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漣漪效應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漣漪效應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漣漪效應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漣漪效應意思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漣漪效應 . 在歐文亞隆的書、我看到這句話, 他說:「你所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都會影響到他人,都會產生漣漪。」 沒錯,這就是「#漣漪效應」。 ------------ 前日臉書,我分享了故事: 我終於知道如果我不想讓別人「加我好友」、原來臉書是可以設定的。 我承認自己是「3C白癡」。 設定完後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謝稀如 Michelle Ts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病毒的象徵意義與心靈啟示】 昨天2月2日靜修十天回來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香港人心惶惶,恐懼比疫情蔓延得更快。我相信病毒只是心靈的象徵,所以今天特地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好去理解病毒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給我們人類。 其實這病毒靠自己本身並不能繁殖,它必須尋找宿主去繁殖,病毒的目的並不是...

漣漪效應意思 在 ChiaTsenAmandaLi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07:58:10

那天去「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的首映,原本被安排在第一排的位置,坐的是木箱,後來工作人員很貼心,怕我坐的不舒服,就幫我換到旁邊有靠背的椅子上。我的後面坐的正是在影片中,賣蝸牛的阿英姊,就是那位請李明璁老師要用愛去挖蝸牛的那位。😂 說也奇怪,一眼見到阿英姊,有一種熟悉的感覺,然後她一直在說她很緊張啊!應...

  • 漣漪效應意思 在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5 21:43:07
    有 21 人按讚

    #漣漪效應
    .
    在歐文亞隆的書、我看到這句話,
    他說:「你所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都會影響到他人,都會產生漣漪。」
    沒錯,這就是「#漣漪效應」。
    ------------
    前日臉書,我分享了故事:
    我終於知道如果我不想讓別人「加我好友」、原來臉書是可以設定的。
    我承認自己是「3C白癡」。
    設定完後我欣喜若狂,彷彿終於可以過回自己清靜的生活、不被打擾。
    .
    想不到這個日常的小故事,它竟然激起了一些「漣漪」。
    .
    (漣漪包括)
    1. 我跟你一樣、對說明書有「閱讀障礙」,
    「明明每個字都看得懂、但連起來就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哈、你這句話說到我心坎裡了。好開心。
    .
    2. 我經常會批判自己不夠好、不夠完美。非得要另一個更人性化的偶像,來展現我們不必樣樣精通,我才能安心的放過自己。因此,當老師說你不會看商品說明書、不精於3C用品或網路功能操作,我覺得超級療癒的,一整個很開心,因為我也是這樣。
    .
    3. 昨天看到老師的貼文,讓我有勇氣、一口氣刪去我臉書上所有主管、同事的加好友。
    公司裡有八婆很多,所以很多事我臉書上都不敢分享,我擔心別人會說三道四、蜚短流長。
    公私有別,我希望下班後我能保有自己的空間,不想私人的事被帶到公司議論。
    .
    4. 看了老師臉書上拒加好友的訊息,
    讓我立刻做出「刪除我爸爸媽媽」的動作,
    我老早就想「封鎖」他們,一直不敢,怕他們會唸,
    當初他們要加我臉書、我就很為難、想拒絕卻又不好意思,
    加了以後害我很多話、很多事都不敢說,
    我覺得自己好像被「監控」一樣,
    今天,突然勇氣大增,我不管了,
    我藉口說要過簡單生活、要把臉書沒有互動的好友全部清掉,然後就刪了。
    哈,好爽。
    ----------------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影響他人、
    同時也被影響。
    你就是那顆投向水面的石頭,
    但你也同時也是被石頭激起波浪的湖面。
    .
    最近疫情、人心惶惶,
    每天各式各樣的網路訊息、都是一顆顆的「石頭」、
    影響著你、
    在你的心裡、激起大大小小的漣漪。
    .
    請覺察,
    你今天的心情、有被誰影響了嗎?
    或你有被哪個訊息激起情緒的漣漪嗎?
    .
    保持覺知,
    當內心的湖面被激起時、沒關係,
    覺察就好。
    至少,你看見、是哪顆「石頭」激起你內心的波動?
    至少,你知道,你的心湖正在「波濤洶湧」,
    這就夠了。
    .
    「#覺知的修練」,
    就是現在、就是當下。
    ---------------
    順便想問一下:
    會不會有時候、你也是那顆「石頭」?
    你激起了別人心中的漣漪?
    .
    你是哪一種「石頭」?
    是帶來好影響的那種?或叫人心煩意亂的那種?

