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潮州人姓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潮州人姓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潮州人姓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潮州人姓氏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84的網紅黃震宇 風水命理工作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拿香拜祖先的都要知道】 #記得收藏 我們的祖先來自何處? 我們的語言出自何處? 不要被意識形態民粹政客們洗腦騙了! 「堂號」!無論您是400年前、200年前、77年前、或何時來台,都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堂號」能讓您完全了解。 「台灣人」的祖先大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祖先為了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潮州人姓氏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8:21:22

【里港藍家古厝②】210823 藍家古厝最初建成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認為藍雲錦在朱一貴事件之後至雍正年間來臺(1721-1735間),在永春村福德祠碑記中記載為雍正七年(1729)所建;但其父藍鼎元於1733年逝世,藍雲錦守孝三年後才在臺灣定居;(另據阿里港文化協會創會會長陳瑞慶描述,因藍鼎元...

潮州人姓氏 在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6:04:41

📍🇹🇼 Taipei Peppery #Bakkutteh is always my favorite #comfortfood. The Taiwanese boss did a good job in creating authentic Singaporean Teochew style po...

潮州人姓氏 在 港女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22:39:50

【沒有人能說「你不行」】 我爸嗰邊係傳統鶴佬人(即近似潮州嗰類啦) 由細到大我都被告知:鶴佬人係非常非常大男人! 呢點我從未質疑,而另一特質就係:非常重男輕女 幸運地喺我爸身上無呢種被輕視嘅感覺 但喺好多唔同親朋身上我都感受到「女人什麼都不是」。 最近因為爺爺離開了,所以我番咗鄉下好幾日 經歷一次超...

  • 潮州人姓氏 在 黃震宇 風水命理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4 15:47:24
    有 76 人按讚

    【有拿香拜祖先的都要知道】

    #記得收藏

    我們的祖先來自何處?
    我們的語言出自何處?
    不要被意識形態民粹政客們洗腦騙了!

    「堂號」!無論您是400年前、200年前、77年前、或何時來台,都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堂號」能讓您完全了解。

    「台灣人」的祖先大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祖先為了逃避北方匈奴的侵略,而南遷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以「台灣人」大都是來自北方的中原漢人。

    「五胡亂華」之後,華北經過長期戰亂,原先在河洛地區的(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與的圖象、數列)。
    知識分子、士、農、工、商…等紛紛逃亡到江南地區避亂,也有族群避難遷徙,輾轉來到閩南泉州、漳州、潮州 、汀州或梅州、惠州…等地區定居。

    河洛叫做「河圖與洛書」,河洛就地區來講,就是中國河南、洛陽一帶地區,廣義泛指「中原」。

    為了讓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使用「堂號」讓不同時間到達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得到暫時的照顧。

    久而久之,「堂號」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代號。

    「堂號」也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發源處,可以知道先人從哪來?

    世界只有中國有「堂號」,我們不能讓「堂號」消失。

    現今中華民族的族群當中,「堂號」最完整的只剩下客家族群。

    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地名(姓氏宗族的發源地)。

    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 族譜、宅院、牌位、墓碑 等處使用。

    以下我們從堂號來參考祖先從哪裡來?

    濟陽堂:
    丁、卞、江、柯、卻、陶、庾、蔡。後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西河堂:
    卜、苟、林、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內蒙古(綏遠)鄂爾多斯地方,以及陝北、山西離石一帶。

    河南堂:
    於、山、方、毛、元、平、向、利、苟、邱、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東魯堂:
    孔。孔子生於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雁門堂:
    文、田、童、農。戰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寧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隴西堂:
    牛、辛、李、時、彭、董。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天水堂:
    尹、皮、艾、狄、桂、姜、秦、莊、趙、嚴、上官。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平陽堂:
    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汾縣境。

    吳興堂:
    水、尤、沈、明、姚、施。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吳興地。

    太原堂:
    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高平堂:
    巴、范。漢時國名,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南陽堂:
    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秦時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京兆堂:
    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
    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渤海堂:
    甘、封、高、歐陽。漢郡名,地領河北省河間、滄縣、安次各地,南至山東吳棣境。

    汝南堂:
    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漢郡名,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穎州府。

