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瀚亞新收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瀚亞新收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瀚亞新收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瀚亞新收益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本地偶像效應】全民追星 https://bit.ly/3yYfERP 今早11時,往日寧靜的中環商場中庭塞滿近2千人,連二、三樓欄杆旁都迫滿人。他們全都是本地偶像組合MIRROR的粉絲。為了等待出席品牌活動的MIRROR,部分人昨晚已到場等候,活動未開始已大聲為偶像大聲呐喊助威。這已非首次出現如...

  • 瀚亞新收益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0 12:37:21
    有 17 人按讚

    【本地偶像效應】全民追星
    https://bit.ly/3yYfERP

    今早11時,往日寧靜的中環商場中庭塞滿近2千人,連二、三樓欄杆旁都迫滿人。他們全都是本地偶像組合MIRROR的粉絲。為了等待出席品牌活動的MIRROR,部分人昨晚已到場等候,活動未開始已大聲為偶像大聲呐喊助威。這已非首次出現如此「墟冚」的場景,由年初的頒獎典禮開始,沉寂多年的本地偶像終於再度崛起,所到之處必定擠滿想見偶像一面的粉絲。成員代言的冰皮月餅等產品火速售罄,他們包攬各大品牌廣告,全面佔領了巴士、地鐵、商場廣告牌,在銅鑼灣走一圈已可見到大部分MIRROR成員。在反修例運動、新冠疫情、移民潮的慘淡氣氛中,這隊偶像團體為一眾粉絲帶來一點愉快的能量,同時亦造就了新的造星商業模式。

    通過ViuTV 2018年選秀節目《全民造星》出道的MIRROR及ERROR,自2018年年底成軍超過兩年後,開始人氣大爆發。MIRROR成員盧瀚霆與呂爵安(Edan)主演的《大叔的愛》為ViuTV創下超強人氣,掀起全城追劇熱潮,柳應廷(Jer)在樂壇亦取得不錯成績,憑著《物語三部曲》奪下新城勁爆新人獎、十大中文金曲新人銅獎、Chill Club年度新人以及叱咤生力軍金獎。源於追星現象而出現的Facebook專頁「我老婆嫁咗比MIRROR導致婚禮破裂關注組」在7月4日成立,至今關注人數已超過33萬人。圍繞MIRROR及ERROR,由香港捧出來的年輕偶像,熱潮能持續多久,是否有機會如過去香港娛樂工業製造的眾多天王巨星一般「衝出國際」、在亞洲引領風潮,一時之間也成為關注焦點。

    8月6日,ViuTV母公司電訊盈科公布2021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提到ViuTV上半年的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的收益達2.56 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虧損多年的廣告業務亦發展蓬勃,收益增加66%至1.88億港元。「在2021年上半年,ViuTV的廣告業務發展蓬勃,源於我們獨特的本地內容以及由我們培育的人才,例如MIRROR,吸引新客戶及現有廣告客戶增加廣告支出,」電訊盈科表示。報告同時指出,在不久的將來,集團的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有望盈利。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黃培烽研究香港媒體與亞洲流行文化,他觀察,受社運及疫情影響,近年香港社會普遍瀰漫著一種「什麼事情也做不了的無力感」,加上新冠病毒令娛樂方式受限、待在螢幕前的時間拉長,人們更容易將希望與目光投向本地流行文化。

    但他認為,娛樂圈的成敗,很難用一個公式解釋,也不能夠過度放大社會狀態的影響。「娛樂圈是商業世界,一個行業本身能否持續、成功轉型,要視乎他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用自己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商品 — 明星,」他說。「這幾年,我們觀察到的是,ViuTV 的商業模式好像漸漸成熟了。」

    ViuTV董事兼總經理魯庭暉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專訪時表示,經過數據分析、市場調查、焦點小組討論等研究後,團隊發現香港的市場缺口在真人show。「大部份的真人show是有劇本的,但是我們的沒有,」魯庭暉解釋。「分別在哪裡呢?分別在監製拍攝的時候,他的重心就不是在劇本,而是專注在他要創造什麼event (場景)才能讓參加的人能夠給出故事情節或者情感。」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兼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多年研究香港流行文化與亞洲各地的電視產業發展,他指出,從商業角度來看,投資流行文化的人,無論是TVB或是電影公司,都會選擇比較安全的手段,寧願去維持一班現有群眾,也不願意去開發新的市場。「TVB的廣告主都是一些保健產品、汽車,但新的ViuTV沒有包袱,又需要爭取一些新的觀眾,」他說。「剛好除了內容之外,市場上也有很多年輕的產品,比如虛擬銀行要賣廣告,很多消費產品的主要受眾是青少年市場,透過年輕的偶像,有效地接觸到了受眾。」

    #MIRROR #ERROR #ViuTV #香港偶像 #全民造星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27期)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net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 瀚亞新收益 在 基金黑武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01 22:32:03
    有 231 人按讚

    #黑武士出來幫基金業者洗地
    #某人最愛戰費用都不看績效

    1 台新印度:2020總費用率10.31%。
    2020績效:台新印度(台幣)+16.16% VS MSCI印度(台幣)+8.64%
    這檔基金往年的費用率大概是3%上下,為什麼2020年會飆高,我研判是因為基金規模縮減太快,使得固定的費用占整體比率增加,導致總費用率飆升。但是,靠邀他贏基準指數7.5%ㄟ,有沒有看績效啊?如果假設費用飆高真的是因為規模快速縮減,導致固定的基本費用占比過高,那麼如果規模如果沒有縮減,績效不就更好。但是這檔基金目前只剩下1億多台幣,投資人需留意規模問題。