  • 漣漪效應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31 07:00:21
    有 217 人按讚

    【情緒課1:平靜湖面下的動盪】
    🔥新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傳送門 https://reurl.cc/A8Vj8p

    2020年的最後一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新書最後一章節提到的工具「養成對戒」裡的「成」=「承擔」的運用。

    上週和幾位心理師、親職作家聚會。

    這幾位朋友都是我在長耳兔企劃「心靈沙龍」期間,特別邀約前來授課的講師們。

    這些朋友,一直活躍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很是欽佩。也因此很希望能邀請他們前來相聚,彼此相互認識。

    我們聚會時很歡樂,看照片就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暢談愉快。然而比聚會更考驗我的,並不在台面上的聚會,而是台面下的衝突與面對衝突的應變。

    那天聚會即將結束前,我正邀請大家拍合照,紀念一下這歷史性的畫面時,我的手機響了。我到一旁接電話,朋友們便被我晾在一旁。他們禮貌性的等我,而我也想著趕緊將電話結束,避免朋友等候太久。

    結果電話一接起來,三三的哭聲隨之而來。

    這一接聽,電話像裹著麥芽糖的陷阱,把我纏住,完全掙脫不了。於是,焦慮的情緒便隨之湧上心頭。

    新書談的是情緒課,這是一門在情緒升起時,父母如何穩定自己心緒,並且藉由自己的穩定,來陪伴並安定孩子情緒的課題。

    而我此刻的焦慮,源自於:

    1.三三的哭聲引起我精神緊繃,而我卻聽不懂三三哭聲裡述說的訊息

    2.朋友們都在等我拍照,再這樣下去就怠慢他人了

    情緒,是一連串的蝴蝶效應,會隨著腦內的想像,越滾越大。

    而安定心緒,則是漣漪效應,需要靠時間緩慢進展,有時無法立即看見成效。

    這意思是,捲起情緒,速度很快,而且很容易爆表,而安定情緒,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速度緩慢,經常看不見盡頭。

    這就是《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裡,最困難執行的地方,畢竟我們要照顧的,不只是孩子的情緒,還有大人自己的,兩道情緒龍捲風,想要平息,難上加難。

    即使很難,卻不是不可能,只要運用簡易上手的工具「養成對戒」裡的「承擔」,可以幫助自己快速從情緒中脫離,恢復理智的思考。

    三三的聲音斷斷續續,一邊聲嘶力竭的哭著,一邊用難以辨明的聲音說著──

    三三:媽媽……撞倒了,我們一起……他往後倒……手上都是血……

    我花了好久的時間,才核對出三三情緒下的事件始末。

    原來三三在學校走廊與同學奔跑時,有個學弟從教室跑出來,結果她與學弟就這樣對撞在一起,三三當場跌坐在地,而學弟則因體重輕,撞完後身體不由自主的往後傾倒,頭部因此撞上後面的牆壁,當場流血不止。

    三三被學弟的血跡嚇壞了,連忙送學弟去醫務室。學弟也被自己的血跡嚇壞了,一路哀嚎一邊咒罵三三:

    我要死了,你把我撞死了。天哪,我要死了,我就要死掉了,你要負責。

    三三聽了學弟的話語,內心湧起了擔心、害怕、恐懼、焦慮各種情緒,因而在課堂上崩潰大哭,完全無法上課。
    聽完三三的敘述,我的焦慮情緒如漲潮的船隻,更加搖晃不安。

    情緒翻湧時,是無法思考的。此刻我能用什麼樣的方法安定自己?