    武陵堂:
    冉、華、龍、龔、顧。漢時郡名,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上黨堂:
    包、尚、連、鮑、樊。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陳留堂:
    伊、阮、虞、謝。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後移至開封。

    上谷堂:
    成、侯、冠、榮。秦郡名,地轄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均在河北省。

    沛國堂:
    朱。漢時設郡,後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晉陽堂:
    匡、唐、景。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新安堂:
    古。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武威堂:
    石、安、賈。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樂安堂:
    任。南朝宋郡名,隋癈,在山東廣饒縣。

    馮翊堂:
    吉、雷。漢時郡名,為左馮翊轄地,即陝西大荔縣地。

    中山堂:
    仲、湯、藺。春秋時國名,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西平堂:
    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安定堂:
    伍、胡、席、梁、程。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涼、固原、涇州境。

    東海堂:
    有、茅、徐。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河東堂:
    旅、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下邳堂:
    闕。後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延陵堂:
    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江蘇武進縣地。

    廬江堂:
    何。漢時郡名,在安徽廬江縣境。

    北海堂:
    邢、郎。漢郡名,東漢改國,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平陵堂:
    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彭城堂:
    金、劉、錢。漢郡名,今江蘇銅山縣地。

    清河堂:
    房、傅、張。漢時郡名,地當河北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東平堂:
    花。漢國名,即山東省東平縣。

    博陵堂:
    邵。晉國名,後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山陽堂:
    岳。漢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

    滎陽堂:
    昌、潘、鄭。戰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

    臨海堂:
    屈。三國吳,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舊稱台州。

    范陽堂:
    鄒、簡、燕。范陽是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齊郡堂:
    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後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高陽堂:
    紀、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敦煌堂:
    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魏郡堂:
    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扶風堂:
    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陝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千乘堂:
    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會稽堂:
    夏。秦郡名,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河內堂:
    苟、荀、司馬。漢郡名,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今武陵、沁陽一帶。

    廣陵堂:
    貢、盛。漢國名,後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薛郡堂:
    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河間堂:
    凌、章、詹。漢國名,後魏改郡,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

    南昌堂:
    塗。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塗氏為豫章望族。

    豫章堂:
    羅。漢郡名,在江西南昌縣地。

    潁川堂:
    陳、鄔、賴、鍾。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潁水流域。

    護國堂:
    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餘杭堂:
    隗。隋郡名,唐復為杭州,今浙江杭縣。

    汾陽堂:
    郭。漢地名,唐併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於此,因而名傳。

    瑯琊堂:
    符、雲、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後漢為國,在臨沂縣境。

    廣平堂:
    游、賀、談。漢郡名,後改為國,今河北雞澤縣地。

    江夏堂:
    費、黃。漢郡名,在湖北雲夢境。

    遼西堂:
    項。秦郡名,地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在遼寧與河北間。

    平原堂:
    東方。漢郡名,在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之西,及樂陵、長清一帶,即平原縣地。

    頓丘堂:
    葛、司空。春秋衛邑,在河南省濬縣。

    弘農堂:
    楊。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百濟堂:
    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內黃堂:
    駱。漢時縣名,今河南省內黃縣地。

    江陵堂:
    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鉅鹿堂:
    魏。秦郡名,晉為國,今河北鉅鹿、寧晉一帶。

    蘭陵堂:
    蕭。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解梁堂:
    關。春秋時晉邑,地領山西解縣、臨晉、虞鄉諸地,後漢關羽,即解人也。

    燕山堂:
    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武功堂:
    蘇。漢郡名,在陝西郿縣境,今設武功縣。

    始平堂:
    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梁國堂:
    墨、橋。漢時梁國,後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縣境。

    濟南堂:
    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平昌堂:
    紅、孟、管、離。三國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地。

    濮陽堂:
    爰。漢縣名,後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

    著存堂:
    呂。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

    殷禮堂:
    宋。陝西西安市,陝西西河郡。

    我們現在講的「台語」正確名稱~不是台灣話、更不是閩南話、也不是福建話,正確叫做~「河洛話」!
    河洛話:源自河南洛陽,俗稱中原話,在唐朝時期就是講河洛話,唐朝武則天就是講河洛話;日本現在廟宇和尚念經朗誦的語言就是用河洛話!

