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漁會靠關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漁會靠關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漁會靠關係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萬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李總統99歲冥誕,他是台灣現代歷史重要的人物,透過 #台灣智庫 與 #李登輝基金會 合作舉辦一系列論壇,並且在今明兩天舉行研討會,有系統地探討李登輝在台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寶貴資產,來深化台灣的民主、提升民主品質。 推動 #李登輝學,因為李登輝可說是探討台灣民主的鑰匙,以他作主題,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週南方澳大橋倒塌,造成六人死亡的悲劇,但除了橋本身的工安問題之外,這六位外籍漁工的死,可能也跟目前台灣對待外籍漁工方式與制度,脫不了關係。 台灣雖然漁業很發達,但是在國際上名聲不是太好。2015年10月就因為違規捕撈的問題太嚴重,被歐盟舉黃牌警告名單,直到今年才解除。不過違法捕撈控管好了,...
漁會靠關係 在 ??? 政大 | 科系職涯訪談 | 個人成長 | IG經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0:48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ft.仙弟的潮流英文 更多科系文章👉#jin職涯訪談 這次邀請到了仙弟來跟我們分享他在大學就讀的科系 除了課程內容、未來出路分享之外 也分享了為何之後他並沒有選擇走本科系相關工作的心路歷程 最後還有想對學弟妹們說的話 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會選擇這個系? 我本來就是理工科...
-
漁會靠關係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0-12 23:32:17上週南方澳大橋倒塌,造成六人死亡的悲劇,但除了橋本身的工安問題之外,這六位外籍漁工的死,可能也跟目前台灣對待外籍漁工方式與制度,脫不了關係。
台灣雖然漁業很發達,但是在國際上名聲不是太好。2015年10月就因為違規捕撈的問題太嚴重,被歐盟舉黃牌警告名單,直到今年才解除。不過違法捕撈控管好了,但在漁船上工作的人,是否也有合理的對待呢?
其實台灣外籍漁工勞動環境、勞動權益在國際上惡名昭彰已經很久了,根據英國NGO團體「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EJF)的調查,台灣遠洋漁船有許多剝削人權的行為。它們更在去年公布了影片〈剝削和非法:台灣漁船的黑暗真相〉,希望台灣政府看到影片中的慘況以後,能夠儘速修法符合國際標準,才能從結構面,改善問題。
雖然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有跳出來表示,他們有在積極提升外籍漁工權益,像是已經修法讓境內聘僱漁工可以全面適用勞基法;那境外聘僱的漁工待遇,也遵從國際公約的標準,但根據勞動部統計,移工這三年在台灣請領「職災死亡一次金」高達 509 人,因為職災失能的人則有上千人,也就是說,幾乎每天都有移工因為職業災害變成「殘工」,每兩天就有一名移工客死異鄉,賠償也常常是不合理的金額。
這次我們則是特別邀請到了長期關心外籍移工權益的勞工作家林立青來到現場,帶我們一起來聽聽第一線的聲音。
----------
Q.這陣子很多新聞都說外籍漁工下班後不能上岸,只能睡船上,但也有人說是假消息,實際的情況到底是怎樣?
這個其實是半真半假,一般來說漁工可分為,境外聘僱、境內聘僱、和中國籍的漁工。境外聘僱只要經過申請就能上岸;境內聘僱也可以上岸,而且受到勞基法保障;中國籍漁工就是一定要強制陸居。
Q.既然他們可以下船,那為什麼連颱風天都待在船上呢?
因為選擇權根本不在漁工手上,選擇陸居必須要自行負擔房租,對一個月薪水不到兩萬元的漁工來說,是非常大的負擔;船東更是最大的問題,因為許多船東為了讓這些移工好管理,很多是禁止漁工下船的,而且在船上不僅可以幫忙顧船,還可以防止落跑漁工。
Q.船上的居住環境非常惡劣,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目前農委會已在基隆、澎湖及高雄設有外籍漁工休憩中心,讓外籍漁工靠港時可在裡面從事各種活動,也與宜蘭縣政府合作,會將南方澳閒置的中國漁工岸置目前中心改為漁工會館,高雄區漁會之後也會在前鎮漁港設有船員服務中心,作為漁工休息和住宿空間,未來國內其他地方外籍漁工集中的區域也會陸續增設休憩中心。
Q.常常在新聞上看到有移工逃跑,是不是和這種惡劣的生活環境有關?
