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湯英伸人格特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湯英伸人格特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湯英伸人格特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湯英伸人格特質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聽】怎麼辦,我覺得我不配 | 我就爛啊 | #其實我們都自卑 | 阿德勒觀點 // 李長潔 😥 .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andeec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一直為婚姻平權努力的人們, 讓所有不敢說出名字的愛, 終於能夠勇敢表白。」-by 公主 打字文本來源【The love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 - by Oscar Wilde】 http://www.famous-trials.com/wilde/342-w...

  • 湯英伸人格特質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3 16:09:47
    有 69 人按讚

    【認真聽】怎麼辦,我覺得我不配 | 我就爛啊 | #其實我們都自卑 | 阿德勒觀點 // 李長潔 😥
    .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厭世其實是一種「處世」,可以用自嘲來抵抗全世界的不公平。那這次我們就,再次追根究底,除了詩意的反諷主義外,到底我們的心靈怎麼了?為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又該如何修身自持呢?
    .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心理學領域專家,更非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粉絲,但本集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從內心真實的人性面,一步步面對自己的「自卑」與「脆弱」,坦承「比較」帶來的「煩惱」。阿德勒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深深地打擊、打動、打中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自己。而他提出的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uhl),與其衍伸出來的社會公平的理想,也讓我深思良久。所以,今天我們透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剖析自我,並思考在社群媒體的情感轉向下,個人情感如何被媒介化,又該如何貞定自我、安身立命。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就爛,我每天都爛到爆
    ▶ 你是哪一種冒牌者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幸與不幸:兩種過度的自卑情結
    ▶ 自卑做為人生的動力
    ▶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與扭曲之鏡
    ▶ 我就魯啊,甚麼是成功
    ▶ 脆弱就是勇氣
    ▶ 滿滿的一碗雞湯喝到飽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lqfv8882zv0876q2j30cnh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_8VGQ_ZC7lYCinyDv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zGaAufMlfHyY6sUXXMaZR?si=gH9uDnNxSVukMRWWwQCp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2-%E6%80%8E%E9%BA%BC%E8%BE%A6-%E6%88%91%E8%A6%BA%E5%BE%97%E6%88%91%E4%B8%8D%E9%85%8D-%E6%88%91%E5%B0%B1%E7%88%9B%E5%95%8A-%E5%85%B6%E5%AF%A6%E6%88%91%E5%80%91%E9%83%BD%E8%87%AA%E5%8D%91-%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4055714
    .
    ///// 完整論述 /////
    .
    .
    ▓ #我就爛啊
    .
    我的line大頭貼,是用「我就爛」的梗圖,自介是廢。一方面是厭世的自嘲,但也是一種真實心境脈絡的反映。前幾週發生一些事情,讓我又更深深地感受到,身為「兼任下流」(美其名是斜槓人生)的自卑感。說真的,那是濃濃的自卑,我每天都在經驗著,隨時有可能被社會體制忽視、排除、淘汰的焦慮與威脅。研究不足、SSCI不夠、沒上過班、沒出國過水一下、不會程式設計、不能蓋3D、教學經驗不夠好、不能用英文上課,以上的弱點可以逐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簡言之,我就爛。但我到底爛不爛?我真的努力不夠嗎?是我每天都在捫心自問的問題。
    .
    ▓ #5種冒牌者,你是哪一種?
    .
    1978年,Pauline Clance提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用以指稱,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他們時常通過「#更加勤奮」、「#害怕造假」、「#運用魅力」、「#謙虛」來迴避假冒的懼怕。
    .
    Valerie Young(2008; 2011)分析了冒牌者症候群的5種常見的類型:完美主義者、專家、天資聰穎之人、強烈個人主義者、工作狂,他們有各自在害怕被認為不夠努力的原因。但事實上,70%的人都曾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惱人情緒(Sakulku, 2011)。
    .
    ▓ #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的決裂
    .
    這種對自卑情感的描繪,可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詮釋。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現代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並列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山頭。有趣的是,阿德勒與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後來他們都因為在理論上與弗洛伊德意見不同,而先後與弗洛伊德決裂了。
    .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決裂,大家在電影《危險療程》(A Most Dangerous Method, 2011)中可見其風雲。基本上就是,榮格不認為「性」就是人的全部,而有一種更普遍的生命經驗—集體無意識。而後發展出「榮格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則是因為否定了佛洛伊德的創傷假設,人格的決定並非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在「#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強調自我生命的作用,並且認為「自卑」(inferiority)遠比「性」來的更具分析性。撰寫《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後來發展成「個體心理學派」。
    .
    ▓ #朝向共同體關係
    .
    相較於佛洛伊德的生理取向、元素論的、客觀的驅力心理學,阿德勒發展出一種社會取向、主觀知覺、整體觀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必須要將人放在一個實際的生活型態中,才可以獲得對人的理解與解釋。因此,所有的人生問題,包含驅力滿足,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有的價值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然而,人要社會化的健全完滿,並非以壓抑作為代價(佛洛伊德的概念),而是慢慢透過「#社會感」(social feeling)、「#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的持修而建構起來。不過,阿德勒這裡用的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uhl」,在Ferdinand Tönnies對社會與共同體的區分當中,阿德勒說的應該是對共同體(community)的情感、聯繫以及歸屬。而這個對共同體所懷抱的目標,是一種虛構的、未來式的無限關懷,唯有這個目的性的關懷,才能讓個體獲得更美好、統合的人生。
