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清大新生人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清大新生人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清大新生人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清大新生人數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0萬的網紅中時新聞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清大、交大、成大、政大、台師大等公立頂尖大學也出現一些系所招生掛蛋的情形!!(#V小編) 快Line一下!加【中時電子報】好友 最熱話題報你知 👉http://bit.ly/2XikN3t 追蹤【中時電子報IG】!掌握藝人們最新動態 👉http://bit.ly/2JoRlUD #台灣 #教育...

  • 清大新生人數 在 中時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27 18:00:19
    有 125 人按讚

    清大、交大、成大、政大、台師大等公立頂尖大學也出現一些系所招生掛蛋的情形!!(#V小編)

    快Line一下!加【中時電子報】好友 最熱話題報你知
    👉http://bit.ly/2XikN3t
    追蹤【中時電子報IG】!掌握藝人們最新動態
    👉http://bit.ly/2JoRlUD

    #台灣 #教育 #大學

  • 清大新生人數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26 14:20:23
    有 16 人按讚


    大學入學考招的問題
    需要各界與民代關心

    〖指考分發至上論只是聯考復辟?〗

    [摘]

    >>>教育部對於各校系考試分發入學比例並未設定上限,僅規定繁星不得超過當年度新生招生名額的15%、個人申請入學則以45%為限(有需求者得已專案向教育申請核定,每次以擴大10%為限)、特殊選才則是逐年微調,換句話說,若各校系有規劃將考試分發招生比例拉高到50%,教育部也會尊重並予以核定。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這次的爭議,教育部特別在報告中特別提到台灣大學的數據,指出考試分發入學生因志趣不符、適應不良,休退學率明顯高於其他入學管道,較其他管道多了2倍。

    劉孟奇表示,台大於2018年向教育部申請將個人申請名額從45%提高為55%,其中的一項原因就是,所有的入學管道中,以繁星推薦學生休退學率5.54%最低,其次為個人申請(6.79%),考試分發則高達14.01,顯示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較考試分發能符合學生志向。<<<

    〈連台大都增加個人申請名額!爭取指考分發比例到50%的真相〉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5719

    〖吳瑞北觀點〗

    第一、【尊重指考,捍衛多元】招聯會報部核定申請入學比率不超過45%和繁星不超過15%,故指考名額應不少於40%,教育界要首重誠信。102/10教育部公布「要擴大個人申請入學名額比率,要有特殊需求,要提申請計畫,要報育部專案審查通過。」所以是誰在審的,是教育部,不要再推給大學招聯會。是哪個人在審,可以告訴我們嗎?申請計畫可以上網,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麼特殊需求好嗎?

    我們今天主張組成教改檢討委員會,首先就要邀家長代表及高中端來審這個擴大申請名額計畫。 這個委員會要做的第一件事,其實很簡單的就是,只要是招聯會召集學校提出的擴大申請名額計畫,一律不准。

    第二、【階段錄取,統一分發】申請入學錄取資格帶到指考,指考後再依志願分發,終結賭局亂象。憲法第十八條規定人民有應考試的權利,是誰可以規定學生要放棄申請錄取資格才能參加指考?這有沒有違憲?一次分發,尊重學生選擇權,各校自然就無法為了搶學生一直增加申請入學,多元人學才會真的是適性揚才,高三下才會完整學習,也才能促進社會階級流動。

    https://www.facebook.com/187551738473516/posts/451257962102891/

    [教改之亂 開講提改革]

    今天全程參與國教盟舉辦的「䕶囝仔 救台灣 終結教改之亂」遊行,應主辦單位邀請上台短講,以下是大致內容。

    ---------------
    各位關心台灣教育的老師家長同學們,大家辛苦了。

    51,517跟90,893代表什麼?

    是今年大學申請入學分發及報名人數,換言之近4萬名考生一間學校都沒有。近45%的學生申請入學沒上,但指考名額只剩23%,多元入學變成這樣,教育部長你能不關心?

    這次大學考招三大亂象:考招變成賭局,許多學生高分低就;改為五選四,其實是0到4科,不少只選1,2科,形成爆篩,滿分落榜一堆;口口聲聲多元入學,結果許多名校只留二成名額給指考。

    這些大家可能會怪教育部,其實更該怪的是招聯會。

    三年前我參加了教育部組成的考招工作小組,23次會議,105年底完成規劃,四次公聽會家長已充分表達,84%贊成考完後招,76%贊成一次分發。

    上述的問題我們都有考慮到,結果我們規畫好好的,是誰把它沒收,偏偏不用?考招三原則,是誰故意違背民意,違反程序正義把它改掉的?台大正式行文抗議,是誰用書面取代開會當決議?首次激起250位高中校長集體起來抗議,是誰還硬幹?是誰師心自用,為了自己學校搶學生,甚至他自已的系只留7.5%指考名額,這種人可信嗎,你說該不該下台?

    今年四萬人一間學校都沒有,其中還有許多滿級分,怎麼辦?