  • 潮州人姓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7 21:52:56
    有 108 人按讚

    [周末干什么 😉]
    关注 @弹涂鱼的记忆-海南村 有一段时间了,这天终于来走一走。
    还好有弹涂鱼的版主带路,让我们好好地走一走这个新村。
    她,带着很纯朴的新村味道~ 大部分的居民都是退休人士,走在这里,步伐很慢,好好地享受海风吹来的感觉。
    这个海南村不大,大约有80多户人家,这里分成两大部分~ 海南和福建人,有一个很特别的分界线,那就是庙宇的一个黄色线条。
    原来堂号三个字的是海南人,两个字的是福建人。原来"陈" 姓氏的堂号不只是颖川,潮州陈氏用的是"盐官"。
    有些堂号听起来很像社团的,其实是长屋,可以容纳很多户人家。真的长知识了 😄
    这里还有一个剧社,每逢节日里,还有剧场上演,更是热闹无比。

    每个渔村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色,这里则是有很多弹涂鱼,而且都很 Jumbo size 🤣

    最近这里新开了一个文创空间,前身是村民们满满记忆的务德旧校一二年级班级。虽然迁校了,但这个地方以另一个身份活了起来。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用再循环概念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很特别的书籍,可以在这里好好阅读 📚
    不瞒你说,我就是冲着这个地方而来的 🤭🤭

    就这样,悠悠闲闲地度过一个下午 😘
    Ps: 这里的日落也很美哦,下次有机会再好好到访

  • 潮州人姓氏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14:00:00
    有 348 人按讚

    書生也做賊:剃頭梳髻的明朝倭寇多半是中國人|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亂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戰國時代,無處不燃戰火,無人能得安寧,田園荒蕪,屍骨遍野。喪家野犬般的浪人、無糧可種無魚可打的流民、爛命一條的無賴,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彼岸富裕而軟弱的中國,一艘艘倭船出發了!

    明朝軍民對這些「髡頭鳥音,赤體提三尺刀」的剽悍倭寇大為恐懼,而在異國他鄉幹壞事,來自日本的倭寇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喝口水都怕老百姓下毒。

    1.亂世日本太難混了!

    看過黑澤明《七武士》的人想必都對電影中的日本浪人印象深刻:在紛亂的日本戰國時代,喪失了家主的武士們猶如喪家的野犬,徘徊在山野荒村,為了飯糰就可以用生命戰鬥。

    嘉靖年間,日本國內的情況正是《七武士》的背景年代,就像被搗翻的螞蟻窩一般混亂不堪。

    名義上,日本有天皇,但天皇的實權早已旁落,吃穿用靠幕府養著,完全是寄人籬下的傀儡。幕府也好不到哪去,足利氏建立的室町幕府從足利義滿後,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1467年連綿十一年的應仁之亂結束後,征夷大將軍已經空有名號毫無實權,聽任有實力的權臣擺佈。

    日本全國分為六十八國(國類似中國的州縣),其中的五十三個藩國,由大大小小一百四十二個大名佔據著。大名們強弱分明,強的佔據幾國率眾數萬,弱的佔據幾個村子率眾數百,為了達到權力的頂峰,整天你爭我殺,兒子殺老子、弟弟殺哥哥都不算稀奇。當時的情況往往是:今天家臣們造反殺了主子,明天卻被鄰居的大名殺死,後天當勝利的大名回家一看,兒子已經取代了他的位置。

    日本進入了毫無綱常道德可言的所謂「下克上」的諸侯爭霸時代,整整亂了一百多年。戰亂中,屍骨遍野,無數人流離失所,農民無法安心下田耕種,饑荒當然隨之而來。老百姓無路可生,強壯點的當盜賊或者參加宗教組織「一揆」造反,羸弱的只有等死。

    在倭寇的發源地,日本九州的情況怎樣呢?

