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深度訪談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深度訪談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深度訪談定義產品中有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預購開始❣️ https://tinyurl.com/yxwcfa5a 本次特別喬好黃道吉日重點如下: 📌 #9月7日開始預購_9月13日正式出版 📌 #博客來獨家親筆簽名限量版👉🏻👉🏻👉🏻https://tinyurl.co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
深度訪談定義 在 胡金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6 07:14:12
WFH today Part 18 瑪麗‧阿拉納出生於秘魯利馬,童年時期經歷了兩國生活的轉換和適應,多年來思考自己的拉美文化身分,既有豐富的切身經驗,又能具備他者視角;既有批判,又有反思,以記者身分深度追蹤三位當代拉美人,短則五年,長則二十五年,用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和扎實的紀實寫作方式,將這三位...
深度訪談定義 在 放映雞x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0:09:32
Inception《全面啟動》2010 📍98/100(敝帳號的影史最高分) 有時候我很希望自己尚未看過某些片子,只為了再次享受初觀賞時的震撼與感動,那份許願清單的榜首就是《全面啟動》。除了內容具高度原創性、編排近乎完美,聲畫結合地壯觀又精緻令人大開眼界,其實驚人的題材廣度和情感深度才是讓它不朽...
深度訪談定義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23 19:04:45
MY NEW BOOK is finally here! GO BUY! Link in profile 👉 《Liz 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今天(4/3)正式上市! 看著新書咻咻咻印出來,好療癒好開心啊~拜託大家讓它不斷地咻咻咻好嗎? ⭐在追求星星前,請將這些關...
-
深度訪談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04 16:58:02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深度訪談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預購開始❣️ https://tinyurl.com/yxwcfa5a
本次特別喬好黃道吉日重點如下:
📌 #9月7日開始預購_9月13日正式出版
📌 #博客來獨家親筆簽名限量版👉🏻👉🏻👉🏻https://tinyurl.com/296328zk
(無簽名版這邊請:https://tinyurl.com/9sbuawew)
📌 #9月7日博客來超級會員日優惠攻略懶人包:https://tinyurl.com/9x5zwzfh
📌 #大雁出版基地週年慶至9月8日,滿額優惠券這裡領:https://tinyurl.com/99rt47hd
本書重點一分鐘瀏覽:
📌 18組重量級指標甜點職人,共同攜手歷經一趟自我追尋之路(https://tinyurl.com/48rvpnfh)
受訪名單皆是建構出今日台灣法式甜點市場風貌的重要人物,Ying在深度訪談之餘,也將法式甜點在台灣的發展歷程重新彙整,全書以五個主題切入,探討「台灣風格」成形之可能。
📌 發現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以及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
書中深入了解台灣市場,以及代表性職人的養成及相關作品、面對的挑戰、想傳達的概念,並思考身為「台灣甜點師」的意義。
📌 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回答「我是誰」,定義其中的台灣身分識別
「誰是台灣甜點師?」、「為什麼要做法式甜點?」、「他們做的甜點真的是『法式』嗎?」……從這眾多的問題當中,Ying與甜點師們一起探向了終極的質問 ——「我是誰?」訪者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告訴Ying,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而我們應該要為能夠說出「我們」感到驕傲。