惡劣的勞動條件的確是逃跑的主要原因,但勞力剝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根據勞保局的統計資料來看,有將近4成的外籍勞工時沒有投保的,如果一個產業,它們連所謂的基本的勞保都沒有,可以想見這個產業的整體狀況不是很好。
Q.難道勞動部沒有辦法去勞檢,要求業主改善嗎?
勞檢其實有點困難,第一個是你要找到他們住的地方,但光是漁港它可能就比較偏遠或者是它已經出港進行作業,追蹤都會非常的麻煩,再加上勞基法納入責任制,所以勞檢的動機又更弱了一些。
Q.這些移工在台灣所面臨最大困境是什麼?
他們不能自由轉換雇主,可是今天漁工移工或者是看護工,他們不管做什麼、住在哪裡,都是和老闆有關係,他換了老闆之後,他可能就會沒有地方住,沒有辦法留在台灣,那如果今天雇主對他不好,要嘛就是他逃跑,要嘛就是讓雇主受不了他,所以就會看到很多惡性循環,像是老闆打移工、移工打老闆之類的,這種情況其實是不對的。
外籍移工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從事台灣人越來越不願意從事的底層勞動,為台灣創造出可觀的漁業成果,但他們的人權誰來守護?你對於外籍漁工的現況有什麼看法?你覺得政府應該做些什麼呢?快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漁會靠關係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李總統99歲冥誕,他是台灣現代歷史重要的人物,透過 #台灣智庫 與 #李登輝基金會 合作舉辦一系列論壇,並且在今明兩天舉行研討會,有系統地探討李登輝在台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寶貴資產,來深化台灣的民主、提升民主品質。
推動 #李登輝學,因為李登輝可說是探討台灣民主的鑰匙,以他作主題,可以更深入了解台灣民主的發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台灣民主,推動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98年前的今天,這位台灣民主化的關鍵人物誕生,此後,若要了解近代台灣的政治、文化、歷史,都不可能跳過對李前總統的討論。也因此,了解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一種體制、一個時代,其實是為了瞭解台灣,是為了了解我們為什麼成為今天的自己。
/
從去年11/9系列活動的前導講座直播開始,我們陸續討論出李登輝在政治領導、憲政改革、經貿戰略、農業改革、公民參與等的貢獻與成果,我們可以快速地回顧:
#11月9日前導直播回顧:揭開提煉歷史的工作
回顧整個系列活動初始,11月9日,我們以「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為題,進行了一場前導直播,邀請詩人李敏勇、作家范疇、導演魏德聖,分別從不同的宏觀脈絡對談李登輝學的意涵。李敏勇老師撰寫了關於李登輝前總統與彭明敏先生的歷史小說《夢二途》,他在直播當時的一句話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他說:「(李登輝)之後我們怎麼樣去建構現在所謂的寧靜革命,或是寧靜革命要怎麼樣真正有成果,如果沒有接續地完成,就會變成歷史的頓點,這非常的可惜。」
而《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的作者,范疇老師則表示,台灣智庫開啟關於李登輝的社會探討非常有助於「提煉歷史、面臨當下、打造未來」。這非常精確地說出了李登輝學的研究旨趣。2024年,則是台灣進入大航海時期的400週年,現在魏德聖導演在籌拍的《台灣三部曲》,就是要說台灣四百年的故事。那是世界第一次的大交流時代,打造了台灣的海盜性、海洋性,是一種掠奪的英雄主義性格,但也是短視的表現。現在,我們珍視這片土地,台灣就是我們的永恆居所,加入世界四百年的台灣經歷過幾個外來政權,現在要告訴世界,民主在這裡生根茁壯,而且台灣可以貢獻國際,李登輝學也是寶貴的台灣故事。
#11月15日國際兩岸座談回顧:政治領導如何在危機中平衡前進