    九州是日本南部的最大島,有肥前、肥後、平戶、大隅和薩摩等諸多藩國。如同日本各地一樣,九州島也是諸雄並立,空前混亂。北邊,豐前與築前的大內氏原本是九州最強的大名,但是遭到家臣陶晴賢的政變滅亡了,而陶晴賢不久被九州之外強大的大名毛利元就所殺。毛利元就順勢進入北九州,這就和另一個強藩—豐後的大友氏碰上了。南邊,薩摩的島津氏和大隅的肝付氏在火拚。西邊,肥前的龍造寺氏則和少貳氏內亂不休。

    有戰爭就有失敗者,在戰爭中失敗、喪失家主的武士成了無米下鍋的浪人,怎麼辦?因戰爭無法謀生的漁民、流民,怎麼辦?下海!做海賊!與其在陸地上飢寒而死,不如到海上去撞撞運氣。

    除了死裡求生,發財夢也是下海的另一個重要理由。當時明朝斷絕了官方的朝貢交易,導致海盜走私團夥日漸猖獗,中國的生絲、棉布、陶瓷、藥品等,都是日本的搶手貨,日本不少富商、無賴也打起了做海賊賺取厚利的算盤。不僅僅如此,海賊的背後還有大名的資助和庇護。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這樣定義「倭寇」:「從十三世紀初開始,九州和瀨戶內海沿岸富於冒險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攜帶同夥,一方面到中國和朝鮮(高麗)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岸居民。對方稱此為倭寇,大為恐怖。」

    日本十九世紀著名學者佐藤信淵總結日本海賊的出處說:「從永正、大永時起,伊寧國因島、久留島、大島地方人士,飯田、大島、河野、脅屋、松島、村上、北浦各地人士,相繼渡海到海外,從事海賊勾當以富家室;並以野島領主村上圖書頭為議事之主,各集其所屬之浮浪人共三四百人,分乘大小十餘艘船,航行大海……剽掠近海諸邑,奪取種種財物器械,以富其家……致四國、九州濱海之諸浪人、漁夫、船夫、無賴等逐漸加入其行列,因而人數日多。後來,其眾竟有八九百人或超逾千人者。」

    在明日朝貢貿易正常的百餘年內,倭寇到中國劫掠的次數並不很多,因為日本的將軍、大名為了保護航路也進行嚴打。在嘉靖中期明日朝貢貿易中斷以後,情況才為之大變。

    明代,從日本到中國的船,一般都是在三月到五月從平戶的「五島」或薩摩出發,經過大小琉球(沖繩島和台灣),到達浙江、福建、廣東。當年日本遣唐使的船隻到中國,在海上要航行幾十天甚至數月,旅途之艱難駭人聽聞,我們在中學課本熟悉的著名遣唐留學生晁衡(阿倍仲麻呂),就是因遭遇風暴死於回國的路上。

    而到了明代,人們對季風的知識已經日漸豐富,加上船隻的製造技術有了發展,從日本出發,如果掌握好風向,只要幾天就能順利到達中國。

    《日本圖纂》上這樣描寫當時的日本船:「日本造船與中國異……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橫風、鬥風,行使便易,數日即至也。」至於船的大小,從能載二三十人至六七十人不等,也有能載二百餘人的大船。

    就這樣,一群又一群的日本海賊,滿懷對財富的渴望,乘風破浪地向大海彼岸進發—富裕而軟弱的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

    2.真倭的姓名哪裡去了?

    第一次看到倭寇的明代江浙沿海居民,沒有絲毫警惕性,像看動物園猴子一樣。

    嘉靖三十二年夏,一個普通的早晨,浙江嘉興鹽邑縣早起趕海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一艘長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灘,船上有六十幾個「髡頭鳥音」的怪人,還帶著槍刀弓矢。當地的巡海官軍百餘名圍了上去,問他們為何而來,無奈語言不通,只好搬出一張小木櫃鋪上紙,用筆交談,船上一個懂漢字的人寫道:「我們是日本人,從本國而來,停船是因為舵壞了,想問你們借點糧食,等修好舵就走。我們不是壞人,不要逼迫我們,不然我們就和你們拚命。」

    海邊來了好多外國人!整個縣城的人都轟動了,扶老攜幼地趕去看稀罕,當時承平已久,老百姓都指指點點嘻嘻哈哈,沒有一個知道害怕。到了黃昏,突然之間,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來,張弓射出燕尾利箭,把周圍的官軍全部射死。旁觀者這才知道是海賊,發一聲喊,哭爹喊娘地奔入城,趕緊關上城門開始防禦。

