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顆很亮的星
第二季EP02 :【行銷篇】
邀請到 @ananote.brand 行銷菜鳥救星:品牌女子A娜!!
大學時就讀經營管理系,當時觸及的學科有:
人資、財務、行銷、程式、會計等眾多領域。
最終A娜選擇行銷作為自己的職涯發展,
竟是因為大學實習時,面試官發現她的行銷特長,
將她從原先的...
#那顆很亮的星
第二季EP02 :【行銷篇】
邀請到 @ananote.brand 行銷菜鳥救星:品牌女子A娜!!
大學時就讀經營管理系,當時觸及的學科有:
人資、財務、行銷、程式、會計等眾多領域。
最終A娜選擇行銷作為自己的職涯發展,
竟是因為大學實習時,面試官發現她的行銷特長,
將她從原先的面試的業務職位轉為行銷職位,
成為A娜接觸行銷的契機。
訪談中A娜給我一個觀念:進入行銷門檻低、不限領域都能進,但要做的好卻需要不一般的技能與功夫!(想成為行銷人真的必看啊‼️)其中更分享她自媒體的經營心法「自媒體就是能代表每個人有不同主張,只要不會誤導傷害他人,分享什麼主題都是可以的」
🔅行銷人的核心能力
1️⃣多工處理能力:
客服、攝影、影音剪輯、社群經營、內容企劃、
廣告投放、產品開發等,都是行銷人需處理的工作內容,
多元且具備挑戰性,很適合在工作喜歡隨時轉換、注入新鮮感的人!
2️⃣時間控管、輕重緩急判斷:
同時多項任務在身,時間安排顯得格外重要,工作面向廣、對接的部門不同,因此A娜提到「有效溝通」, 說彼此能交流的語言也是必備技能喔!
3️⃣隨時保持分析與思考:
跟上潮流、擁有創意可能是對行銷一職的印象,
但A娜更強調行銷人需要客觀分析、不一味跟風,
清楚公司受眾、基調和風格,釐清哪些事該做與不該做。
4️⃣人性化、換位思考:
這點想必正是最重要,並使行銷人與眾不同的特點吧✨
總能以最親近熟悉的言語,讓主要受眾「感到自己是特別的」,去體會讀者的感受,而非照本宣科,並帶有太強烈的目的性在語句之間,💁🏻♀️A娜提醒:別讓文案淪於口號啊!!
🔅如何調適經營自媒體帶來的壓力
跟大家一樣,A娜也會利用追劇啊、
吃美食啊從事休閒娛樂分散壓力,
特別的是,她還分享「寫日記」,小編覺得是很好的習慣!
要每天動筆可能有些困難,不妨一週來個總整理,
記錄自己做過的事、讓逝去的時間更加有踏實得轉換
成自己一點點累積的成就,不僅能為自己鼓勵,
也更有動力和目標的向前!
🔅貼文內容的靈感來源
1️⃣從工作上汲取靈感:
這邊A娜提到,自媒體的經營最好能從自己的專長和興趣發展,較容易接觸到這類型的事物、並產生更多想法。她會將行銷工作上遇到的困難轉化成貼文內容,蒐集解決問題方式分享大家。
2️⃣多觀摩其他創作者的作品:
參考其他社群平台創作者的作品也能激發自己創造力,轉換其他領域的作品思維,創作出套用在自己的角度、身份呈現獨一無二的內容。
3️⃣線上課程、閱讀書籍:
當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時,不妨看看相關領域的書籍、講座來提升自己的內涵,幫助自己脫離瓶頸。
4️⃣針對問題點做筆記整理:
A娜說自己當了創作者後,閱讀與做筆記的方式逐漸改變,越了解自己需要的素材,記下的重點也更有利於貼文製作。
👀都看到這裡了,相信對A娜的品牌、行銷人生有很大的興趣~✨🥳快到YouTube 搜尋🔍:火力創新實驗室,或直接搜尋【那顆很亮的星】,觀看完整版的訪談影片吧!
喜歡這次的內容
請我們幫按下愛心給予鼓勵!
留言讓我們聽聽你的想法!
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知道❤️
#線上訪談 #品牌 #行銷 #自媒體
漸強實驗室面試 在 戴晨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天,我寫了一篇兒子在美國紐約州的大學畢業的文章,獲得許多讀者的鼓勵,在此謹致上「最誠摯的感謝」。
有些讀者詢問道~~我是如何教導孩子、如何與孩子互動?
孩子考上台大資工系,開口說要「休學」,我有沒有不悅或爭執?……
其實,我不是什麼親子專家,或教育專家。
我知道,我兒子的資質與聰明才智,都勝過我。
我二次大學都沒有考上,他一次就考上台大最頂尖的科系。
我赴美的托福考試,前後考了八次,才勉強到美國唸書。他在建國中學唸書時,一次就通過高分托福考試。
他考上台大想「休學」,是因為他有更遠大的志向、抱負,要挑戰更好的自己。
而且,他說,他沒有那麼喜歡「資工系」,他更想、更喜歡研究「腦神經科學」。
所以,他在家裡客廳,與我和內人,說明他想休學的原因,以及休學時的計畫;當時,我是有一些小驚訝,但沒有不悅、也沒有爭執。
我「尊重」他的想法與決定。
因為,他比我聰明、有智慧,我怎能壓抑他、制止他、強迫他?
