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清朝末年年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清朝末年年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清朝末年年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清朝末年年號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現存世界最早雕版書《金剛經》 | 知史情報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 二親敬造普施」 這行字印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軸的卷尾。咸通九年,是唐懿宗的年號,日期是公元868年5月11日,剛好是1,152年前的今天。 這卷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水墨紙本,用六...

清朝末年年號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7 00:53:37

現存世界最早雕版書《金剛經》 | 知史情報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 二親敬造普施」 這行字印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軸的卷尾。咸通九年,是唐懿宗的年號,日期是公元868年5月11日,剛好是1,152年前的今天。 這卷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水墨紙本,用六張...

  • 清朝末年年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07:30:00
    有 1,009 人按讚

    現存世界最早雕版書《金剛經》 | 知史情報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 二親敬造普施」

    這行字印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軸的卷尾。咸通九年,是唐懿宗的年號,日期是公元868年5月11日,剛好是1,152年前的今天。

    這卷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水墨紙本,用六張紙接合而成,寬27.6 釐米,總長499.5 釐米。雖然經歷千年,紙張和墨色仍然保存良好,它對了解唐末科技發展、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線索,而它輾轉由中國被運送到英國又有一段傳奇的故事。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一、敦煌發現千年藏經洞
    清朝末年,有一名住在敦煌莫高窟叫王圓籙(1849-1931年)的道士,為了保存和清掃洞窟,四處籌錢,1900年6月22日,他和助手在現在編號第16號洞窟內發現密封的「藏經洞」(現在編號第17窟,是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裡面藏了很多儒釋道經典、文書、紙畫、絹畫等。

    後來經學者整理後,發現藏經洞內藏有五萬件文物,時間涵蓋十六國至北宋,即4世紀到11世紀,換言之,大概在絲綢之路不再暢通後,藏經洞被人密封起來,經歷了1000年再次重見天日。,

    王道士向地方官員報備後,官員只叫他將藏經洞暫時封起來,沒有處理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王道士起初不懂這批文物的價值,便將一些經卷賣給附近居民作為符咒,燒成灰服用治病,隨後引起西方探險家的注意。1907年5月,英國籍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Aurel Stein)向王道士購買了部分文物,共29箱,包括上文提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軸。這些文物現藏大英博物館。

    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Eugene Pelliot)向王道士購買文物,大部分運往法國,小部分則帶到北京向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請教,震驚中國學界,所以1910年清政府才趕緊將文物從敦煌運到北京。但王道士私自藏了部分,又把它們出售給日本大谷探險隊成員(1912年)和俄國考古學會會長(1914年)。

    二、四川自唐末是全國造紙印刷中心
    那麼,唐朝末年印刷的佛經為何出現在莫高窟?顯然這卷《金剛經》不是在莫高窟當地印刷的。首先,這卷《金剛經》是唐末一位叫王玠的佛教徒孝子,為父母布施積福,命人印刷的。從書的質量判斷,當時的造紙、雕版和印刷技術已經非常高超,也就是說,這些科技發展是在中唐時期逐漸發展出來的。

    那麼究竟書在哪裡印刷的呢?王玠印刷《金剛經》之後15年,在唐中和三年(883年),有文獻記錄一位叫柳玭(?-895年)的唐朝官員,他剛巧也是一名藏書家,因為黃巢之亂,於881年隨唐僖宗逃亡至四川成都,在那裡的書肆發現有雕版印刷的書。《宋·國史志》也稱:「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術數、字書、小學。」

    可以推斷,四川成都在唐末起是全國造紙印刷中心,也造就了當地蓬勃的印刷業和出版業。雕版印刷的出現,意味著可以以較低成本,大量複印教材和佛經,對普及教育和傳播佛教有所貢獻。後來,北宋發行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俚語,意思是「雙面印刷」),也是在四川印製的。

    所以,現在可以推斷,王玠應該是在四川印刷《金剛經》的。後來因為某些原因,《金剛經》經過蜀道和河西走廊,最後被帶到敦煌,藏於「藏經洞」千年。

  • 清朝末年年號 在 杰希嘉巴黎通訊Paris is Paris is Pari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8-28 18:55:15
    有 29 人按讚


