有益的議題上。把每次相聚當作寶貴的交流機會,為實現夢想注入養分。話題可以輕鬆,插科打諢無傷大雅,但請不要太偏離內心的一把尺。

    高品質的聊天,最能激發創意與促進知識交流。「主題式」的聚會最容易達到效果,例如品酒、外拍攝影、登山健行,其他開放填空。

    我的作家好友G在人物傳記、報導文學領域是個中高手,學識淵博,如果以台灣山岳來比喻,在我心中,她就是玉山主峰的等級。

    G跟我都很喜愛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這本教導創意寫作的小書,成為我們頗長一段時間的共同話題。我們曾經持續半年的「心靈寫作」聚會,每週見面坐定後,先聊聊天,然後各自振筆疾書半小時,寫得盡興時再延長時間,等時間一到,交換剛剛的即興書寫,邊討論邊延伸其他話題。

    「做任何事都要有中心思想,寫作也是。」撰寫這本書時,我想起聚會時G分享的寫作建議,至今依然受用。

    「那要不要大家先靜坐冥想五分鐘,用湯匙敲敲杯子,輪流發言五分鐘,再開始吃眼前的蛋糕?」另一位好友開玩笑說。這樣做也不錯,但也不用那麼拘謹,只要鼓起勇氣,婉拒充斥負面言談、空洞無趣的邀約,聚會品質就會產生改變。

    當然,每個人對「高品質閒聊」的定義和需求略有差異,調整過程中,可能會流失一些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因而感到失落。就像剛開始減少攝取糖類、加工食品,會覺得很不適應。等時間拉長,聚會成為滋養你的來源,你將會感謝自己做了這些取捨。

    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大主教曾在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hala)相聚五天,那時,達賴喇嘛邁入人生第九個十年,大主教也已經八十多歲,兩位宗教領袖年事已高,又各有艱難的政治處境,幾乎可斷言那是他們此生最後一次相處。那麼他們都聊些什麼呢?兩位老人家心繫人類更廣大的自由、生死、和平,盡情談喜悅的本質、那些讓喜悅遠離的事物、支持喜悅的八大支柱,以及人們該如何練習喜悅。

    如此高瞻遠矚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想讓聚會時光更有價值,不妨改變一下閒聊的內容吧!

    .

    以上文字取自
    質感說話課:言語的溫柔力量,是送給自己和他人最美的禮物
    博客來 https://bit.ly/2VATkuU
    誠 品 https://bit.ly/2RPj9Gw
    金石堂 https://bit.ly/34QssLQ 
    博識網 https://bit.ly/3cuM5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重新開放報名人數上限150人)6/14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已額滿_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為什麼哭會流鼻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23 07:15:00
    有 1,483 人按讚

    我們不能承受痛苦之身,於是發展出了種種思維,並認為,這些思維就是我,也就是將思維等同於自我,最後令我們陷入思維的牆中,而不能活在當下,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事物建立毫無障礙的關係。

    因為多了這樣一個內在的觀察者,我不再會將自我等同於艾克哈特.托勒所說的痛苦之身,我是可以更敏銳地體會身體的疼痛,但我同時明白,疼痛並不是自我,所以反而會有更強的承受力。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早安:

    跟痛苦在一起,這也是我們昨天直播所說到的事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25892531940655

    先澄清,在我們這邊比較少用心理醫生的說法,我們有精神科醫生,還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但有些書會使用心理師醫生這說法,有些人也會自稱心理醫生,可能是大眾比較熟悉這種說法。

    這位作者的文長,大部分人閱讀的時候會比較吃力,但有個好處,會比較完整。我寫不清楚的體驗,作者藉著清晰論理,條理地展開在我們面前。

    如果各位朋友有看我的直播,便不陌生這位作者的說法:痛苦是核心,由此展開多元而複雜的思維與情感樣態!

