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的眼淚》完整劇評
⠀⠀⠀⠀⠀ ⠀⠀⠀
故事會成形,都有其契機。冥冥之中牽引導演蔡銀娟一頭栽入消防員的世界,導火線就是 2015 年在十分鐘之內造成六名消防隊員罹難的新屋保齡球館大火,導演深入了解才發覺,其實台灣近二十年來高居不下的消防員殉職率是何等驚人。我們都知道,真正的英雄不會身著披風,但這...
《火神的眼淚》完整劇評
⠀⠀⠀⠀⠀ ⠀⠀⠀
故事會成形,都有其契機。冥冥之中牽引導演蔡銀娟一頭栽入消防員的世界,導火線就是 2015 年在十分鐘之內造成六名消防隊員罹難的新屋保齡球館大火,導演深入了解才發覺,其實台灣近二十年來高居不下的消防員殉職率是何等驚人。我們都知道,真正的英雄不會身著披風,但這也是《火神的眼淚》所叩問的 ── 一般人口中的「打火英雄」,真的被認知為所謂的「英雄」嗎?
⠀⠀⠀⠀⠀ ⠀⠀⠀
當我們期許一群沒有裝備、沒有盔甲、沒有超能力的凡人,來回鬼門關前出生入死、捨己救人,則上面說的殉職率問題,恐怕只是冰山一角。也因此,本劇的英雄主義路線無可厚非,因其來自創作者的敬意與珍視,且不是針對個人,而是整個群體;其實他們既非英雄,又得付出不亞於英雄必須付出的代價,承擔不亞於英雄必須承擔的心理壓力,二十四小時和驚心動魄的生活節奏共存,日復一日和社會階級的敵意與審視目光為伍,橫亙在這群總是報喜不報憂的消防員與家人、與父母、與妻兒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只剩下更加脆弱的人性,以及裡裡外外的質疑聲音。
⠀⠀⠀⠀⠀ ⠀⠀⠀
首集開端就是祝融肆虐民宅,緊緊揪住觀眾的目光,同安消防隊全副武裝各司其職,於濃煙滿布的舊大樓衝鋒陷陣,圍觀民眾有的只為看熱鬧,有的外行指導內行,導致衝突、滅火、救人同時上演,好不容易火勢撲滅,灰頭土臉的消防員才露出疲倦的笑容,事情卻並未因此落幕。也是看到後來才發覺,此為整齣劇集最關鍵的一場戲,迅速交代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各自的理念及困境;更像在無意間點燃的火種,不知不覺,心魔於四位核心角色的身後愈燒愈烈,等待著一一將他們吞噬殆盡。
⠀⠀⠀⠀⠀ ⠀⠀⠀
最後,故事盡頭,沒有皆大歡喜,也並未讓所有死結迎刃而解,還有各自的生命課題需要長期抗戰,然而,世事的無常同時加深了這群消防隊員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革命情感。見證此刻的旁觀者如我們,也漸漸開始留心經過身邊的救護車、消防車鳴笛聲,真正意識到,看似極具戲劇張力的情節,其實就是多數無名英雄的生活縮影與真實寫照。
⠀⠀⠀⠀⠀ ⠀⠀⠀
回歸戲劇本身,《火神的眼淚》的巨大成功確實有其美化和冒險之處,明顯顯示主創團隊在戲劇表現方式上的權衡。先就劇情而論,「影以載道」的目的性於此更加強烈,每一場戲的首要重點幾乎都是為了傳遞特定教育意義,因此出場人物都有自己代表的社會角色符號,配合劇情需求,將合適的性格、背景放在剛剛好的位置,於該憤怒的時間點憤怒,該消沉的時間點消沉,該回憶的時間點回憶,以外在因素推動劇情轉折;到收尾兩集之前,幾乎完全捨棄從角色的內在情感進行鋪陳,導致敘事不夠流暢,取而代之的,是透過訴求直接的鏡頭語言,去加強觀眾跟人物之間的共鳴與連結。
⠀⠀⠀⠀⠀ ⠀⠀⠀