    【淺談宋代北方民窯之耀州窯,以及一個質疑⋯】
    連續幾篇關於中國瓷器的貼文都是最近這些天在「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觀賞文物的隨筆,看到什麼就寫什麼,什麼有趣就拍什麼,不刻意,但各篇也隱然各成其脈絡。
    今天來談談宋代北方民窯系統的耀州窯。耀州窯址位於陜西銅川,該處屬耀州,故名之。耀州窯始於唐代,經五代,至北宋而大盛並建立其風格,之後一路持續燒製到元代。廣泛來說,中國瓷器向來是北方尚白瓷而南方重青瓷,但是耀州窯卻是北方民窯當中青瓷的代表,既然是民窯,燒製的品項就以日常生活所用的杯碗盤碟瓶罐為大宗,不過,由於技術精湛,耀州窯也曾於北宋末年的神宗至徽宗的三十年多間為朝廷燒製過貢瓷。惟耀州窯的貢瓷是只見記載不見實物,至今未在宮廷中發現耀州貢瓷,再加上耀州窯址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被發現,因此過去較不受注目。耀州窯的特色首在於釉色,既不同於官窯中的天青色,也不同於南方龍泉窯的碧青色,更不同於景德鎮窯的青白色,而是一種沈厚濃郁的橄㰖青(見圖1、2、3)。南宋詩人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曾這樣描述耀州窯的釉色:「耀州出青器,謂之越器,似以其類餘姚縣秘色也。」這段文字之後對耀州瓷器評價不高,略過不述,在此單論其對耀州窯顏色的比擬。所謂「越器」指的是唐朝、五代時期在浙江紹興越州窯廠燒製的青瓷,唐代茶聖陸羽在其著作《茶經》裡甚至提到「其碗,越州為上。其瓷類玉、類冰。」越州青瓷的最上品在晚唐和五代做為貢瓷,釉色屬秘方,且民間不許用,故曰「秘色」;之前對於「秘色瓷」也是只見記載而實物不可得,各家揣測,眾說紛紜,一直到1987年陝西扶搖法門寺地宮被發現並層層打開後,出土2499件自874年至1987年始終密藏於此的文物,其中有13件秘色瓷,這才揭曉千年之謎,而秘色瓷果然類似耀州窯的橄欖綠,只是更加青翠。
    耀州窯胎薄質堅,既有官窯產品的精緻之美更兼具民窯產品的日常耐用。耀州窯叧一重要特色是其滿佈的清晰紋飾,尤其是刻花的技巧,剛勁有力,先刻再削,創造出流暢的立體感,工匠進行這種先刻再削的雕功時是「刀刀見泥」,可見其犀利深刻飛揚的北方大器性格。
    ———————————————————
    接下來要談談自己的一個質疑。常去吉美博物館,但就屬這陣子看得最細也最廣,很遺憾的發現有一些文物標示說明上的錯誤,最常見的就是朝代與年號不符,往往明朝卻配上清代皇帝的年號、清朝卻配上明代皇帝的年號;想像一下「清朝萬曆年間」能是個什麼東西嗎?
    好吧,以上這類就算是文書處理的誤植吧,但發生在如此重要的亞洲文物國際知名博物館也是教人無語。
    此外,在「北方青瓷」展示櫃中與幾件耀州窯青瓷擺放在一起的一件「雙鳳首注執壺」(圖4)標示著「北宋耀州窯」,其下洋洋灑灑描述此壺的外形特色並認為此應是朝廷貢瓷。可是自己直覺的不對勁!首先,釉色並不像耀州窯,不過,並非耀州窯全部都必須是橄欖青。接下來,疑惑主要出自於外形:流嘴是兩隻鳳,一有冠、一無冠(也就是一隻成鳳與一隻幼鳳並列);手持(就是把手)的部分仿效皮革裝飾、上方與瓶頸接觸部分呈垂直;壺腹的牡丹紋飾不像北宋風格,雕功也不同,是刻出花紋後再將留白部分刮除,讓圖案凸立出來,這不像是北宋工法;壺足高厚且如裙擺由上往下散開也不像是北宋壺足的收斂風格。綜合以上,自己懷疑這件青瓷可能是遼代(契丹)官窯的作品,因為整件器形很像是仿遼代金銀器當中的酒器而來,並附有遊牧民族常見的皮革裝飾,再加上遼代貴族的女性地位與權力極高,鳳是遼代皇后的代表,而一長一幼的雙鳳,很可能代表了太后與皇后,且遼后向來喜好牡丹。因此,個人質疑此青瓷執壺非常可能是遼聖宗時期的官窯。(遼聖宗當年與宋真宗簽下《澶淵之盟》,當時太后為蕭太后蕭綽、皇后為蕭菩薩哥,即蕭太后之姪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