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找個家》學習去接受死亡 (8.2/10)
《為你找個家》是一部愛爾蘭溫馨劇情電影,由烏貝托帕索里尼執導,演員詹姆士諾頓、丹尼爾拉蒙特主演,劇情講述一位35歲的窗戶清潔工約翰,在妻子因病過世後努力工作撫養4歲的兒子麥可,但這時他卻得知自己罹患絕症,在悲痛之餘也開始嘗試為麥可找到一個完美的新家...
《#為你找個家》學習去接受死亡 (8.2/10)
《為你找個家》是一部愛爾蘭溫馨劇情電影,由烏貝托帕索里尼執導,演員詹姆士諾頓、丹尼爾拉蒙特主演,劇情講述一位35歲的窗戶清潔工約翰,在妻子因病過世後努力工作撫養4歲的兒子麥可,但這時他卻得知自己罹患絕症,在悲痛之餘也開始嘗試為麥可找到一個完美的新家,展開各式各樣的家庭面談,希望能讓兒子安穩地長大成人。
個人對於愛爾蘭電影的印象,除了總是有一股獨特氣質之外,也時常在片中包含需要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社會議題,光是去年就有講述房價高漲的《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女性獨立自主《血色羔羊》和隱晦點出人口外流問題的《真愛鄰距離》,而這次《為你找個家》也是如此,故事圍繞著死亡與孩童領養,也在催淚感人之餘引發觀眾對於相關議題的思考。
在《為你找個家》電影開場, 觀眾能看到主角約翰是一位窗戶清潔工人,把每片玻璃擦得乾乾淨淨,讓它們映透到櫥窗中靈瑯滿目的商品,並反射出外頭人群熙熙攘攘的街道。作為單親父親的約翰獨自一人扶養兒子麥可,每天辛苦勤奮地工作,就是為了帶給他更好的生活,讓這個家庭變得更加美滿。
四歲的兒子麥可乖巧文靜且善解人意,即便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沒有母親的家庭,也能夠體諒因為工作時常不在家的父親約翰,乖乖聽從來家裡照顧他的保姆的話,並在父親回家時給予溫暖的擁抱。然而在父子之間有著深刻情感的互動之下,《為你找個家》卻也馬上揭曉了約翰罹患絕症,即將在不久後過世的事實。
根據導演在報紙上看到的真實事件啟發,《為你找個家》把故事聚焦於面對所剩不多的時間,約翰到處尋找合適的養父母和寄養家庭,為兒子麥可爭取最好未來的過程,不僅以他表現出來的焦慮與不放心,展現他對兒子的濃烈愛意與與兩人之間的深厚情感,也透過各個願意收養家庭的不同群像,在互相比較之下帶出《為你找個家》整部電影關於家庭真正價值的核心。
《為你找個家》有著許多父子之間日常生活與互動的呈現,不管是吃早餐、睡午覺、睡前的床邊故事、慶祝生日、清除頭蝨、畫畫塗鴉,或者到超市購物和去遊樂園遊玩,看著約翰把握最後能兒子麥可相處的時間,去感受生命、享受所有平凡的片刻瞬間,並試著去接受自己即將死亡,無法繼續陪伴兒子長大的事實,都讓《為你找個家》成為一部看似平淡卻又能深入觀眾內心的作品,能入圍 2020 年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不是沒有原因。
起初《為你找個家》爸爸約翰不想讓還尚年幼的兒子現在就理解相對沉重的死亡,也因為自己洗窗工人的身分,不想他在被領養長大後知道自己的出生背景和父母雙亡的身世,希望就此將自己遺忘,但隨著時間逼近,在約翰日漸消瘦的樣貌和變得更加強烈的情緒之下,他作為一位深愛著兒子的父親,內心深處真的能夠這麼輕易就將兒子放下,忍心自己在兒子的記憶中消失嗎?
除了幫兒子找個家之外,《為你找個家》也對主角約翰的心境作出深刻的描寫,無論是思念亡妻,對於自己無法守護他們而感到愧疚自責,或者被迫要跟兒子分離所面臨的糾結,就因為麥可剛好處於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年紀,約翰試著在過程中探究人生旅程的意義,並保留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跟兒子共同回憶的證明,在演員詹姆士諾頓的角色詮釋下,也是《為你找個家》最讓人感動的淚點。
我喜歡《為你找個家》向兒子表明真相,並以公園不會動的甲蟲和童話故事裡的恐龍來讓兒子理解死亡的概念,告訴他自己未來的去向的方式。死亡不是永遠消失 而是像養分進入果實那樣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永遠伴隨在左右,或許這也是整部作品以即將離世的父親幫年幼兒子找領養家庭的故事出發,試著把愛延續下去的核心主題。
因此約翰在經過多次不厭其煩的拜訪與精挑細選之後,他最終沒有選擇那些有著「完整家庭」,並且看起來很有「愛心」的父母,而是把把麥可交給那位曾在 16 歲未婚懷孕,因為老公無法接受領養孩童而跟他離婚,但卻渴望能把自己的愛給孩子,全力為他付出的單身女性。因為她跟自己一樣有著艱苦的過去,懂得珍惜和共感,並能夠為了自己所愛而去努力奮鬥。
《為你找個家》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在寫實的故事基底下展現出親子之間難以割捨的親情,並在多種家庭的群像之下,引發我們對於父母負起的責任與家庭真正意義的反思,就如同片中展現出窗戶的各種型態,我們能透過玻璃看見房屋裡的樣貌,也能通過反射看見窗外街上的各種景色,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只能夠試著努力找到合適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發展,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NowhereSpecial #烏貝托帕索里尼 #UbertoPasolini #詹姆士諾頓 #JamesNorton #艾琳奧海金斯 #EileenOHiggins #薇琳恩凱恩 #ValeneKane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garageplay.tw
溫斯頓約翰父子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通往奴役與自由之路】
1776年, 那一年7月4日, 看上去像一個普通不過的仲夏天。大西洋西岸空氣中有些悶熱, 更有一些燥動。
“讓我們為憲法加冕,北美的憲法就是國王”