因此可以說,雖然做足田調、所有元素皆取材自社會事件,但這部戲就像一個懶人包,刻意將種種刁民行徑、體制弊病截取出來,造成一種美中不足 ── 情節真實,卻不那麼寫實,角色鮮明,卻不那麼立體 ── 的感覺。
⠀⠀⠀⠀⠀ ⠀⠀⠀
此為敘事方式的取捨,也是這齣戲劇的架構使然,拉遠來看會是個隱憂。但是整體而言,《火神的眼淚》依舊可圈可點,情感真誠飽滿,剪接無比出色,首尾呼應且環環相扣,數度營造天人交戰箭在弦上的緊繃狀態,清楚反省階級思維、菁英主義,深刻融合現實觀點、人性百態,以崇高的敬意喚醒大眾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與良知,更為未來臺灣戲劇的類型、質感、深度立下一個必須被超越的新標竿。
⠀⠀⠀⠀⠀ ⠀⠀⠀
⠀⠀⠀⠀⠀ ⠀⠀⠀
(本篇為節錄,全文寫在釀電影 @filmaholictw )
⠀⠀⠀⠀⠀ ⠀
⠀⠀⠀⠀⠀ ⠀⠀⠀
#火神的眼淚 #tearsonfire #蔡銀娟 #劉冠廷 #溫昇豪 #陳庭妮 #林柏宏 #公視 #netflix #movie #film #觀影 #電影 #🎬 #台灣 #taiwan #taipei #LetMeSingYouAWaltz #一頁華爾滋
火線符號 在 蘋果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蘋果LIVE|新北三峽某社區家族9人群聚確診 侯友宜15:00說疫情|0829新北市疫情記者會|侯友宜|新冠病毒 COVID-19|社區群聚|三峽|新北疫情
國內連續2天迎來本土0確診,向來能精準搶知確診數的名嘴周玉蔻,今天(29日)一早臉書沒看到代表+0的氣球符號,而是放上了嘆氣符號,加上12隻猴子,令人直接聯想到「新北+12」。而板橋大遠百1名櫃姐確診,列在今天確診名單。據了解,多出來的確診案例應為新北市三峽區的家族群聚感染,約9名同住家人染疫,確診者Ct值都很高,目前感染源不明。對此,新北市衛生局表示,目前尚無法證實。新北市長侯友宜下午15:00持續召開疫情記者會,並針對三峽這起社區感染做出說明,《蘋果新聞網》也全程為讀者直播。
【蘋果直播|新北三峽某社區家族9人群聚確診 侯友宜15:00說疫情】
https://bit.ly/3mE8nU1
【#火線話題】 COVID19疫情
https://bit.ly/3bGFPmm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防疫 #疫情 #Coronavirus #COVID19
火線符號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火神的眼淚》完整寫了一篇文章,是十集從頭到尾觀賞後的整體感受,好的或不足的我們都去討論,才能看到更多元也更成熟的臺灣影視作品誕生。此齣職人劇無疑於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真正引領了主流話題,再度拓展本土戲劇的廣度與深度,不僅映照現實、敢於批判、直面社會議題、還針砭官僚體制,這都是過去鮮少有投資方與製作公司願意放膽嘗試的類型。
⠀⠀⠀⠀⠀
⠀⠀⠀⠀⠀
故事會成形,都有其契機。冥冥之中牽引導演蔡銀娟一頭栽入消防員的世界,導火線就是 2015 年在十分鐘之內造成六名消防隊員罹難的新屋保齡球館大火,導演深入了解才發覺,其實台灣近二十年來高居不下的消防員殉職率是何等驚人。我們都知道,真正的英雄不會身著披風,但這也是《火神的眼淚》所叩問的 ── 一般人口中的「打火英雄」,真的被認知為所謂的「英雄」嗎?