    不管是談陰影,或者防衛機轉,或者生存策略,從痛苦去做理解,能更透徹。依據作者的說法,痛苦是幫助人成長的重要過程,這我非常認同。

    所以,不管是心理受苦,或者生理病痛,我們都不用輕易放過,那都可以拿來練習。用很抽象的說法,把自己交給這種感覺,不跟感覺較勁,或者說接納,或者說臣服,感覺能帶我們走向新的地方。

    不過,作者所提到的時間,是兩年,這我們要放在心裡。真的受不了了,還是要看醫生的,每個人的承受度與敏感度都不同。

    作者的說法,我也深有感觸,痛苦也是我的禮物,常帶著我領悟。地球人亟欲消滅的,卻是我珍惜的,這想來也頗感趣味。

    當然,我也會注意我能承受的量,還是希望維持平衡,不讓自己崩潰。不特別招惹,但無常總會出現,就是我要乖乖上課的時候了。

    祝願您,能痛苦和諧相處,那也幾乎能跟自己好好相處了!

    ************************************

    對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文/ 武志紅】

    在讀研究所期間,有兩年,我患了嚴重的憂鬱症,不僅痛苦,而且還險些導致我畢不了業。

    對待沉重的痛苦,人們通常的辦法有三種:麻木、逃跑或對抗。總之,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去減輕痛苦。

    但我沒有和這沉重的痛苦對抗,這不是一種有意識的做法,沒有人也沒有書籍告訴我這樣做,我只是自然而然地做到了這一點:沉入悲傷中,體會它,看著它,理解它……兩年後,憂鬱症自然化解了,它並沒有被消滅,而是發酵並轉化成了另外的東西。突然間,我感覺自己對感情乃至人性的了解深了很多,似乎一下子什麼書都可以看懂了,什麼人的故事都可以聽懂了。

    我研究所畢業後,先是做國際新聞編輯,從二○○五年起做心理版編輯,到現在累積了很多次類似的體驗。這些體驗讓我確信,一份體驗,不管它帶給我多大的痛苦,只要不做任何抵抗地沉到這份痛苦中,體會它,看著它,那麼它最多半個小時,就會融解並轉化。

    因為我的這些體驗,也因為從其他人那裡知道他們有更神奇的類似體驗,我會在諮詢中這樣做:當來訪者體驗到一種痛苦並試圖對抗時,我會說,試著不對抗,試著接受它,並沉入這痛苦中。

    我會覺得,接受這個詞都不足以描繪這種做法,因為接受看起來還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任何主動的行為,都是在給這份痛苦本身增加一些內容。痛苦來了,只需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

    這個辦法,有時會有效得可怕,有時則看起來沒有那麼有效。之所以有時沒那麼有效,也許一個原因是,當看到來訪者難以承受一些痛苦時,我也會擔心,所以會做一些事情,讓來訪者感覺舒服一些,暫時適當遠離這種痛苦。

    這也是心理治療的經典做法,即心理醫生要根據來訪者的接受程度處理其痛苦。或者說,讓來訪者自然而然地去展開其痛苦。一般說來,隨著來訪者與心理醫生的關係越來越牢靠、越來越信任、越來越安全,來訪者會自然而然地展現更多和更大的痛苦。

    這就像剝洋蔥一樣,痛苦只是洋蔥的內核,而圍繞著這個內核,一個人發展出了複雜的防禦方法,也就是對抗這個痛苦的種種辦法。但因為在心理醫生那裡感覺到安全,那些外層的防禦方法一個個被放下,最後那個核心的痛苦——也即事件發生時所產生的可怕體驗——也可以展開了,這時也就有了修復的機會。

    不過,有時我總是會幻想,作為一個心理醫生,也許可以陪伴來訪者直接去面對這個內核。

    ***

    痛苦與思維,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痛苦究竟是什麼?譬如,失去一個親人,這是痛苦嗎?不是。這只是一個事實,圍繞著這個事實所產生的體驗才可能是痛苦。

