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港島東聯網急症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港島東聯網急症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港島東聯網急症室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Dr Wh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說實話,大家老早便預計到「海外醫生」的問題必定捲土重來。 這個問題也答過很多次了。 香港不夠醫生根本就是將問題過度簡單化。我們醫生總數大概一萬五千人,其中一半在公營機構服務,其餘的都是私家和已退休的醫生;公私營病人的數目卻是著名的「九一比例」,也就是全港九成病人都依賴公營服務。 那麼是整個醫管...
港島東聯網急症室 在 Dr Wh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說實話,大家老早便預計到「海外醫生」的問題必定捲土重來。
這個問題也答過很多次了。
香港不夠醫生根本就是將問題過度簡單化。我們醫生總數大概一萬五千人,其中一半在公營機構服務,其餘的都是私家和已退休的醫生;公私營病人的數目卻是著名的「九一比例」,也就是全港九成病人都依賴公營服務。
那麼是整個醫管局也不夠醫生嗎?其實最常爆煲的只是內科、兒科,其他專科的人手也不是十分充裕,但仍尚算有呼吸的空間。反觀二十年前,醫管局沒錢請醫學生,說了句「醫生人手過剩」。現在醫生都跑到私家市場了,醫管局有錢請新來的醫生嗎?沒有的話,湧來一班醫生又會在何處落腳?
之前說提供撥款,讓醫生、護士加班。落到各部門手中,計鐘方法卻又五花八門,又諸多制約,常聽到某些主管不讓人加鐘、又說某些時間不能計數。說好的誘因呢?
醫生少,病人多,但為甚麼大家也湧到醫院呢?
其一,是大眾仍不相信普通科、家庭醫學科門診,預約方式又麻煩,收費又差不多,倒不如衝到急症室更方便。
其二,是一般門診排期太長,衝進醫院可以立即有專科跟進,又不用收費,何樂而不為?而且久病未醫,未等到門診卻又病況加劇,醫院便是唯一出路。
要說為甚麼門診排期那麼久,我們又先要回到第一點了。很多長期病患其實可以在家庭科跟進,這也是家庭醫學專科的精粹。香港卻大多不信任家庭醫學,堅持留在專科門診。另外,我們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分開幾欄,專科有的藥,家庭科、普通科未必會有,於是便滯留在專科門診了。
其三,是大家還未學懂甚麼叫做急症。頭痕、腳痛、皮膚癢都要來急症;心口有點不適,怕心臟病發,卻大老遠慕名從新界東去到港島西求醫,又說是急症;喘氣喘了三個月,不正常,卻何急之有?醫學院一年級也教過 CURB-65,說的就是即使肺炎也未必需要入院治療,香港卻每逢發燒也要到急症室看看。只要搭一句「有事係咪你負責」便凡事也是急症了。
再談質素問題。
我身邊不少外國回流的醫生。有西方國家的、有內地的,大都是因為家庭原因才來到香港執業。難不成人家在英美澳紐加吃飽飯沒事做,吃炸魚薯條吃厭了,要來香港感受一下當值36小時和泛亞集團的叉雞飯嗎?
工作環境不好,自然不會有人「慕名而來」工作。這個時勢、情況會選擇來香港的,會是所為何事呢?來到香港又立志留在公營機構的人,我心感佩服。借問有多少這類勇士?
齊國醫生平均考70分、秦國考生得60分、越國才子只得50分,我將科舉的合格線降至50,對齊國醫生的吸引大,抑或是越國會更多才子飛奔過來投考科舉?
會計、建築、律師,每個地方都因為有自己的本土知識,需要本地考試。來到人命關天的醫科,卻試也不考。因為人手不夠,我便要徵召全球所有自稱醫生的人。其實很多病人靠著互聯網倒轉來教醫生應如何看症,不如叫他們也來應徵?應否考試,我也懶得回應了。
左一句「醫生不夠」、右一句「海外醫生」,請問是可以解決到上述哪一個問題?千絲萬縷的問題多年來放著不解決,現在只說增加人手便會守得雲開,未免太看輕香港醫療問題了。
最後容許我加一句。香港餐飲業因疫情一片愁雲慘霧,我絕不會說一句「甭聽那些廚師、侍應、老板廢嗡」,我也希望大家不要隨便說「個班醫生亂講」。多一點尊重,討論也好像會更添一點建設性。
P.S.
