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清朝皇帝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清朝皇帝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清朝皇帝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清朝皇帝評價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上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投書】長久以來,許多中國人歌頌康熙皇帝,認為他是千古一帝,因為他遠交近攻,平服許多外患,還「收復」台灣。其實當時中國只是滿清的殖民地,有何值得歌頌?我們來看當年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是怎麼評價康熙皇帝,挖掘他們的邪惡面。 看更多評論:https://is.gd/7cGMSI #康熙 #中國 #...

  • 清朝皇帝評價 在 上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4 23:00:27
    有 18 人按讚

    【#投書】長久以來,許多中國人歌頌康熙皇帝,認為他是千古一帝,因為他遠交近攻,平服許多外患,還「收復」台灣。其實當時中國只是滿清的殖民地,有何值得歌頌?我們來看當年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是怎麼評價康熙皇帝,挖掘他們的邪惡面。

    看更多評論:https://is.gd/7cGMSI

    #康熙 #中國 #清朝 #邪惡面

    以上投書不代表《上報》 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

  • 清朝皇帝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11 14:00:01
    有 366 人按讚

    袁世凱怎成「近代中國勝日第一人」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現代一些歷史愛好者認為,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戰勝日本的第一人。但殊不知,他所謂的勝日是什麼成色。

    這話就要從頭說起了。

    早年袁世凱的成敗都發生在同一塊場地上。

    這塊場地就叫朝鮮半島。成也朝鮮敗也朝鮮,這句話對袁世凱可謂刻骨銘心。

    查考歷史,中國的國際地位,從與朝鮮的關係上,可見淋灕的體現。而中日之間的強弱對比,也不可或缺這麼一塊試金石——朝鮮半島的宗主權。

    從公元前的西漢開始,朝鮮就一直是中國最親近的藩屬國,進入明朝中後期,中朝兩國的關係走得越發近了。因為明萬曆年間,中國挽救了一次朝鮮亡國危機。

    這事就與日本有關。歷史上中國與日本有四場大戰,其中三場都就圍繞朝鮮半島展開。這三場戰爭分別是:白江海戰、萬曆朝鮮戰爭,甲午戰爭。戰爭的發起方,不是泱泱大國中國,而反倒是島中之國日本。

    因為從古至今,日本一旦羽翼稍豐,總是要先拿朝鮮試刀。所以進軍朝鮮,便成為它崛起的一個象徵。公元1592年,大明中國進入萬曆皇帝統治的中後期,國力漸衰,而日本這個時候卻走入上坡,四分五裂的戰國日本被草莽英雄豐臣秀吉統一,國力大增,就任關白(相當中國攝政丞相)的豐臣秀吉躊躇滿志、野心外露,於是率20萬兵征討朝鮮。應朝鮮的請求,宗主國明中國萬曆皇帝派兵援朝抗日東征,雙方斷斷續續打了七年拉鋸戰,最後日軍因領袖豐臣秀吉猝逝而撤軍,明軍付出很大代價,幫助朝鮮取得「壬辰衛國戰爭」慘勝。統治朝鮮的李氏政權保住了,尊明朝為「永世的父國」,故此朝鮮人對明朝的感情非常深厚。今日半島尚有「明朝在韓國」之說。

    而時光流逝到袁世凱所在的清朝,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滿洲八旗征服中國以後,朝鮮曾一度自詡為正統,認滿清為夷狄,不向滿清稱臣,且決心為明朝報仇。後清朝派兵橫掃朝鮮半島,朝鮮也不得不服,與清朝重修了宗藩關係。1832年,英國人胡夏米前往朝鮮,要求與其通商,朝鮮方面的回覆是「朝鮮服事大清國,只尊大清國的旨」。顯然,朝鮮甘居大清國附屬國。

    如果把國家肢體化,那麼東北是中國的右膀,而此時朝鮮則是中國延展的右臂。二者確實已經達到「打碎骨頭連著筋」的親密程度。因為歷史原因,朝鮮對中國大哥罩著小弟的能力從來是不曾懷疑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會變的。十九世紀中葉,朝鮮一部分人對清朝的宗主國能力產生懷疑動搖。在此之前,大清在與西方的交戰中處於完敗,分別向英國、法國甚至葡萄牙賠款割地,本土香港、澳門分別淪為英國、葡萄牙屬地,一個政治落後、無法自保的國家,有什麼資格再做他國的宗主國?可憐的老大連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藩屬國?