    之所以說是可能,因為失去親人未必帶給一個人痛苦。例如古代的哲學家莊子,他在妻子逝世後鼓盆而歌,即一邊把瓦盆當鼓敲一邊唱歌,友人惠施前來吊唁,看到莊子這樣做很不滿,於是指責他說:「你的妻子和你同居,為你撫養子女,如今老死,你不哭就罷了,反而鼓盆唱歌,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不是這樣的。她剛死時,我何嘗不悲傷?但後來想,起初她沒有生命,沒有形體,沒有氣息,而後在若有若無的自然變化中,氣息、形體、生命漸漸成形,如今她死亡,就如四季運行般自然。她已安息在大自然的房間中,而我卻在旁邊大哭,這樣就顯得太不通達自然的命理了。」

    不同的看法導致不同體驗。作為一般人,若失去一個親人,會認為對方徹底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且還認為死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不僅會為自己也會為這位親人悲傷。但是,在莊子看來,死和生一樣,都是如四季運行般的自然現象,而且她也並非徹底沒有了,她反而是安息在大自然的房間中,那又何必悲傷呢?

    看法和體驗之間有著很複雜的關係。通常,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是事件導致了我們的體驗,例如我們會認為,是失去親人這件事直接導致了痛苦。但很多心理學理論認為,不是事件導致了體驗,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導致了體驗。

    但是,看法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對此,艾克哈特.托勒認為,看法,或者說是思維,是用來對抗體驗的。他在著作《當下的力量》中提出了向思維認同和痛苦之身這兩個概念。他說,我們不能承受痛苦之身,於是發展出了種種思維,並認為,這些思維就是我,也就是將思維等同於自我,最後令我們陷入思維的牆中,而不能活在當下,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事物建立毫無障礙的關係。

    這聽起來有點複雜,簡單說來就是,我們用思維來對抗痛苦,最後又愛上思維,這導致了種種問題。

    這樣看來,思維和痛苦就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了,思維是用來對抗痛苦的,而思維又產生了新的痛苦,新的痛苦又導致新的思維……

    這種複雜的關係,仍可以用洋蔥來比喻。最核心的還是痛苦,圍繞著痛苦的第一層對抗性思維就是第一層洋蔥皮。但你勢必會發現,僅僅這一層思維並不能消滅痛苦,於是,你又發展出第二層洋蔥皮。但這還是不夠,於是你又發展出第三層……不管我們發展出多少層洋蔥皮,其實都是在使用同一個邏輯——我不要某些體驗,並因而發展出了種種對抗辦法,但如果能放下這個邏輯,那我們就可以一層層地破除掉思維的洋蔥皮,最後也破除掉最核心的痛苦。

    ***

    痛苦更大,還是消除痛苦的痛苦更大?

    當我們想破除這一層又一層洋蔥皮時,可以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到底是那個原初痛苦更痛苦呢,還是想消滅這個原初痛苦的努力令我們更痛苦?

    有一次我去一家公司講課,課後,一位女士對我說,她爸爸嚴重沉迷於彩券,想問該怎麼辦。

    她問的怎麼辦的意思顯然是,有什麼辦法可以消除老人家沉迷於彩券這個痛苦。我先問她有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她說試了很多種辦法,都沒有效果。

    因為我課堂上講了接受的辦法,所以她說,她和家人也試了接受他沉迷於彩券的事實,但還是沒有效果。

    這顯然不是接受,因為她說的接受中還是藏著一個邏輯:既然我們表現出接受了,爸爸你就應該不那麼沉迷於彩券了吧。

    總之,她和家人嘗試過的種種辦法都是試圖與她爸爸買彩券這件事對抗的,最後全是徒勞無功。

    我問她:「到底你爸爸沉迷彩券這件事帶給你們多少痛苦呢?」

    她說:「其實沒多少痛苦,因為爸爸只是沉迷於研究,但每次只花很少的錢買彩券,只是覺得這件事不合理而已,同時也擔心他太投入這件事了,會影響他的身體——因為很少運動,也會影響他的生活——因為都沒時間交朋友了。」

    我繼續問:「假若他不玩彩券了,他就會運動,就會交朋友了嗎?」

    她愣了一下說:「那倒也不會,因為他本來的個性就內向且孤僻。」

    這就是了,我繼續說,照這樣看來,沉迷彩券是內向且孤僻的他消磨時間的一個辦法,也是一種樂趣,而你們卻想剝奪他這種樂趣,真的有必要嗎?