在李登輝學第一場座談會,我們討論了李前總統的國際兩岸策略、台海危機的今昔。最近,美國國務卿龐佩奧發表了聲明,解除過往畫地自限的對台交往「內規」(internal guidelines),其對行政單位所頒發的台灣「接觸準則」(contact guidelines)也全部作廢。台美關係正常化又往前跨了一大步,這在李登輝的時代是難以想像的。1999年李前總統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在國際亟欲與中國展開交往,以為把中國納入自由世界就可以讓中國民主化的氛圍中,台灣因此開始被稱為「麻煩製造者」,中國對台恫嚇都歸咎於台灣的挑釁。
然而,李前總統巧妙地藉國內的民主化改革取得國際認同,用國際的認同鞏固政權正當性,在改革黨國威權體制的同時,尋求對外關係突破,由「三不政策」走向務實外交、元首外交,從推動《國家統一綱領》,設定高難度的統一門檻,到建立兩國論,不斷將兩岸關係國際化。儘管,在李前總統卸任後,台灣對外關係仍被認為扈從在美中關係之下,台灣也難以再走上被統一的路線,服貿在國民黨完全執政下仍被公民運動擋下,就是深刻的例子,因為自由民主已經在台灣成長。
96飛彈危機過後25年的今天,兩岸情勢依然緊張,國內也是本土政權完全執政;但不同的是,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台灣認同趨向穩定多數,防中與抗中成為主流民意,而國際社會也在美中角力、數位轉型,以及這一年來嚴峻的武漢肺炎疫情中,看到中國的威脅。台灣民主治理的體制、地理戰略優勢、防疫表現亮眼、在高科技產業供應鏈與乾淨網路中能扮演關鍵角色,已經使各國對台戰略產生質變。
#11月28日憲政改革座談回顧:分期付款式民主轉型成就與未逮
談過外交兩岸,接著我們回過頭來看內政議題。李登輝學座談會的第二場主題就是憲政改革,李前總統主政時期「穿著衣服改衣服」的六次憲改,可算是他留給台灣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他認定的未竟之業。
綜觀過去的修憲過程,憲政改革工程非一黨一人可促成,領導者之遠見必須配合政治正當性、民意所趨、朝野合作三個國內因素,再加上一個外部因素:國際局勢,才能抓住憲政時機推動修憲。李前總的六次修憲妥善處理這些面向,他除了要「穩定國民黨內部鬥爭」,還妥善「回應野百合學運」、「適時和在野黨合作」,以及「開拓國際空間」,援引各種憲改動力才能促成。
以此觀之,目前台灣有絕佳憲政時機。政治正當性而言,台灣經歷三次政黨輪替,民主深化,行政或立法權力正當性都已不是問題;民意趨向而言,小英政府有史上最高民意授權,且台灣認同穩定居高;朝野合作而言,一來民進黨完全執政,二來各政黨之間對修憲有一定共識;就國際局勢而言,台灣地位比起李前總統時期提升許多,民主治理、經濟發展和防疫成果都讓國際肯定台灣,再也不是「麻煩製造者」。在絕佳的憲政時機上,屬於台灣的憲政改革勢在必行,而且需充分討論。
李前總統說:「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一套更能夠落實台灣民主,實現主權在民的選舉制度,以及一個更符合台灣土地與人口比例的國會與政府架構。」我們是否能再迎來一個憲政時機?讓我們都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用實踐理想的毅然決然,和享受生活的理所當然,讓台灣盡早走向一個「正常國家」。
#12月12日經貿戰略座談回顧:再探戒急用忍爭來的時間與空間
接著,我們談到李前總統的經貿政策,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戒急用忍」,這個政策的出現和總統直選、國際與兩岸關係走向正常有密切的關聯。最近,網路上瘋傳一張2002年的手寫字條,是黃適卓董事長公布當年蔡英文總統謄寫的備忘錄,訴說著李前總統卸任後,朝小野大的阿扁政府面臨要求讓台積電赴中生產的巨大聲勢,李前總統籌組的台聯建言延續戒急用忍的理念,延緩「護國神山」台積電八吋晶圓廠的西進。若不是二十多年前,李前總統「戒急用忍」經貿戰略的超前部署,或許美中貿易戰中我們也會成為受制裁的對象;數位轉型下受制於中國最多的,可能是台灣;而疫情下供應鏈斷鏈受害最深的,也會是台灣。