    於是,朝鮮政府內部,親清派已非鐵板一塊的主流派,親清派之外,新起了一股親日派。親日派中以朝鮮少壯派精英為主,他們希望脫離清朝,改革國政,組成開化黨。

    這些少壯派的特點是敢說敢幹、且說幹就幹。1884年12月4日,開化黨發動政變。控制了王宮,殺了一批親清保守派大臣。成立了親日改革派政權,這就是朝鮮號稱的甲申政變。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朝鮮的這場政變,就給了大清國青年才俊袁世凱露臉機會了。

    當時清朝在朝鮮設有駐軍,他們是兩年前應朝鮮王室要求入駐朝鮮的。原來進入十九世紀末葉的弱肉強食時代,困守半島的朝鮮李氏政權想偏安也不成,國內動盪不斷,兩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一次震盪。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也稱漢城士兵起義。一群不滿外統治的軍人和市民,聯合起來攻入王宮。朝鮮王室向兩國求援。得到清政府積極響應。8月17日,清政府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三千人馬赴朝鮮平亂。

    在派往朝鮮的清軍陣營中,有一位年僅23歲的青年軍官,他便是袁世凱。師從淮軍將領吳長慶,籍籍無名。而朝鮮突發的兩場事變,令他時來運轉。在第一次平息壬午兵變事件中,袁世凱已經小試牛刀、嶄露頭角。事後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特別表揚了袁世凱,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事後論功行賞,袁世凱被授予五品同知官銜。「壬午兵變」後,朝鮮王室重新編練新軍,袁世凱因在平息事變中表現突出,也受到王室器重。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紮朝鮮。大清的這支遠征軍也以幫朝鮮訓練新軍的名義全部留下來。

    兩年後,即1884年12月4日,身處多事之秋的朝鮮再次發生政變,就是這場「甲申政變」。袁世凱再次大顯身手。

    開化黨因為是親日派,所以得到了當時日本的配合。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他率領150名日軍趕到王宮,與開化黨的50名士官生徒一同,控制了王宮。

    開化黨組成的新內閣,並在12月6日,對外宣佈十四條政綱。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要脫離與清國的宗屬國關係,建立獨立國家。他們宣佈「外結日本,內行改革,聯日排清,脫離中國,朝鮮獨立,實行君主立憲」。

    客觀評價,甲申政變實質,既是親日派與親清派之爭,也是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可謂朝鮮歷史第一場憲政革命,帶有推動朝鮮歷史發展積極意義。領導政變的開化黨應屬朝鮮進步政治力量。

    然而,開化黨雖屬進步力量,但得到的外援很少,開化黨加日軍,總共不過200號小股軍隊,基本屬於孤軍奮戰。而當時清朝入朝軍隊人數在3000人左右,十倍以上於對方。

    幫辦朝鮮軍務的袁世凱,是在政變發生第二天才得知確切消息的。他權力有限,清朝駐朝軍號稱「慶軍六營」,主帥當然就是吳長慶。

    因為顧忌到宮中還有日本軍隊,起初吳長慶表現得較為謹慎,不敢擅自行動。即便遭開化黨清洗的中間派大臣紛紛跑到清軍大營,「痛哭乞師」、要求出兵,吳長慶也一時猶豫不決。而此時袁世凱起到了鼓動作用,在吳長官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力勸吳行動,並自告奮勇,表示自己願率清軍入宮鎮壓開化黨。為了打消吳長官及群僚的失敗問責顧慮,袁世凱承諾:「如果因為挑起爭端而獲罪,由我一人承當,決不牽連諸位」。