    我喜歡用「承擔的天秤」來讓自己進入安定,亦是新書最後章節,我提出的「養成對戒」裡的承擔。

    何謂承擔?

    顧名思義,就是該承擔起的責任(後果),稱之為承擔。
    那麼要如何把承擔的責任放在天秤上衡量呢?

    一個學習夥伴在群組裡提出自己的困境時,提及兩個孩子總是在上學時爭執,一旦孩子發生爭執,其中一個孩子就不肯下車去上學,執拗的性格會死命坐在車裡,無論媽媽怎麼哀求,都無動於衷。這樣的狀況一再發生,導致孩子下車後,母親就必須開快車進公司,避免上班遲到被扣薪。

    夥伴說,每一次開快車,都感覺自己走在生命的鋼索上,隨時會發生意外。

    面對這樣的困境,身為母親該如何處理?

    不妨將所有後果都放上天秤,好好的秤量一番,誰輕誰重,很快就能體會。

    天秤:扣薪五百vs.生命

    比起五百元的薪資,生命自然重要得多。

    五百元是我們能承擔的後果,但若失去生命,計較再多也終究沒有意義。這麼一想,也許就能讓我們慢下腳步,以照顧自己安全為優先,穩定開車,在生命尚有一息,不管有沒有遲到,都是我們能承擔的。

    在這樣的天秤下,我們就容易做出判斷與決定。

    面對三三的嚎哭,為了穩定自己內在的焦慮,我很自然的將承擔的天秤再度提領出來,在兩端放上使我焦慮的琺碼。

    天秤:開懷聚會的朋友vs.嚎哭的孩子

    承擔的天秤,很自然的秤出此刻,我該關注的是嚎哭的三三。

    一旦決定該關注的焦點,焦慮就減緩了,因為明白自己該往何處去,內在也就安定了,這份安定,讓我更能專注於孩子此刻面對的困境,我該如何傾聽,如何陪伴孩子。

    每一件事,背後都有我們該承擔的責任與享受的權力,當我們有壓力有煩惱有情緒時,不妨將這些困擾都放上承擔的天秤,秤秤看哪一個重量是我們在乎的,也許我們就能因此更安定的面對困境。

    2020是動盪的疫情之年,造成全球人員死傷慘重的一年,唯獨台灣走在相對安全的環境裡。事實上,台灣的安全,是17年前遭逢SARS重創(失敗)後的成果。

    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的禮物,接納失敗,我們才可能在未來安穩。

    送走2020年,迎向2021的同時,希望在粉專學習的每一位父母老師朋友,請記得無論何時遭遇困境時,請告訴自己:這是未來的寶藏。

    祝福大家,2021有個全新的開始。

    🔥2021父母最好的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最佳的新年禮物《許榮哲的故事課》線上課https://reurl.cc/N6vl2Q
    🔥 2021年3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bRDayM

  • 漣漪效應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25 20:00:01
    有 1,017 人按讚

    分心甚至可能會向我們最親密的關係討取通行費;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人輕易取得聯繫的代價,就是我們可能無法全心全意跟真的在身邊的人相處。

    我們設置了一個十分鐘規則,並且承諾,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在晚間使用某個裝置,我們會等十分鐘再去用。這段時間讓我們有緩衝,可以進行「衝動衝浪」,並且用暫停的方式去打斷那個習慣,否則很可能會就盲目地做出這些行為了。

    取自《專注力協定》

    ************************************

    各位朋友,晚安:

    每一天,我們讓自己的思緒凌駕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現實之上。我們習慣這樣說:「今天最好不要下雨,因為我要去露營。」或是:「我最好加薪成功,因為我真的很需要那筆錢。」請注意,這些「應該」或「不應該」的放肆宣言都不是建立在科學證據上,而是單純基於我們內心的個人喜好。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我們都用這樣的基準做事而不自知,彷彿真的相信周遭的世界應該根據我們的「喜歡」或「不喜歡」來展現;如果不是如此,那肯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大錯。這樣過日子非常辛苦,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在跟生活搏鬥。
    ~麥克‧辛格

    當接觸手機或平板成慣性,只要腦中閃現了慣性的思緒,我們便相信我們這麼做有相當的必要性,幾乎不經思索地,打開了手機或平板—這是分心的其中一種歷程。換句話說,我們的「想要」常取代「需要」,最後「需要」沒被滿足,「想要」又永遠追求不完,我們因此總是焦躁疲累。

    那些帶著我們遠離自己的思緒啊~我們常常沒辦法跟這些思緒保持距離,以至於我們幾乎不經思索,想按照這些思緒而活。事實上,這些思緒常常讓我們越活越有壓力,我們還以為,沒按照這些思緒過活,我們就活得不算什麼。

    這篇摘文講得很實際,也很容易理解。好像很平凡,其實道理很深刻,這是這本書的特色。

    只是說,知道歸知道,很多誘惑我們還是抵擋不了。沒關係,這也不會真得有多糟,知道就好,知道為什麼我們每天喊著沒有時間,重要的事又做不了幾件就好!

    我曾經看過一個爸爸,在家庭聚會時間,從頭到尾沒有放下過手機,沒有跟孩子互動,沒有去看看外面的風景。他生活的世界,主要是在一個小框框裡面,外面的聲音他能回應,只是心不在焉。

    真的沒關係,說不定真的有急事。只是家庭關係會比較疏離,只是眼睛會比較不健康,只是容易腰酸背痛肩頸僵硬,或者有時候突然會覺得空虛,如此而已!

    這種不安適能度過,其實也能活,很多人也活得迷迷糊糊的,稀鬆平常。一直向外找解答,其實解答一直在自己手上,卻又視而不見,一邊抱怨一邊喊累!

    如此說來,各位便能理解我常說的:有人只是活著,並沒有存在!

    真正的臣服是勇敢地放開自我,全然擁抱當下的變化,
    然後,我們會看見生命所安排好的、種種超乎意料的驚喜。
    ~麥克‧辛格

    活在當下的豐富,而不是只活在侷限的頭腦中,我們因此專注。專注於生命中的美好,我們便由自己回應了我們誠心的祈禱。

    祝願您,有一天能不用活得那麼累,能停下來,只在當下好好享受!

    ************************************

    成為一個心無旁騖的情人

    【文/ 尼爾.艾歐, 李茱莉】

    每天晚上,我太太跟我都會進行這樣的例行公事:她哄我們的女兒上床睡覺、刷牙、打起精神,然後她會躺到被窩裡面,我們互相交換一個眼神,就知道時候到了,該做正事了,情侶或夫婦之間在床上當然要做這件事──她開始愛撫著她的手機,而我溫柔地撫摸著我的 iPad 螢幕,喔,真的是太爽了。

    我們都跟我們的科技裝置有一腿,用臉書代替前戲的情侶,顯然我們不是特例。根據一項調查,「將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與其要他們一整年不用手機,他們寧願選擇一整年沒有性生活。」

    在我們學會怎麼變得心無旁騖之前,智慧型手機上通知給我們的誘惑,的確是非常難以抗拒的,原本答應只是要晚餐後很快地回一封信,最後卻演變成失去了當晚整整四十五分鐘時間可以讓我們進行親密的相處。我們陷入了一個夜晚的儀式,孤獨地察看著自己的科技產品,直到深夜。等到我們各自上床,準備睡覺的時候,都已經累到說不出話來了,我們的關係,就這樣承擔著這種痛苦,性生活就更不用談了。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百分之六十五的美國成人睡覺的時候會把手機放在床上或是身邊,我們兩個就是屬於這百分之六十五的一份子。習慣的養成是基於誘因送出的信號,那麼我們身邊的東西就是會點燃引線、誘發我們行動的那點星火。我們決定要把手機拿出臥室,放在客廳,既然外在誘因已經移除,我們在跟各自的科技產品出軌的這個問題上,重新拿回了一點點的控制權。