「戒急用忍」是1996年李前總統在台海飛彈危機之後脈絡,提出的對中投資主張。許多人理解的「戒急用忍」是禁止赴中投資,但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要審慎評估、放慢腳步,因為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技術、資金、人才被掏空的後果,台灣經濟體承受不起,且台灣當時西進的速度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飛快。但是當年不論是國內企業,或國際大廠,都汲汲營營要進入中國市場,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其高速成長的經濟更是強大的吸力,好像不跟中國做生意就會被世界淘汰。逆勢而為的「戒急用忍」等於直接與企業作對。不過,各國對中投資涉及的是可大可小的經濟利益,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聲索卻未曾改變,李前總統認為,民眾和國家經濟,不能和個人的企業同等看待,所以,那時他的態度很堅定。
我印象很深刻,那一場座談會,李安妮董事長特別補充一件有趣的故事。她說她曾問父親「戒急用忍」的意思,李前總統只是淡淡地回:「我也不知道啊,你們讀中國書的才知道。(台語)」李安妮董事長解釋,原來李前總統不是刻意引經據典,但要強烈地對國人表達,赴中投資不能急,要以台灣當前經濟戰略作為前提。李前總統的智慧與遠見庇蔭了後代,除了得到經濟優勢,還保住了主權存續。在經貿戰略上,我們有幸能夠在李前總統的基礎上,也要肩負起責任,建立國家品牌,做民主的科技重鎮,也從防疫大國走到觀光大國,展現台灣的軟實力。
#12月26日農業政策座談回顧:農為國本到農業轉型的產業永續
而李前總統推動台灣經貿走向國際的同時,也注意到城鄉差距擴大、農村人口流失、台灣小規模經營的小農與兼業農難以應付國際自由化競爭等課題。農業專業背景出身的他,特別重視農民的福祉和農業的發展,他曾說:「不管我在什麼位置上,我永遠都是農業人」。
農業政策可說是他最早展現政績的領域,1973年擔任政委時期,他就透過不斷研究、倡議,廢除了強迫農業產值投入工業部門的「肥料換穀政策」。李前總統也希望培育農民成為有技術,且有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主力,1981年,在他擔任臺灣省主席任內,就提出「八萬農業大軍」政策,以培力農民,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儘管李總統在2000年卸任,他還是持續關注農業議題。當時一次金改,想一步到位解決農漁會信用部的經管問題,引發熱烈反彈。李前總統認為農業金融雖需改革,但要慢慢調整體質,而不是直接衝撞。後來促成農業金融法,同時成立全國農業金庫,讓農業金融監理一元化,並解決逾放比過高的問題。
2014年,我在競選台中市長時,李前總統還曾陪我到東勢農友家座談。我記得他殷切地關心台中農業,並強調要幫農民解決休耕地的問題。他還說,補貼機制已經過時,政府應該鼓勵青農自立。他認為,如同太陽花學運一般,台灣需要青年世代共同打拼,才更有發展機會。「農為國本」是他身體力行的理念,他用他的專業,一輩子關懷這片土地和其所養育的人們。
#1月9日公民參與座談回顧:從爭選擇的自由到做自由的選擇
到了上週六所舉辦的第五場座談,我們討論公民參與。或許你會問李前總統是政治菁英,他和公民參與又有什麼關聯呢?回到台灣智庫展開李登輝學系列活動的初衷,李登輝學指的是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Individual)、一種體制(Institution)、一個時代(Era),關於台灣民主轉型的研究,而公民參與在民主鞏固的過程和民主社會的運行,都扮演重要角色。
作為台灣民主化的推手,在體制內,李前總統從政時期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歸;在體制外,他卸任後以「新時代台灣人」的公民身分,持續倡議理念20年。不論作為一種體制或個人,他都相當重視公民參與,而作為一個時代,他更是促成公民參與環境的關鍵人物。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終結萬年國大、落實總統與地方首長直選,談李前總統對台灣民主化最大的貢獻,絕對少不了他把台灣從威權帶向自由的指標性作為,但顯然他自己也認為絕對不止這些,他曾說:「所謂的民主主義並非只是握有投票的權利,而是人民主動參與政治時,透過監督政府才得以實現。」