    上述描寫出自嘉靖年間明人採九德的筆記《倭變事略》,採九德是浙江海寧人,耳聞目睹了許多倭寇之事並記錄成書。對於倭寇的侵擾,除了朝廷官方的記載,明代地方上不少文人都在私家著作中有所涉獵。

    但是,倭寇雖來自日本,日本人的姓名卻很少在明朝史料上出現,大多為「二大王」、「倭酋」、「船主」之類模糊稱謂。筆者手上的資料中,能確定是「真倭」的只有「門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稽天新四郎」、「辛五郎」、「日向彥太郎」、「和泉細屋」、「善妙」、「莊公」等寥寥數人,而且這些名字不一定確切。

    真倭姓名少見,除了後面要提到的有中國人假冒外,還有兩個原因。

    在近代以前,大多數日本人只有名沒有姓,有姓的只有士族以上的階層,而且全日本也沒幾個姓,如著名的源氏、平氏等皇族姓氏。一直到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頒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否則受罰。說來有趣,這一下,造成了日本姓氏天馬行空般地海量發展。據統計,現代日本的姓氏數目超過了十萬,而中國十三億人,加上少數民族的姓氏,才不過一萬出頭。

    日本的姓氏複雜,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不能非常透徹地弄明白。不過,他們的名卻簡單得多。拿日本男子來說,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誌,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十一位的就叫余一郎。上面所說的幾個知名倭寇,日向彥太郎肯定是老大,辛五郎則是老五,善妙則是和尚的法號。

    除了日本人姓名複雜怪異外,明代人對日本也了解太少,沒有語言翻譯。抓到真倭後,「赴官司訊問,言如鳥語,莫能辨也」。當時,分辨是否真倭的方法主要是看穿著、語言以及長相。如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侵擾上海地區,市民自發組織敢死隊數百人守城。當時正好漲潮水,倭寇不知深淺,輓著手在濠水中行動,準備連夜攻城,被潮水一夜之間淹死不少。第二天早晨,剩下的倭寇丟棄營壘從南浦逃走了。地方誌記載:「城中人見衣裾浮在水面,得六十七屍,皆受重創,頭顱腫大如鬥,口圓而小,色黝黑,知道都是真倭。」

    千萬不要以為「髡頭跣足」的倭寇都是日本人,事實上,多半是假扮日本人的中國流賊。嘉靖年間危害最大的倭寇首領清一色是衣冠楚楚的中國冒險家。嘉靖一朝,前線報捷奏章往往有「斬獲真倭首級若干顆,從賊若干顆」的文字,真倭就是貨真價實的日本人,從賊則是沿海地區三教九流的中國人。

    真倭和從賊比例是多少?《明史》稱:「大抵真倭十之三,從者十之七。」而萬曆年間編寫《虔台倭纂》的官員謝傑甚至發出絕望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3.剃頭梳髻的就是日本人?錯了。

    當時一個崑山人被倭寇擄走五十幾天後逃生歸來,他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船上大概兩百個倭寇,有福建、溫州、台灣、寧波人,也有幾個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佔十之六七。梳著髻的日本人只有十幾個。」兩百個倭寇中,只有十幾個真倭,明史說的「十之三」看來還誇大了。

    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為主,但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主力就是中國人了。

    對假倭的身份問題,明人鄭曉是這樣總結的:「小民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相率入海從之。兇徒、逸囚、罷吏、黠僧,及衣冠失職、書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為之奸細,為之鄉道。弱者圖飽暖旦夕,強者忿臂欲洩其怒。」一句話: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拿當時最有名的幾個倭寇首領來說:王直和徐惟學原先是私鹽販子;王直的義子王滶(毛海峰)是走私犯;徐海原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許棟是逃跑的犯人;蕭顯、陳東則是不得志的書生。

    書生也做賊?沒錯。看看下面這首詩:

    「海霧曉開合,海風森復寒。衰顏歡薄酒,老眼傲驚湍。叢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寬。明朝睛更好,飛翠潑征鞍。」

    這首五言律詩詞句清麗,意境恬淡,大得唐詩三昧,作者就是一個不知名的書生倭寇。採九德在《倭變事略》中記載,他曾親眼見到一夥四十餘人的倭寇中,有個善卜筮的書生,專門出謀劃策,這首詩就是倭寇撤退後他題在廟壁上的。如此文採令採九德大為感慨:「觀此四十餘賊,亦有能題詠者,則倡亂者豈真倭黨哉?」

