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炭筆素描技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炭筆素描技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炭筆素描技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炭筆素描技巧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很像小叮噹 雙手很不好用 = _ = 因為天氣熱+最近一直噴酒精、勤洗手,我的雙手起了紅斑性汗皰疹。 有別於富貴手的灼熱搔癢,我是一碰到東西就刺痛+灼熱搔癢🥺 而我本身就是超級會留手汗的人⋯ / 讓我想起高中學了3年的炭筆素描,但因為手汗一直很多技巧沒辦法做得很好,也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科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

炭筆素描技巧 在 你的主持人-佳蓉(小熊貓)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02 15:04:39

最近很像小叮噹 雙手很不好用 = _ = 因為天氣熱+最近一直噴酒精、勤洗手,我的雙手起了紅斑性汗皰疹。 有別於富貴手的灼熱搔癢,我是一碰到東西就刺痛+灼熱搔癢🥺 而我本身就是超級會留手汗的人⋯ / 讓我想起高中學了3年的炭筆素描,但因為手汗一直很多技巧沒辦法做得很好,也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科...

  • 炭筆素描技巧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8 01:04:55
    有 405 人按讚

    最近很像小叮噹 雙手很不好用 = _ =

    因為天氣熱+最近一直噴酒精、勤洗手,我的雙手起了紅斑性汗皰疹。

    有別於富貴手的灼熱搔癢,我是一碰到東西就刺痛+灼熱搔癢🥺
    而我本身就是超級會留手汗的人⋯

    /
    讓我想起高中學了3年的炭筆素描,但因為手汗一直很多技巧沒辦法做得很好,也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科目。

    當時學校也是要求使用炭筆,自然會和其他人比較,一個環境內也沒有特立獨行的勇氣。

    秉持著花長時間練習就能改善的心情一直嘗試著,但無法克服的困難讓我覺得沮喪、生氣。

    有時候人往往會在一件事上固執,
    而生活中很多事,不是付出了就會有收穫。
    打破了環境給你的枷鎖,會看到更大的世界。

    最後在朋友的建議跟幫助下,我用了鉛筆🤣🤣🤣🤣

    素描考試的時間是120分鐘,
    使用鉛筆的缺點就是速度很慢!
    所以我準備了20支8B鉛筆(only只用8B)
    每支筆都的頭尾在考試前都削尖(40個筆尖一次擁有!(⁎⁍̴̛ᴗ⁍̴̛⁎))
    同考場的考生各個都匪夷所思,但我知道我只需要專注在自己身上。
    最後也在時間內完成🎉

    有時候承認自己做不到,比堅持更重要。
    了解自己才能讓妳繼續前行。

    (但絕大部分時做不到不等於放棄唷🤣
    每天我就爛,事情不會有好轉ㄉ)

  • 炭筆素描技巧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31 07:35:58
    有 36 人按讚


    梵高與高更 其實不如想像中孤僻 - Brian Liu

    梵高和高更無疑是西方藝術史的傳奇,雖然被後世公認為才華橫溢,卻不為時人所賞識,經常被描繪為難以相處、遺世獨立的畫家。但英國藝術史家 Michael Prodger 卻反駁指,其實梵高和高更都不如後世想像的孤僻,他們除了惺惺相惜,在藝術圈和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緣。

    就任白金漢大學高級研究員的藝術史家 Prodger 在英國雜誌 New Statesman 撰文指出,梵高和高更向來被形容為離群索居,不受社會束縛的藝術家。高更為追求自由與藝術成就,不惜拋妻棄子,離開法國,到地球另一端的大溪地創作;梵高的名聲更響,無論搬到何處都總是格格不入,由荷蘭搬到比利時,只當上短暫的傳道人,在其心生嚮往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Arles),居民甚至聯署要驅逐這位惱人的畫家。

    1888 年底,梵高與高更短暫同居 9 個星期,為藝術史的佳話。他們在阿爾勒細小的黃色房子居住,梵高期望高更協助他建立「藝術殖民地」,但高更則是受梵高兄長西奧(Theo van Gogh)邀請下陪伴梵高作畫。二人關係很快便變得緊張,高更稱大家「氣質不相容」,梵高精神狀態亦處於危險邊緣。

