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為了活下去弘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為了活下去弘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為了活下去弘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為了活下去弘偉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法鼓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一個寂寞的人,雖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對於寂寞的境遇,總是容易引起哀傷的情緒。所以寂寞的境遇,總是不受一般人所歡迎的。 但是,人而真正能夠忍受寂寞,安於寂寞,樂於寂寞,並且願以寂寞為其終身之良友者,他將必然通過寂寞之路,透出於寂寞的氛圍之外。他將會在寂寞之...

  • 為了活下去弘偉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8 20:00:01
    有 936 人按讚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一個寂寞的人,雖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對於寂寞的境遇,總是容易引起哀傷的情緒。所以寂寞的境遇,總是不受一般人所歡迎的。

    但是,人而真正能夠忍受寂寞,安於寂寞,樂於寂寞,並且願以寂寞為其終身之良友者,他將必然通過寂寞之路,透出於寂寞的氛圍之外。他將會在寂寞之中,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間,認識世間的一切有情與無情;他將會發覺自己的缺陷,他人的缺陷,世間的缺陷,乃至一切有情與無情的缺陷;缺陷之中,產生憂患,憂患則與痛苦俱來;自己有痛苦,他人有痛苦,一切的有情眾生皆有痛苦;因為自己有痛苦,自己是人,凡是人,必皆有痛苦;又人是有情的眾生,凡是有情的眾生,亦當皆有痛苦。自求解脫痛苦,故亦必能逐漸而發為救人救世的大悲精神。到此境界,吾人的人性,已從孤單與寂寞之中,昇華而至於廣大無際的無盡藏中,自己深入於民胞物與的無盡之藏,自己的心胸,亦將充塞於無盡之藏,並進而彌蓋涵容了無盡之藏,此真所謂廣大如虛空了。但是,虛空雖然容受萬物,且以撫育萬物為職志,虛空的本身,卻是寂寂寞寞,無色無臭的。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古來聖哲之士,不論出世的抑或入世的,他們皆從寂寞中來,那是毫無疑問的。雖由各人對於寂寞的運用有廣有狹,對於寂寞的體認有深有淺,而致聖格與聖階的範圍等次,各有差別,然其認定寂寞之可貴,乃是一樁事實,即使他們未嘗用過寂寞一詞的字樣。

    人類思想的凝聚,必須有其冷靜的機會;人格的昇華,必先假以沈澱的時日。一缸混水,澄清之後,始能明淨如鏡而徹上徹下,但如不讓其有休息的機會,時時均以器物攪之拌之,那是不會澄清下來的。

    世間固有不假造作的天才人物,一出世來,即能顯赫一時,但那總是浮淺的,好像肥皂的泡泡一樣,也能吹得很大,也能在陽光之下發出絢麗的色彩,也能使人對之欣然而笑,然其彩色的生命是有限的,其為人們所留下的印象與影響也是有限的。

    世上一般的所謂凡夫,總是不甘寂寞的,總是想盡方法,要使自己比他人好,要使自己站在他人的面前與上面,要使自己讓他人看到,要使他人知道自己是比他人為好為高。所以一般的政客,口頭上喊著為民服務,事實上卻在踏著人民的背脊,登上自我高大的寶座,政客之所以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端在他們的不甘寂寞,他們是為成全自我而利用他人;政治家之所以能夠萬民愛戴,留芳千古,原因是在他們的動機為救國家為救人民,能置個人的成敗毀譽乃至生死於度外,他們為了達到自救救人的目的,可以接受天下人的反對,即使在天下人的一致反對之下,他們仍能我行我素。所以歷史上的孔孟諸子,他們各有其政治理想的政治計畫,但他們卻未有一人是能即身而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全部實施的,甚至永遠未能付諸實施的,可是,他們那種獨立特行、獨往獨來而甘於寂寞的精神,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魄力,實在值得吾人深心嚮往。

    吾人在寂寞的時候,不能不感到無聊,這是因為沒有寂寞的習慣,未能將寂寞的境遇,看作知己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歡往熱鬧的場所跑,希望能有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可以共同玩樂的朋友。但是人從熱鬧的場合中走回家裡時,或當朋友們各自分散時,卻會感到加倍的寂寞,好像自己是生活在古墓之中的木乃伊,孤孤零零,悽悽切切,冷冷清清,像一個無依的幽靈,像一隻失群的小鳥。於是產生反常的心理︰越感寂寞之惱人,越向熱鬧的場合裡鑽,越鑽越感寂寞,越感寂寞越要找刺激。最後,心靈混沌了,肉體麻痺了,精神墮落了,整個的人生,也就毀滅了!