📌 名人好評推薦:(以推薦人姓名筆劃排序)
📍 專文推薦:
李承宇(《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前總編輯、飲食書寫者):「Ying透過這本書,觀照了自己的人生課題,也回應了我對飲食思之再思的困惑。」
葉怡蘭 Yilan(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Ying以她的精采之筆,熱情感性、同時縝密理性地,精準完整記錄、詮釋、論述了台灣法式甜點世界的追尋與實踐軌跡,別具意義。」
韓良憶(飲食旅遊作家):「在思索、探究『台灣味』的論述已成顯學的當下,我樂見《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出版,讓『台灣味是什麼』這個尚未完成的拼圖,少了一片空白。」
📍 激賞推薦:
Jean-François CASABONNE-MASONNAVE公孫孟(Bureau Français de Taipei -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一本細膩描繪出甜點職人故事的作品,其訪談紀錄呈現了台灣專攻法式甜點師傅們的精神——這群在台的法式甜點職人不僅以精湛的技藝向長達七千多年歷史的甜點工藝致敬,還以獨有的創意豐富了這門藝術,成為台灣帶給甜點歷史上的一大貢獻。」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Liz 高琹雯(美食作家、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追尋自身根源的熱情之作!」
比家的日式餐桌(西式的也有啦) 比才(《家.酒場》、《小聚會》作者)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毛奇(飲食作家)
洪愛珠(作家,《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作者):「法式甜點在本土立定腳跟,向遠眺望的時代紀錄。」
蔡珠兒(作家)
無論你是甜點愛好者、甜點或餐飲業界從業人員,還是關心台灣味議題的讀者,或者希望未來能成為甜點、餐飲業界的一份子,我都能夠很有自信地說,你將能在這本書裡獲得充足的養分與力量思索、咀嚼,我們一起努力前進!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大雁出版基地 日出出版 Sunrise Press 博客來
珠寶盒法式點心坊 boîte de bijou 、 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焙甜點坊 、 187巷的法式甜點咖啡 、 187巷的法式 烘焙/料理/烹飪教室 、 Season 敦南旗鑑店 、 SEASON Cuisine Pâtissiartism 、 Salon de Marie Antoinette 瑪麗安東妮手工法國點心工作坊 、 全統西點麵包 Chuan Tung 、 TERRA 土然巧克力專門店 、 在欉紅 red on tree 、 菓實日 、 Quelques Pâtisseries 某某。甜點 、 HUGH dessert dining 、 One Tree Hill Taipei 、 好食光 Keya Jam 、 Yu Chocolatier 畬室 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 、 JADE LI Chocolatier 、 喜樂可可咖啡園 、 香草騎士 Vanilla Knight 、 香草農夫 Taiwan Vanilla Farm 、 COFE
深度訪談定義 在 Taster 美食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 #新聞快訊 /
|Podcast|
● 這集 #美食關鍵詞 雖然是主廚的誕生單元,但受訪者 #貓下去 創辦人陳陸寬,大概不認同自己被稱為主廚。2009年他開了一間與眾不同的小館,經過十二年,貓下去已經成為具有文化力與影響力的餐飲品牌。本集節目將話說從頭,深度訪談陳陸寬與貓下去的來龍去脈。
👉 https://taster.life/podcast-20210729/
|新上市|
● 源自台灣的甜點品牌 #微熱山丘,以「最溫暖的台灣月餅」為概念,推出中秋節限定 #鳳梨奶黃月餅禮盒,將台灣土產鳳梨融合奶黃放進月餅中,把島嶼上的自然風土、溫暖的人情滋味作為調味,一個充滿台灣味的台灣月餅,呈獻來自陽光田野的溫暖祝福。7月27日早鳥預購開始,8月23日台灣官網、實體通路與海外通路正式上市。
👉 https://taster.life/announcement/20210728-2/