我是野百合世代的,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連參加讀書會都可能被搜查、逮捕;連在校門口的肥皂箱上演講,都要先做好被處分懲戒的準備。電影《返校》最恐怖的地方不在於它的恐怖元素,而在於它所反映出的真實面。所以解嚴後,公民社會得到一點解壓,90、91年代風起雲湧的學運試圖衝撞體制,公民運動碰上了政治機會,才迎來動員戡亂時期的終結,回歸憲政體制,有機會修改憲法。逐漸地,在李前總統主政下透過修憲,台灣人才可以選擇自己的政府、民意代表,靠著一棒又一棒的接力,我們終於爭到選擇的自由。
台灣今天公民社會的活力是30年前無法想像的。李前總統曾提過「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就是身為台灣人,卻無法為台灣盡力的悲哀。他說,「台灣人長期以來,有著自己無法治理自己國家的悲哀歷史」,而他生為台灣人,也曾處於想為自己做些什麼卻辦不到的年代。這裡指的,當然是公民參與、政治參與,而他在卸任後已經可以用「新時代台灣人」公民的身份參與,我們也習以為常地用各種方式對公共事務發表看法。「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已經轉變為「生為台灣人的幸福」。
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一直確保我們能做出「自由的選擇」,而這是我們恆常的追尋。制度沒有完美,台灣人當家作主後,對國家與社會的想像為何,如何藉一次又一次的公民參與改變政治,面對巨量的資訊和更純熟的資訊操弄,又如何防衛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這些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在方方面面,都要面對的課題,因為民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擔任台中市長時,我透過青年議會、社會創新等方式擴大公民的參與;現在擔任交通部長,我以「人本交通,連結共好」的理念,投入營造公民社會的環境。不論在什麼位置,擔任什麼角色,都能投入和促進公民參與,這也是李前總統精彩一生的示範。
/
以上,簡短地回顧我參與幾場座談會之後的心得。除菁英觀點,其實先前台灣智庫所作的三次民調,也充分地反映出現階段台灣人民對李總統極高的正面評價。對李總統當年的各項政績,不論是國際兩岸、經貿戰略,亦或是民主轉型,都給予極為高度的肯定。而特別的是,30歲以下的青年,所給出的正面評價,幾乎都高達八成,甚至到九成以上。這樣的趨勢,我們也在前幾場座談會的參與者和這次研討會的報名者身上看到。許多青年朋友的參與,代表年輕世代對理解台灣過去的渴望,以及對找尋台灣未來的關切。而這,正是我們舉辦「李登輝學」系列活動的最大目標:希望能探索「時代的課題」,激起「世代的對話」。
再次感謝這系列活動的所有參與者,許多舊雨新知因為李登輝學在此相會,可能是出於對李前總統傳奇一生的好奇、對李前總統下的政治體制有興趣,或是想要了解李前總統的時代,但我們一定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對台灣的關懷。在進行三次民調,從人民的眼光看李前總統的貢獻;舉辦五場座談,用世代的對話探討台灣的今昔之後,現在我們將展開兩天的研討會,邀請大家一同聆聽專家學者對李登輝的見解與定位。
這個研討會不會是個結束,而是透過李登輝學,提煉歷史、擘畫未來的開始。
漁會靠關係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些人是不是搞不清狀況?這是紓困不是濟貧好嗎?
報稅時不就減稅了嗎?
現在是針對因疫情關係的紓困補助......
也不要這時候拿出社會制度上問題一起作撒尿牛丸好嗎?
🌻以下資訊:
您好,如果沒有勞保,若生計困難,沒勞保、打零工,可以考慮急難救助:
可向縣市政府、公所提出申請。
可洽詢:福利諮詢專線:1957(週一至週日 8:00-22:00)
或者是,低利的勞工紓困貸款,現在不限一定要有勞保才能申請,只要有工作事實,可洽詢24小時免付費專線:1955 或 0800-777888
如果勞健保跟著公司,如果公司有減薪或減工時,可以使用這個:有三種方案:【安心即時上工計畫】、【安心就業計畫】、【充電再出發計畫】
都可補助短少的工時薪資。
可洽詢:0800-777888。
更多更詳細的可以看 3Q 陳柏惟這篇:
紓困方案好多種,到底要選哪一種,難道要靠擲筊?