    .
    這個目標地朝向,依靠「#創造力」來達成。創造力就如同「心靈」(soul),提供了行動的獨特性與自我的一致性,最終形成一種生命風格,這個生命風格可以用來解釋往後種種的生命行動與詮釋,也可以被補強、修正、改善。而創造力朝向目標,目標則又指引創造力,交互展開影響,配合得好,就會透過創造力不斷克服,邁向完滿發展,配合得不好,則削弱創造世界的力量,停留在原地。
    .
    ▓ #被討厭的勇氣
    .
    如上述,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創造力受阻,主要會表現在自卑感與社會情懷缺乏。自卑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可能是焦慮、適應不良、無法達成等負面脆弱,而唯有透過自卑,人才有追求超越的可能。這聽起來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感覺。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期待從一個相對不利的狀態,進而去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
    在我們無法接納與超越自卑的同時候,會衍伸出兩種過度狀態,一種是過度炫耀優越,透過「我就爛」到「我就讚」的想法轉變,來迴避自卑的狀態。另一種則是過度自卑,停留在更強烈的自我否定中,也可以作為迴避自卑的方式。當然,這兩種狀態都很常見,或許,那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更多時後,我們會漸漸地期待與執行,逐步克服自卑的條件或想法,以達到更美好的自己,回歸到人生的主要議題上,例如愛情、友誼、工作等。
    .
    ▓ #社群媒體中的比較競爭
    .
    社群媒體將眾人快速脫離時空,集結一起,我們的人生上線(on-line),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新形態的人群聚集樣貌成形。我們一天可能有超過4小時都在社群媒體上,我自己幾乎8個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活在一個具有社群媒體特質生活中。
    .
    互動、互文、視覺化、即時、無所不在的新媒體特質,一方面讓人際關係更自由,自我表達更暢達,另一方面卻也形成一種無止境的市場競爭。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Instagram這個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
    ▓ #扭曲的鏡子
    .
    社群媒體的媒介邏輯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同與社交習慣,社群媒體讓人在虛實交錯、真假難分的平行時空中,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正如《反正我很閒》辯證著,你沒上線,究代表你不存在(?)而這個自我建構的自由,到底自不自由。
    .
    康庭瑜(2019)討論了這個問題,她對女性IG使用者進行訪談,試圖了解IG上的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們,或是,我們是否可以真的獲得「我是我」的認同感。年輕女性在IG上用更加性感的姿態,表達自己的身體自由,模糊了「超性感(hypersexualized)的名流身體」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女體」之間的界線;此外,女孩們透過自拍獲得自信、愉悅與同儕認同,很常是無償自願的。
    .
    康庭瑜問到,這算是一種「賦權」嗎?其中提到兩種後女性主義的自我形象再現觀點,一種是自主的身體性感化,以反擊男性凝視;另一種則是透過形象塑造專家的介入,重新打造自己的身體。這都強調著「#女人可以」(the can-do woman)的態度。在社群媒體的自拍上,不同的平台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也有不一樣的自我展現。
    .
    康庭瑜找到一種辯證式的觀點,存在於我們的社群媒體自拍中,「大眾的性感/我的性感」、「男性的性感/女性的性感」、「身體的物質性/身體化的氣質」、「霸權的性感/反抗的性感」。其中的反抗,雖說是一種在台灣男性凝視下的賦權,卻投入了另一個西方凝視的殖民觀點之中。所以,我們看起來過得好嗎?
    .
    ▓ #華人的成功意識形態
    .
    從康庭瑜的辯證中可以理解一件事,先不管賦權與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協商。與他人的眼光協商。可能她的關心是「審美」,我的關心是「成功」。社群媒體上的顯現,也很常被拿來當作是自我實現(成就)的評斷與自我評斷。同樣的,我們一方面在台灣人的成就價值中,可能同時也欽羨西方的成就判斷。
    .
    高旭繁(2013)整理了建構華人幸福的來源,包含「自尊的滿足」、「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對生活的樂天知命」、「過得比他人好」、「對自我的控制與實現」、「短暫的快樂」、「對健康的需求」,與西方對個人情感表達、人際關係的展現的強調相異,台灣人較強調「內在」與「合群」,隱含「內聖外王」的意義。
    .
    簡單來看,幸福、成就的判斷上,台灣人對被群體認同「#努力工作」為重要的依據;然後,我們的成就歸因,除了對家人外,大都會表示謙虛,將最後的成就歸功給「運氣」、「貴人」,一方面不帶給他人壓力,另方面則產生報恩的連結想像,以獲得更多的機會(韓貴香,2010)。不知道滑坡到哪裡了,總之,就覺得在社群媒體裡的自我與他人協商,又想要個人表態,又要顧慮他人觀感,真的是蠻累人的。
    .
    ▓ #回到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該片用一種警告的意味,說明著我們人際關係的媒介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深深受到社群媒體邏輯的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慾望,形成了一種被視覺化、感官化、表面化的比較、競爭,進而感到狂喜、興奮、失落、焦慮,範疇當然包含了前述的「外表」、「成就」等。在數位時代,有許多自我認同、人際關係上的焦慮,都來自社群媒體,當然,社群媒體上互動的重要性,已然不須多言,只是那種情感、情緒的自持就更加重要了。
    .
    回到阿德勒。阿德勒認為人在出生之後,就會從各個環境中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並從個人的內在中,找到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最後自願地對「#群體做出無私奉獻」,而這正是社群情懷的核心精神。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太在意尋求他人的認同,而是在一個社群價值下,追尋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這個非常個人化的修練軌跡,並不是很容易,但可以試著每天朝向目標逐步做一點點改變。
    .
    ▓ #我們該怎麼做
    .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當作心靈雞湯文,這次為了解釋、解決自己的心情,細心地進入到個體心理學的境地裡,才慢慢懂得阿德勒的真正想法,充滿了人性關懷。或許我沒有真的如此贊成阿德勒的論墊,也不一定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希望可以提供你我一些對自己更好的想法。
    .
    我認為,阿德勒的社會情懷、社群感、共融感,可以當作一是一個中心價值,也就是無比較的社會公平。但若說真的可以做的是,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並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們。我們可以單純觀察這些想法,不去處理它們。然後慢慢去面對,甚至與這些令人感到脆弱的想法共處。
    .
    然後重建思考路徑,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卑的細微之處,並且試著懷抱勇氣(courage)。勇氣並非勇敢,社會學家Brené Brown(2012)在《脆弱的力量》中區分,勇敢是應付困境的能力,勇氣則是全心全意面對自己的恐懼,接納自卑脆弱的心境。她的脆弱研究裡發現,勇氣與脆弱總是共存的,那些自卑感反而就是讓我們可以成為我們的道路。
    .
    我們可以偶爾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爛,充滿挫折,但脆弱不等於懦弱,勇氣允許自己脆弱,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

