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澤田研二歌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澤田研二歌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澤田研二歌詞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盧斯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盧斯達:愛或鄙許冠傑,不如明白】 許冠傑直播開騷,有不少人說話,進路大約是說許冠傑屬於上一個時空,歌曲以入世知名,但時間海枯石爛,能改變一切。月昇月沉,許亦已停止創作兼上岸,自無法反映今時今刻。因為林鄭加持了演員會,不少民主派人士遂談論許冠傑。有羅冠聰、戴耀廷、張秀賢等等;DJ 陳海琪則批評很多...
澤田研二歌詞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愛或鄙許冠傑,不如明白】
許冠傑直播開騷,有不少人說話,進路大約是說許冠傑屬於上一個時空,歌曲以入世知名,但時間海枯石爛,能改變一切。月昇月沉,許亦已停止創作兼上岸,自無法反映今時今刻。因為林鄭加持了演員會,不少民主派人士遂談論許冠傑。有羅冠聰、戴耀廷、張秀賢等等;DJ 陳海琪則批評很多年輕一代如此輕藐經典,是視野見識狹隘,不去了解香港如何走過來等等。
我也覺得在2020年聽許冠傑,十分出戲,因為香港環境已大不同。許冠傑諷刺的現象或仍未消失,但他們今日已是社會賢達,不談我們怎麼看,今人配舊歌,散發的自然都是虛擬感;然而許冠傑的目標受眾,也一起變成社會賢達,就算當日挨過,今日多數拿著一些有形或無形資產亦應舒服多了。憶苦思甜亦是勝利者的特權,年輕一代或無法明確理解情緒來源,但越投入今日,就越對許冠傑不適,是共性。
一次老牌歌星直播騷,意外劃出了時代群像。我們都是香港人,但我們經歷的香港卻如此不同,不同到有時我也會覺得妒忌;例如看到歷史,當初香港民主政界竟然支持回歸,自然會不滿,但妒忌其身不能至——如果今日被人鬧的是我,不知有多好,那代表我勝利過,坐收過時代的紅利,遭後代追剿也是值得。
當然說許冠傑不代表這個時代,只是純粹客觀評論,但亦不代表否定許冠傑這個品牌及其技藝。廣東歌開始取代國語歌和歐西流行曲,獲得自己的受眾,繼而成長,許冠傑是此工程的旗手之一。許在當打時,作曲編曲能力都很強,黎彼得歌詞可莊可諧,知道中文歌詞何謂精煉美、知道少即是多,又成為紀錄市井語言的活化石,沒有不好。
我也聽羅文,我喜歡《激光中》、《滿江紅》、《家變》,我喜歡羅文在那個年代竟然可以表露出澤田研二的中性氣質和SM意味,喜歡那「視覺系」的苗頭。不過聽羅文自然是懷古,羅文就很劃時代。如果年輕人不再對許冠傑感到共鳴,那便某程度證明許冠傑不夠劃時代;然而不夠劃時代亦不代表差。有些藝術求應時,有些藝術求永恆。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反題,亦算是個地位了。大部份過去的歌手,過去就過去了,連被人再次討論都做不到。
如果那麼容易就掉入「老野離地懷緬過去」或者「班o靚仔唔尊重歷史」,沒有不行,只是太過Kitsch,太容易。
因為說這些等於中老年人一屌大學生,自己同溫層同齡層就會很高興,很同仇敵愾;反而屌廢老亦然。同仇敵愾是壯麗的、民族的,然而年齡也成為身份認同,就太疲累。
我可以欣賞許冠傑的歌,因為我有這個 intellectual taste 去跨越,但大多數人,不能跨越,亦不一定需要。人無法感受過去,也許是損失,卻不致命;當代人連當代都都無法感受;生為當代香港人,連當代的香港處境都無法感受,或不肯進入,堅持「我不想跟任何人同路」,那才致命。