    當然,凡是尚有一些自制能力的人,那是不會一直走下去的。普通的人,無聊的時候,可以看看書,寫寫字,聽聽音樂,時間也就打發過去了。但是,假如我像魯濱遜一樣,生活在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那裡沒有文明,沒有文化,也沒有任何的書籍,那時候,我是自殺呢?還是繼續活下去?如果我是一個聖者,這倒正是我所求之不得的環境了,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要單獨跑到雪山去枯坐六年,耶穌成道之前要到西奈山去獨住四十晝夜,他們何嘗是從書本中找智慧呢?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中國儒家的主張。書本之中,固可找到知識,真正的智慧,則非書本之中可以找到。所以佛教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主張直下悟入,明心見性。中國儒家,雖有悟的境界,但在宋明之前,殊少直接點出悟之重要者,到了宋明之後,因受禪宗的影響而標明了悟的觀念,陽明的龍場悟道,便是一例。雖然佛教的悟道與儒家的悟道,在層次與成色上有其差別,但其悟的方法是一樣的。如何才能悟道?首要在於知止,以不變而應萬變,心不變動就是定境,心如止水,自可內外明澈,而能自悟悟他了。唯此知止不變的工夫,若非甘於寂寞的人,那是用不上力的。

    人之自高自大者,正因他是無知;人之能夠敬上而謙下者,正因他能知道自己之無知;人之無知而能自知為無知者,他已不是等閒的人物了。所以蘇格拉底自謂他之過於人者,只是自知其無知而已!但要發覺自己的無知者,非要有寂寞的經驗不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是不能自知其無知的,一個不能領會寂寞的人(像無有思想可用的動物一樣),更是無法自知其無知的。故如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警覺心,在一般人來說,那是談不上的。

    可是,我們不妨從現在開始,找一個寂寞的機會,或在深夜的床上,或在傍晚的天井裡,或到空曠的原野,或到汪洋的海邊,或坐林間的樹下,或宿深山的梵剎,先讓自己寂寞下來,然後再向自己發問︰

    我是什麼?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

    我認識自己嗎?認識些什麼?認識了多少?

    我為何生在天地之間,如何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之間如何使我生存?

    我對我的周遭事物,理解了多少?理解些什麼?

    我是人?人應如何?我已如何?

    我覺得人生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痛苦何處來,快樂何處去?自知有苦樂,也能知道他人有苦樂嗎?

    我生於天地之間,對天地之間的一切萬有,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些什麼?

    像這些問題,任便舉出一個,必將無以回答,即使勉強回答,此一答案的分數,必也少得可憐!即使是集古來的大宗教家、大哲學家、大科學家,數千年研竟。此一本末究竟或事物終始,仍須吾人從寂寞之中去開悟出來。

    偉大的人物,都是從寂寞中來的,也唯有從寂寞中來的人,更能值得人們的尊敬。像西洋的哲學家中,斯賓諾莎甘於磨鏡的寂寞,尼采甘於病痛的寂寞,其餘如霍布士、笛卡兒、洛克、萊布尼茲、休謨、康德、叔本華等,皆甘於獨身的寂寞。中國自顏回以下,賢哲之中,甘於陋巷布衣的寂寞者更多。縱使學優而仕,身居顯要,但他們總是耿介質直,不阿不求,從政是為兼善天下而已,正是學以致用的表現。唯於偉人之中,寂寞一生者之精神作用,遠較及身聞達之流,更能使人崇敬與嚮往,卻是一個事實。這在宗教的行誼之中,尤其明顯,一個高僧,只要能有徹底放下的決心,他們對於寂寞的生活,必能甘之如飴,世人視之為枯槁,他們住之如春風。因為一個真正的宗教家,特別是一個佛教的僧人,他們雖以出世為宗旨,卻以入世為手段,他們的徹底放下,為的是要絕對的承當,若不先做去人欲而存「天理」的工夫在前,自也無法擔起自救救人救眾生的重任在後。即使一個高僧,未嘗真的在其一生之中,度盡一切眾生,但卻願於生生世世,盡未來際,直到度盡眾生為止,正因有其弘願之所在,他們雖然枯坐於水邊林下,亦同於心包太虛而與一切眾生談天說地了。近代的佛教界中,有一位弘一大師,他於出家之後,總是隱藏,總是甘於過他寂寞的生活,他在生前,著作無多,化眾甚少,但其若有所言,必是悲憫懇切之詞,必能語語感人,故到目前為止,不論僧俗,凡是知之者,談起弘一大師,總會肅然起敬,這就是受他那種卓拔的人格所感。那種卓拔的人格,卻是從寂寞的生活中,貞凝而成的。