    但在幾個沒有手機的夜晚之後,我開始察覺到一種焦慮感,讓我倍感壓力。我的腦袋裡被各式各樣的事情占滿,每件事情都想要獲得我的關注。是不是有人寄了一封緊急的信給我?我部落格上最新的留言內容是什麼?我是不是錯過了推特上什麼重要事件?這個壓力非常明顯,令我相當痛苦,因此我做了一件任何信誓旦旦地承諾要改掉壞習慣的人都會做的事:我作弊了。

    我碰不到我的手機了,我得要替自己找個新的伴侶,而讓我鬆了一口氣的是,當我拿出我的筆電,開始在鍵盤上敲敲打打的時候,我發現我的焦慮感漸漸退散。我的太太,看到我的所作所為,欣然接受這個機會,解放自己的壓力,然後我們又回到之前的狀態了。

    又過了幾個這樣的夜晚,在機器上耗到深夜,我們只能懦弱地承認,我們失敗了。雖然難堪,但我們下定決心要搞懂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發現我們跳過了一個關鍵的步驟,我們還沒學會去處理把我們拉回去的不適感。在對自己保持同理心的狀態之下,這一次,我們決定先從驅動著我們不良行為的內在誘因開始進行管理。

    我們設置了一個十分鐘規則,並且承諾,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在晚間使用某個裝置,我們會等十分鐘再去用。這段時間讓我們有緩衝,可以進行「衝動衝浪」,並且用暫停的方式去打斷那個習慣,否則很可能會就盲目地做出這些行為了。

    我們同時也把我們的路由器和螢幕裝在帶有計時器的插座上,這個插座是我們在當地的五金行,花了七塊錢買的,我們把它設定成每天晚上十點就會關掉。使用這個費力協定,意謂如果要「偷吃」的話,我們就得把身體扭成不舒服的姿勢,到桌子後面,把裝置的開關手動打開。

    簡言之,變得心無旁騖的四種方法我們都用上了,結果我們有所進步。停止晚間使用科技裝置的強烈衝動帶來壓力,我們學會如何去處理這種壓力,並且隨著時間過去,去抗拒也變得比較容易。我們安排了很嚴格的就寢時間,並且主張臥室是個神聖的空間,把外在誘因,像是我們的手機和電視,留在外面。那個把多餘的分心源切掉的計時器插座,讓我們可以確實遵守跟自己訂下的預先承諾,並且這變成是一件我們每晚都會期待的事。我們對於自己的行為自制力增強的同時,我們也開始把這段重新得來的時間用在一些更「有生產力」的事情上。

    儘管我們對於自己這個斷絕科技的發明相當自豪,現在有很多路由器,像是 Eero,都有內建可以切斷網路的功能。如果我忘了時間,企圖在十點以後察看電子郵件,我的路由器就會送一則訊息來提醒我把電腦關掉,去依偎在我太太身邊。

    「分心甚至可能會向我們最親密的關係討取通行費;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人輕易取得聯繫的代價,就是我們可能無法全心全意跟真的在身邊的人相處。」

    我和我太太依然熱愛這些科技的小玩意,出現新的發明的時候,也樂於擁抱這個改善生活的可能性,但是我們想要從科技中獲益,又不想讓其侵蝕性的影響力折磨我們的關係。學會了如何處理我們的內在誘因、替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找出時間,移除有害的外在誘因,並且使用預先約定,如此一來,我們終於得以克服我們關係裡頭的分心問題。

