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防破口!紅外線量測儀不傷人體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民眾紛紛戴起口罩、噴酒精,擔心會因接觸而感染。政府也祭出相關規定,如體溫超過37.5度者不得進入特定場所。因此,許多公家機關及企業改用紅外線熱顯像儀測量體溫,除了減少人力成本,也大幅降低...
#20200424📰
防破口!紅外線量測儀不傷人體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民眾紛紛戴起口罩、噴酒精,擔心會因接觸而感染。政府也祭出相關規定,如體溫超過37.5度者不得進入特定場所。因此,許多公家機關及企業改用紅外線熱顯像儀測量體溫,除了減少人力成本,也大幅降低直接接觸的風險。但紅外線對人體是否會產生影響及無統一量測標準皆引起民眾疑慮。
「紅外線對人體不會造成任何傷害。」醫事放射師杜俊元表示,相較醫療用X光,紅外線屬非游離輻射,波長較長、穿透力差;X光則是屬於游離輻射,波長較短故穿透力強,照射時會由外穿透進入人體。再者,紅外線只接收目標物所散發出的訊號,不會產生任何有害物質,以人體為例,指的就是接收人體的輻射熱,通過顯像儀轉換成數據後即顯示出溫度。因此,紅外線可說是相當安全,長期應用也無危害。
杜俊元說:「紅外線熱顯像儀因準確度較低,屬於輔助工具,得依靠準確度高的耳溫槍或額溫槍複測才能避免疏漏。」但它適合大規模量測,常使用於人口流量多的地方,舉凡台鐵、北捷、機場或醫院等,都須事先規畫好通道,並將儀器設置在通道出入口作為初步篩檢,若碰上體溫過高者,則需配合現場人員指示進行複測。
耳溫槍及額溫槍則反之,雖然準確度較高,但測量上得花費不少人力及時間,也可能產生直接性接觸,大多會當作複測時使用的工具。綜合來說,兩者間皆有優缺點,主要差異在於測量時間的長短與準確度的高低,所以常會一起使用、相輔相成。
檢驗標準制定難
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訂定,紅外線醫療器材如耳溫槍因接觸人體面積廣且不易受干擾,誤差值可縮小至正負0.3度,額溫槍則因接觸人體面積小及可能因外在因素影響,誤差值約在正負0.5度左右。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科員簡執中表示,紅外線熱顯像儀用途雖廣,但目前並無確切檢驗標準及規格,只能作為測量輔助工具。
簡執中指出,紅外線熱顯像儀的運作原理雖與前兩者相同,都是透過接收人體散發的輻射熱並經過計算後,以溫度或圖像的方式呈現,但不同的是,紅外線熱顯像儀可能會因天氣、濕度等外在因素影響準確度,在訂定統一規範上較為困難。因此,在國際上也仍無確切量測標準。
此外,使用紅外線熱顯像儀前得事先設定好誤差補償值,也就是將外在干擾因素經儀器計算後進行修正,且每三個小時就需重新設定一次,才能將誤差或漏測的情形減至最小。
增加量測距離 避免接觸
茂盛醫院醫師呂昀珊說:「新冠肺炎病毒大多是透過飛沫傳染。」目前台灣規定人與人間應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因此,使用紅外線儀器測量將能減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呂昀珊也提醒,感染初期多是出現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咳嗽,且病毒可能隨著時間拉長而產生突變,導致病徵越來越多,像是結膜炎和失去味覺、嗅覺等。因此,她強烈呼籲民眾在外不要四處亂摸並勤洗手,避免接觸感染。
防疫兼救災 紅外線成輔助利器
新冠肺炎當前,紅外線測量設備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日前宣布將於三月底前針對20個車站裝設32台紅外線熱顯像儀,共同為疫情把關。而生活中,紅外線熱顯像儀的功用也不容小覷,除了能測量工廠機械的溫度變化外,還能用於救災、從事軍事活動等。
台北車站站長黃榮華表示,紅外線熱顯像儀將分配到20個車站供站務人員做初步檢測,若民眾體溫過高,熱顯像儀會發出聲響並顯現紅色警示,此時,乘車旅客則需配合站務人員指示複測體溫。
由於紅外線熱顯像儀是透過熱量的感測來判斷民眾身上溫度最高處,因此,在使用上仍可能出現小缺失,如民眾手拿一杯熱咖啡或提熱食,都可能影響到溫度的檢測。
對此,黃榮華表示,雖然外在因素的確會造成一些影響,但還不致於成為防疫破口,透過兩人一組的防疫人員組合,將有效把關民眾的健康安全。
唐和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王親民則說明,除了量測體溫之外,紅外線熱顯像儀也會用來測量工廠機械長時間的溫度變化。例如機器運作時通常會小幅的升溫,但異常的溫度可能導致機械損壞,因此,需要紅外線熱顯像儀輔助偵測溫度變化,延長設備使用效期。
此外,紅外線熱顯像儀還能協助海上及火場救援,藉由偵測大片海域找出熱點,搜尋不同於海水溫度的生物體。而火場也是相同原理,標記出與火源溫度有差距的人體,達到在最短時間內搜救的效果。
王親民表示,紅外線應用小至牆壁抓漏、夜視設備(如防盜器),大至遠距通信等,都能利用不同波長的紅外線達到最佳效果。在軍事方面,紅外線追熱導向飛彈技術(又稱紅外線導引)運用紅外線感測目標物的位置及動向,擔任飛彈技術重要的角色,為國防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
自製額溫槍 泰高師生獻技術