    但事實上,梵高與高更沒有就此斷絕往來,在駭人聽聞的梵高割耳事件後,他們再次恢復通信。1890 年高更甚至向梵高提議在安特衛普再度攜手合作,可惜梵高同年自殺身亡。Prodger 認為,梵高與高更相遇相知說明了,他們縱然難以共處,但二人都並不打算斷絕與他人往來。

    最近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與荷蘭北布拉邦特博物館(Het Noordbrabants Museum)同時舉辦了高更與梵高專題展覽,分別名為「Gauguin Portraits」與「Van Gogh’s Inner Circle: Friends, Family, Models」。兩場展覽打破後世對二人的刻板印象,說明他們並不是想像中孤僻,與親友和藝術圈仍是有緊密聯繫。

    透過交流學藝的高更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高更展覽,首度完整展出其人像畫作品,展現他的藝術追求,也揭開他的人際網絡。1891 年高更唯一一次受委託畫人像,取酬 200 法郎,對象是英國大溪地混血女子 Suzanne Bambridge。她是大溪地名流兼王室後人,但高更沒有因應對方身份以作遷就,相較他的其他大溪地畫作,成品色彩較為黯淡,又脫離歐洲傳統。最終受託人顯得相當不悅,據聞從未向來賓展出畫作。

    傳統人像畫以展現主角的身份與社會地位為重點,高更卻置之不顧,把人像畫當作藝術實驗,以探索不同再現方式、精神與象徵意義,並摸索歐洲傳統以外的新風格。這種對非西方文化「原始」真實性的追求,源於他的家庭背景 —— 母親家族來自秘魯,雖然祖先是西班牙裔,但高在秘魯渡過童年的經驗,使他從此嚮往非西方世界。

    高更起初在法國任職股票經紀,卻中途辭職投身藝術,半途出家又未經正式訓練,全憑觀察、直覺以及與同行交流,領悟出自成一格的繪畫技巧。譬如高更的分隔主義(cloisonnism)畫風,便是與畫家 Émile Bernard 共事時所習得,即是扁平的構圖方式、加上黑色線條描邊,以突破歐洲寫實傳統;高更與同期知名畫家 Paul Cézanne 與 Camille Pissarro 份屬朋友,甚至在 8 場印象派展覽中參展過 5 場,反映他與印象派藝術圈子的關係密切。

    高更創作過不少自畫像,其次的寫生對象就是荷蘭猶太裔畫家 Meijer de Haan。18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二人亦師亦友,在法國布列塔尼同居,即使之後分道揚鑣,高更還是繼續以 de Haan 為原型,憑空為他創作人像畫 —— 此時高更畫的不再是 de Haan 本人,而是他在高更心目中的形象再現。
    梵高眼下彌足珍貴的友誼

    梵高在決定以藝術為志業之前,曾嘗試過藝術買賣、傳道、教書,卻總是處處碰壁,全家人就只有兄長西奧看重他的藝術天分。雖然梵高總是鬱鬱不得志,與高更同樣是「無師自通」,但他依然有 4 名非正式的門生。在他們的回憶中,梵高是很會諷刺的導師,當學生用錯物料時會肆意咒罵,並會指導學生「把所有東西都塗得比實際顏色較暗,以使其更貼近自然」。

    北布拉邦特博物館的展品,還記錄了梵高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中一幅炭筆素描以妓女 Sien Hoornik 與兒子做主角,背後透露了梵高在海牙居住時,曾經與這個單親家庭同居;雖然梵高與父母關係疏離,但其創作卻不乏家庭主題,他在阿爾勒為 Roulin 家庭畫下 25 幅素描與油畫 —— 除了名作 Portrait of the Postman Joseph Roulin 以外,亦為其妻兒作畫。1889 年 8 月,Joseph Roulin 被派往馬賽時,他特地寫信給梵高,信中流露出二人有深厚友誼:「期待我們能再見面,再鞏固我們的友誼。」