    ***

    就像你在第一部分中所讀到的:「心無旁騖的意思就是努力去做到言出必行。」努力的意思指的是「奮力拚搏,強力對抗」,並不是說要完美無缺,絕對不會失敗。跟每個人一樣,我在面對分心時,有時候也會掙扎一番,當我壓力特別大,或是我的行程有些超乎預期的變化,我也會偏離正軌。

    好在,花在替這本書做研究以及寫作的這五年,讓我學會了怎麼去對抗分心,並贏得勝利。分心還是會發生,但是現在我知道該怎麼處置這些分心,讓它們不會「一直」發生。這些技巧讓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其方法和程度都是我之前做不到的。我對自己和對他人都一樣誠實,我按照自己重視的價值過活,我履行自己對所愛之人做出的承諾,並且在事業上的生產力前所未有地高。

    最近我重新思索了我跟我女兒之間,關於超能力的對話。我跟她道了歉之後,我請她再跟我講一次她的答案,而她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她說,她想要擁有可以永遠都善待他人的力量。

    我擦了擦我的眼淚,並且抱了抱她,接下來我花了點時間思考她的答案。我發現善良不是一種神祕的超能力,需要一些魔法血清之類的──只要想要,我們隨時都有善待別人的力量。我們只需要駕馭那些早已擁有的力量。

    變得心無旁騖也是如此。讓自己變得心無旁騖,藉此我們可以成為別人的典範。在職場上,我們可用這些方法來改造我們的組織,並且在我們的產業內外都可以產生漣漪效應。在家裡,我們可以啟發自己的家人,親自試試看這些方法,並且過著他們所願景的生活。

    我們都可以努力去做到言出必行,我們都擁有變得心無旁騖的力量。

    ***

    本章一點通:

    .分心可能會對我們最親密的關係造成妨礙。即時的數位連結性的代價可能是無法全心全意跟身邊的人相處。

    .心無旁騖的伴侶能奪回時間,跟彼此相處。按照這四個變得心無旁騖的步驟,可以確保你找出時間給你的伴侶。

    .現在輪到你變得心無旁騖了。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1163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漣漪效應意思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03 23:10:20

    【病毒的象徵意義與心靈啟示】
    昨天2月2日靜修十天回來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香港人心惶惶,恐懼比疫情蔓延得更快。我相信病毒只是心靈的象徵,所以今天特地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好去理解病毒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給我們人類。

    其實這病毒靠自己本身並不能繁殖,它必須尋找宿主去繁殖,病毒的目的並不是殺死宿主,而是繼續分裂下去、傳播開去,所以成功的病毒應為低毒性、長潛伏期、高傳染性、低死亡率的,HIV是非常成功的病毒例子,潛伏期長達十年,不會立刻致命,到人們發現時病毒已完全控制宿主。今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比起2003年沙士更進化,潛伏期更長、死亡率較低、傳染性更高。

    當這種冠狀病毒進入人類身體後,從細胞表層抵達細胞核心的過程當中,它欺騙了人體細胞四次,一次又一次讓細胞以為病毒對自己有益而打開了防護閘門,讓病毒得以進入細胞核,進行複製自己的繁殖過程,這新型冠狀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十天左右,好讓自己大量複製,再爆發出來傳播開去。原本病毒的目的是傳染更多的宿主,讓自己分裂下去,可是當病毒留在身體一段時間後,竟然忘了自己是病毒,忘了自己的目的,就留了在宿主的體內,有些病變細胞告訴免疫系統「我已被感染,請殺死我」,所以引起免疫系統反應,去對付病毒,而炎症的引起是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太強或太弱的免疫系統都不行,要達致平衡才是最好的免疫能力。