    對中國人冒充真倭的問題,明代史料上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嘉靖壬子年,倭寇初犯漳州、泉州,僅有二百人,真倭佔十分之一,其餘都是福建浙江無賴之眾,頭頂剪髮而椎髻向後,「髮型」和真倭並不一樣。真倭和假倭打仗的時候一同作戰,打完仗則分開吃飯睡覺。《籌海圖編》直截了當地稱:「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子無賴,孑入而附之耳。」

    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喻世明言》裡有篇關於倭寇的故事,把假倭刻畫得惟妙惟肖:「原來倭寇逢著中國之人,也不盡數殺戮。其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殺害;若是強壯的,就把來剃了頭髮,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廝殺,便推他去當頭陣。官軍只要殺得一顆首級,便好領賞,平昔百姓中禿髮瘌痢,尚然被他割頭請功,況且見在戰陣上拿住,哪管真假,定然不饒的。這些剃頭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著倭勢,還有捱過幾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兇出力。那些真倭子,只等假倭擋過頭陣,自己都尾其後而出,所以官軍屢墮其計,不能取勝。」

    4.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我們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假倭模仿日本人「髡頭跣足」,穿著日本服裝,連船都打造成日本船,除了扯大旗作虎皮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掩蓋身份。生物學上叫做「模仿色」。

    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制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凌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僕,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

    為了不被誅九族,倭寇必須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出身。有明一代,造反起義者往往以綽號來掩飾真實姓名,像廣為人知的崇禎時期農民起義,起義領袖都用綽號:紫金梁、八大王、曹操、闖塌天、不沾泥、掃地王等等,包括著名的「闖王」。在東南沿海,就直接可以假扮日本人來掩飾身份。而對於地方官來說,自己轄區的人起來造反大大拖累政績,因此也樂於統統以「倭情」上報。

    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曆年間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在這一階段裡,從賊中「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的沿海小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體,而飢寒貧困的根源在於「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

    反過來說,嘉靖前期為什麼要實行嚴厲的禁海令呢?是因為正德年間少數葡萄牙走私販兼海盜對沿海城鎮、島嶼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加上中國海商和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進行的走私貿易,讓明政府感覺貿易會帶來「南方之禍」,才變本加厲地實施禁海,最嚴厲的時刻連捕魚都不允許。禁海令是標準的因噎廢食,雖然並不是禁海招來了日本倭寇,但可以肯定的是,是禁海令刺激出了更多的中國倭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南濱海地區地瘠民貧,從宋元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加上種種服務,可以說大海養活了起碼百萬計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一紙海禁令無情地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飯碗跟著也砸了。在廣東,潮州、漳州地區一向是通商出海的發舶口,「潮漳以番舶為利」,不許貿易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對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來說,眼前擺著兩條路:要麼忍饑挨餓,要麼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

    潑洗澡水連孩子一起潑了—禁海的弊端明擺著,當時有不少有見識的人都很擔憂。抗倭名將譚綸用了一個「老鼠洞」的比喻,說:「禁海越嚴,則獲利越厚,而趨之者愈眾。比如發現家裡有老鼠,一定要留一個洞,若是都堵上,連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

    禁海,罷日本朝貢,明朝這兩大舉措看似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帶來的結果,反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為本鄉本土,所以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令人難以相信的支持。作戰時,屢屢發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時地利無所不佔,如魚得水。而代表正義之師的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參加過抗倭戰爭的明人萬表記錄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賊,但貪圖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打點護送。銅錢用以鑄火銑,用鉛制子彈,用硝造火藥,用鐵製刀槍……大船護送,關津不查不問,明送資賊。」「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所以也難怪謝傑發出這樣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是則閩浙及廣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則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為:「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這真是一幅令人絕望的場景。

    對愈禁愈烈的海上走私,時人形象地諷刺道:「片板不許入海,艨瞳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人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

    全民皆寇,問題爛在自己根子上,難怪防不勝防誅不勝誅。倭寇就是一顆消耗元氣的腫瘤,一直伴隨著明王朝走向衰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潮州人姓氏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15 08:00:00