    2&3 瀚亞投信發行的2檔保本基金,某人一開始狂酸一年費用超過6%,年年費用都超過6%怎麼保本。結果後來發現自己講錯,才改口說不是每年6%,我快被笑死。因為保本型基金是一種架構比較複雜的商品,所有的費用必須要期初全部算好,到期就會保本,因此所有的費用於第一天收取後,投資人持有到期自然是至少保本,有機會外加額外的收益,並非只有單純保本。然後某人改口之後又開始酸,美國公債就保本啦,美國公債一年也才1%,費用就收1%怎麼保本。這些酸言酸語就顯示了本職學能的不足。我就舉個例子給大家聽,儲蓄險到期的收益率明顯比美國公債高,為什麼?因為犧牲流動性,來換取收益率,講完了。

    4 統一中小:2020總費用率5.11%。
    2020績效:統一中小+23.63% VS 小型300指數+14.06% VS 富邦中小50 +32.47% (如果比的指數不洽當,歡迎留言分享更好的基準指數)
    2020-2021/05/31:統一中小+67.24% VS 小型300指數+28.64% VS 富邦中小50 +106.60% (如果比的指數不洽當,歡迎留言分享更好的基準指數)

    5 瀚亞菁華:2020總費用率5.10%。
    2020績效:瀚亞菁華+31.36% VS 加權股價指數+27.03% VS 元大50 +31.08% (如果比的指數不洽當,歡迎留言分享更好的基準指數)
    2020-2021/05/31:瀚亞菁華+55.85% VS 加權股價指數+47.45% VS 元大50 +50.27% (如果比的指數不洽當,歡迎留言分享更好的基準指數)

    以上這些被鞭屍的基金,績效真的比較差嗎?看沒似乎沒有像某人講的那樣喔!

    結論:原來這一篇是富邦中小50ETF的葉佩雯(大誤)!
    我一直強調的是,功夫沒有高下之分,而人有高下之分。有人喜歡被動投資ETF,有人喜歡主動投資的共同基金。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有選擇的問題。我從來沒有反ETF,我只追求績效與市場的看法。本文做一些細部的分析,提供給投資人不同角度與構面的看法,當然我的粉絲數只有人家1/5,講話沒有太多分量。但每天追蹤一個只會買美國公債ETF的人,投資能賺多少錢?我真的不知道!

  • 瀚亞新收益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31 06:53:40
    有 1,602 人按讚

    基金的內扣總開銷是對基金未來績效最有力的預測因子。

    本文整理2020全年,台灣投信業者發行的基金所收取的內扣總開銷。我們專注內扣費用超高的基金族群。因為高費用,有帶來較差績效的傾向。(註)

    沿用去年的分類方法,我將這些基金收費依其收費多寡,分成”聖母峰等級”、”玉山等級”、”101等級”。

    首先是收費高昂可比擬聖母峰高度的基金。這些基金年內扣總開銷高達5%以上。可見下表:

    台新印度基金以單年10.31%的內扣總開銷,拔得頭籌,成為2020全年台灣投信費用最高的基金。

    台新印度基金10.31%的內扣總開銷,除了2%的經理費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在於有一項高達5.38%的”其它費用”。再加上其他項目,形成超過10%的費用成本。

    操作一支基金可以操作到需要10%以上的費用,到底是為了費用收入而成立基金,還是為了幫投資人獲取收益而成立基金呢?

    瀚亞2026收益優化傘型基金之美元保本與南非幣保本基金,都有6%以上的全年內扣總開銷。

    根據基金公司資料,這兩支基金的經理費都”只有”1%

    為何會出現6%以上的超高內扣費用呢?

    理由在於,投信投顧公會網站的資料顯示這兩支基金的經理費根本不是1%,而分別是6.52%跟6.46%。

    一年收取6%經理費的理由在於,該基金公司要在基金成立的期初,就將這兩支基金預計的存續期間,也就是六年,每年1%的經理費,總共6%一次收齊。

    目前美國五年期公債殖利率是0.79%。六年期間,花費每年1%的成本,要如何保本?

    可說是個”有趣”的問題。

    統一中小基金跟瀚亞菁華基金分別收取5.11%跟5.10%的內扣總開銷。問題都出在本來就已經太貴的經理費(1.6%),加上頻繁交易形成的過高交易成本。

    聖母峰之後,接下來是收費等級與玉山同高的基金,也就是每年內扣總開銷4%到5%之間的基金。

    付出太高的費用會有嚴重的報酬減損效果,你以為你在投資股市,其實高費用會確定你拿不到高風險資產的對應報酬。

    而這還是高風險資產有好成果的時候。有人可以跟你保證高風險資產一定賺錢,獲利一定比較高嗎?
    (假如有人提出這種保證的話,你可以確定的是,他大概不太了解”風險”是什麼意思)

    儘管我已經連續幾年將這些高費用基金列表並寫成文章,但可以看到2020高收費基金數量有增無減。各家業者可說是毫不忌諱自家基金榜上有名。

    為什麼?

    因為不在意投資成本,以為費用沒關係的台灣投資人,還是佔了絕大多數。

    不要天真的以為基金業者會”主動”改善高內扣費用問題。在費用方面,他們是全然的被動。因為那就是他們的獲利,他們的收入。投資人假如沒有覺醒,沒有提出要求,他們是不會改進的。

    選擇低費用投資工具,不僅可以保護你自身的資產,也等於大聲的對業者的高收費行徑說"No"。

    完整表格與討論,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1/05/2020_01939124745.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