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澳洲沙漠成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澳洲沙漠成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澳洲沙漠成因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不是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21世紀的氣候變遷已取代戰爭,無論冰山或火山,大自然都對人類發動了猛烈的回擊。且自2...
澳洲沙漠成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不是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21世紀的氣候變遷已取代戰爭,無論冰山或火山,大自然都對人類發動了猛烈的回擊。且自2009年暖化墜入了失速列車,大自然與人類展開了新一輪搏鬥,全球即將消失的一百個地方,正從絕美成為絕景。
2.2009是這場氣候戰爭一個重要的起點,那年在北歐丹麥哥本哈根舉辦的氣候峰會COP15亟欲在京都議定書之後,替人類找尋減排的具體作法,因為全球遭逢了一連串氣候災難,包括暴雨洪水野火,不只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就連台灣也因莫拉克風災在大自然的搏鬥中倒了下來。
3.正負二度C紀錄片也因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在隔年誕生,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試圖用科學數據向台灣民眾發出預警,也就在同一時間,畢生致力於抗暖化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史耐德於奔波途中在飛機上心臟病發辭世,享年65歲。他所任教的史丹佛大學整理他生平重要談話,迄今聽來仍如暮鼓晨鐘。
{內文}
我們曾經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才會國破家亡。其實當人類走入21世紀,氣候變遷已經取代戰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地底的火山地震帶,都正在對人類肆無忌憚的掠奪攫取,發動一波波猛烈的回擊。
像是位於印度西部的馬爾地夫,這串上帝灑落在印度洋上的珍珠,由22個環礁1200個熱帶島嶼組成,因為海平面上升,最早被宣告100年內不再適合人居,多數島嶼可能在本世紀末沉入海中消失;位於加拿大的西哈德遜灣,暖化加速導致冰層破裂時間,足足比北極圈早了三個星期,也正危及食物鏈頂端北極熊的生存;而跨越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沙漠,號稱全球最古老沙漠,由於平均氣溫預估將在未來80年間上升攝氏3.5度,粗估氣溫只要拉高攝氏2.1度,就會讓當地四到五成獨特的野生動植物了無生機。
「全球即將消失的100個地方」,這是2009辦在北歐哥本哈根對全球最重要的一場氣候峰會COP15場外最受矚目的照片展。從清真寺到消失的葡萄園,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率先提出報告,然後委由當時國際頂尖攝影師拍攝照片,希望能喚醒世人對環境的重視,卻沒想到絕景成了絕響,全球暖化自此墜入了失速列車,整整十年一路狂飆,釀成2019年7月,成為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歷史上最熱的五個年份,全出現在距離我們最近的五年裡,而也是從那一年2009開始,地球與人類展開了新一輪的搏鬥。
那年6月的北京,暴雨使正午的白晝如黑夜,其後整個中國22省下起了大豪雨,不只四川、湖南、湖北淹大水,連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過去鮮少出現大水患的長江以南地區,降雨量及降雨強度都超越了歷史極值;同年11月,澳洲驚傳70年來規模最大也最嚴重的沙塵暴,粗估4千萬噸的沙塵讓雪梨宛若火星,知名地標雪梨大橋及歌劇院,也淹沒在漫天風塵裡。
台灣也在那場大自然的搏鬥中倒了下來,同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許多人的家園就在眼前被整座沖走,大片村落也瞬間被土石流掩蓋徹底消失,搜救罹難者的義消,甚至在攝影機前被洪水活活滅頂,全是因為颱風來襲時,全球暖化所導致史無前例的瞬間暴雨。
同一時間,地球另一端陷入嚴重乾旱,那年聯合國估計東非之角,至少有相當台灣總人口數的2300萬饑民無水無糧,其受難人數及慘況,遠超越過去任何一場非洲戰爭。
而那年的森林野火,也從南半球的澳洲,一路燒向美國、希臘等每一片乾旱土地;年底的寒冬,地球向工業革命起源地發出重大警訊,多地氣溫直逼攝氏零下22度,宛若一片南極大地,直到這個相信人必可戰勝大自然的標誌地,也在大自然面前認輸倒下。那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在哥本哈根,號稱史上最多全球元首出席,卻未能達成挽救人類的氣候協議,彷彿宗教家的末日預言,宣告了人類未來10年20年氣候戰爭的節節敗退。