    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畲族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或畬民話的語言,與客家語的淵源很深,也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畬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畬族,不同地區的畬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 潮州人姓氏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1-12 16:00:01

    天未光的旺角,像一座沉睡的城。早上五時,於一片陰沉的藍調中,一家小店亮起燈,開動起「隆隆隆」的機器,一漢子在忙,手靈靈巧巧地搓粉、溝料、切麵。驀然望望,原來是家麵廠。羅坤發麵廠,大隱隱於市,藏於旺角街市的一角,做麵賣麵,將字號傳了七十年。傳到第三代,風光不繼,昔日花了十足力做的麵,再沒兩分回報。做麵,賺不到大錢,只求做出口碑,問心無愧。

    羅家籍貫潮州,由其爺爺一代,於大陸已經開始做麵。生麵、粉、銀針粉等等,這麼幾種,沸沸揚揚,忙了大半世。1958年,爸爸羅坤華偕父母到香港生活,承繼做麵手藝,先於大坑東設麵廠,題「羅坤發」作字號,因潮州人做生意,最愛「發」和「隆」二字,加上其姓氏及坤字輩,分量十足,見他何等重視。

    1973年,大坑東廠房發生火災。他們遂把麵廠搬到花園街,後開設熟食麵檔,前鋪後廠,愈做愈大,風光一時。「最誇張係好多人排隊,一日做4000斤蝦子麵。」第三代掌陀人羅偉明,就是在這樣豐裕的環境下成長。他八歲開始在店內幫忙送貨,十五歲開始跟爺爺爸爸學做麵,至今天,見他總是沾得滿臉白粉,不怕髒,不說累,非常投入,注定一生與麵結緣。


    輾轉間,他們亦把廠房搬回旺角亞皆老街,扎根旺角。不做批發,只作零售,來買的通通是街坊熟客,偶爾還見到明星。然而,近年生意惡做,2012年因租金上漲,他們被迫關掉麵檔,只留廠房。甚至試過在花園街賣衫。但兜兜轉轉,還是始終放不下手執的麵絲。

    奈何,歲月沒有等人,這兩年,爸爸媽媽年紀漸老,決定退休,不便落鋪幫忙。舊時人多好辦事,今日就剩羅偉明一人獨守廠房做麵,何等欷歔。行業難做,只得太太打理店面,賣麵找錢。廠房也請不到師傅,惟有凡事獨力撑。全年無休,一星期工作七天,清晨五時出門,起碼晚上七時才收工,披星戴月。難,卻未言累。「個世界唔同咗,人情味都無咁濃。以前,無論如何都賺到錢,而家,你出盡十分力都未必有兩分回報。」

    做麵界中,羅偉明算後生。「我今年先46歲,仲有對仔女要養,又要守住個老招牌。」語畢,聽出一份潮州大男人的擔當。所以,他每做一個麵,都講究新鮮質素,對得住自己,也留住客人。以做蝦子麵為例,他們沿用傳統,一定全用鴨蛋,就算貴,都不惜工本。因為鴨蛋夠黏性,做出來的麵才有彈性,韌度十足。過麵過四次,絕不能偷工減料。走鹼過程也不能馬虎,否則麵有鹼水味,成敗筆。連別人毫不重視的執麵,他也親力親為,一雙靈巧的手,把麵如髮絲般慢慢梳好:「買麵係買賣相。人哋買麵,不是買麵碎,怎能馬虎?」也難怪,小小麵廠,貨如輪轉,客似雲來,總算不枉一番心機。


    說麵,羅偉明如癡如醉。但他亦分享一段小往事,在做麵前,他差點就當成漫畫家了。1980年代,他跟過邱福龍學習畫漫畫,也試過投稿到雜誌,當年畫的周慧敏肖像,大獲好評。但家人反對他入行,認為畫漫畫沒前途,要他繼承麵業,豈知事隔三十年,卻是殊途同歸?那年心志,早已如煙,可不可惜,也沒法子。他笑言,結婚後,一切只為了一頭家,早已拋下了畫筆,現在就只想專心為麵廠奮鬥,望一切,努力終有回報。

    羅坤發麵廠
    地址:九龍旺角亞皆老街3號地下
    電話:29519712

    採訪: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梁兆麟
    剪接:麥煒軒 謝致中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