    最後,我再反問:「到底是你爸爸買彩券這件事本身的痛苦多呢,還是你們想消滅他這個行為的努力帶來的痛苦多呢?」

    她想了想說:「顯然後者多得多。」

    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常見。一次,我在社區講課,課後一位年輕的媽媽問我,她該怎樣讓女兒不再沉迷於打電話。

    原來,她正讀中學的女兒在兩年前迷上了網路聊天,管理著一個群組,每天都會花一定時間。她認為這會影響女兒的學習,所以想盡辦法讓女兒不要玩 通訊軟體,最後剝奪了她用電腦的權利,如果要使用電腦就必須經過大人的同意。

    女兒不再使用通訊軟體了。但緊接著,一個更大的痛苦產生了,女兒喜歡上了用手機聊天,每天晚上都會用手機和朋友們聊天。並且,她越干涉女兒這件事,女兒用手機聊天的時間就越長,先是聊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後來聊到凌晨一點、二點,甚至更晚。

    相應的,她對女兒聊天的事情越來越敏感,她經常會在女兒房間門口偷聽女兒有沒有打電話聊天,如果有,她就會很果斷地衝進女兒房間,對女兒大喊大叫,嚴重時會一邊喊一邊哭泣,女兒有時也會一邊喊一邊哭。這時,她先生和她的公公婆婆都會從床上爬起來,一起衝到小女孩的房間裡,一邊安撫她一邊訓斥女兒。

    對這位媽媽,我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到底是女兒打電話這件事嚴重呢,還是你的做法所導致的後果更嚴重呢?」

    這兩個故事,尤其是後一個故事,很像是一個經典的洋蔥生長過程:一層皮長出來,又一層皮長出來……最後,一層又一層的皮圍繞在原初痛苦外,而且它們的體積和重量遠遠勝於那個原初痛苦,根本不成比例。

    ***

    好的治療會引出更大痛苦

    以上兩個故事,都是我們試圖消滅別人的某種不良行為而不能成功的典型,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到我們自己身上。

    我和姐姐都患有過敏性鼻炎,中學時,我的過敏性鼻炎嚴重到經常不能用鼻子呼吸,最後自己會因為窒息感而醒來,不得不用嘴大口呼吸,姐姐情況嚴重時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我從來沒有因為過敏性鼻炎而求治過,現在基本好了,只留下了一點後遺症——吃麻辣火鍋之類的辣菜時會流很多鼻涕,但姐姐從十幾歲就開始到處求治,用了種種辦法,最後採取雷射手術的辦法,暫時消滅了過敏性鼻炎。

    可是,她為什麼要消滅過敏性鼻炎呢?透過一次談話我才明白,她之所以一心一意要消滅過敏性鼻炎,是因為她認為,在別人面前老流鼻涕、擤鼻涕樣子不好看,這樣子別人會不喜歡自己。

    那麼,消滅了過敏性鼻炎,不再流鼻涕、擤鼻涕了,別人就會喜歡自己了嗎?這顯然不可能,這其實是兩回事。放下這一點不說,在我看來,過敏性鼻炎帶給姐姐的痛苦,遠不如她想消滅過敏性鼻炎而產生的痛苦大。相當長一段時間,因為她如此執著地要消滅過敏性鼻炎,反而更讓大家視為怪人,更不接受她。

    所謂的臉紅恐懼症也有同樣的邏輯。這通常見於年輕的女孩,因為一次在男性或公眾面前臉紅,她覺得不能接受,於是她叮囑自己下次再遇到這種場合一定不能臉紅。

    這句話本身就藏著誤解——她以為,臉紅這件事是自己的思維可以控制的,但其實臉紅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事,是我們普通人很難控制的。相反,下次再遇到這種場合一定不能臉紅其實是一個暗示,她的潛意識,或者說植物性神經系統很難接收到不能的訊號,相反倒接收到了臉紅的訊號,於是再到了類似場合,她反而會更容易臉紅。