消息一出,我便跟 Dr 文科生 說他可以回來工作了。
他說澳洲生活多好,為何要回來受苦。
一邊廂,我想飛到澳洲中他一拳;
另一邊廂,我反駁不了他。
港島東聯網急症室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民黨 會見行政長官
就2018施政報告提出建議
政府現正展開2018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及副主席潘國山先生,今天(1日)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會面,就施政報告提出建議,涉及土地房屋、教育、醫療、長者福利、交通、社區等多方面範疇,合共四十三項建議(見附件)。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表示:「新民黨今天與行政長官會面,提出對今年施政報告的建議,當然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範疇,首要是土地房屋,新民黨認為政府要為房屋定位。今時今日,香港在房價高企及土地房屋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房屋應該要『去商品化』。政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照顧市民最基本的需要,就是有足夠及市民可以負擔的房屋供應。」
「在土地供應方面,我們原則上不反對填海,但知道政府在本港填海遇到很大困難,例如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十八項選項中,東大嶼都會是很宏大的構思,雖然能提供約1,000公頃土地,但造價可能達5,000億港元,非常昂貴,需時很長,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考慮仿傚澳門,向中央政府申請在香港以外的水域填海。以澳門為例,成立特區時沒有自己的水域,每次填海皆向中央政府申請,直至2015年12月國務院通過新行政區域圖,明確澳門水域範圍及調整陸地界線,管轄面積因而增加近三倍。我們建議最好在大嶼山以西位置填海,長遠甚至可以填海達1,000公頃,這樣填海造地可以很快,成本又低,又不受本港很多程序的約束。建議可以將葵涌貨櫃碼頭搬出去,葵涌原有300公頃貨櫃碼頭及後勤用地可以釋放出來用來建屋或其他用途。」
葉太表示:「有見樓價不斷攀升,在土地供應未趕上之前,政府應考慮推出物業『限購令』,香港永久居民優先購買,這樣可以控制需求,降低市場期望,減少市場以為香港土地短缺,房價只升不跌的期望。」
「另外,新民黨原則上不反對以公私營合作方式,釋放新界土地的潛力,過往亦曾有成功的例子。但我們認為公私營合作應由政府主導,根據政府的規劃主導,有必要就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以公眾利益為先。我們反對成立獨立組織負責公私營合作的審批,因為所謂獨立人士並非公職人員,不受法律規管,而涉及運用巨大公權,風險很大,可能有利益輸送的嫌疑,應該避免。」
葉太補充:「新民黨認為要進一步完善鐵路網絡,港島區應盡快興建南港島線(西段),因城規會已同意重建華富邨,薄扶林將來會增加10萬人口,很需要鐵路通過華富邨、香港仔及數碼港。我們希望港鐵克服困難,將杏花邨延至小西灣。至於新界就需要興建荃屯鐵路。至於東涌東新市鎮,於2022年預算有很多人口遷至,因此我們促請盡快興建東涌東站。另外,我們不反對馬料水填海,希望政府憑馬料水填海或將來規劃新發展區,可以預先興建好鐵路及其他網絡配套,以疏導新界東西目前已相當擠塞的鐵路或其他公路。」
副主席容海恩女士關注長者福利、醫療、交通及科技等範疇。她表示,「在地區聽到很多市民反映,希望可以增加長者$2乘車優惠,因此爭取有關優惠措施年齡限制下降至63歲,甚至60歲,方便長者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提升生活質素。」
她又認為,科技可改善市民生活。「香港各區交通擠塞問題嚴重,政府欠缺改善問題的措施,我們建議善用科技,改善交通擠塞,讓市民出行更方便。」另外,作為法律界專業人士,容海恩女士關注法庭的科技及數據運用,「例如家事法庭,如果可做好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到單身家庭,爭取贍養費,但政府在此方面數據比較缺乏,我們建議善用科技大數據,開放不同政策局的數據,改善市民的生活。」
副主席潘國山先生關注新界東地區的醫療服務,「我們希望政府完善或加強夜診服務,例如沙田,醫院的夜診服務只到晚上9時。威爾斯醫院目前是新界東聯網主要的公立醫院,緊急的救護服務、急症室及夜診服務均非常欠缺。因此希望加強如圓洲角診所的夜診服務。長遠而言,建議政府把當區夜診服務延長至晚上12時,未來甚至增至24小時服務。」
港島東聯網急症室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民黨與食物及衞生局會面
關注公營醫療服務、野豬肆虐等問題