不煩不煩,眉頭不要深鎖,我跟團隊整理了一些,一般民眾可能比較會用到的紓困方案。
看完還是頭很痛?沒關係,請來電:
烏日區服務處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11:00-20:00 無休
沙鹿區服務處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目前10:00-19:00 週一至週五(5月4日後,改週二至週六 9:00-18:00 )
我的團隊都會盡力服務!
👌紓困方案看過來
#我沒有勞保也沒有工會怎麼辦
若負擔家庭主要生計者罹患重傷病、失業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工作,導致家庭生活開銷有困難,可申請「速訪、速核、速發」的急難紓困。通報後24小時內訪視小組就會實地訪視,核定後24小時內發放1至3萬元關懷救助金,若經過認定屬於急迫個案,訪視時更將立即先發給5000元救助金。
怎麼申請:
可向縣市政府、公所提出申請。
可洽詢:福利諮詢專線:1957(週一至週日 8:00-22:00)
--
#學貸怎麼辦?
緩繳本金:因疫情導致還款困難者,可持109年1月後每月月收入未達新臺幣3萬5,000元之相關證明文件,向承貸銀行申請緩繳本金措施。
--
#弱勢老人兒童身障津貼
領有身心障礙生活補助、領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領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領弱勢家庭及緊急生活扶助、低收入戶中有領兒童生活補助、領有低收入戶的就學生活補助、中低收入戶內有兒童或少年者。
4月底前會將首次1500的補助匯入戶頭,不需額外申請。
可洽詢:福利諮詢專線:1957(週一至週日 8:00-22:00)
--
#稅務也有紓困喔
各種稅務相關:個人、營業稅、地方稅、國稅,什麼房屋稅、地價稅、牌照稅....可以延期或分次繳納
請洽稅務諮詢專線:0800-000321(週一至週五8:30~18:30)
--
#有勞保有加入工會
【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雇主之勞工生活補貼】
資格條件:
1. 具中華民國國籍。
2. 109年3月31日已於職業工會參加勞工保險,且申請補貼時仍於職業工會在加保中。
3. 109年3月之月投保薪資為新臺幣2萬4千元(含)以下。
4. 107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未達綜合所得稅課稅標準新臺幣40萬8千元。
5. 未領取其他機關所定性質相同之補助、補貼或津貼。
紓困內容:
經審核通過後,每人每月補助新臺幣1萬元,一次發給3個月,共計新臺幣3萬元整,將直接匯入申請人所附國內金融機構或郵局帳戶。
此方案可洽:
02-23961266分機5555
台中可洽:
臺中市勞工保險局辦事處 臺中市西區民權路131號 (04)2221-6711 (04)2220-7215
臺中市勞工保險局第二辦事處 臺中市豐原區成功路616號 (04)2520-3707 (04)2520-3709
#最新消息424更新
#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的漁會甲類會員也適用勞工紓困
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的漁會甲類會員,符合:實際從事漁業工作、3月31日以前在漁會投保勞保、投保薪資在2萬4千元以下、107年所得不到40萬8千元等條件的漁民,即可申領3個月3萬元的紓困金,農委會初估有8至10萬人受惠。符合條件的漁民向漁會申請。
--
#時機歹歹沒頭路了怎麼辦
【失業給付】
資格條件:
1. 非自願離職。
2. 辦理退保當日前3年內,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
3. 具有工作能力及繼續工作意願。
4. 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自求職登記之日起14日內仍無法推介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得請領失業給付。
紓困內容:
按被保險人離職退保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發給失業給付,有扶養眷屬者可加發10%,最多加發20%。發放時程最長發給6個月,但離職退保時已年滿45歲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最長發給9個月。
失業給付方案可洽:
台灣就業通客服專線 0800-777-888
台中可洽:
中彰投分署 (04)2359-2181 分機2128
臺中市就業服務處 (04)2228-9111 分機36104
--
#沒頭路了要養小孩怎麼辦
【108學年度第2學期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補助】
資格條件:
1. 自109年1月18日起至109年5月31日止非自願離職,並經核付失業給付者。
2. 以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提供之資料,申請人及其配偶107年度綜合所得總額在新臺幣148萬元以下。
3. 申請人至109年5月31日止未曾請領勞保老年給付。
4. 子女就讀國內高中職或大專校院具有正式學籍。
附註:研究生、公費生、各類在職班、學分班、假日班、空中大學、空中行、商專、學士後各學系學生及大專校院延畢學生等,不在補助範圍。
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補助方案可洽詢: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 (02)8590-2802
--
#被減班了收入減少怎麼辦?