正如我能感受到金字塔聖書體之壯麗,但那又如何。古埃及不只產生了歐陸文化,可能也影響了東方,但它顯然不屬於現代,絕美而斷裂於現代——或我們斷裂於它。古埃及沒有錯,我也沒錯。逝水東流浪淘盡,過去與現在彼此成全,卻終非一體。離別不是輕藐,離別是流水落花,決絕也溫柔;老去之人,其實也不應求被永遠記住或認同,被推翻或者輕藐,也是傳承,是仁慈的鯨落。
海洋巨物死掉之後,就緩慢沉下,屍體成為養份,灑滿整個海洋。沒有生物記得甚至感謝,卻成全一切。總好過對必然發生之事記恨,或者裝作父慈子孝,父想控制,子想弒父,那多虛偽。愛恨是一種次等認識,「明白」在它們之上。香港如何走過來?我知道,我們最終「回歸」了。對過去太怨毒亦不好,無言揮絕至佳。
PAYME 打賞:https://payme.hsbc/lewisloud (paleistmac@gmail.com)
訂閱 #已獨不回 https://vocus.cc/indiehongkong/introduce
澤田研二歌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愛或鄙許冠傑,不如明白】
許冠傑直播開騷,有不少人說話,進路大約是說許冠傑屬於上一個時空,歌曲以入世知名,但時間海枯石爛,能改變一切。月昇月沉,許亦已停止創作兼上岸,自無法反映今時今刻。因為林鄭加持了演員會,不少民主派人士遂談論許冠傑。有羅冠聰、戴耀廷、張秀賢等等;DJ 陳海琪則批評很多年輕一代如此輕藐經典,是視野見識狹隘,不去了解香港如何走過來等等。
我也覺得在2020年聽許冠傑,十分出戲,因為香港環境已大不同。許冠傑諷刺的現象或仍未消失,但他們今日已是社會賢達,不談我們怎麼看,今人配舊歌,散發的自然都是虛擬感;然而許冠傑的目標受眾,也一起變成社會賢達,就算當日挨過,今日多數拿著一些有形或無形資產亦應舒服多了。憶苦思甜亦是勝利者的特權,年輕一代或無法明確理解情緒來源,但越投入今日,就越對許冠傑不適,是共性。
一次老牌歌星直播騷,意外劃出了時代群像。我們都是香港人,但我們經歷的香港卻如此不同,不同到有時我也會覺得妒忌;例如看到歷史,當初香港民主政界竟然支持回歸,自然會不滿,但妒忌其身不能至——如果今日被人鬧的是我,不知有多好,那代表我勝利過,坐收過時代的紅利,遭後代追剿也是值得。
當然說許冠傑不代表這個時代,只是純粹客觀評論,但亦不代表否定許冠傑這個品牌及其技藝。廣東歌開始取代國語歌和歐西流行曲,獲得自己的受眾,繼而成長,許冠傑是此工程的旗手之一。許在當打時,作曲編曲能力都很強,黎彼得歌詞可莊可諧,知道中文歌詞何謂精煉美、知道少即是多,又成為紀錄市井語言的活化石,沒有不好。
我也聽羅文,我喜歡《激光中》、《滿江紅》、《家變》,我喜歡羅文在那個年代竟然可以表露出澤田研二的中性氣質和SM意味,喜歡那「視覺系」的苗頭。不過聽羅文自然是懷古,羅文就很劃時代。如果年輕人不再對許冠傑感到共鳴,那便某程度證明許冠傑不夠劃時代;然而不夠劃時代亦不代表差。有些藝術求應時,有些藝術求永恆。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反題,亦算是個地位了。大部份過去的歌手,過去就過去了,連被人再次討論都做不到。
如果那麼容易就掉入「老野離地懷緬過去」或者「班o靚仔唔尊重歷史」,沒有不行,只是太過Kitsch,太容易。
因為說這些等於中老年人一屌大學生,自己同溫層同齡層就會很高興,很同仇敵愾;反而屌廢老亦然。同仇敵愾是壯麗的、民族的,然而年齡也成為身份認同,就太疲累。
我可以欣賞許冠傑的歌,因為我有這個 intellectual taste 去跨越,但大多數人,不能跨越,亦不一定需要。人無法感受過去,也許是損失,卻不致命;當代人連當代都都無法感受;生為當代香港人,連當代的香港處境都無法感受,或不肯進入,堅持「我不想跟任何人同路」,那才致命。
正如我能感受到金字塔聖書體之壯麗,但那又如何。古埃及不只產生了歐陸文化,可能也影響了東方,但它顯然不屬於現代,絕美而斷裂於現代——或我們斷裂於它。古埃及沒有錯,我也沒錯。逝水東流浪淘盡,過去與現在彼此成全,卻終非一體。離別不是輕藐,離別是流水落花,決絕也溫柔;老去之人,其實也不應求被永遠記住或認同,被推翻或者輕藐,也是傳承,是仁慈的鯨落。