    |

    📂 #參考文獻:
    .
    1.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2. Young, V. (2008). The Impostor Syndrome. Finding a Name for the Feelings. Overcoming the Impostor Syndrome.

    3.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Currency.

    4. Sakulku,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1), 75-97.

    5. Brown, B. (2012).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Teachings on Authenticity, Connection and.

    6.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Theory &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 1-297.

    7. 陳美姿, & 周麗端. (2020). 望子成龍女成鳳? 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 教育心理學報, 52(2), 365-388.

    8. 韓貴香. (2010). 華人對成就的入際歸因方式與動機之分析研究.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2(1), 41-76.

    9. 康庭瑜. (2019). 賦權及其極限? 後女性主義, 社群媒體與自拍. 新聞學研究, (141), 1-38.

    10. 張瑋庭. (2018). 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談人際關係-以網路社群軟體 [Instagram] 為例. 諮商與輔導, (391), 49-52.

    |

    #結果新麥超容易噴 😅

  • 湯英伸人格特質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19 08:00:00
    有 278 人按讚


    宥:
    昨天BC生日,有人問我「還有哪個聰明的偉人是BC還沒演過的?」

     認真一想才發現,他還真的演過不少聰明人!也不難發現,BC所飾演的這些真人故事,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首先,都是想法比較超前、比較敏銳,而不為大家所接受的天才;
     再來,某種程度來說,這些人都在科學、科技上面有相當的作為(再算上他演過的霍金吧);
     而且,這些人(或議題),都對當代社會有某些重要的啟示。

    【扮演著改變世界的角色-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最近【電流大戰】即將上映,大夥兒終於可以親眼目睹我們的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簡稱BC)所詮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
     不過這麼認真想來,BC似乎還真的演過不少好看的真人真事傳記電影喔~
     