    國立大學像清大交大都只留20%給指考,二類組理工更慘,清大電機、材料、動機剩不到10%,交大電機更只剩4%,他們在幹嘛?教育部都睡著了嗎?

    我們上次發聲,5/15潘部長說這是希望讓學生有機會從性向和專長對接未來升學路徑,他知道現在的教學現場嗎?這是把家長都當白痴嗎?8成拿去申請跟繁星,家長抗議,說我們反對多元,說我們要回復聯考,你說該不該道歉?

    教育部說去年指考分發實質有37%,那是不是要說話算話,我們是不是該要求增額錄取,國立大學申請入學回流指考名額後,沒37%的都要給37%,你說應不應該?

    未來要如何改?我只提出兩點:

    第一、【尊重指考,捍衛多元】招聯會報部核定申請入學比率不超過45%和繁星不超過15%,故指考名額應不少於40%。

    教育界要首重誠信。102/10教育部公布「要擴大個人申請入學名額比率,要有特殊需求,要提申請計畫,要報育部專案審查通過。」所以是誰在審的,是教育部,不要再推給大學招聯會。是哪個人在審,可以告訴我們嗎?申請計畫可以上網,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麼特殊需求好嗎?

    我們今天主張組成教改檢討委員會,首先就要邀家長代表及高中端來審這個擴大申請名額計畫。 這個委員會對於招聯會召集人所屬學校提出的擴大申請名額計畫,尤其要特别嚴格審查,原则上就是不准,以免有樣學樣,結果愈來愈浮濫。

    第二、【階段錄取,統一分發】申請入學錄取資格帶到指考,指考後再依志願分發,終結賭局亂象。

    憲法第十八條規定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的權利,讀大學是服公職的關键,是誰可以規定學生要放棄申請錄取資格才能參加指考?這有沒有違背此一精神?

    一次分發,尊重學生選擇權,各校自然就無法為了搶學生一直增加申請入學,多元入學才會真的是適性揚才,高三下才會完整學習,也才能促進社會階級流動。

    如果教育部可以這樣改,我回去就到台大校務會議提案把台大的指考名額比率提高到五成,大家說好不好?

    要告訴總統候選人知道,不回應我們就不選他;要告訴立委知道,不關心我們就票投別人;要告訴教育部知道,沒能力,至少也要有風骨。

    家長加油,學生加油,大家加油。

  • 清大新生人數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1-07 09:58:25
    有 35 人按讚


    施振榮》合併出夢幻大學
    中國時報 2017年11月07日 作者:施振榮
    台灣在少子化的趨勢之下,新生入學人數逐年減少,大學面臨設立太多的現實情況,部分學校及科系也出現招生不足的窘境。但未來台灣要面對的是全球化的競爭,大學兼負培育人才的重責大任,因此台灣高等教育亟需進行方向調整及資源重置,才能因應大環境的變化。
    最近調查,台灣的大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排名往下掉,因此,台灣的大學非要有新的突破性想法及做法,否則對台灣的未來長遠發展不利。
    教育也是產業之一,面對變革轉型,產業不外乎有下列幾個做法:一、對於無效占用社會資源的學校,要找到資源重置的退場機制。二、透過轉型找到新利基點。三、以合併產生新競爭力。
    面對未來,大學如果要透過合併來尋求突破,關鍵就在強化跨領域整合的能力,如此才能創造新的價值,這也已是國際上的發展趨勢,透過跨域整合的新機制來為學校創造更大的新價值。
    除了追求跨域整合外,另一個關鍵就在透過互補來創造價值。例如理工+人文+醫學+管理等不同學院,目前台大與成大這四大領域都較齊備,但交大與清大則相對不夠完整,面對未來要在國際上進行跨域整合的競爭,有待進一步透過可互補的學校進行合併或組成「虛擬夢幻國際隊」,才能較具競爭力。
    此外,學校也應找到具前瞻性的整合計畫,找到有未來性的項目,並以在國際上追求領先為目標,藉此一方面可以在校內建立起新機制,進行跨領域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能以前瞻性的計畫來有效提升學校的國際競爭力。
    過去台灣的大學尋求退場或合併時,經常因來自各方的不同意見最終宣告破局,我認為尋求退場或合併的機制,最關鍵就是要能「利益平衡」。而平衡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動態的平衡。
    而且要追求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平衡,要從「六面向的價值」來思考解決。因為如果只用顯性價值,追求平衡往往幾乎不可得,我的經驗是只能用「創造間接、無形、未來的隱性價值」,才能有更多的總價值做為利益分配的籌碼,讓大家為了未來的希望而願意彼此都犧牲一點,如此才較容易達到平衡。
    尤其是學校的經營除了政府投入預算的相關資源之外,也要藉由產業界的產學合作及校友的回饋參與,加上學校師生攜手合作,大家都是利害相關人。重要的是,合併不是消滅,對參與合併的學校師生及校友來說,都是一種新生,大家都是新學校的校友,透過合併才能在未來創造更大的價值,也以未來可創造的利益做為誘因來說服利益相關者,帶動大學的轉變,這也是台灣高等教育4.0應走的方向。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1106005527-26210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