    梵高的另一位好友是咖啡店 Café de la Gare 老闆娘 Marie Ginoux,在梵高入住療養院時,保存了梵高的家具,梵高和高更亦曾經為她作畫。1899 年梵高所畫的人像畫 L’Arlésienne 是三人友誼的結晶 —— 高更先以炭筆起草構圖,梵高再依此創作成油畫。

    在臨終的日子裡,梵高未有停止結識新朋友,譬如是醫生 Paul Gachet,梵高為他畫的人像,風格竟然遙遙呼應高更筆下的 Meijer de Haan —— 沒有那雙著魔的眼神,換成一副哀愁的臉孔,但主角同樣有一頭紅髮、托著腮,桌子在畫面中呈對角線,成就出梵高畢生最有感染力的人像畫之一。

    Prodger 認為,這兩場英國與荷蘭的高更和梵高展覽,雖則策展形式相當不同,但背後有著相同主題 —— 當梵高寫道「我需要人際關係」之時,他同時道出了高更的心聲。

    原文:CUP

    #文化 #藝術

  • 炭筆素描技巧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31 07:35:58
    有 36 人按讚

    梵高與高更 其實不如想像中孤僻 - Brian Liu

    梵高和高更無疑是西方藝術史的傳奇,雖然被後世公認為才華橫溢,卻不為時人所賞識,經常被描繪為難以相處、遺世獨立的畫家。但英國藝術史家 Michael Prodger 卻反駁指,其實梵高和高更都不如後世想像的孤僻,他們除了惺惺相惜,在藝術圈和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緣。

    就任白金漢大學高級研究員的藝術史家 Prodger 在英國雜誌 New Statesman 撰文指出,梵高和高更向來被形容為離群索居,不受社會束縛的藝術家。高更為追求自由與藝術成就,不惜拋妻棄子,離開法國,到地球另一端的大溪地創作;梵高的名聲更響,無論搬到何處都總是格格不入,由荷蘭搬到比利時,只當上短暫的傳道人,在其心生嚮往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Arles),居民甚至聯署要驅逐這位惱人的畫家。

    1888 年底,梵高與高更短暫同居 9 個星期,為藝術史的佳話。他們在阿爾勒細小的黃色房子居住,梵高期望高更協助他建立「藝術殖民地」,但高更則是受梵高兄長西奧(Theo van Gogh)邀請下陪伴梵高作畫。二人關係很快便變得緊張,高更稱大家「氣質不相容」,梵高精神狀態亦處於危險邊緣。

    但事實上,梵高與高更沒有就此斷絕往來,在駭人聽聞的梵高割耳事件後,他們再次恢復通信。1890 年高更甚至向梵高提議在安特衛普再度攜手合作,可惜梵高同年自殺身亡。Prodger 認為,梵高與高更相遇相知說明了,他們縱然難以共處,但二人都並不打算斷絕與他人往來。

    最近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與荷蘭北布拉邦特博物館(Het Noordbrabants Museum)同時舉辦了高更與梵高專題展覽,分別名為「Gauguin Portraits」與「Van Gogh’s Inner Circle: Friends, Family, Models」。兩場展覽打破後世對二人的刻板印象,說明他們並不是想像中孤僻,與親友和藝術圈仍是有緊密聯繫。

    透過交流學藝的高更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高更展覽,首度完整展出其人像畫作品,展現他的藝術追求,也揭開他的人際網絡。1891 年高更唯一一次受委託畫人像,取酬 200 法郎,對象是英國大溪地混血女子 Suzanne Bambridge。她是大溪地名流兼王室後人,但高更沒有因應對方身份以作遷就,相較他的其他大溪地畫作,成品色彩較為黯淡,又脫離歐洲傳統。最終受託人顯得相當不悅,據聞從未向來賓展出畫作。

    傳統人像畫以展現主角的身份與社會地位為重點,高更卻置之不顧,把人像畫當作藝術實驗,以探索不同再現方式、精神與象徵意義,並摸索歐洲傳統以外的新風格。這種對非西方文化「原始」真實性的追求,源於他的家庭背景 —— 母親家族來自秘魯,雖然祖先是西班牙裔,但高在秘魯渡過童年的經驗,使他從此嚮往非西方世界。