     
    【危機解密】(The Fifth Estate,2013)
    飾演: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

     BC飾演的朱利安,是一個白髮蒼蒼、身份神秘的年輕駭客。有著揭發世間一切不公不義的革命理想,因此號召了好友丹尼爾及其他一百多個駭客,架設了一個專門給大家泄漏機密的平臺「維基解密」(WikiLeaks)。而當丹尼爾與朱利安,用網路及輿論的力量扳倒越來越多黑心企業、腐敗政府之際,是非對錯的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且丹尼爾也漸漸發現了朱利安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危】片當中,朱利安的形象是一個「不太管別人感受」的人,時常自我中心地就做了某個行為、說了某些話,馬上就得罪別人了。在BC的演繹之下,還有一點亞斯伯格症的感覺,對人情事故一點也不在乎。當然,也正因如此,他才敢站出來對抗(他認為的)那些強權、惡霸!
     可是非常有趣的是,朱利安這個大駭客也是個自尊心非常高、非常脆弱的人。所以可能看到夥伴丹尼爾很有女人緣、家庭美滿,竟然也會嫉妒?如此幼稚、好笑人格特質在朱利安這麼一個有名有力、且很偏執的理想家身上,反而讓人感覺非常毛骨悚然……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人性格有很大的缺陷,就是太專斷獨行,而且還很情緒化。
     當然,後來也確實因為朱利安的偏執,所以「維基解密」竟然捅出了大婁子,鬧人命了,於是本來前面跟丹尼爾一樣為朱利安歡呼、崇拜的我們(觀眾),不禁也開始懷疑:正義與隱私之間的關係,是不是真如他們所想像的那麼單純美好?
     甚至可能最後會如片中女主角擔心的一樣:當他們毫不在乎「個人」,而一意地追求「公義」,甚至還罔顧人命、刻意欺瞞大家這樣的不擇手段的時候,他們其實也已經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害人獨裁了。
     
     電影原文片名「Fifth Estate 第五權」(也可翻′第五階級′),是指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及「公民權」(主流傳統媒體)之外的,類似「新媒體」的力量,指透過網路、社群網站,人們也可以發出聲音、相互集結,形成改變社會、推動社會的力量。
     而本片就是從朱利安以及「維基解密」這個極端的例子,來讓大家反思,「第五權」是可以無限上綱、毫無顧忌的嗎?現在人們掌握了網路,因此可以擁有與國家機構、主流媒體一樣(甚至更強大)的力量,可是卻沒有公部門的「合法」、傳統媒體的「道德責任」時,有沒有可能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民粹主義?獵巫行動?)
     我不知道,而且其實現在的社會也依然一直在處理、檢視「第五權」,而【危機解密】便是試圖去展開這個大哉問。

     在電影開拍之前,其實電影公司與BC就一直極力想要獲得朱利安本人的同意。
     可是由於朱利安本人認為,寫這個故事的人會刻意醜化自己,所以親自寫信去請求(要脅)BC不要出演這部電影。
     當然啦,BC也不是個好惹的角色,回信給朱利安表明自己的立場,於是乎,我們今天才能看到BC所詮釋的,那個又偉大又可怕的朱利安阿桑奇。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2014)
    飾演:艾倫·圖靈(Alan Turing)

     在二次大戰之際,由於德國的密碼太高明,英國無法有效地破譯德軍的電報,導致情報落後、戰況緊急。就在這時,一個名叫圖靈的古怪年輕人,靠著他對數學及電腦科學的天賦,即將扭轉戰局……

     片中,圖靈是個不善與人交際,甚至有些害怕、不習慣社交活動的內向之人。而在當時的那個社會氛圍底下,卻因為圖靈是如此的與眾不同,而不為世俗(他的同事們)所理解。BC正演活了這個人,非常投入自己的工作,埋頭苦幹,可是一離開工作,他完全無法明白別人對他的不友善、不諒解。
     甚至後來,這位被後世喻為「電腦之父」、「人工智慧之父」的圖靈,還被英國當局發現他是同性戀,因此被迫接受化學閹割,從此再也無法繼續電腦科學的研究,對圖靈的身心靈都是很大的打擊跟迫害。當圖靈用很悲憤的表情,述說著覺得被化學閹割的自己不再像個人類時,觀眾應該都看得非常心疼。

     BC自己曾經表示,自己對於圖靈因性向而被迫害這件事感到非常憤怒,顯見BC自己對於同志議題的關心。
     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英國群眾就一直在要求英國政府為圖靈赦罪、平反,經過了大眾與圖靈家人種種的努力之後,在2017年,終於成立「艾倫·圖靈法案」(Alan Turing law),赦免了超過四萬多名英國歷史上因同性戀而被定罪的人。可見艾倫圖靈某種程度上,已成了英國同志圈的精神圖騰了呢~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2019)
    飾演:多明尼克·康寧斯(Dominic Cummings)

     在2016年,由於難民問題、政治、經濟等種種因素,英國內部「留歐」與「脫歐」兩派的爭論達到了最高潮。眼看「去留歐盟公投」投票勢在必行,勢單力薄又不受歡迎的脫歐派,找到了多明尼克·康明斯來操作選戰,而這個政治壇異類、瘋狂的政治顧問,要如何力挽狂瀾,對抗又理智又有魅力的留歐派呢?