正負2度C紀錄片內容:「八月八號傍晚,這邊就淹水了....土石流我會害怕啊..... 」
「我非常關心氣候變遷,因為我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來質疑我們,就像我今天需要對採取更具體的行動應對氣候變遷所提出的質疑一樣。」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2010年率領團隊製作正負二度C紀錄片,以科學數據向台灣民眾提出預警,自1750年工業革命之後,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都快速飆升,但在兩次大戰期間,還勉強被控制在大自然可接受的範圍內,其後一直到1980年代,溫室氣體與地球生態展開拉鋸戰,也就在這段期間,科學家開始辯論暖化是否真正存在。1980年後,全球氣溫一路飆升,人為影響力超越了自然,直到今天。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史耐德教授:「海平面上升伴隨颱風加劇,仍將是人類未來第一及第二大威脅,還有大火在半乾燥地區,長期乾旱加上溫度升高都會增加野火的可能性。我非常擔心未來兩到四世紀,海平面會上升2到5公尺,一旦這個過程開始啟動,我們稱之為臨界點,你恐怕就無法再回頭。」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史耐德,畢生致力於氣候變遷研究。早在尼克森時期擔任總統顧問的他,盡一切力量遏制全球暖化。2007年,他以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之共同撰寫人,與前副總統高爾共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卻不料晚年罹患血癌,仍馬不停蹄地為氣候變遷議題奔走。直到2010年7月,在倫敦飛往斯德哥爾摩的機上心臟病發辭世,享年65歲。史丹佛大學在他過世後,整理出他生平幾段重要談話,迄今聽來仍如暮鼓晨鐘。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史耐德教授:「這已經是科學界的一大共識,二氧化碳累積會成為一個潛在問題,但關於在10年或20年內,它將產生多大影響,且氣候在哪些地區會變得更好,哪些地區會變得更糟,這部分才是爭議所在。我們也知道,你們必須停止讓大氣環境像一個毫無標價的汙水管線任意傾倒,讓諸如煙囪、汽機車廢氣或土地變更使用任意汙染,這些都是大家所知道的,不是僅限於數百人左派小圈圈腦袋才知道。我們向國會聽證,跟官員部長交談,還有在國內外會議討論裡,早就有了。特殊利益者往往會抓住有利於他們意識形態或立場的東西,結果就是出現雜音,通常是他人斷章取義,變成是世界末日對上對你有益的事,我坦承我有偏見,世界末日和對你有益這兩種結果是可能性最低的。我們研究的是多層面的潛在結果,系統科學家所做的,就是嘗試找出多種結果間的相對可能性。所以如果嘗試當是非題來解決,拿出200份科學報告,諸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之類的科學家報告,通常得歷經三年撰寫,通過兩輪審查,每個章節都有1000條評論。然後,對於石油地質學家來說,你會知道他們的特殊利益就是尋找石油,拿你知道的石油公司的錢,只因為他們擁有博士學位,就能在電視上大放厥詞,你知道我們會對此感到有點憤怒,我們說那是扭曲言論。他們說不,那是平衡報導,這才不是什麼平衡報導,完全是扭曲言論,因為他們沒有相對可信度及呈現多方立場,這意味著他們要把它交付公眾和政治領域自行解決。他們明明有能力(持平論述),但他們卻幾乎不這樣做。」
整整12年,人類在這場與大自然的搏鬥中載浮載沉,2021疫情下的地球日,讓我們想起了2009年那個悲傷的開始。在美國領導下,人類似乎試圖重新扭轉局勢,只是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回到初始、最美麗的起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jgwg3gLLQ
澳洲沙漠成因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空間分布 #世界地圖
高三地理複習
隨堂小考
一、作圖
1. 請標記三大雨林地區
2. 請標記灰化土主要的氣候區
3. 請畫出四大古文明的河流
4. 請畫出熱帶沙漠的位置
二、簡答
1. 東南太平洋漁場是哪個洋流
2. 油輪進出波斯灣的哪個海峽
3. 紐西蘭位在哪兩個板塊交界
4. 澳洲主要大城市的氣候類型
三、申論
1. 溫帶氣旋與熱帶氣旋的異同
2. 熱帶雨林在馬達加斯加的成因
3. 何謂副極地大陸氣候
4. 西亞乾燥地區水資源利用情形
澳洲沙漠成因 在 有故事的旅人 (澳洲首都不是悉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既來了一個「荒原式」國家公園,當然得要到處登山了。這裡的「登山徑」完全沒有任何指示,得靠自己「找路」走,路途上雖然往往一整天都只得一個人,目的地的完美景色卻深深震撼了我,絕對無憾,既已來到,就得好好珍惜每一刻,難道一個人就不走走嗎?而且,那是我可能一生都未必有機會再見的美好風景了;完成了一條又一條的登山徑後,那成功感實在不言而喻。