海洋巨物死掉之後,就緩慢沉下,屍體成為養份,灑滿整個海洋。沒有生物記得甚至感謝,卻成全一切。總好過對必然發生之事記恨,或者裝作父慈子孝,父想控制,子想弒父,那多虛偽。愛恨是一種次等認識,「明白」在它們之上。香港如何走過來?我知道,我們最終「回歸」了。對過去太怨毒亦不好,無言揮絕至佳。
PAYME 打賞:https://payme.hsbc/lewisloud (paleistmac@gmail.com)
訂閱 #已獨不回 https://vocus.cc/indiehongkong/introduce
澤田研二歌詞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local Pop 49] 《共同渡過》/張國榮
不經不覺,巨星張國榮已離世十三年,好些朋友不時慨嘆天妒英才、世事無常,同時也會佩服日本歌迷紀念偶像從不間斷。那些年,港日頻繁互動曾是數代人的共同回憶,例如在八十年代大量翻唱歌中最為繪炙人口,奠定張國榮樂壇地位的《Monica》,原也令日本搖滾偶像吉川晃司一曲成名。對張國榮眾多歌迷和朋友而言,另一翻唱歌《共同渡過》則更有意義,教人懷緬昔日港日文化界惺惺相惜、百花齊放的光景,也符合此時此刻亞洲人民的情懷。
《共同渡過》的原曲為《花》,出自同在亞洲享負盛名的音樂人谷村新司,並由填詞界健筆林振強譜上粵語歌詞。這種「二次創作」今日所以親切,可追溯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變遷。七十年代中期,粵語流行曲正值蓬勃,卻面臨作曲人才短缺、需求週期縮短問題。為應付龐大需要,業界開始向鄰近地區取經,其中台灣改編日曲的成功案例最受行內推崇。現在看來,這確實有先見之明。隨著國粹熱潮在本地漸息,青少年較少反日包袱,對經濟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的日本更是充滿想像,其流行文化也順理成章成為新潮象徵。在商業角度,改編作品對跨國唱片集團有協同作用,同時因為選擇豐富,有利獨立唱片公司在市場試溫。自大量日曲粵詞作品面世,本港唱片業亦蕭規曹隨,以華麗形象包裝青春偶像。
本來純商業的考慮,意外地令香港歌手在日本大放異彩。以張國榮為例,就曾先後在兩屆東京音樂節擔任參賽者和嘉賓。那是當其時日本展現文化軟實力的年度盛會,每年例必派出澤田研二、山口百惠等「國寶級」歌手,與世界各地知名代表同台,可謂十分重視。從網上片段回顧,張國榮接連以廣東話和日文唱出數首改編作後,與台上包括谷村新司等歌手,同唱《花》為八九東京音樂節作結,場面近乎傳奇。有說張國榮為此表演特意練習日文,或許是出於詞中「沒甚麼可給你/但求憑這闕歌」的善意。雖然曲底相同,但改編歌並不足以解釋張國榮為何大受愛戴。共鳴的底蘊,似乎是他的友善形象和專業態度,與日本敬業精神尤其契合。
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後,日本經濟迎來「失落的十年」,過去輝煌也就湮沒無聞。此時張國榮已憑電影《霸王別姬》榮升國際巨星,卻沒有放棄日本市場,復出後數年間共舉辦近二十場演唱會。歌迷再一次聽到「謝謝你風雨內/都不退/願陪著我」,懷念之餘,也是互勉。悲劇發生後,谷村新司在上海活動紀念環節再度演繹《花》時,難掩一臉傷痛。相信日本歌手和歌迷都希望,「若我可再會活多一次/都盼再可以在路途重逢著你」。對於兩地,這種跨越國界、打破隔閡的感情,實乃可一不可再,對曾經緊密的港日關係、曾經輝煌的香港國際地位,又何嘗不是?
沈旭暉 now 娛樂生活 2016年5月6日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17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