     相較於BC演的其他的「有理想卻不受理解的天才」之角色,康寧斯這個角色的特質另有千秋。
     即便選戰的前置作業期,他也不受保守黨高層青睞,可是畢竟康寧斯可是一個「選舉策略師」啊!他的工作就是洞悉人性,然後說服大家呀。所以這部電影就是在告訴你,這個個與眾不同的軍師,如何運用人性的脆弱與網路的力量,讓大家都相信、支持一件「感覺很荒謬的事情」。

     尤其,最諷刺的是,電影中,康寧斯自己也不完全相信「脫歐」,以及脫歐派的種種說法,他甚至不關心這件事,他所有的考量都只有「有沒有辦法選贏」而已。換句話說,大家是被一個沒想法的人控制想法,被一個(對此事)沒情緒的人煽動情緒,一方肯去騙,另一方也願意信。
     可是這,就是現代民主的真相啊~理性和智慧已被擯棄,社會的未來掌握在憤怒而無知的群眾手上。
     
     為了拍這部片、演這個角色,BC親自拜訪康寧斯本人,並與這個與自己政治立場完全相反的人,交換意見,徹夜暢談。
     當然你可以說BC是為了工作,他很敬業什麼的。但我看到的是更難能可貴的、現代人(不管什麼政治立場)都缺乏的:傾聽與理解。
     難道不是嗎?為什麼川普的種族歧視言論可以獲得這麼大的回響?為何「脫歐」可以吸引這麼多人支持?為何台灣兩大黨的政治人物都是用群眾的憤怒與不滿來博取支持?因為大家彼此都不願意傾聽、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立場去排擠其他意見。而這麼做,其實只會造成更多對立而已。這是為何如今民族主義、保守主義與極右派會當道;那麼多「政治狂人」會獲得支持;且大眾的黨派立場之爭已經慢慢朝「仇恨」的方向發展了。
     咱們的BC,試圖透過這個故事與角色,探討上述社會問題的根源;在現實,他則用行動來試圖消弭政治傾向所帶來的惡性對立!


    【電流大戰 】(The Current War,2019)
    飾演: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

     時值18世紀的美國,當時的民生、工業能源正準備從「煤油」轉換為「電力」。本來愛迪生的直流電系統將準備稱霸全美。但沒想到另外殺出的「西屋電氣」,以及橫空出世的異國天才特斯拉,準備用更優良的交流電系統,來與愛迪生來抗衡。於是,一場電流界的頂尖對決即將展開!

     小時候,課本給大家的印象,是愛迪生是一位很刻苦耐勞的偉大發明家。長大之後,聽到更多愛迪生的「事蹟」,發現愛迪生其實做了很多諸如利用員工、剽竊創意、攻擊競爭對手等感覺很糟糕的事,才發現他其實也有另外一面。

     而【電流大戰】裡,BC飾演的愛迪生,雖然有些桀驁不馴、自以為是,可是也是一個有理想有原則的愛家好男人。
     可是為何電流大戰打到後來會變得那麼難看、那麼不擇手段呢?
     原來愛迪生其實發明東西都是用曠日費時、土法煉鋼的方式在進行;再加上雖然這位發明家名氣不小,但其實資源卻不多。於是乎,在那個人人都在剽竊創意、搶奪專利的殘酷世界中,愛迪生如此嘔心瀝血、刻苦艱難地創造的種種發明,難道他不會想要用盡一切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創意與利益嗎?

     可是差也差在這邊,科技發明與金錢利益不太一樣,若大家都把自己的想法和點子保護得死死的,不跟別人分享也不和別人交流,故步自封,那麼大家都不會進步的,社會就會停滯。
     【電流大戰】中的愛迪生與「西屋」就是這樣的,兩人手上各有不同的技術,然後爭得你死我活、頭破血流的,可是如果兩人相互合作的話,問題說不定早就解決了。
    但難就難在這裡,這就是人性。
     而這也是創作者與BC試圖詮釋的愛迪生:他是個偉人嗎?他是個卑鄙小人嗎?都不是,他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平凡人罷了。