昨天(29日)下午,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聯同副主席容海恩立法會議員、副主席沙田區議員潘國山先生、八位區議員及七位社區發展主任,與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副局長徐德義醫生等七位官員會面,反映新民黨對公營醫療服務、環境衛生等各種問題的關注,要求食物及衞生局認真跟進及盡快改善,提高公共衛生水平,保障市民健康。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說:「新民黨一向關注香港的醫療及公共衛生問題,很高興今天,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副局長徐德義醫生 等七位官員與我們會面。我們反映對公共醫療政策、資源規劃、基層醫療服務的關注,期望食物及衞生局為香港市民的健康著想,認真檢討及跟進。」
山頂野豬出沒
葉劉淑儀指出:「山頂、寶雲道一帶有野豬出沒,野豬很大隻,會嚇壞居民、家傭及小朋友,希望當局了解,是野豬繁殖力強?抑或因為山頂地盤多、 斬了樹,影響了野豬的生態環境?希望當局認真跟進及處理,減低對山頂居民的滋擾。」
除了山頂,元朗區議會副主席王威信及灣仔區議員李文龍均指出,元朗及天后一帶,野鳥野鴿十分多,對環境衛生的影響很大,更有機會傳播疾病,希望當局從教育及執法著手,雙管齊手,減少市民餵飼野鳥。
沙田區議員唐學良則指出沙田例如美田邨野猴肆虐,入邨入屋,而且數量愈來愈多,要求當局加大力度,控制野猴數目。
專職醫療體系職位不足
葉劉淑儀續說:「很多前線醫護人員反映,專職醫療體系,包括前線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學家,職位都不足,例如藥劑師編制不足以吸納所有畢業生,造成人才錯配,期望當局做好長遠人手規劃及資源分配 。」
社區發展主任、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副主席吳彬彬亦指出:「2012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每年有三十位藥劑畢業生,當時醫管局可以盡數吸納。可是現在,中大及港大每年出產七十位藥劑畢業生,惟醫管局職位有限,每年仍只是吸納三十人,累積大量過剩藥劑畢業生『入唔到行』,需轉而做配藥工作,甚至失業,浪費人才,要求當局正視。此外,希望當局考慮把藥劑師服務納入長者醫療券內,讓藥劑師為長者提供專業藥物顧問服務,保障長者健康。」
推動基層醫療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立法會議員、副主席暨沙田區議員潘國山、西貢區議員譚領律及社區發展主任劉聖雪均指出,醫院急症室輪候時間及專科門診檢查排隊時間過長,建議當局提供夜診服務甚至二十四小時門診服務,以分流急症室的人流。同時建議醫管局把有限度醫生註冊計劃擴展至普通科醫生,以增加前線醫生的人手。
長遠而言,新民黨要求當局開設衛生署社區醫護中心,推動基層醫療,除了醫生和護士,團隊還需包括中醫師及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劑師等專職醫療人員,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日常醫療服務。
社區發展主任鄧道昆非常關注北區醫院的實際運作情況:「由於北區以基層市民為主,再加上過境使用者,北區醫院作為地區醫院的負擔很沉重,持續人手不足增加醫療事故的風險,難以保障居民健康,期望當局加快北區醫院擴建計劃。」
社區發展主任郭靜然建議推出流動醫療車,為偏遠地區居民提供例如洗傷口等一般醫護服務。
擴展牙科服務
東涌區議員傅曉琳及沙田區議員黃宇翰關注社區牙科服務不足,例如擁有七十萬人口的沙田及九萬人口的東涌,同樣沒有公營牙科診所;居民要山長水遠到荃灣牙科診所輪候,費時失事。要求當區正視牙科服務對市民,特別是長者的重要性,投放更多資源,增設更多地區公營牙科診所。
元朗區議員黃卓健反映,現在很多私家醫生未能取得足夠的特敏福等藥物,流感針亦存貨不足,導致私家醫生莫可奈何地要把病人轉介到公營醫院,故始終未能減輕公營醫院的負擔,情況讓人憂慮。
屯門區議員甘文鋒關注醫管局各聯網資源分配不均,特別新界西聯網所獲得的人均資源最少,對屯門及元朗的居民甚為不公。據悉醫管局正研究香港的人口模型,以制訂長遠分配資源的策略 ,希望顧問盡快完成有關研究,未來可更公平地規劃聯網資源分配。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回應積極,表示會責成相關官員跟進上述各個問題。
* 出席的新民黨區議員及社區發展主任包括:
潘國山先生 新民黨副主席、沙田區區議員
王威信先生 元朗區區議會副主席
李文龍先生 灣仔區區議員
黃宇翰先生 沙田區區議員
唐學良先生 沙田區區議員
譚領律先生 西貢區區議員
黃卓健先生 元朗區區議員
甘文鋒先生 屯門區區議員
傅曉琳女士 離島區區議員
劉聖雪女士 社區發展主任
鄧道昆先生 地區發展主任
郭靜然女士 地區發展主任
吳彬彬先生 社區發展主任
夏劍琨先生 社區發展主任
張栢源先生 社區發展主任
陳健浚先生 社區發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