⠀⠀⠀⠀⠀
首集開端就是祝融肆虐民宅,緊緊揪住觀眾的目光,同安消防隊全副武裝各司其職,於濃煙滿布的舊大樓衝鋒陷陣,圍觀民眾有的只為看熱鬧,有的外行指導內行,導致衝突、滅火、救人同時上演,好不容易火勢撲滅,灰頭土臉的消防員才露出疲倦的笑容,事情卻並未因此落幕。也是看到後來才發覺,此為整齣劇集最關鍵的一場戲,迅速交代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各自的理念及困境;更像在無意間點燃的火種,不知不覺,心魔於四位核心角色的身後愈燒愈烈,等待著一一將他們吞噬殆盡。
⠀⠀⠀⠀⠀
故事盡頭,沒有皆大歡喜,也並未讓所有死結迎刃而解,還有各自的生命課題需要長期抗戰,然而,世事的無常同時加深了這群消防隊員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革命情感。見證此刻的旁觀者如我們,也漸漸開始留心經過身邊的救護車、消防車鳴笛聲,真正意識到,看似極具戲劇張力的情節,其實就是多數無名英雄的生活縮影與真實寫照。
⠀⠀⠀⠀⠀
回歸戲劇本身,《火神的眼淚》的巨大成功確實有其美化和冒險之處,明顯顯示主創團隊在戲劇表現方式上的權衡。先就劇情而論,「影以載道」的目的性於此更加強烈,每一場戲的首要重點幾乎都是為了傳遞特定教育意義,因此出場人物都有自己代表的社會角色符號,配合劇情需求,將合適的性格、背景放在剛剛好的位置,於該憤怒的時間點憤怒,該消沉的時間點消沉,該回憶的時間點回憶,以外在因素推動劇情轉折;到收尾兩集之前,幾乎完全捨棄從角色的內在情感進行鋪陳,導致敘事不夠流暢,取而代之的,是透過訴求直接的鏡頭語言,去加強觀眾跟人物之間的共鳴與連結。
⠀⠀⠀⠀⠀
因此可以說,雖然做足田調、所有元素皆取材自社會事件,但這部戲就像一個懶人包,刻意將種種刁民行徑、體制弊病截取出來,造成一種美中不足 ── 情節真實,卻不那麼寫實,角色鮮明,卻不那麼立體 ── 的感覺。
⠀⠀⠀⠀⠀
⠀⠀⠀⠀⠀
⠀⠀⠀⠀⠀
▍《火神的眼淚》,當戲劇成為社會的良心
全文寫於 釀電影:https://bit.ly/3fNS7f5
火線符號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一個值得靜下心來回顧的日子。
「228」這個數字,是專屬台灣的傷感符號。
昨天,陪伴一整代人長大的達叔辭世了,
病魔帶走了他的靈魂,卻帶不走人們記憶中的他。
而在74年前的同一天,台灣這座島嶼上,因戰亂、昏官、飢餓與文化差異而累積的群眾怒火,在私菸查緝員用槍托敲昏了那名為了生活而卑躬屈膝的婦人瞬間,徹底引爆、延燒。
燒毀了台灣人對新國家的希望、
焚盡了多少家庭的天倫之樂、
也留下了以上萬條人命為名的歷史傷口。
在這個年代,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去翻閱那些最真實的歷史;讓不會騙人的老照片、活版印刷字,告訴自己這個徹底改變台灣命運的故事。
如同我們這世代人將會一直記得達叔那樣,將湯德章、陳澄波等因二二八而遇害的台籍英靈的故事,烙印在我們的靈魂之中,世世代代永遠的傳承下去。
「二二八」這個紀念日,對我來說不是拿來玩的,
而是拿來沈澱、閱讀用的。
讓我們不分出身的提醒自己,
勇敢直視我們的過往,做出選擇,
努力成為一個正港的台灣人。
---
簡單推薦兩個好吸收的二二八事件起點懶人包,一是這個分享文的影片,非常淺顯易懂的以學術資料為基礎整理出了二二八的導火線。二是沃草 Watchout 如《【二二八日記】你不知道你失去了什麼》https://musou.watchout.tw/journey/another-future?fbclid=IwAR3nHb0Pn2tomiXLFcKkMYxIZgCHPSOOAGeuJaWz-58atIr9JKW-unxhvU4 等一系列作品,非常用心的彙整史料,讓我們能更接近歷史的現場。
以史為鏡而知興替,
悲傷、憤怒又或者拒絕接受,都是個人選擇,
如同我選擇記得、選擇努力成為台灣人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