● 米其林星級主廚林明健揉合中秋節必饗的蛋黃酥與月餅雙重元素推出中秋限定酥塔 #銀河月兔 禮盒,內含鹹蛋黃豆沙、芋泥鹹蛋黃、芋泥豆沙三種口味酥塔各二顆,8月16日前預訂可享早鳥88折。另推出五吋鹹蛋黃芋泥豆沙塔「芋見皓月」禮盒、結合檸檬奶油及藍莓兩款磅蛋糕的「甜蜜雙饗」禮盒,提供佳節伴手禮多元選擇。
👉 https://taster.life/announcement/20210730-3/
|外帶外送|
● 超 hot 直火料理餐廳 #FirePlay 與日式昭和風格酒吧 #HiBoRu #嗨啵嚕 攜手推出《FirePlay X HiBoRu 火力全開快閃雙人套餐》,100份 Only 的兩週快閃限定將於7月30日至8月1日、8月6日至8日期間舉辦,能否順利搶到,全憑你的實力。
👉 https://taster.life/announcement/20210730-4/
● 主廚劉耀星(Chef Sing)將料理創作理念延續於冷凍調理包的構思,以 #50_50_Cuisine_Française 招牌菜龍蝦湯、羊肚菌麵卷、油封鴨腿,結合新巧思推出3款「宅家星享受套餐」,從麵包、前菜、湯品、主餐到甜點,精心處理並搭配低溫運送。更多菜色請參考宅家「星」享受(連結)或 50/50 Cuisine Française 粉絲專頁。
👉 https://taster.life/announcement/20210726-5/
● 最後一波餐廳名單 #LINE_TAXI 邀請到米其林一星西班牙料理 #Molino_de_Urdániz 渥達尼斯磨坊、日式燒烤名店 #鳥哲燒物 專門店、前文華東方酒店西點行政總廚任樂軒創立的 #Hin_Patisserie、 #吉品初筵 新粵式料理、肉品專家台畜旗下肉 #RÒU_by_T_HAM 獨家推出外送餐點之外,首推超值餐盒的精品和牛 #樂軒和牛專門店、台灣首度引進三星名廚的西華飯店經典 #TOSCANA 義大利餐廳都再次呈現全新餐點。
👉 https://taster.life/announcement/20210727-3/
|飲食活動|
● 在父親節的非凡時刻,邀請到被紐約時報譽為 #真正定義摩登料理的主廚 James Sharman 合作,由其領軍的 #The_Tavernist 獨家客製專屬的大摩星級饗食,跨越距離鴻溝,在家也能如同親臨現場感受 The Tavernist 創意摩登料理美味與大摩珍稀閃耀星宴尊榮享受,創造無與倫比的珍稀之夜。
👉 https://taster.life/announcement/20210729-2/
深度訪談定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傍晚穿過廣場 ◎歐陽江河
我不知道一個過去年代的廣場
從何而始,從何而終
有的人用一小時穿過廣場
有的人用一生——
早晨是孩子,傍晚已是垂暮之人
我不知道還要在夕光中走出多遠
才能停住腳步?
還要在夕光中眺望多久才能
閉上眼睛?
當高速行駛的汽車打開刺目的車燈
那些曾在一個明媚早晨穿過廣場的人
我從汽車的後視鏡看見過他們一閃即逝
的面孔
傍晚他們乘車離去
一個無人離去的地方不是廣場
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也不是
離去的重新歸來
倒下的卻永遠倒下了
一種叫做石頭的東西
迅速地堆積、屹立
不像骨頭的生長需要一百年的時間
也不像骨頭那麼軟弱
每個廣場都有一個用石頭壘起來的
腦袋,使兩手空空的人們感到生存的
份量。以巨大的石頭腦袋去思考和仰望
對任何人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石頭的重量
減輕了人們肩上的責任、愛情和犧牲
或許人們會在一個明媚的早晨穿過廣場
張開手臂在四面來風中柔情地擁抱
但當黑夜降臨
雙手就變得沉重
唯一的發光體是腦袋裡的石頭
唯一刺向石頭的利劍悄然墜地
黑暗和寒冷在上升
廣場周圍的高層建築穿上了瓷和玻璃的時裝
一切變得矮小了。石頭的世界
在玻璃反射出來的世界中輕輕浮起
像是塗在孩子們作業本上的
一個隨時會被撕下來揉成一團的陰沉念頭
汽車疾駛而過,把流水的速度
傾瀉到有著鋼鐵筋骨的龐大混凝土製度中
賦予寂靜以喇叭的形狀
一個過去年代的廣場從汽車的後視鏡消失了
永遠消失了——
一個青春期的、初戀的、佈滿粉刺的廣場
一個從未在帳單和死亡通知書上出現的廣場
一個露出胸膛、挽起衣袖、紮緊腰帶
一個雙手使勁搓洗的帶補丁的廣場
一個通過年輕的血液流到身體之外
用舌頭去舔、用前額去下磕、用旗幟去覆蓋
的廣場
空想的、消失的、不復存在的廣場
像下了一夜的大雪在早晨停住
一種純潔而神秘的融化
在良心和眼睛裡交替閃耀
一部分成為叫做淚水的東西
另一部分在叫做石頭的東西里變得堅硬起來
石頭的世界崩潰了
一個軟組織的世界爬到高處
整個過程就像泉水從吸管離開礦物
進入密封的、蒸餾過的、有著精美包裝的空間
我乘坐高速電梯在雨天的傘柄裡上升
回到地面時,我看到雨傘一樣張開的
一座圓形餐廳在城市上空旋轉
像一頂從魔法變出來的帽子
它的尺寸並不適合
用石頭壘起來的巨人的腦袋
那些曾托起廣場的手臂放了下來
如今巨人僅靠一柄短劍來支撐
它會不會刺破什麼呢?比如,一場曾經有過的
從紙上掀起、在牆上張帖的脆弱革命?
