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11年10月,那則殘忍的新聞發布之前,我壓根沒有想過,Thurston Moore與Kim Gordon之間會存有「任何問題」。 他們是搖滾圈的異常值,像兩顆質量相等的星體,互相吸引、牽制,在巨大的噪音漩渦底層維持住一種穩定與恆常;而他們所創造的星系,叫Sonic Youth,黑洞般吸納了速...
直到2011年10月,那則殘忍的新聞發布之前,我壓根沒有想過,Thurston Moore與Kim Gordon之間會存有「任何問題」。 他們是搖滾圈的異常值,像兩顆質量相等的星體,互相吸引、牽制,在巨大的噪音漩渦底層維持住一種穩定與恆常;而他們所創造的星系,叫Sonic Youth,黑洞般吸納了速度與時間,讓一代人在裡面安身立命,然後長大。
我想借用《樂隊女孩》(Girl In A Band)這本書的譯者董楠在譯者導讀裡的一段話: 「不僅在樂隊中是密切合作的黃金搭檔,樂隊之外,Thurston與Kim也是令人羨慕的模範夫妻。三十年來,他們既有共同的事業,又有各自獨立的項目,支持對方,為對方帶來靈感,好像永遠都是那麼完美。更不用說他們還養育了一個女兒。在這個充滿毒品、性與醜聞的瘋狂搖滾世界,他們卻始終低調而又堅決地站在一起,並肩作戰、共同成長,也給了年輕音樂家們堅持下去的希望。正因如此,Sonic Youth的歌迷或許都不會忘記2011年10月14日,聽到樂隊解散,兩人分手消息時的錯愕心情。
2011年11月,來到巴西聖保羅SWU音樂節上的觀眾目睹了Sonic Youth的最後一場演出。這本《樂隊女孩》也是以這場演出的描寫作為開頭,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對Kim來說,這是不折不扣的雙重終結,70分鐘的演出結束後,她的前半生最重要的兩段關係—她的樂隊與她的婚姻—都將走到盡頭。」 那場演出實況在此:
https://youtu.be/_jxEKM4T8XU
身為一個自認還算死忠的Sonic Youth粉絲(媽的我的Blog就叫音速青春啊!),那場演出我一遍都看不完。
簡直是一種凌遲。
我甚至覺得,若有機會站在舞台下,我寧可不要—見證一場無愛的葬禮,有什麼樂趣?
故事的簡單版本是:高冷如Thurston,也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他有了外遇、有了情婦。
在我們曾經將Sonic Youth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那二三十年間,我們堅定地以為,中年危機、謊言生活這些滾圈的cliché並不適用於他們身上。
因為那麼多年來,在公眾視野之外,他們的私領域總是那麼神秘,而那種神秘並不是裝模作樣或故弄玄虛,是他們覺得自己的私生活相對於自己的音樂與藝術創作,一點都不重要。久了,那部分變得輕描淡寫,久了,Sonic Youth和那些費心揭露自己、兜售著私生活的藝術家,顯得更加不同。
這裡再引譯者導讀的一段: 「1990年,與大唱片公司Geffen簽約似乎是Sonic Youth事業生涯中最大的轉折,在這個過程中難免要與一些舊日的合作夥伴分道揚鑣,面對陌生的觀眾、大公司的官僚體制、全新湧來的名利,難免要遇到許多質疑、壓力和誘惑。事實上,在搖滾樂的歷史上,「與大公司簽約」幾乎可以成為任何樂隊的分水嶺,很多樂隊倒在了這樣的關隘;很多樂隊受到金錢與名利的扭曲,變得不再是本來的樣子,樂隊成員由於利益和日益膨脹的自我而分道揚鑣,樂隊終告解散或貌合神離;很多樂隊在眾目睽睽之下迷失自我,失去創造力,只能憑著舊日的存貨苟延殘喘,抑或再也回不到地下時期鋒銳的自己。眾所周知,Nirvana樂隊Kurt Cobain的悲劇亦與簽約大公司,從地下到地上,一舉走紅後環境與心態發生的種種變化不無相關。
但在Sonic Youth身上,你彷彿根本看不到名利和金錢對他們的影響和扭曲。雖然演出上觀眾可能更多,專輯銷量有可能更好,有了更多媒體報導,但他們的生活與言詞仍然保持著一貫的低調。」 就是因為那種低調,當我們投射在Thurston與Kim身上的對於理想的婚姻伴侶生活幻滅時,後果格外苦澀,而且難以下嚥。
苦澀的原因是:樂迷加諸在他們身上的理想夫妻樣態,到頭來,終究是一場集體的幻想。
幸好,那些打磨了二三十年的音樂,仍好端端地在那裡呼吸喘氣,等著kicking your ass。
李敖好像說過:前妻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動物。