隨著新冠肺炎快速傳播,在酒精、口罩、額溫槍等防疫物資匱乏之際,校園內如何把關疫情也成了防疫重點之一。2月初,新北市立泰山高中師生展現專業知識自製額溫槍,欲解燃眉之急。但自製額溫槍因未取得醫用級認證且尚在改良階段,目前僅供校內使用。未來若能通過檢測,將有望為社會盡一份心力。(記者 黃瑞雯、林怡均、許庭綸/採訪報導)
#熱科技 #紅外線 #量體溫 #防疫 #學分在哪編
游離輻射波長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科普文分享】【Fact Check】「專家」憂 AirPods 致癌高危?/Little fat ball
好文必須share 🤓
//華文媒體亂抄英國小報的陋習仍然不改,製造無名恐慌,亦鬧出笑話。近日,有報道就指 AirPods 等入耳式無線耳機發射出的電磁場會增加致癌、損害生殖系統和遺傳基因等問題,更有多達 250 名「專家」與醫生聯署,要求聯合國及世衛正視問題云云。
類似的解釋,我已在《如果電話發射站危害健康 看東張西望也一定會》一文交代過,不如再看一次:
「輻射」其實分為「游離輻射 (ionizing radiation) 」和「非游離輻射 (non-ionizing radiation) 」。波長較短、頻率較高的 X 光、伽瑪射線等屬前者,可見光、紅外線以至電話發射站的電磁波則屬非游離輻射,波長較長頻率較低。其能量不如游離輻射高,不能改變 DNA 結構,但不代表完全沒有危險性。
低頻電磁輻射的影響,目前我們了解得最為清楚的就是射頻加熱,譬如接觸高功率發射器或者在其附近逗留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燒傷——微波爐正是利用這種效應對食物進行加熱的。但節目中老人所謂的頭痛明顯並非「加熱」造成,所以東張西望完全是誤導大眾。值得注意的是,電視也是靠無線電波傳播,如果說電話發射站會引起頭痛,倒不如說看 TVB 也會造成健康問題。
藍牙訊號有幾危險?
AirPods 等入耳式無線耳機發射出的非游離輻射,來自手機所發出的藍牙訊號。相對電話發射站又或 WiFi 發出的電磁波,藍牙訊號一定較少。
這種能量身體吸收值則被稱為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訂立的標準,人類從手提電話吸收的最高安全 SAR 為每公斤 1.6 瓦,如超過這數字將不會獲准推出市場。
一般藍牙無線耳機的 SAR 則為每公斤 0.001 瓦,根據 2016 年外媒報道,第一代 AirPods 最高只可發出 10-18 毫瓦功率,當中只有 1% 能量為電磁輻射。如果學界都認為未有足夠証據証明手機訊號會致癌, AirPods 只發出比手機訊號微弱 1,000 倍的輻射,電磁輻射最高功率值也只為幾百毫瓦,如何能說服人會致癌呢?
更重要是,加大無線產品功率,會影響其電池續航力,你想想有哪家廠商會這麼笨,忽略這個其中一個用家關心的問題(與賣點),令你更易患癌?
沒錯,聯合國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低頻電磁輻射列為「可能引起癌症 (Group 2B) 」類別,但這只代表現時未有足夠証據証明手機訊號會致癌,需更多研究証明之。傳媒直接將之寫為「致癌」是一種過於簡化的誤導說法。
與此同時,低頻電磁輻射可能會引起的其他健康風險,如影響精子質素等,卻無太多人關心,傳媒是不是譁眾取寵,看官自行衡量。再者,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分析多國數據後,未能見到腦癌或腦相關問題在過去數十年有增幅跡象,在美國甚至乎逐漸減少。
「專家」證據與來歷
所以,這批聯署專家有甚麼證據,又是甚麼來歷呢?
有理由相信,他們是參考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以及相關的動物研究。其中 2012 年一份長達兩年的小鼠研究曾顯示,長期吸收流動裝置發出的訊號,會增加患腦及心臟腫瘤風險。
不過,該研究在當年引起極大爭議,首先是小鼠的結果能否直接套用於人類呢?第二就是,研究所用的訊號,是現今手機所發出的 50-100 倍,而小鼠整整兩年每日 18 小時都曝露於這種高強度訊號,人極少長期曝露於這種環境之下,所以負責計劃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不斷強調,計劃的多個研究根本不可直接參考,或用以得出結論性建議。
至於網上列出的聯署學者、專家,部份的來歷也相當可疑,他們來自反電磁輻射私人機構(如德國的 Franz Adlkofer 、英國的 Michael Bevington),甚至是專營防輻射設備公司(美國的 David Stetzer);就算是真學者,所謂有出版過相關研究,也無法找到該些論文,例如葡萄牙的 Olga Ameixa 是生態學家,在其個人網站上只曾列出昆蟲多樣性的論文;意大利醫生 Michele Casciani 的研究則圍繞管理工作環境如何減少工傷;中國機械工程師 Xin Li 更只發表了一篇機械輪椅研究論文,這些都與輻射有甚麼關係呢?
其實,現時我們使用手機與耳機的習慣,已大大減低了自身的輻射接觸率:我們較常使用耳機接聽電話,而非拿起貼住臉聽電話,我們亦較多以短訊代替打電話。這一切都可抵消所謂的藍牙訊號輻射造成的「傷害」。
亂分享資訊真的隨時害死人,反疫苗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各位傳媒朋友請不要每遇到「好爆」的新聞就立即要譯作中文,先用腦袋思考一下,然後再去 Fact Check 驗證是否正確,這是很基本但又很重要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