    高更起初在法國任職股票經紀,卻中途辭職投身藝術,半途出家又未經正式訓練,全憑觀察、直覺以及與同行交流,領悟出自成一格的繪畫技巧。譬如高更的分隔主義(cloisonnism)畫風,便是與畫家 Émile Bernard 共事時所習得,即是扁平的構圖方式、加上黑色線條描邊,以突破歐洲寫實傳統;高更與同期知名畫家 Paul Cézanne 與 Camille Pissarro 份屬朋友,甚至在 8 場印象派展覽中參展過 5 場,反映他與印象派藝術圈子的關係密切。

    高更創作過不少自畫像,其次的寫生對象就是荷蘭猶太裔畫家 Meijer de Haan。18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二人亦師亦友,在法國布列塔尼同居,即使之後分道揚鑣,高更還是繼續以 de Haan 為原型,憑空為他創作人像畫 —— 此時高更畫的不再是 de Haan 本人,而是他在高更心目中的形象再現。
    梵高眼下彌足珍貴的友誼

    梵高在決定以藝術為志業之前,曾嘗試過藝術買賣、傳道、教書,卻總是處處碰壁,全家人就只有兄長西奧看重他的藝術天分。雖然梵高總是鬱鬱不得志,與高更同樣是「無師自通」,但他依然有 4 名非正式的門生。在他們的回憶中,梵高是很會諷刺的導師,當學生用錯物料時會肆意咒罵,並會指導學生「把所有東西都塗得比實際顏色較暗,以使其更貼近自然」。

    北布拉邦特博物館的展品,還記錄了梵高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中一幅炭筆素描以妓女 Sien Hoornik 與兒子做主角,背後透露了梵高在海牙居住時,曾經與這個單親家庭同居;雖然梵高與父母關係疏離,但其創作卻不乏家庭主題,他在阿爾勒為 Roulin 家庭畫下 25 幅素描與油畫 —— 除了名作 Portrait of the Postman Joseph Roulin 以外,亦為其妻兒作畫。1889 年 8 月,Joseph Roulin 被派往馬賽時,他特地寫信給梵高,信中流露出二人有深厚友誼:「期待我們能再見面,再鞏固我們的友誼。」

    梵高的另一位好友是咖啡店 Café de la Gare 老闆娘 Marie Ginoux,在梵高入住療養院時,保存了梵高的家具,梵高和高更亦曾經為她作畫。1899 年梵高所畫的人像畫 L’Arlésienne 是三人友誼的結晶 —— 高更先以炭筆起草構圖,梵高再依此創作成油畫。

    在臨終的日子裡,梵高未有停止結識新朋友,譬如是醫生 Paul Gachet,梵高為他畫的人像,風格竟然遙遙呼應高更筆下的 Meijer de Haan —— 沒有那雙著魔的眼神,換成一副哀愁的臉孔,但主角同樣有一頭紅髮、托著腮,桌子在畫面中呈對角線,成就出梵高畢生最有感染力的人像畫之一。

    Prodger 認為,這兩場英國與荷蘭的高更和梵高展覽,雖則策展形式相當不同,但背後有著相同主題 —— 當梵高寫道「我需要人際關係」之時,他同時道出了高更的心聲。

    原文:CUP

    #文化 #藝術

  • 炭筆素描技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10-07 00:20:31

    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有點想法後,便很快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與興趣在藝術領域,於是開始確立未來的志向,進入陳哲老師的畫室學畫,對於繪畫也算是有了比較正式的認識與接觸。陳哲老師是蔡譯緯的啟蒙恩師,他在繪畫上的觀念是開放而不僵化的,因此蔡譯緯的藝術養成過程無形中也被保留了很多空間,而他大多數的繪畫觀念與技術都是在這時期建立的。
     
      蔡譯緯就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教系,是第一屆不採計術科成績招生的學生,他是以保留學籍的復學生身分回去就讀的,當時大學生活過得並不開心,自然地開始封閉自我。不過在這個階段,蔡譯緯幸運遇到二位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連德誠老師與郭博洲老師。他們對藝術的想法,不論是理性的批判質疑,或是感性的諒解關愛,都直接啟發了蔡譯緯往後在創作上的觀念思辯、情感的傳遞以及風格走向,影響深遠。
     