從來沒有一種力量
能把兩個不同的世界長久地粘在一起
一個反复張帖的腦袋最終將被撕去
反复粉刷的牆壁
被露出大腿的混血女郎佔據了一半
另一半是頭髮再生、假肢安裝之類的誘人廣告
一輛嬰兒車靜靜地停在傍晚的廣場上
靜靜地,和這個快要發瘋的世界沒有關係
我猜嬰兒和落日之間的距離有一百年之遙
這是近乎無限的尺度,足以測量
穿過廣場所要經歷的一個幽閉時代有多麼漫長
對幽閉的普遍恐懼,使人們從各自的棲居
雲集廣場,把一生中的孤獨時刻變成熱烈的節日
但在棲居深處,在愛與死的默默的注目禮中
一個空無人蹟的影子廣場被珍藏著
象緊閉的懺悔室只屬於內心的秘密
是否穿越廣場之前必須穿越內心的黑暗
現在黑暗中最黑的兩個世界合為一體
堅硬的石頭腦袋被劈開
利劍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如果我能用被劈成兩半的神秘黑夜
去解釋一個雙腳踏在大地上的明媚早晨——
如果我能沿著灑滿晨曦的台階
去登上虛無之巔的巨人的肩膀
不是為了升起,而是為了隕落——
如果黃金鐫刻的銘文不是為了被傳頌
而是為了被抹去、被遺忘、被踐踏——
正如一個被踐踏的廣場遲早要落到踐踏者頭上
那些曾在一個明媚早晨穿過廣場的人
他們的黑色皮鞋也遲早要落到利劍之上
像必將落下的棺蓋落到棺材上那麼沉重
躺在裡面的不是我,也不是
行走在劍刃上的人
我沒想到這麼多人會在一個明媚的早晨
穿過廣場,避開孤獨和永生
他們是幽閉時代的倖存者
我沒想到他們會在傍晚時離去或倒下
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不是廣場
一個無人站立的地方也不是
我曾是站著的嗎?還要站立多久?
畢竟我和那些倒下去的人一樣
從來不是一個永生者
-
◎作者簡介
歐陽江河,1956生於中國四川省,著名朦朧派詩人。現居北京,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駮校作家、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駐校作家。歐陽江河憑藉詩集《大是大非》榮膺名為第14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傑出作家。著有詩集《透過詞語的玻璃》、《誰去誰留》、《鳯凰》及詩論集《站在虛構這邊》等。其詩強調奇崛複雜及語言上的異質混成,以及個人經驗和公共現實的深度聯繫。
-
◎小編一尾賞析
八零年代的文化熱和群起的學生運動在反思文革中興起,改革開放造成香港、臺灣、歐美與世界瞬間匯入這塊赤色的神州大陸,然而一切在六四後成為一個巨大的時間斷裂,在那時寫作是險阻,當代中國書寫的某段不能直言的記憶,則要倚靠詩人的不在場才得以回憶。八九已逾三十年,在其國境之內已成為杯底的餘燼,難以在此浮現於群眾的視野中,現在八九像隻過短的杯匙,外界所見是杯匙上方擾動的水波,見到上方透徹的水層,底部愈加沉澱,總是看不清杯底所聚集的餘燼是否有被擾動的可能性?這個年份,在往後歷史的不斷疊加後構成我們對於當代中國論述的理解,亦開啟了九零後的詩歌論述。
來到本月的最後一首。就如同上一段那曖昧不明的開場白,面對歷史的創傷,詩歌語言的繞道而行,是詩人構築美學的方式,也是如何繞開歷史沈屙的技藝。〈傍晚穿過廣場〉寫於1990年9月18日,最早見於1991年的《現代詩》,正式發表於1993年《花城》,而當時的歐陽江河正旅居美國。