    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根本不會想到寂寞的問題。人在單獨的時候,會覺得寂寞,有了一個朋友交談,便不寂寞了;一個甘心與寂寞為友的人,卻將一切寂寞中的人當作自己的朋友,他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寂寞的朋友身上,為之發掘問題,並為想出解除問題的方法,以期拯救,以期安頓。因為凡人皆在寂寞之中而又不忍甘於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是愚癡的,也是痛苦的,所以凡人皆在他的拯救之列,凡人皆是他所關心的朋友。那麼試問:能以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為朋友的人,他會感到寂寞嗎?當然是不會的。

    若想甘於寂寞,確非輕易之舉,如果以甘於寂寞作為來日的晉升之資,期以十年寒窗,換取來日的衣錦榮貴,那是流俗的,那不叫作甘於寂寞,而是做的投資生意。離俗而處者,固為甘於寂寞的人,一個真能甘於寂寞的人,卻並不一定要離群獨居,像美國的林肯,像印度的甘地,都是寂寞的人。寂寞者不會考慮到自己的問題,他只希望同情一切人,瞭解一切人,並願為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承擔問題而解除問題,他是忘我的,即使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把他當作敵人來攻擊,他也必能在所不計,人皆以他為敵人,他卻仍以朋友乃至慈母的心懷來愛之護之。所以佛教主張學佛者,應先空去一個我的觀念,然後才能進入佛法的聖階,因為人欲皆由我的觀念而來,有我就有人欲,有人欲便不能甘於寂寞。

    寂寞是可貴的,願將此一短文,獻給正在寂寞中的人。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於美濃,刊於香港《人生》雜誌二九○期)

    --本文摘自《神通與人通》

    延伸閱讀 👉喧嘩與寂寞的調適
    https://youtu.be/HNn5mQAFpDo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神通與人通
    #喧嘩與寂寞的調適

  • 為了活下去弘偉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11 05:19:56
    有 30 人按讚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是一位脫北者與家人為了逃離北韓,跨越冰凍的鴨綠江,逃出掮客和黑幫的魔掌,走進戈壁沙漠抵達蒙古,再飛往南韓的真實回憶錄。
    🦋就像一隻飛蛾,追隨那個燈火。這是一段奔向自由的地獄之路。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in-order-to-live/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的作者是朴研美 (Yeonmi Park),她是一位脫北者,同時也是人權鬥士。她的故事,讓人得以一窺究竟,北韓的鐵幕政權背後,普通人民的生活樣貌。這是一段她與家人為了逃離北韓,跨越冰凍的鴨綠江,逃出掮客和黑幫的魔掌,走進戈壁沙漠抵達蒙古,再飛往南韓的脫北故事。

    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是研美透過英語口述的方式,與代筆作家瑪麗揚安娜·福拉斯(Maryanne Vollers)攜手合作,然後完成英文版本的原作。也許是因為,作者採用非母語口述的關係,代筆作家忠實紀錄呈現之後,反而顯得格外真誠,且不造作。

    書中的字裡行間,讓人感覺平淡自然,沒有特別華麗的文藻。雖然,這種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本身看似缺乏情緒渲染力,但我在閱讀過程中,心裡的震撼與傷感,卻從來不曾少過。我讀完這本書後,再接著找到這段,她在青年峰會的演說,眼眶又濕了一次。回顧這段脫北之路,滿是人性的險惡與哀傷。
    -
    【這就是地獄的樣子】
    -
    北韓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研美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9歲的時候,我親眼目睹我朋友的母親被公開處決,只因為她看了一部好萊塢電影…」在獨裁的金式政權之下,北韓人民無論是看外國影劇、穿牛仔褲、甚至吃牛肉,都會被判處刑罰,重則處死。

    母親自小就告誡她,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隨便亂說話,因為「小鳥和老鼠也聽得到你在竊竊私語」。任何批評與懷疑金式領袖的言論,都逃不過政府佈下的眼線,也就是人民自己的互相舉報機制。除了思想受到箝制之外,人民連基本的溫飽也成了大問題。