我在寫給這本書的推薦短語裡說:「這是一本赤裸裸的告解之書。」 然平心而論,我感覺Kim提筆書寫關於Thurston的部分時,仍是有所保護與保留的,這畢竟不是一本自揭瘡疤的好萊塢名人傳記,書的情感核心,仍是Kim與家人、與團員、與藝文圈的革命夥伴、與前夫和女兒之間的那種partnership;看著她一路從「女孩」進階到「樂隊女孩」,最終在樂隊結束時覺醒為獨當一面的「女人」,是這本書最最動人之處。 《樂隊女孩》很容易被人拿來與Patti Smith幾年前的《只是孩子》(Just Kids)相提並論,兩者的文筆極不同(Patti詩意浪漫,Kim白描淡雅),選擇的敘事角度、回溯手法也不一樣,不過某方面來說,精神氣質倒是一脈相承的,那是從70年代過渡到90年代,由龐克發展至後龐克的歷史結構中,女性如何在陽剛味撲鼻的搖滾圈子裡奮力掙回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的證言錄。
最後,再引董楠寫的一段,我想,Sonic Youth的樂迷一定看得懂裡面的通關密語: 「看過他們的故事,你會明白這段三十多年的旅程並不是行駛在白日夢的王國抑或鑽石閃耀的海洋,那個美妙神奇的王國只存在於他們用噪音與旋律營造出來的現場與專輯之中。不,他們置身的是我們身邊的平凡世界,面臨與你我無異的平凡掙扎;這個故事如此漫長,然而又是如此平淡。」 *簡體版是王志弘的設計
漩渦星系 在 看中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研究團隊使用阿塔卡馬射電望遠鏡陣(ALMA),可能找到了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漩渦星系。這個被稱為BRI 1335–0417的星系,估計僅在大爆炸之後的14億年形成。這是最古老的具有漩渦形態的星系。
#看奇聞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05/27/972951.html?utm_source=facebookpost&utm_medium=kzgfacebookpost&utm_campaign=monfacebookpost
漩渦星系 在 蔡總(蔡昀羲/Siss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逢哈伯望遠鏡30週年!😳
大家可以查查自己生日的那天,
「哈伯望遠鏡看到什麼!」
我的12月2日,
是顏色像火一樣紅的紅外漩渦星系🌌🔥!✨🌹
https://www.nasa.gov/content/goddard/what-did-hubble-see-on-your-birthday
Check out what can you see with Hubble space telescope on your birthday! 
On December 2 in 2005
Whirlpool Galaxy in Infrared
This image reveals the Whirlpool galaxy's skeletal dust structure, as seen in infrared light. The red color in this infrared image traces the galaxy's dust, which is punctuated by hundreds of clumps of stars, each about 65 light-years wide.
#Hubble30 #歡迎分享 #哈伯望眼鏡
漩渦星系 在 尼尼修工作室 Ninishou Worksh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星球表面塗裝紀錄
(超新手解釋)
基本上使用了四種漆
水泥
shimmer stone
GW漬洗綠綠
GW漬洗藍藍
因為黑底的關係 步驟相較簡單(?
1. 薄薄刷水泥 露一點黑底 可以在這時候想星球表面的紋路(這顆的紋路我做漩渦星系的樣子(自己講
2. 漬洗Gw綠綠洗凹槽
3. 刷水泥again
4. 衛生紙局部擦拭
5. 點綴水泥
6. 刷上shimmer stone製造亮面和結晶效果
7. 流上GW藍藍
8. 覺得哪裡不滿意再做補強 複製以上步驟
然後星球面就完成了(撒花
是葡是超簡單呢
乾刷就是一切喔❤️
BY 明天放自己一天假的N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