歐陽江河〈傍晚穿過廣場〉成為六四詩歌中廣為流傳的一首,但他的不在場和遲到使其未能收入《六四詩選》中,同時廣場一詞的模糊指涉更使得這首詩在當代的閱讀中可以對「廣場」所指涉的不必是1989年6月4日那時的「天安門廣場」而得以規避審查,可以想到李志的「廣場」對於六四有更強烈的指涉受到阻撓的原因則是歌曲中穿插許多六四詩廣場的播音,歐陽江河的「廣場」則需依賴讀者的閱讀來建立聯繫。
「廣場」作為空間其素有的公共性的自由、共和、人民以此命名,或具有統治權威以偉人或地標為稱,這首詩的廣場自有其空白來由詩意填入,詩第一句開始定義「廣場」:「我不知道一個過去年代的廣場/從何而始,從何而終」,再出現「一個無人離去的地方不是廣場/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也不是」、「每個廣場都有一個用石頭壘起來的/腦袋,使兩手空空的人們感到生存的/份量。以巨大的石頭腦袋去思考和仰望」,及最後「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不是廣場/一個無人站立的地方也不是」,由此從一開始時間進入了「廣場」這個場域,這一場域在要變得具有意義需要有人的流動,不論是政治的抑或是非政治的,孩子與垂暮之人,先肯定了人的來去於時間流動「廣場」才得以存在。
由此進入這首詩的敘事核心,「是誰、如何、在什麼時候「穿越」廣場,成為了引發敘事的主要行動,敘事者在穿越廣場時是在汽車後照鏡中看見廣場過去時代的倒影,這種避免直接涉入歷史的方式是歐陽江河試圖處理歷史的方式,為了避免詩歌處理政治變成激情的口號與吶喊的表演。
「或許人們會在一個明媚的早晨穿過廣場」,「穿越」作為發起的行動,是詩中的「人們」在時代之初期待著風光明媚的未來,那個屬於青年的廣場,詩本身沒有具體的時代線索,但詩中「穿過」廣場的青年跟BBC在1989年學運時採訪騎著腳踏車前往天安門廣場的大學青年在現實中交會,青年說:Going to march!Tiananmen square. Why? I think my duty! (去遊行,天安門廣場。「為甚麼?」因為這是我的職責。)遊行的職責在歷史猛獸的強行進入下,歷史斬斷了明媚早晨的青年的青春期,青春戛然而止:「永遠消失了——/一個青春期的、/初戀的、佈滿粉刺的廣場」。
時代掃過之後的廣場,如婁燁《頤和園》主角在事後境遷後的愛情,主角余紅後來說:「戰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裡你寸步難行。」,詩也對於歷史進行發問:「是否穿越廣場之前必須穿越內心的黑暗」,如何穿越歷史的風暴前,人如何面對內心的空洞與恐懼,面對巨靈的抵抗是不是在歷史上毫無意義?「它會不會刺破什麼呢?比如,一場曾經有過的/從紙上掀起、在牆上張帖的脆弱革命?」
「穿過廣場所要經歷的一個幽閉時代有多麼漫長」,事過境遷的漫長總讓人懷疑在渺小的歷史前,人究竟能做什麼?詩人將這首詩拋向對歷史永恆的命題。最後,連敘述者也在懷疑自己,不過度涉入歷史的正當性何在?「我曾是站著的嗎?還要站立多久?」也許人也只是冷不防地回應時代,在需要發起「行動」時,試圖穿越時代的廣場。
參考資料:
https://www.literaturehk.com/920931040143/tag/歐陽江河;詩;訪談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1990年代 #知識分子寫作 #歐陽江河 #廣場 #天安門事件 #八九六四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