    勝利功勞歸大家,失敗責任我獨抗。應該說,年輕的袁世凱此時還是體現了一定的勇氣和血性。最重要的,評過一次朝鮮內亂的他,曉得對手的戰鬥力,心裡有底。12月6日,血氣方剛、信心十足的袁世凱率領約2000名清軍,聯合擁護國王的朝鮮軍隊一道進入王宮,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擊敗了總共不到二百人的開化黨人和日軍,重新控制了王宮。日本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自焚公使館,率部逃亡仁川的日本領事館。後帶開化黨殘餘幾人,逃回日本。開化黨政權僅存在3天,便告流產。

    事後,清廷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與日本簽署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確定「朝鮮若有變亂或者重大事件,清、日兩國如果其中一國要派兵入朝,應先行文知照對方」。這項條款事實上第一次確立了日本在朝鮮同清朝對等的地位,也使中國的宗主國地位發生了根本的動搖,被公認為是清朝外交政策的一次巨大失敗。

    但是,作為朝鮮內政的實際控制者,這場政變最大的贏家卻是袁世凱。這場以十倍之力,平小股之敵的事件,事後被袁世凱聯合吳長慶上報朝廷,描述為重大勝利。1885年11月,年僅26歲的袁世凱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太上皇。



    為什麼袁世凱會在朝鮮成功呢?

    一方面,是他的果決成就了他。當時清政府接到甲申政變、清軍捲入的消息時,十分震驚。不過還沒有想好對策之時,又得知袁世凱率清軍已及時平叛,而沒用國內派一船一艦、添一兵一卒時,清廷實在是大喜過望。

    而另一方,袁世凱的成功還有賴於日本的成全。

    袁世凱此時的日本對手竹添進一郎,只是個外交家,並非政治和軍事強人。史料稱他「態度和行事風格都偏靈活」,他與清軍駐朝統帥吳長慶交情融洽,反對「中國威脅論」,不是一個強硬派。朝鮮開化黨領袖金玉均說:「金某無義,又無智識」,「竹添素性怯懦,即一書生」。可見,袁世凱的對手,不是日本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只是一介書生文人而已。

    而且,這裡還有日本國策幫忙。當時明治政府鑑於本國維新大功尚未告成,軍隊羽翼還未豐滿,命令駐朝日軍對這次朝鮮變局採取了有限介入方式,140人一個連的隊伍,怎麼能抵3000人的六個營清軍呢?這在一定程度上讓袁世凱撿了便宜。從而得到「近代中國戰勝日本第一人」的誇世資本。

    甲申平亂後,袁世凱在朝鮮過上了太上皇般的風光好日子。但到了1894年,朝鮮又生東學黨內亂,袁世凱錯判時局,誘發中日甲午戰爭,結果差點被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活捉,最後不得不臨陣脫逃,退回中國。

    對手十年前的韜光養晦,十年後就找回來了。甲午戰爭令袁世凱「近代中國勝日第一人」光環迅速消褪,聲望一度一落萬丈。

    作者:(程萬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清朝皇帝評價 在 我是吳小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0 00:03:47
    有 55 人按讚

    《末代皇帝》
    --被歷史禁錮,被時代拋棄的人生

    上週在Netflix看完《末代皇帝》,坂本龍一打造的電影配樂,哀戚,悲壯,一直在我心中迴盪不去。過去從歷史課本所認識的溥儀,是失敗、腐壞的代名詞:他是清朝最後一個君王,是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偽皇帝,而電影《末代皇帝》,改編自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提供了另一種思考從溥儀內心出發的角度。

    他3歲就被慈禧太后下令抱入宮中養育,與母親分離,入宮的隔天即位,再隔天慈禧崩逝。不經世事、不懂權勢的年幼,他已集權力與一身,他的天命,也是他悲慘的宿命。3年後滿清皇朝被民國政府推翻,他黯然下台,雖依《清室優待條件》得以在紫禁城繼續居住並在城內保留大清國號,但是這個偌大的皇宮,更像是一座禁錮他人生的城,將他與外界隔絕。