有三種方案:【安心即時上工計畫】、【安心就業計畫】、【充電再出發計畫】
都可補助短少的工時薪資。
但要選哪一種?可洽詢:0800-777888。
台中可洽:
中彰投分署:04-23592181分機2121
臺中就業中心 電話 (04)2222-5153
台中市政府就業服務處 電話 (04) 2228-9111
豐原就業服務站 電話 (04)2527-1812
沙鹿就業服務站 電話 (04)2662-4191
--
#周轉不靈怎麼辦
【勞工紓困貸款】
申請人資格不綁勞保、就保,只要是在職勞工或可提出工作證明的勞工,都可以申請貸款,例如可用薪水條、扣繳憑單或存款帳戶收入等,做為有工作事實的證明,首年利息由勞動部補貼,可分三年償還,每人最多可貸十萬元。勞動部下週將公告勞工紓困貸款須知,最快27號開放申請。
可洽詢24小時免付費專線:1955 或 0800-777888
--
【小商家貸款】
免開發票小吃店、早餐店之類的有稅籍小商家,已有25家銀行承辦,簡化銀行核貸流程,特別設計一簡易評分表取代財務報表,此簡易評分表共有5大評分標準,只要評分有70分以上即符合資格,免擔保人也免擔保品,最快7天內核貸。
諮詢專線:1988
--
【微型創業鳳凰貸款】
年滿20歲之失業者,其事業在109年1月15日後依法設立登記,可有資格申請。
貸款額度最高200萬元,貸款年限7年,貸款利率按郵政儲金2年期定期儲金機動利率加年息0.575%機動計息。貸款戶須自行負擔信用保證0.375%保證手續費。
前2年利息由勞動部全額補貼。用保證機制 提供9成5保證,且免擔保人及擔保品。
鳳凰貸款可洽詢勞動部創業諮詢服務中心諮詢專線:0800-092-957
--
#現有貸款可以調降嗎?
(1)自用住宅貸款:
貸款餘額1,000萬元以內部分,加計央行降息1碼及公股銀行減收1碼,共減2碼(0.5%),期間自109年4月1日至同年9月30日;貸款餘額超過1,000萬元部分依央行降息1碼。
(2)消費性貸款:
信用卡、信貸及車貸等貸款,於各行歸戶後貸款餘額1,000萬元以內部分,加計央行降息1碼及公股銀行減收2碼,共減3碼(0.75%),期間自109年4月1日至同年9月30日;貸款餘額超過1,000萬元部分依央行降息1碼。
(3)適用範圍及實施方式:
本案新舊貸款均適用,並由公股銀行主動執行利率調降事宜,民眾無需另外申請。
附註.因疫情影響日常生活而有還款困難之個人,公股銀行提供既有貸款寬緩措施、信用卡緩繳方案及個人貸款專案等,有需要之個人可向公股銀行申請暫緩繳納借款本金、展延借款期限、減免計收信用卡違約金及循環利息等費用。申請緩繳展延不影響個人信用。
--
又附註
#這次紓困方案有的要有勞保,#阿我怎麼知道自己勞保保多少?
※ 怎麼查詢自己的投保條件
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及「政府資訊公開法」規定,被保險人投保資料僅得由其本人或所屬投保單位查詢。
勞工可依下列方式查詢:
1.以勞動保障卡透過自動櫃員機(ATM)查詢。
2.以中華郵政金融卡透過郵局實體自動櫃員機查詢。
3.網路查詢。(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網頁)
4.勞保局辦事處臨櫃查詢。
5.電話查詢。(勞動部勞工保險局02-2396-1266轉分機3111)
https://www.facebook.com/540113462988316/posts/1139519823047674/?d=n
-
🌻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打給你選區的立委好嗎?