     故事的最後,雖然愛迪生在電流大戰輸了,可是他轉而發展了另一項產業,「電影」。於是今天我們才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他的故事,這也算是某種致敬吧!
    (當然,愛迪生與好萊塢的恩怨情仇,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不難發現,BC所飾演的這些真人故事,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首先,都是想法比較超前、比較敏銳,而不為大家所接受的天才;
     再來,某種程度來說,這些人都在科學、科技上面有相當的作為(再算上他演過的霍金吧);
     而且,這些人(或議題),都對當代社會有某些重要的啟示。
     我們是不是甚至可以這樣推論:BC所參與的真人真事傳記電影,可能有許多都代表著他對這個社會的關注與思索,像是網路媒體、同志議題、英國政治……等。當然啦,這也不一定,但是可以看出,BC確實是關心這些的。
     不管怎樣,演過這麼多重要的人物,稱班乃迪克康柏拜區為「扮演改變世界角色的男人」也不為過啊~


    #BenedictCumberbatch #TheFifthEstate #JulianAssange #TheImitationGame #AlanTuring #BrexitTheUncivilWar #DominicCummings #TheCurrentWar #ThomasEdison


    延伸閱讀:
    【電流大戰—這場戰爭沒有輸贏,只有夢想!】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2555314221169075/…
     
    【脫歐之戰】經典台詞
    https://www.facebook.com/…/a.16774337022…/2404351529598679/…

    【電影名人堂-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https://www.facebook.com/…/a.23331224867…/2562938497073314/…

  • 湯英伸人格特質 在 Sonic Deadhors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3-20 23:18:49
    有 62 人按讚


    之前一直忘記PO,關於血觀音的音樂與其他。

    跟柯智豪認識也快20年ㄌ~這篇文章全無考究通篇腦補然後劉邦友血案就是吳伯雄幹的~~~!!

    <血觀音>是一部不管明喻暗喻符號挪移都多到滿出來的電影,只記得當初看完之後腦袋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挖哩咧有夠瘋,但配樂的部分除了片尾roll字幕配上的那個很詭異突兀卻很合個人胃口的dark ambient之外其他並沒有甚麼印象.

    雖然第一時間對那些似有若無融入在音景裏頭的音樂沒有甚麼頭緒,但也可能是我跟配樂柯智豪認識太久,從當他學生到共事也有10幾年,很多裏頭用到的配樂風格都還蠻熟係習慣的.但當拿到電影配樂音檔回想到許多曲子在裏頭的使用方式還蠻讓我寒毛直立不輸電影本身給我的驚訝感.....

    <血觀音>本身存在於一個架空的歷史,華麗貴氣有點魔幻又刻意去脈絡的場景,其實很難看得出是甚麼年代,但幾首90年代初期的華語流行歌的出現卻可以馬上把觀眾拉回到那個時空.其中原民歌手高宇威所演唱的<但是又何奈>應該是銜接整部電影最重要的一首曲子.雖然這首曲子他的唱法一直讓我想到10多年前巴奈演唱的版本,將這首本來很濃烈的老派流行歌,用另一種黯然滄桑的方式呈現,但在電影中出現除了原來的動人曲調之外,還多了一點鬼魅.後來仔細聽這首歌的副歌旋律也被暗藏在電影中棠夫人準備開始耍狠的橋段,以不同的動機呈現,雖然只是驚鴻一瞥,但符素的運用已經足夠只用五個音符確立第一女主角的樣貌.另一首巴奈演唱的台語歌<滿樹翠碧>則是由年輕創作人害喜喜譜曲,張雅淳填詞,本來就還蠻喜歡他們各自的作品,而這首曲子巴奈唱起來還是一貫的黯然悽慘,不過在最後唱到[我為乜只處冷冷清清 ]這句超悲慘歌詞時,弦樂編曲反而是以明亮大調呈現,有一種話未說盡的醍醐味.

    <血觀音>中出現許多了許多天差地遠的音樂類型,但這也是柯智豪所擅長的,畢竟他一年得要出產近千首作品.20世紀知名作曲家荀伯格曾說過自己不是甚麼藝術家,而是一位藝匠.......而藝匠這個詞我覺得拿來形容柯智豪是蠻適合的.在一部以女人為主體的電影中,他用Tango這種極具強烈官能的類型表現出眾女角們的反身性,尤其喜歡<觀音卡門>這個title,用卡門的既定印象對神佛除魅以及命運的雙重隱喻.但在標準手風琴等配器之外又加了許多鑼鈸傳統的聲響,同樣的手法也出現在許多驚悚類型化的橋段,例如市場及餐會回憶等場景中,嗩吶如鬼魅般地繞在Dorian琵音跟厚重音景中,讓緊張感顯得更加特別.另外一個很喜歡的段落是棠真在馬房旁耳機裡頭的音樂,在全音階下行之後給你一個超級美、超級爛漫的小調旋律,彷彿耳機裡的空間及那個魔幻充滿綠意的馬房是獨立於這部電影之外.