    從身心靈的角度去看這新型冠狀病毒就變得很有意思,一切人生的問題都源於分裂,以為自己是分裂的個體,可以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近來世界發生的災禍,如亞馬遜森林大火、澳洲火災、全球氣候問題、食用魚類被塑膠或輻射污染,都讓人類開始反思我們的每一個行為,原來都影響著整體,我們其實從來都並不可能獨立存在的,一粒沙裡就藏著整個宇宙,從任何一個東西裡就看到整體。我們能從細胞裡看到一個人的整個生命,也能從一個人的生命看到整個宇宙的生命,宇宙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存在著。

    回到這個病毒的象徵意義,愈會自欺的人愈容易被感染,把自己看成生命的受害者都是自欺的人,因為從身心靈角度來說,我們要為生命遇到的一切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對如何看待外境絕對有選擇的餘地,把事件看成是生命的禮物還是問題是自己的選擇,遇事時指責別人還是承擔責任也是選擇。另外,免疫系統的問題象徵著攻擊自己,所以愈會自我批判的人也愈容易被感染,其實說穿了,指責別人與自我批判根本是同一回事,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因為真正自愛、自信的人,愈能無條件地愛別人和愈謙卑,相反地,愈自我批判的人自然會先否認自己未接納自己的部分然後投射在外,去指責他人,愈驕傲自大的人其實內心充滿自卑。

    看到病毒竟然會忘了自己是病毒,也忘了自己生命的目的,感到很不可思議,這不就是人類的靈性道路?人類投生為人,忘了自己的真正身分、真正本質,更忘了生命的目的與意義所在,讓人迷失在娑婆世界,以為追逐名利權色會讓自己快樂,竟忘了生命的目的是從無意識變得有意識,去憶起「我是誰」。因此,人變得迷失,不斷在外境尋找快樂,過程中只找到短暫的快樂,卻怎麼也不會完全滿足,無法持久地快樂,人總要不斷擁有更多和更好。其實人也像病毒一樣,不斷自我防衛或攻擊別人以餵食並壯大自己的小我(ego),讓心靈不斷分裂下去,不再記得自己原來是這個整體,讓人變得恐懼、不安、憤怒、孤單,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小我的食糧。

    這病毒在中國爆發,而香港的疫情也在擴散,所有的炎症都象徵著憤怒,或許中國內地已醖釀著很多的憤怒與恐懼,共產黨以恐懼統治國人,完全是在製造人與人之間的分裂與恐懼,近來香港的政治事件也在社會間累積了太多的憤怒與恐懼,所以這病毒在這地區蔓延都是中國人的共業,跟過去的歷史、或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都脫不了關係,在我們眼前的一切只是因果循環,壞消息是我們也責無旁貸,也要為此負責,而好消息是我們有能力改變與轉化這一種,不再餵食惡的種子而去培養善的種子,改變永遠都是從自己開始。因此,我們不是要憎恨任何人,而是學習無條件地愛所有人,包括我們從前憎恨的人,由分裂的幻相回歸至一體的實相。

    從整體來看地球的事件,不論是環境問題、政治問題、還是病毒問題,其實一切都是讓人類覺醒的功課,亦即學會愛、慈悲與寬恕,並接納如是,如果人類學會真正的愛,我們就不會再無止盡地佔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資源絕對足夠分配給窮人;也就不會過度的破壞環境去賺錢,地球就得以修復;國家也就不會發展生化武器,而把資源用於發展心靈平安的建設上,最後甚至國家的概念也是多餘的,若我們學會愛的話,自然能夠愛不同種族的人,這樣就連宗教也不需要了,我們已能夠發展慈悲心,愛人如己,寬恕別人,活得平安。

    人類的靈性覺醒(也可稱作開悟、解脫)絕對刻不容緩,認清「我是誰」,我們無限的真正本質,了悟真正的生命意義,放下物質的追求,學習愛與慈悲,把他人的福祉與我的福祉視作同一回事,我們自己的覺醒就是送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我們一個人的平安自會以漣漪效應般散播開去。

    一切都只是為了我,學會愛。

    願一切眾生快樂與平安!

    謝稀如 Michelle 2020/2/3

    Facebook Page: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 群組: 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