    研美經歷了北韓大饑荒,期間24~350萬人因為飢餓或營養不良而病死(數字差異甚大是因為官方封閉了大部分消息)。讓我想起了令人難過的一句話:「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個人的死是統計。」然而,北韓的人民的生命,竟然連統計的準確也不配擁有。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世界遗忘。面對殘酷的時期,研美的家庭很幸運地能勉強餬口,她嘆息道:「街上有太多絕望的人們,哭喊著需要幫忙,但你必須關起心房,因為那種痛苦太難承受。一陣子後,你就不再關心了。這就是地獄的樣子。」
    -
    就算妳以為旁邊沒人,小鳥和老鼠也聽得到你在竊竊私語。
    Even when you think you’re alone, the birds and mice can hear you whisper.
    -
    【非不得已與魔鬼的一筆交易】
    -
    住在惠山的研美一家人,隔著鴨綠江就能看到對岸中國熱鬧的燈火,甚至還聞的到飄香過江的食物味道。被對岸燈火吸引的研美日後回憶道:「就像一隻飛蛾。追隨那個燈火,不知道日後要賠上多少的純真和人性。」

    等到母女倆為了尋找先一步脫北的姊姊,起身逃離北韓時,進入中國的第一天,研美卻被迫目睹蛇頭(幫助脫北的中國人)當著面玷汙自己的母親。蛇頭原本看上只有13歲的研美,但母親為了保護她,犧牲了自己來代替。研美在日後的演說含淚感謝母親,引用了北韓俗諺:「女人雖弱,為母則強。」

    然後,在母親接著被賣掉,又與父親和姊姊失散的人生低谷時刻,掮客弘偉卻向研美提出了一筆魔鬼的交易:「妳當我小老婆。媽媽來,爸爸來,姐姐來。」原本她寧死也不願忍受被強暴的屈辱,但是這個念頭讓她落入天人交戰:「自私地尋死,還是救我的家人?」最後,她別無選擇…

    雖然研美對這段經歷的著墨不深,僅用兩三段文字就帶過當下的難受,但這種身不由己的煎熬,令人感到十分鼻酸。然而,研美是個相對的幸運兒,被掮客留在身邊,因為有更多的脫北者,都是被賤價出售,是無數個境遇悽慘且不為人知的故事。
    -
    女人雖弱,為母則強。
    Women are weak, but mothers are strong.
    -
    【人原來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命運】
    -
    研美回想到小時候,看電影《鐵達尼號》時受到的強烈衝擊,裡面的角色竟然願意為了愛,犧牲自己生命。不像北韓人民終生被灌輸的,要把生命奉獻給國家和領袖,原來「人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命運」,這個想法深深地撼動了她。

    她好不容易脫北之後,才發現在自由的世界裡,小孩的夢想是長大之後要做什麼。而她的夢想是吃飽。在南韓上學後,她最怕的就是被問到自己的嗜好?最喜歡的電影明星?以後想做什麼?北韓沒有「我」,只有「我們」,這種自由選擇的練習讓她又彆扭又沮喪。

    當她跟著南韓志工團第一次飛往美國的時候,自幼深信多年的北韓謊言徹底破滅。在「敵人」的領土上,沒有邪惡的美國大兵,環顧周圍的是牽著小孩的父母、吃著薯條的路人、穿著球衫的青少年。北韓灌輸的恐懼消失無蹤,她感嘆道:「讓我驚訝的是,謊言在真相面前,竟然那麼快就失去了力量。」

    想到出身於台灣的自己,實在是太過幸運。求學過程是黨國教育的尾聲,是第一波接觸到網路世代的開放多元,然後認識到廣泛閱讀的重要性與美好。雖然難以想像失去思想自由的感覺是怎麼回事,但從研美的心路歷程裡,讓人學會無比珍惜和更加重視,眼前這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民主。
    -
    讓我驚訝的是,謊言在真相面前,竟然那麼快就失去了力量。
    It amazed me how quickly a lie loses its power in the face of truth.
    -
    【終於能思考吃飽與活命以外的事情】
    -
    進入南韓的社會生活之後,研美讓我非常驚訝的在於她的學習速度。大約15歲開始就學的她,學識程度只有小學二年級不到,卻在2年期間瘋狂讀書,從高中順利畢業,第3年考上大學的刑事司法學系,而且保持不錯的成績。她調侃自己:「終於能夠思考吃飽與活命以外的事情。」

    我覺得,她如果真的寫一本「如何學習」的書,我大概也會馬上買來看。她的努力與拚勁,一部份來自於要在南韓社會生存的壓力,她說:「我吸收書本的知識,就像人們呼吸氧氣一樣。我不只是為了求知或好玩而讀,我是為了生存而讀。」