    第二次臉紅會讓她更緊張,而且她會發現,漸漸的,她不僅在這個特定的場合會臉紅,而且在類似場合也會臉紅了。例如,本來她只在這個男人面前臉紅,但漸漸的,她在其他男人面前也會臉紅。發現這一點後,她會再次努力告訴自己一定不要在男人面前臉紅。

    這種努力,就意味著第二層洋蔥皮產生了。如果她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結果就有第三層、第四層乃至更多層洋蔥皮產生,最後,她在所有人面前都可能會臉紅。

    本來是在一個男人面前臉紅這麼一件小事產生的痛苦,最後卻發展出了這麼龐大的痛苦,這是無數心理疾患之所以會產生和發展的共同邏輯。

    怎麼破掉這個邏輯呢?

    比較安全的做法是,找一個不錯的心理醫生,在他面前先感覺到安全,然後願意脫掉最外層的洋蔥皮,感覺到更安全後,再脫掉更裡一層的洋蔥皮……這個過程意味著,看心理醫生絕不等於快樂。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認為,看心理醫生,就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痛苦,如果在心理醫生那裡反而更痛苦,那一定是不對的。

    恰恰相反,看心理醫生,隨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增加,一些更深層的痛苦反而會映現出來,於是會體會到平時生活中都體會不到的痛苦。

    ***

    對痛苦越敏銳,就越能承受痛苦

    如果你決定也這樣做,你可能會有一個疑慮:「怎麼沉入並體會痛苦呢?」

    在讀研究所期間,我的辦法是順其自然,有時候就是硬挨。後來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辦法了,那就是,當痛苦來臨時,我越保持不動就越好,保持不動的同時,我會注意自己內心的種種變化,但我絕不引導這種變化,只是看著這種變化而已。

    有時候,我會暫時失去覺察力,即這種變化看不清楚了,甚至會覺得沒有心力去看,那麼,也可以不看,這時只是允許這個變化進行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不逃避就可以了。

    當然,有時候我會難過得不得了,這時我也會找朋友聊一下,尋求一下支持,而我找的朋友,基本上都不會提什麼建議,他們主要是傾聽。

    現在,我多了一個更為具體的辦法:當一種痛苦的感受產生時,我會坐下來,或躺下來,感受我的身體,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從這個部位開始感受,然後一點點地轉移注意力,感受整個身體。如果某個部位的感受很強烈,尤其難受的感覺很強烈時,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那裡一段時間。

    一般而言,將注意力在這些難受的部位多停留一下,轉化就會發生,這些部位會開始發熱。但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每個人的體驗會有不同。

    不僅如此,同時我也會觀看我的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和想法。

    很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是感受、畫面還是想法,我盡可能不做任何努力,不做任何引導,而是把自己交出去,讓這些感受、畫面和想法自然發展變化。

    多做這樣的練習,你的覺察力會越來越敏銳,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是何等瘋狂,而思維又是如何利用你的恐懼控制了你,令你對哪怕一丁點兒的痛苦都無比懼怕。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我們都是瘋子,是思維令我們發瘋的。以前,我自動發展出的辦法中,注意力的焦點主要是想法、情緒和一些莫名的感受,而現在學來的這個辦法中,注意力的焦點是身體的感覺。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以前,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在身、心、靈這三者中,心理和靈性是很重要的,而身體沒有那麼重要,但現在我越來越重視身體,也越來越發現,身體真是非常直接、非常真誠的一條路,它不像心理和靈性那麼難以捕捉,而且心理和靈性層面很容易出現自欺,但身體很少自欺。

    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發現,隨著對身體的覺察能力越來越強,我對身體疼痛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強,就好像是因為多了一個內在的觀察者在看自己的身體,我和身體的痛苦多了一些距離似的。這種感覺有點怪,因為實際上我對這些是越來越敏感。