    電影的主要敘事除了官商勾結利益各種女人腹黑學之外,還有另一個明顯影射湯英伸的原民角色Marco,Marco在電影裡中除了只能躲躲藏藏之跟最後讓人下巴掉下來的火車事件之外幾乎沒有甚麼存在感(其實所有男角都沒啥存在感)但這條線卻是連接整個故事最重要的線索.再對照片中出現的三位原住民歌手巴奈及秀蘭瑪雅及高宇威演唱的曲子<純情青春夢>、<滿樹翠碧>、<但是又何奈>,基本上都是漢人本位的曲調.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很常見,而且多年前就聽說柯智豪與巴奈一直在籌備台語專輯.但放在在這部符號過載的電影裡就不由得讓人有某種聯想,尤其對照巴奈這兩年來的原民運動,原民符號在音像中很重要但卻失語,交織而成電影與音樂與歷史互為指涉對照的多重鏡象結構.而且<但是又何奈>這首曲子其實是八零年代日本流行曲改編的,也可以呼應柯之前對符旨的誤讀挪移以及身分認同的觀點.另外片中楊秀卿老師以及微笑唸歌團用傳統唸歌唱<海棠斷枝不見血>,除了為電影劇情破題,應該也暗喻了國族及歷史......好吧,我覺得我得了<血觀音>觀影症候群開始見到黑影就開槍............

    如果說到配樂柯智豪有甚麼人格特質,那就是他常常把一些超級邪惡政治不正確的概念用一種小情小愛小奸小惡小清新假裝人畜無害的方式呈現,在反觀<血觀音>這部符號過載電影,好吧與其說配樂跟影像的使用是和劇中女角們一樣機關算盡,我現在寧願相信這些都是美麗的巧合,要不然再想下去腦袋記憶體不足都快要當機了.............希望大家看電影之餘也可以仔細聽聽配樂中的巧思.

  • 湯英伸人格特質 在 sandeech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8-29 20:58:20

    「給一直為婚姻平權努力的人們, 讓所有不敢說出名字的愛, 終於能夠勇敢表白。」-by 公主

    打字文本來源【The love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 - by Oscar Wilde】
    http://www.famous-trials.com/wilde/342-wildetestimony (英文參考)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87/article/928 (中文參考)

    發佈日期:2017年8月29日
    陳珊妮 2017 全新專輯【戰神卡爾迪亞】
    9月12日 開放預購
    10月3日 正式發行
      
    【6502】極限定巡迴演唱會
    10/7台北LEGACY . 10/21台中LEGACY
    購票連結:
    台北: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event-post/19922
    台中: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tc/event-post/19923
    更多詳情 
    https://www.facebook.com/SandeeChan.musicface/

    導演:談宗藩、吳麗萱
    視覺設計:吳麗萱
    後期:QFX
    監製/腳本:陳珊妮
    感謝英文歌詞翻譯:Kewpie Wu

    台北工作人員名單
    製片/美術:陳蘋琪
    攝影:談宗藩
    打字手:陳蘋琪
    特別感謝:陳奕仁

    倫敦工作人員名單:
    製片 / 美術:吳麗萱
    攝影:Alexis Tillirides (電腦桌面背景)
    舉牌的人們和他們的語言(按出現順序)
    Peopl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of appearance):
    Suzanne Harb (English); Belinda Hewitt (Maori); Doros Polydorou (Greek); Lisa Solovieva (French);
    Siddharth Nadkarny (Konkani); Dima Zogheib (Arabic); Nireesha Prakash (Hindi);  
    Natcha Saereesithipitak (Thai); Tshuà Hō-hi (Tâi-uân-uē); 
    Iñigo Ruiz-Apilánez (Spanish);  Rienkje Attoh (Dutch); Sunghwan Kim (Korean); Evie Kim (Blank);
    Kewpie Li Hsuan Wu (Traditional Chinese);

    特別感謝:
    DayinFlying

    ===================
    詞/曲/編曲 陳珊妮
    吉他 徐研培

    【□□□□□//亂碼】歌詞:
    上一篇文章被刪除後
    所有叛逆的字元
    決定不再讓空白 沈默
    我們比空氣更自由
    比時間還富有
    沒有文字 無需言語 就能溝通
    ========================

    陳珊妮走過的市中心 --安溥

    這是一個常用閒著的樣子忙忙碌碌,也許庸庸碌碌的行業。
    再高的才情,還是有要拿來想出一句鼓勵別人意淫什麼的傳播語的時候 ; 再深的一顆觀察世事的心,逢年過節,藉著訪問還是要開放眾人參觀一下傳說中的作者世界。