“推翻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享受這種稱號的人民”
1776年1月,北美的湯瑪斯•潘恩發表《常識》,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北美人的啟蒙讀物, 也是《獨立宣言》的前言。
被奴役了幾千年的亞非拉各色人種, 可能看不見這幾點出現在西半球上空的三顆微光的晨星, 分別叫做人權、平等和自由。這些面向黃土背朝天的勞苦大眾, 更無法想像, 理性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誠如其建國者所預言, 像山上之城, 為萬眾景仰, 一個新生國家的立國宣言, 將在二百多年後成為全球的普世價值。
一個偉大的國家政體正式誕生了, 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國王、沒有皇帝, 由人民建立的自由平等民主憲政國家, 在全世界君主獨裁國家重重包圍之下, 在這片新大陸上誕生了。當時距離1620年首次從英國出發到北美殖民的五月花號,已經過了一百五十年, 羽翼已豐的北美十三個殖民地, 宣告為了更深層次的原則(人權、平等、自由), 無可選擇地脫離母國, 這就是被視為叛國的《獨立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被他們的造物主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變成損害這些目的,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時值乾隆盛世
現在讀起來, 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二百三十八年前, 在那個歐洲都是專制君主制、亞洲還是皇帝封建制的時代, 這些理論就是啟蒙世界人類的晨星點點, 那麼異常、怪誕、離經叛道、不同所有的國家。例如中國孔子宣揚的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和《獨立宣言》的 “人生而平等”南轅北轍。
那一年時值天朝 “盛世” 的乾隆41年。英明的乾隆帝正在忙什麼? 在忙焚書! 他下令舉凡詆毀大清的書籍,應在銷毀之列。乾隆帝在位期間,焚毀的禁書共有七十萬卷!
地球對面高舉民權、憲法、民主大旗, 所謂的天朝盛世延續明朝的高度中央集權、絕對君權專制之餘, 還要加緊鉗制人民思想, 與人類進步巨輪背道而馳, 這個所謂的“乾隆盛世” 其實是一場愚民、封閉、無知、愚蠢的低俗鬧劇, 主角是夜郎自大的天朝皇帝, 配角是四萬萬甘心被勞役的辮子清國人。
1776年, 一條自由民主之路, 一條愚民奴役之路, 分道揚鑣。
美國起點波士頓
睡醒之後, 打開窗戶, 有一個巨大的招牌 “Boston”, 公主遊輪到了波士頓。郵輪碼頭離市區有一段距離, 坐郵輪公司安排的觀光巴士, 直抵舊城中心的Quincy Market. 波士頓是美國的起點之一, 擁有美國大城市中少見的十七世紀舊城。
位於Faneuil Hall的遊客中心有免費的步行團, 由美國國家公園的護林員帶領, 參觀美國立國者走過的Freedom Trail自由之路。 美國國家公園不止管理自然公園,也包括美國的文化遺產。位於市中心的自由之路是波士頓國家歷史公園的一部份。這是一條地上由紅磚或紅油漆標示的步道線, 遊客跟著走, 就會經過波士頓市中心的16處美國獨立史的歷史古迹, 全長4公里。
「大家由出生開始就享有自由。想像一下,如果一天沒有了自由,你會怎樣辦?」護林員Tom的開場白。
“清教徒在這片遠離英國的荒野上草創新世界,他們開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獨立國家。《五月花號公約》寫道:「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維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 」他們想建立一個更新更好的英國, 所以叫New England。而四百年前,波士頓就是新英國的政經中心。
1630年在橫渡大西洋的途中, 清教徒領袖約翰-溫索普在這次著名的佈道「基督徒慈善的典範」(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中, 首次將這裡描繪成聖經之中的"山巔之城"。(City upon a hill)。
四百年前,不同英國的大事由國王決定、歐洲大陸由教會決定。但清教徒就用Town meeting鎮民大會的方式來決定。每個自由男性公民,自由討論和發表意見, 最後一人一票來決定新英國社區的大小事務,如徵稅,這是最民主的方式,一直相安無事,打造出清教徒的理想國度。鎮民大會就在這個Quincy Market二樓舉行。所以這建築也叫the Cradle of Liberty自由搖籃。”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跟著護林員, 走上自由之路。1742年由富商Faneuil出資捐贈, Faneuil Hall現在遊客中心, 旁邊更大的Faneuil Hall Marketplace, 又名Quincy Market, 是美國最早的有蓋市場, 正門有四隻高大的羅馬門柱, 現在是一個熱鬧的熟食中心, 有中式快餐、意大利薄餅、日本壽司, 以及本地緬因州著名的龍蝦三文治、波士頓周打魚湯等。除了遊客, 還有很多美國中學生由老師帶領, 來這裡上美國歷史課。
Faneuil Hall外面地上, 有一個代表自由的美國人銅像, 身後一個一個腳印, 寫了一行字 “波士頓是我國的起點。跟我一齊走這條勇敢的自由之路, 講給我們的下一代聽, 這裡就是承諾實現之地。”
Faneuil Hall外面, 有當年鎮民大會的執事、《獨立宣言》的簽署者Samuel Adams雕像, 他出生於波士頓一個清教徒家庭, 領導了獨立革命。下面雕刻了他的成就: 「A Patriot! 」愛國者, 這麼簡單而直接。當時美國未有國, 他當然不愛祖國英國, 英國只是直接稱這位愛國者是 “顛覆國家者”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就這麼簡單而直接。
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