他說,休學期間,他要在陽明大學的研究所實驗室,擔任教授的助理。
(他在唸建中時,就每周利用時間,到陽明大學研究所實驗室,向教授學習、做實驗)
而半年後,他還要到澳洲自助旅行、打工兼旅遊。
後來,他真的都「說到、做到」。
他在實驗室當教授助理半年後,獨自背上背包、搭上飛機;
首站,到澳洲伯斯後,找到餐廳,辛苦的洗碗打工;也在草莓園,汗流浹背的採草莓,賺取工資、金錢,也按照計畫逐漸玩遍整個澳洲……
赴澳洲前,他也經過視訊面試,幸運的拿到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説真的,我什麼都沒有做,我大概只給予孩子~~「有喜歡閱讀的環境」、「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我希望教導孩子~~「用眼看見特殊,用筆記錄情懷。」
另外,我帶全家人,一起到美國開車旅行,走遍「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史丹佛大學……」等許多世界第一流名校,讓孩子看見世界一流大學的校園與環境。
或許,這也開啟了孩子的眼界,讓他立志,要努力用功唸書,期待有一天,也能在美國大學,與世界各國的學生,一起學習、競爭。
孩子的自信、自律,他選擇「休學」,也期待「不要花我大量的金錢、他要自己爭取獎學金、出國唸書……」
他的心意與孝心,讓我感動。
他的台大休學決定,我完全尊重。
如今,他在美國大學畢業,拿到「二主修、四副修」,
我是開心、也是感動、更是祝福……
漸強實驗室面試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編程特刊】楊孟彤:女程式設計師並沒有什麼劣勢
從1990年起,我在清華大學念自動控制專業。全班30號人,只有7個女生。後來在華盛頓大學攻讀電腦碩士時,身邊的女同學也屈指可數。但無論是我的讀書還是職業生涯,都沒有因為性別緣故受到影響。至少,我沒有感到女性作為程式設計師會有什麼劣勢。
大二,我第一次做真正意義上的編程。國家有個重點工程項目CIMS,就在清華主樓的6層。我有機會參與其中,還遇到戴卓爾夫人來實驗室參觀。我崇拜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他有一個信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簡單的東西去解釋。我也這樣看待編程語言。我研究過一段Unix的源代碼,其實寫得非常簡單。C語言和Unix的發明者Dennis Ritchie說過,「Unix很簡單,只是需要天才才能理解這種簡單。」
我是從Fortran開始學的,語法非常複雜。後來我學了Lisp,才體會到什麼是遞歸。學Pascal時,有很好的算法訓練,鍛煉邏輯思維。之後再接觸C語言、C++或者Java,感覺容易很多。語言到後來,都是越來越簡單化。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應用趨勢,程式設計師需要注重用語言解決具體的個性化問題,而不是集中在語言本身。
所以我認為好的程式設計師,首先要理解自己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其次,程式應該有很強的邏輯性。再次,清楚程式的邊界條件是什麼。最後是程式的質量,並不是寫得越快就越好。過去十多年,我面試過大量的程式設計師和程式設計師的管理者,都要求他們寫程式。大道至簡,最終核心是解決問題。
1996年我從華盛頓大學畢業後,一直都在互聯網、旅遊領域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西雅圖的軟件公司Concur。那時微軟是每個程式設計師都嚮往的地方,我先生就在微軟。1998年,Web、ASP(動態服務器主頁)剛興起,一個周五的下午,老闆說,公司要向Web轉型,要用ASP。那時,我都沒聽說過ASP,就去書店買了一本書。周六,我先生跟朋友在微軟的草坪上踢球,我坐在一旁的樹蔭下看書。那本書很淺,但當時我覺得很神奇,程式設計師居然可以在互聯網上創建程式,用戶能馬上用到,不用安裝任何額外軟件。
2001年Concur成功IPO後,我收到了兩東方IC的Offer。一個是微軟的,另一個是旅遊網站Expedia。由於個人愛好原因,我喜歡旅行,就去了Expedia擔任研發總監,負責平台和架構建設。
這個過程中,著名敏捷開發方法大師Martin Fowler對我影響很深。他寫過經典的《重構:改善既有代碼的設計》和《企業應用架構模式》等。他認為真正重要的不是程式,而是框架的設計,即這個網站搭得好不好。
在Expedia後期,我的角色發生轉變,從一線程式設計師逐漸過渡到管理。2006年年底,我加入在線度假公寓租賃創業公司Escapia,任CTO。後來,它被Home Away收購。在一家公正的公司,性別差別其實並不重要。
關鍵還是看能力和勤奮。我接觸的技術女性,比例確實很小,但她們都很有責任心,也很聰明。而且女性的優勢在於善於溝通。但問題是大多數人在職業選擇時會有刻板成見,包括有的女性都認為自己不適合編程。我面試過的女性中,有一些不夠自信。女性應該有基本的好奇心和自信,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至少女性要明白,技術職業也是一種選擇。
2009年底促使我回國的是中國市場的好轉,我去微軟負責Bing的亞洲搜索引擎技術。一年半後,與羅軍一起創辦在線度假公寓平台途家網。今年6月,途家新一輪融資3億美元,攜程繼續增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從技術角度講,很多產品的思路其實是一致的,包括如何搜索如何排序,無論做Bing、做途家,還是做類似淘寶的實體電商。以前在微軟,我們把Bing與百度比較,技術都差不多,但是為什麼Bing在中國開展並不好?還是跟市場推廣和環境有關。技術很重要,但絕不是唯一。
去年7 月,我在矽谷待了一個多星期。從Facebook、Google到Twitter,他們都不用Java,而有各自的編程語言。過去在Expedia,很多員工出身微軟,習慣用C語言,後來當公司說做Java和.NET時,簡直變成了宗教之爭。現在他們心態開放,每個團隊都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語言。——口述 楊孟彤(見圖,途家網聯合創辦人兼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