    跟珊妮用很短的時間一起工作完”Dear you and the boy”單曲後,在珊妮後來下張專輯“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前,我們聊天時聊起行銷和這些事情。我想外界從來沒有感覺到,陳珊妮是一個多麼努力而嚴苛在鍛鍊自己的人。但,是的,珊妮是我遇過最努力的人之一,而她極為厭惡與努力一詞掛勾。

    她是非常古典的一個人。所謂古典,是指她永遠無法用樂迷的方式去接觸音樂哪怕體會自己,以至於在作品或舞台表現上留下任何“努力”的痕跡。看得出努力,在這個時代被濫用成一種顯學,意指“要讓人看見我有多努力”,或是“搞得讓觀眾只看得出作品很努力”; 這對我認識的陳珊妮來說是大忌:就算樂迷想買這種帳,卻怎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

    於是我用當歌手與她開始重疊的過去十年,看著她走了整十年感覺異常寂寞的音樂路。別誤會... 她不覺得寂寞,是我好寂寞。

    “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的歌詞是那年我覺得樂壇最精彩的詞作,它寫出了這世代的完整現象,網路的,世代的,新式的青春男女,即使再新型的時代生活依然籠罩在萬年曆般的,得到幸福失去戀情有人介入我來成全的運作下,陳珊妮完成了一幅暈染加工筆,景深寬闊近物精勾的鳥瞰圖。單曲推出後,我見樂壇迴響少有對詞作的討論也只當成一種情調覺得可惜,當年就問她,為什麼不換個專輯的宣傳模式。但聊著聊著,我往自己提出的問題裡塞頭進去看,華語樂壇的行銷模式換湯不換藥的市場思考中,當年也的確容不下她的樂風需要能有更多選擇的選項:就像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討論空出一塊市中心的地成為森林公園或是能做奇異的大型裝置作品空間,不會是可不可行的問題,是多少人看到這些好處的問題。

    這也反映在珊妮的行事風格上罷。討論事情或工作,她多半從無時間多加點發語詞或狀聲詞,她直言不諱常讓人覺得當刻不知如何回應。這是因為珊妮講的東西有問題,還是這城市的人們將工作當成交際,將交際的時光拿來安置了太沈重的東西了呢,比如說自我認同。而對於我認識多年的陳珊妮來說,也許真的簡單太多了:她始終頑固地認為看到做錯的事情若是不直接講,還拿來旁敲側擊地試探或請託,反而是污辱對方的工作和看低了對方的智商。事實上我最常被她念,我太邋遢動作太慢腦子時間感太差生活習慣太兩光當時怎麼會喜歡這個女生那個男生,但這可能是我最喜歡跟珊妮相處的部分,也是很多聽眾還沒發現的幽默感,關於珊妮的嚴厲與姿態,其實是一種皇后的溫柔。

    為什麼說起這些呢... 我看著陳珊妮多年來的倔強,這一年,如同每一年私下工作著的深耕淺言,她要推出新作品了。珊妮給我聽了她的新歌,讓我寫個推薦。跟音樂人們聊,可以說得出那麼多珊妮編曲中層次奇異而多元的技巧,可以講很多修辭上風格與世界觀的延伸,但對樂迷,我也許只希望更多人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她的演出,用自己的性情去碰撞她的性情,用自己的世界去接觸她的世界形成的音樂。

    珊妮形象上的稜角是多麼可貴。如同我一直體會著的,我每一個音樂人和創作者好友他們各自的性情和姿態就是這世界還有奇山峻嶺,激海深流的那些地方。

    而在此寫稿的夜裡,我走出家門散步,把自己散在這條乾淨而整齊的市中心大街上。這城市如同人們對進步的期盼,容不下,不承認,也於是已沒有危險與未知的樣貌了。我們也是,下架了市面上不受歡迎的人格特質,我們先把自己四捨五入並整除,用共識和認得出的得體跟彼此相處。如同珊妮讓我推薦的新歌,它叫亂碼,散步時我聽著它,浮現起陳珊妮走在這城市中心的樣子,她這樣一個毫不肯妥協,依然只願意在錄音室裡用建築般的方式解構再打造音樂的女人,也許讓眼前街景都變得尷尬 ; 尷尬於她就是不肯融入其中,但想起來,更倔強的就是她每天都堅持繼續走過人們的市中心啊… 這讓我寂寞,卻不再孤單。

    謝謝珊妮,妳那皇后的嚴厲冷冽與因此才有的,言語毫無瑣碎的溫柔。
    我總是多說了。但也許就是這樣,我們就是來開始對調角色,這個年代讓我說說這些,而你/妳,你/妳來聽陳珊妮的音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