誤以為早已放下、不再往來,在這荒山野嶺中能進一步忘記,沒想到一記沒頭沒腦的對話,感覺又回來了。
Ch. 31 步步為營 (Part 3)
**上回在此:https://goo.gl/QkrXOS,喜歡請給個LIKE!**
在這個「荒山野嶺」,若想跑到最近的「小鎮」都沒有交通可言,身處國家公園內,最好的活動當然是登山了。我身處的酒店,是多條登山路線起點,穿梭包圍著的群山。這些登山路從「入門級」的一小時來回,到「專家級」的六小時來回亦有。路線不算多,我盤算著,在此一個月,理應有足夠時間讓我把他們一一挑戰了。
它們並不如香港的登山徑,有完善指示或鋪設了的路面,往往只有一條不顯眼的小路,一不留神便會很易迷路。不過,它每隔200米會有一個路標指示方向,以讓登山者走在正確的路徑。那到底確實是甚麼路向,則隨時要自己拉開草叢,才能找到那條路。有時候,我根本不確認那條是否對的路,面對分岔路而沒清晰指示時,也得靠自己本能直覺,或從地上的鞋印去猜正確的路。於我而言,這些極「高級」的登山路徑,也真從沒挑戰過。
我先從一些較短的登山路著手,那些一小時能完成的小徑,我往往會在「落場」時的空檔走走。走過一次以後,我便「上癮」了。
一生從沒試過在這些荒原中登山,即使在藍山及Fraser Island都有爬過山,那是有點像香港的景色,樹蔭連連,或是面臨一片大海。來到這裡,內陸景色卻有極大分別。在低處地區也有參天巨樹,氣勢震撼,往上而走,則開始變成了橙紅色的泥土,遠處眺望Flinders Ranges壯麗山河,也令我嘆為觀止。我不知哪來的勇氣,隻身走在這些人跡罕至的山路,在那四野無人的山頭上,耳邊只有微風畫過樹葉的聲音,我卻感到無比寧靜,那是與大自然最親密的接觸。於山頭上找個甚麼地方坐下來,遠觀山河的不同景色,靜靜坐著一個下午,把腦袋完全放空,欣賞這些可能一生都難再復見的景色,絕對是人生一大享受。
某天,我坐在一塊大石上發呆時,電話突然震動,一如Keith所言,山上某些位置,信號確是特別好。
「喂,how are you ar? :)」
那是晴晴,久違了的晴晴。自上回表白後,我偶爾有找她,她都完全沒有回覆,我還以為,永遠再也不能跟她說話了。在這極端寂寞的時候,她又來找我。我承認,我按捺不住思念,她還得加了一個emoji笑臉。
「我OK呀,哈哈,又嚟左一個完全冇signal地方!」
「不過呢度好正呀!俾d相你睇下!」
「Ho ar 」
我把眼前的山谷拍下,傳給晴晴看。
「Oh.」
冷冷一句又把我打沉。
「我去咗杜拜,又係沙漠」
她傳來了一張沙漠的照片給我。
「你係去玩?」
「No ah, work」
「你就好啦,我都想去」
「ng」
「正唔正?」
沒有回覆。
「仲有冇去邊玩?去幾日?」
沒有回覆。
我努力在這寧靜環境中放下晴晴,希望達至心無雜念。我當然知道再見晴晴將會功虧一簣,甚至將再開啟另一回悲劇式輪迴,但晴晴這刻突然找我,我甚麼感覺也回來了。
看著眼前的怪石奇觀,那張照片可能晴晴連一眼都沒看過,我卻...唉。晴晴輕輕幾句把我的感覺都帶回來,她的說話,又讓我在平靜生活中泛起了漣漪。
晴晴從此又再也沒有找我,她這一記無頭無腦的說話,卻讓她那可愛笑容常在腦海中浮現。沒想到,竟然隨後成了我的救命符。
待我跑遍附近的「初級登山徑」後,不單美景讓我震懾;成功自己找路,完成一條又一條的登山徑,那份成功感非筆墨能形容。於是,我開始有目標去挑戰更高難度的「終極目標」,園內最高點St. Mary Peak。某天,Jo給我看她的「登頂照」,雖然登山時下著大雨,仍無損景色的雄偉震撼。看她打傘站在山頭,身處高聳入雲的位置,四野的參天巨樹也變得如螻蟻般渺小。
「You must go there before you leave, so amazing!」Jo誇張地說。
「Is it very difficult to climb up there?」我記得入口的地圖顯示山路極為陡峭,全無任何登山器材生怕會有危險。
「It depends.」Jo側頭想想:「For me, I think it is very danger, because I went there in rainy day. Normally, it seems ok. You can even go on your own.」
雖然Jo所說的是是非非不能盡信,消遣活動理應沒有問題吧?
差不多半個月後,我決定花一天假期去看看這個當地「地標」。這是我頭一回花一整天登山,慶幸廚房能隨便拿一切東西,我便拿了一瓶水、一瓶果汁和一份三文治。地圖所示,來回需時六小時,依過往「初級」經驗,是把官方時間減半便成;兩小時的路程,連休息和拍照來內,一般一小時便能完成。因此,這來回六小時的路段,我預算四到五小時便能完成。我不想背太重的東西登山,簡單的糧食,理應足夠了。
St. Mary Peak高1171米,論高度談不上不可能的任務,以往也曾走過類似高度的山,卻是有完善鋪設的樓梯,像這種要「自己找路走」的登山徑也真從沒試過。人生第一次挑戰這登山徑,出發一刻也有點緊張。
***緊貼每一篇文章:請於「Liked/ 已讚好」按鍵下「Post in News Feed」一欄中,將本專頁設定為「See First/ 先查看/ 搶先看」***
全新網誌:http://travelerwithmovie.com/
#StMaryPeak #WilpenaPound #FlinderRanges #NationalPark #Outback #澳洲 #內陸 #Workingholiday #背包客 #打工渡假 #有故事的旅人 #迷忘於澳洲360天 #旅遊 #故事 #小說 #連載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