    她藉由讀書填滿自己的腦袋,將過去的悲慘回憶擋在門外。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對於閱讀的真心喜愛。從閱讀之中,她豐富了自己的字彙與詞藻,懂得用更多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開拓自己的認知:「我彷彿真的感覺到腦袋逐漸甦醒,過去漆黑荒蕪的地方如今出現了新的路徑。閱讀教了我活著的意義,以及身為人的價值。」

    很有趣的是,她尤其愛讀傳記,她說可以從偉人如何克服難關或偏見,最後出人頭地的故事,學到這件事:「即使沒人相信我,甚至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還是能克服困難。」書讀得越多,思想就越深,眼界也更寬,連感情都不再那麼淺薄。
    -
    我彷彿真的感覺到腦袋逐漸甦醒,過去漆黑荒蕪的地方如今出現了新的路徑。閱讀教了我活著的意義,以及身為人的價值。
    I could literally feel my brain coming to life, as if new pathways were firing up in places that had been dark and barren. Reading was teaching me what it meant to be alive, to be human.
    -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橫越的沙漠】
    -
    研美與母親從中國越境到蒙古,與偷渡團隊一起橫越戈壁沙漠的時候,她們一度失去希望與方向,她的內心當下呼喊著:「比起死亡,我更害怕被遺忘。」最後幸運被蒙古士兵收容,輾轉被引渡回南韓,展開新的人生旅程。

    若談成功脫北的要素,研美除了本身的美貌帶來的優勢之外,還有諸多的運氣與僥倖成分,但最重要的,是她在逆境中總是「不屈不撓」的驚人意志力。在這段脫北的地獄之路途中,研美總是選擇以正面的態度迎擊挑戰,無論是尋求脫北管道、在掮客與黑幫之間求生存、再到南韓的求學經歷,再再顯示了她堅強的心智。

    研美的故事讓我想起,經歷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心理醫生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說的:「外在條件再怎樣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即使在不自由的極權國度長大,她卻擁有一顆「懂得選擇回應生命挑戰的自由的心」。

    然而,投入自由的南韓並非這個故事的終點。研美反而藉由幫助別人,發現自己一直有慈悲之心。她開始向人述說自己的故事,揭露越來越多的往日瘡疤,但也因為她勇於暴露自己的脆弱,反而能帶給聽者更大的勇氣。她學到:「如果我能同情別人,或許我也可以學會同情自己。我心裡的傷痕終於開始癒合。」
    -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橫越的沙漠,別人或許跟我的不同,但我們都得橫越沙漠,才能找到此生的意義,得到自由。
    We all have our own deserts. They may not be the same as my desert, but we all have to cross them to find a purpose in life and be free.
    -
    【後記:為了活下去,然後呢?】
    -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用簡潔直接的文字,譜出了脫北者研美堅強又動人的故事。讀完之後讓我再次濕紅眼眶的,是研美在青年峰會的演說,開頭她說:「北韓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國家…」,然後以淚洗面完成了這次演說,全場為之起立鼓掌數分鐘之久。

    她在演說的末段,說了這句令我重複聽了好幾次的話:「當我穿越戈壁沙漠的時候,就在瀕死的邊緣,我覺得世界上根本沒人關心我們,只有夜空的星星與我同在。但你們聽了我的故事,你們關心了我,謝謝你們。」多麼孤寂的感觸,只有夜空的星星……

    最後,在研美演說的內容裡,聽者除了給予同情的情緒之外,她提了三件事情是聽者具體幫得上忙的:

    1. 教育你自己,提升意識去關注北韓正在發生的人權危機。
    2. 幫助或支援任何想逃脫北韓邁入民主社會的難民。
    3. 向中國請願,停止將北韓難民遣送回北韓。

    如果這篇文章增進了你對於脫北者的認識、以及對北韓人權的重視,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只要註明出處即可。「就像高掛在夜空的星星一樣,我們必須在黑暗的地方分享我們的光明。」
    -
    #為了活下去 #脫北者

  • 為了活下去弘偉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2-19 19:02:02
    有 5,977 人按讚

    《台大癌症醫院中心試營運典禮》

    郭台銘捐贈數百億,選擇前妻林淑如12/18日68歲冥誕落成。她於2005年3月12日往生。

    以下為郭台銘致詞部分摘錄:

    *淑如:這13年,我無時無刻常常想,你為什麼離開我?妳的離開,讓我理解金錢真正的價值,它是奉獻,而不是擁有。謝謝淑如,願妳的在天之靈,看到我,在妳走了13年之後仍然努力,特別是導致妳離開的乳癌。今天是妳68歲的生日,這是我送給妳天上的生日禮物,盼望善良的妳協助所有癌症患者,未來可以因為台大癌醫,可以活下去,孩子不會失去母親,家庭不會失去最重要的支柱。

    *今天我走進這棟大樓時,心情很複雜,感觸很多,因為大家都知道,我人生中摯愛的親人,我的前妻與弟弟,是促使我捐贈台大癌醫的主要原因,但若是可以選擇,我希望上天不是用這種方式讓我投入在這個救人的事業裹。參觀醫院,想起初衷,回想當年經歷的悲痛,這份悲痛在今天轉化成了一座救人的醫院,在未來,台大癌醫將成為很多癌症患者及家屬的希望,我衷心感謝,也相信我的前妻Serena與弟弟Tony會和我一樣,謝謝在座所有十年來,為了實現這個救人癌醫努力的各界先進與夥伴,因為我深刻感受過生離死別的遺憾,也期待這份遺憾不要發生在別人身上。

    *十年前簽約捐贈癌醫,今天試營運,如果想要克服癌症,可能十年太短,但也感嘆十年太長,台大癌醫雖然今天才和大家見面,但十年前支持唐季祿醫生成立「台成幹細胞中心」已經在血癌的治療上有很大的進展,搶救了超過五百名的血癌患者,我曾經問過唐醫生:「如果郭台成現在才發病,他還會離開我嗎?」,他說:「現在我們會有更多的治療選擇,郭台成是有機會治療的」,聽到這個答案,我很感嘆,但也很欣慰,因為雖然台成離開,卻因為這些年來唐醫生團隊和台大的努力,已經可以幫助很多人戰勝血癌。明年台成細胞治療中心也將進駐臺大癌醫,擴張5 倍的移植能量,可以救更多的人。臺大癌醫擁有頂尖大學的研究能量,又有台大醫學院張上淳院長、台大醫院何弘能院長的鼎力支持,搭配其它智能及質子治療等,我相信會對癌症治療帶來更多可能性。

    很多人問我,在台大癌醫捐贈完成後,永齡基金會還會扮演什麼角色?我提出「新醫療百年工程」的想法,並繼續為此貢獻我的綿薄之力。

    *十年磨一劍,癌醫只是看得到的硬體建設,但更重要的是人才與研究,在過去十年間,永齡支持選派優秀的醫生出國進修,除了臨床治療,永齡要持續由「預防醫學的角度」繼續努力。我們成立「永齡健康研究院」,由「醫者父母心」的楊泮池校長擔任研究院的院長,身為全球知名的肺癌權威,有執行力又有魄力,以他的專業,相信可以站在至高點上擘畫未來。

    *今年我也支持了「永齡華人聯合抗癌行動」十年計劃,為乳癌與血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測研究,目前有近40家醫院參與,另外也要謝謝並肯定黃俊升與盧彥伸教授,他們所帶領的臺大乳癌團隊,在乳癌研究上獲得其它國家醫界的重視。這所有的研究與計劃都是默默為「新醫療百年工程」奠定基礎,與台大癌醫相輔相成。

    *不管是硬體建設,人才培育,十年有成,舉辦這個感恩晚會,要謝謝李前校長,感謝您與湯明哲副校長對捐贈案的支持,協調臺大醫院與台大癌醫的合作,建立相關制度,向行政機關爭取醫生員額、協助質子設備選擇及規劃。另外,還有鄭富書、王根樹及葛宇甯總務長,給予癌醫在土地規劃、建築上的建議,台大癌醫萬丈高樓平地起,你們居功厥偉。還有台大癌醫的鄭院長,辛苦你,也恭喜你,十年過去,今天終於迎來台大癌醫試營運,謝謝你和所有團隊,未來任重而道遠!

    *最後,要感謝的人太多,請原諒我無法叫出每一個人的名字,但大家都是成就抗癌大業的幕後英雄,也是推動醫學百年工程的先鋒,今天12/19對我意義重大,因為今天不僅是台大癌醫的生日,也是我前妻林淑如的冥誕,我的前妻以前是個默默守護我及家庭的人,是她引導我,有了這個機緣為醫療的發展,對社會做出貢獻,這份禮物是她留下的,我將這份禮物鄭重的送給大家,10年,邁開了百年醫療工程的第一步,我將是永遠的抗癌志工,希望我們能迎向無癌的世界,再次感謝大家,祝大家幸福快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