    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因為多了這樣一個內在的觀察者,我不再會將自我等同於艾克哈特.托勒所說的痛苦之身,我是可以更敏銳地體會身體的疼痛,但我同時明白,疼痛並不是自我,所以反而會有更強的承受力。

    試試看,你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並且,我們還會發現,假若我們不再認同自己的思維,又會有多麼美的事情發生。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為什麼哭會流鼻涕 在 柚子醫師的育兒診療室 - Dr.陳木榮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2-24 21:17:08
    有 1,455 人按讚

    【你為什麼沒有先跟我的孩子好好溝通?】
    幾天前,爸爸握著拳頭站在柚子醫師面前,大聲咆嘯說:「你為什麼沒有先說打預防針會痛?這樣他會留下長久的心理創傷你知不知道?你為什麼不先跟我的孩子好好溝通?」

    說真的,柚子醫師癱在椅子上,完全不想回答任何一句話,任憑爸爸罵到滿意再走,心中想到的是幾年前另一位媽媽的抱怨。

    幾年前,媽媽跟阿嬤阿公都站在柚子醫師面前,聯手數落著柚子醫師:「你為什麼沒有先說吸完鼻涕孩子會哭成這樣?這樣他會留下長久的心理陰影你知不知道?你為什麼不先跟我的孩子好好溝通?」

    說真的,柚子醫師算是非常小心解釋、認真溝通的醫師了,可是,多年的醫師生涯下來,早就不明白到底要解釋到什麼程度,才能讓爸爸媽媽及孩子都滿意,爸爸帶著孩子來打預防針,卻怪醫師沒有先說「打預防針會痛?」媽媽帶著孩子來吸鼻涕,卻怪醫師沒有先說「吸鼻涕之後孩子會哭?」打預防針的孩子才一歲半,吸鼻涕的孩子才三個月,爸爸媽媽都怪柚子醫師沒有事先跟孩子好好溝通?先不管年齡太小根本不可能溝通,就算年齡大一點,爸爸媽媽完全都沒有事前溝通的責任嗎?為什麼爸爸媽媽應負的責任,可以這麼輕鬆的轉移到醫師的身上來,罵完醫師就代表你愛孩子嗎?

    心情不好的時候,柚子醫師永遠都要謝謝粉絲團朋友傳來的支持與鼓勵

    附上剛剛柚子醫師幫柚子小弟吸出來的鼻涕影片送給大家,對一個爸爸來說,得意的看著幫孩子吸出來的鼻涕竟然也有某些程度的療癒效果。

    我對不起柚子媽,我沒有先跟柚子媽說明吸完鼻涕之後孩子會哭,我也對不起柚子小弟,我完全沒有事先跟柚子小弟好好溝通,就直接給他戳下去開始吸鼻涕了。

    提醒大家:「只要控制好角度跟吸力大小,吸鼻涕不會傷到孩子的鼻黏膜,偶爾可能有些孩子會流鼻血,也都只是一小段過度時期的表現。」

    「如果鼻水鼻涕分量不多,請爸爸媽媽拿衛生紙適當擦拭就好,如果鼻水鼻涕分量太多,可能會因為擦拭太過頻繁而造成鼻孔人中處紅腫受損,也請爸爸媽媽在擦拭鼻涕之後擦一些乳液或是凡士林來保護皮膚。當孩子鼻塞時,請爸爸媽媽可以憑藉著燈光觀察孩子的鼻孔,如果發現是因為鼻屎擋住鼻孔造成的鼻塞,可以試著拿棉花棒沾一些溫水試著清除鼻屎,如果是因為濃稠鼻涕造成的鼻塞,可以用生理食鹽水滴入或是清洗鼻腔藉以稀釋鼻涕,如果孩子太小還不會擤鼻涕,可以考慮配合手動或是電動吸鼻器來幫忙孩子除去鼻腔分泌物。(此段節錄自柚子醫師寫在巧連智達人愛分享的文章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