    他被這個家禁錮,又被這個家拋棄。一直想出城的溥儀,1924年因北京政變,被迫離開紫禁城,1932年滿洲國在日本扶植下成立,他在長春就職,是他繼短暫的張勳復辟後,第三次稱帝。一生中的三次登基,他都像個傀儡被推上龍位,究竟他是真心想當皇帝還是身不由己?我相信瞭解世界後的他,還是有想為他的朝代、國家、百姓做些什麼的吧?只是始終事與願違。

    溥儀在東西交流、新舊交接的時代中不斷面對衝擊:他接受英國老師莊士敦的教學,接觸西方思想,開拓視野、打破舊規;他破天荒戴上近視眼鏡,剪長辮、穿西裝,而他與婉容(皇后)的婚配,雖是被指定,但據悉婉容喜歡吃西餐、看美國電影、略通英文,早期兩人常以英文便箋傳遞感情,是舊時代中新潮的談情方式,可惜她最後沉淪於鴉片。

    至於文繡(淑妃),據說是溥儀16歲時無心選妃,隨手在冊子上畫了個圈,圈中的就是相貌不佳、氣質差、家境窮困的文繡,與外型家世高富美的婉容是天壤之別,最後婉容成了皇后,文繡受封淑妃。電影中明顯可見溥儀對婉容的喜愛與對文繡的冷落,最後文繡不堪冷落與不自由提出離婚,對溥儀和當時的體制,都造成很大震撼與衝擊。

    古代君王三妻四妾,後宮佳麗三千,溥儀這一生僅一后三妃,第五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是平民時期結褵的配偶李淑賢。他不僅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最可憐的皇帝吧!因戰亂顛沛流離,第三次在滿洲國稱帝,更因和日本親近,在日軍戰敗後成為戰犯,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被送往撫順接受十年的勞改與思想教育。

    影片末了,溥儀回到自己的家,竟是以遊客身份買票參觀紫禁城,對比熙來攘往的觀光客,他的內心何等荒涼?

    《末代皇帝》在1987年推出,在當年奧斯卡贏得9項大獎殊榮,至今仍是影史經典,30多年後以修復版在台上映,視聽、故事、美術、演員表現,依然毫不過時令人看完再三回味。飾演皇后與淑妃的陳沖、鄔君梅,憑藉獨特的東方美站上國際舞台,兩人前年客串《如懿傳》,飾演死對頭烏拉那拉氏跟鈕祜祿氏,隔空交手,精彩絕倫。

    男主角尊龍更不用說,年輕時擁有盛世美顏,自帶神秘優雅的貴族氣質,將《末代皇帝》演成人生代表作。但其實他從小是孤兒,據說是放在一個籃子裡,被一位殘障的上海女子收養,十歲左右開始學習京劇、武術、舞蹈,青少年時期常跟著戲班子到外地巡迴表演,十八歲得到美國家庭援助,赴洛杉磯上夜校學英文,為籌學費白天打工洗盤子、當廚師,最終考近美國戲劇藝術學院。起落的身世與經歷,完全不下於溥儀。

    男扮女裝的《蝴蝶君》評價兩極,與李玟合作的《自娛自樂》毀大於譽,之後他還零星拍了幾部電影和電視劇,漸漸脫離影視拍攝。昨天我查了維基百科,才發現哇~他已經68歲了!

    這幾年看了不少宮廷劇,重點不外乎后妃之間的勾心鬥角、女主角從入宮的低階女子一路『力爭上游』的故事,我在《末代皇帝》問世後的33年,終於欣賞到這部史詩級佳作,如果當年你因年紀小錯過,不要再和他擦身。

    #末代皇帝 #尊龍 #陳沖 #鄔君梅 #溥儀眼鏡 #坂本龙一 #奧斯卡 #修復 #盛世美颜 #如懿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