      畢業後,蔡譯緯一直忙於生活與工作,直到前幾年才有多一點的喘息空間繼續進修。在嘉義大學就讀研究所的時期,因為有周沛榕老師的指引與鼓勵,加上家人的支持包容,才又慢慢喚醒心中的小宇宙,他希望可以一點一滴的蓄積能量,找到自己人生中比較舒適的位置。
     
    與油彩的相遇
      創作媒材的使用通常和自身的學習經驗與喜好有直接的關聯。蔡譯緯在高中時期比較常接觸的是水彩與炭筆素描的靜物寫生,著重色彩與明暗的練習,因此對於西方繪畫系統的媒材較為熟悉,上大學後很自然地就選擇以油畫為發展方向。另外,油彩具有緩慢乾化的特性,可以提供他更為充裕的作畫時間,有利於精緻細微的描繪、色彩明暗的銜接緩衝、豐富的色層堆疊罩染,適合寫實風格的繪製與操作,因此現階段主要是以油彩為創作媒材。除了繪畫,有一部分的創作是以文字為媒介,因為有些概念需要運用到符碼,會比圖像來得精準而有趣。
     
      蔡譯緯採取照相寫實風格來創作,他想要透過竭盡所能地施展技巧,來呈現移植過程的人為誤差,以及因時間的流動性所產生的細微瑕疵。也就是說,照相寫實的目的並非為了呈現技術「所能及」,而是相反地,要用來凸顯他能力「所不能及」的部分,以此來呼應總是出現在生活中的無力感。所以希望大家看到的是那些瑕疵或觀念上的部分。
     
    死跑龍套的翻攪
      透過道具的輔助擬仿「富貴、吉祥、福、祿、壽、喜」等美好形象,將自己的面相做一番加工與微調,循此脈絡擴展,再納入動漫角色如「蝙蝠俠」、「拳四郎」、「聖鬥士」,以及「千眼」、「洋人」、「桃客」等自創人物,渴望透過發動「穢土轉生術」來召喚異能者附身,施展他們的天賦異稟。
     
      創作靈感源自人生中一次愚蠢抉擇的餘波蕩漾,蔡譯緯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大概就是怨念。這些養分的確是有點髒髒爛爛的,因為它來自真實生命中的失落與毀壞,蔡譯緯試著去廢物利用,希望可以滋養出花朵來,這也就是穢土轉生術的意思了。
     
    複製的失真與徒勞
      「我覺得人是非常奇特的一種生物。」蔡譯緯常疑惑,為什麼人會有很多令人不解的複雜思緒與行為,像是說謊、矛盾、陷害、妒忌、煩惱、悔恨、犯蠢、模仿、偽裝、表裡不一等,說也說不完。好像每天都有上演不完的內心戲與自我衝突,很容易就會自己找罪受,當然這些疑惑絕大多數是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或體悟。
     
      藝術家藉由創作的過程,可以將內心的情感、想法、體悟具現化,傳達個體的人生經驗、省思與關懷,或是作為宣洩的管道。對蔡譯緯而言,創作比較像是一段自我觀照、探索尋找以及成長的歷程。很重要的,也是釋放能量的出口。蔡譯緯認為,創作行為本身是很私密的,把顏料遞移到畫布就是一種不斷述說與揭示的過程,所以他沒辦法在別人面前作畫,會讓他感到很不自在。一個人時,才可以比較清楚感受到身上所發出的訊息與能量,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然後再將這些能量釋放出去,回到一種舒適的狀態。
     
      或許人生存在著許多不完美,而我們最終也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想像,但無論如何,還是試著以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難題。就像少林足球裡的那一幕集體歌舞,醬爆從來沒有放棄成為一個偉大作曲家,而豬肉佬又何嘗不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一樣,始終懷抱著原初的夢想。
      
    蔡譯緯簡歷:
    2016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2001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獲獎:
    2016 璞玉發光計畫 西畫類第三名
    2011 金車新銳油畫獎 優選
    2001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亞太區第三名
    2000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台灣區首獎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9/02-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