漁會靠關係 在 劉建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被綁架的急難救助金
紓困與救助,不該混為一談
武漢肺炎疫情,台灣防疫非常成功,週日又是零確診,要給第一線醫護與防疫人員大感謝!
而疫情使經濟受創,行政院各部會有很多紓困方案,有些地方是一定要再繼續檢討。這一陣子我輾轉難眠,上週幾天的質詢與官員的反應,似乎還需要更積極的溝通。
首先,要先說一個重點,【急難救助歸急難救助,紓困歸紓困】這兩者並不是同樣的性質。現在政府把無勞保者導引到急難紓困,基本上就是算在急難救助範圍內。
▲從法源來說:
「急難救助」是原本就有的制度,是屬於社會福利之一,不管什麼樣的人,只要是符合屬於五項標準,就可以申請:
1️⃣因家庭成員死亡、失蹤或罹患重傷病、失業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工作,致家庭生活陷於困境者。
2️⃣因經濟性因素有自殺之虞之通報個案。
3️⃣因經濟性因素並經通報為脆弱家庭成員。
4️⃣因遭家庭暴力、性侵害經通報或庇護安置,於緊急生活扶助金尚未核發期間,家庭生活陷於困境者。
5️⃣申請福利項目,於尚未核准期間,家庭生活陷於困境者。
6️⃣其他因遭逢變故,致家庭生活陷於困境者。
而針對無勞保者的「急難紓困金」,則是要在這五項之外,再增加兩項:
🔸因為疫情請假或無法從事工作導致家庭生計受困者
🔸因疫情接受隔離治療不幸死亡無力殮葬者
等於是把「因為疫情」這個理由加進去,把「急難救助」的範圍暫時性擴大而已。
「急難救助」屬於社會救助法,每一個國民都適用,且不跟其他補助互斥;然而在此次疫情中,衛福部卻創造一個「急難紓困」,把無勞保者納入急難紓困中,然而原本一般民眾即便領取紓困補助,在家庭遭逢巨變時,依然能請領急難救助,但因為「紓困」僅能擇一補助的關係,領取其他紓困補助的民眾,變成無法領取急難紓困,而領取急難紓困的無勞保者,也無法領取其他單位的紓困補助,反而失去急難救助的目的!
試想,今天A是原本家裡就是經濟弱勢,於是A向其他部會申請了紓困金。很不幸的,家裡長輩這兩天過世了(並非因為疫情),經濟陷入困境,那根據現有規定,他就不能再領急難救助金了?
再試想,如果B這個人本身是向漁會保勞保、還可以領了勞保紓困金3萬,那沒有勞保的農民、漁民呢?是不是也歸納到急難救助範圍?
且無勞保者的小規模營業人,像是賣玉蘭花、擺攤⋯他們靠著自身打拚,讓自己經濟不至於困頓,然而此「急難紓困」一出,反而是告訴他們,與其如此,不如乾脆讓自己陷入無法維持基本生計,才可領急難紓困,這與輔導民眾自立生活、脫貧的目的違背外,亦非紓困的目的。
顯示出政府在整個紓困的「範圍認定」,會接受到更大的挑戰。
因此急難救助就應該回歸到急難救助的本質,針對此次疫情,若使民眾家逢變故,我們本於救急的立意,協助民眾渡過難關,而對於無勞保者的紓困,則應該是有明確的申請資格、條件,讓因疫情而致使工作、收入受到影響的民眾,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要如何申請到一筆錢,讓自身能在疫情期間維持正常生活。
▲從財源來說:
「急難救助」本身財源就是中央政府每年都要編列預算,如果要再增加預算,就要提請追加預算案到立院來審;
現在擴大急難救助的申請範圍,原本的預算一定不夠用,那要追加預算也是社會救助法追加,怎麼會是從紓困條例追加預算來用?
再來說,針對無勞保的紓困預算,衛福部增列了7800萬元,這樣足夠嗎?
勞動部統計,我國未投保勞保者大概2.8%,大約是33萬人左右,如果說這33萬人中,預估只有10%的人來請領,以每人請領一萬元就好,整個算下來也要3億元,現在只增列7800萬元,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
因此這幾天我想了又想,也跟行政院討論又討論,這樣下去,是一定會有問題,期盼行政院能夠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