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深度溝通 力 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深度溝通 力 PT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深度溝通 力 PT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wackynoteis (Waki瓦基)看板book標題[心得] 《深度工作力》讀後心得和實際應...

深度溝通 力 PTT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7:00:21

【心靈小品】用禪修方法面對海浪 ✒文:簡演明 🖼圖:東初禪寺 摯愛的媽媽在三月五日離開我們跟隨菩薩去修行,五月七日圓滿在法鼓山生命園區植存。那二、三個月,忙著安撫家人、處理事情,感覺自己似乎都能夠平靜面對,但也許因為忙碌,情緒一直潛藏著。直到回到美國,悲傷才開始席捲而來,悲痛與思念像無底的深淵。一...


《深度工作力》讀後心得和實際應用 + 實作本使用示範
在這個淺薄的時代,深度工作力就是個人成功的關鍵超能力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ep-work/

你發現自己愈來愈難專注於一項工作任務了嗎?你在工作的時候,會隨時檢查 Email、忙
著回覆同事傳來的訊息嗎?還是三不五時就放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滑社群媒體,到處逛新
聞網站打發時間呢?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工作模式已經走向這個趨勢,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
你絕對不能錯過。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深度工作力》的作者是專精於個人生產力、同時任職於喬治城大學資工系副教授的卡爾
.紐波特(Cal Newport),我從他的另外兩本著作獲得許多收穫。首先是透過《深度數
位大掃除》這本書進行了「數位斷捨離」減少不必要的數位工具使用,再透過《沒有
Email的世界》重新檢視自己的 Email 使用方式,把工作內容精簡成「工作流」來大幅降
低 Email 的使用量。

最近,作者最暢銷的這本舊作《深度工作力》重新再版,他也把許多讀者向他提問的「時
間方塊」(time-block)使用方法整理成一個筆記本產品,推出了《深度工作力實作本》
。兩本書搭配起來,可以讓我們學會時間方塊的運用策略,進一步打造自己進行「深度工
作」的習慣。

我回顧自己從台積電離職之後,成為自由創作者的這一個月來,反而被太多的「自由」打
亂了節奏。以前公司因為機密限制,無法使用私人的智慧型手機。現在,午餐的時候我可
以滑社群媒體,到處留言和發限動,一個不留神就超過了原定的午休時間。隨著社群平台
上私訊我的人變多,接洽的新合作案也增加,我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這些事情上面。我
很明顯能感覺到,自己創作的效率變差了。

所以,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方式,想辦法調整成以深度工作為主的模式,為接下來
的撰寫新書、籌備新線上課程的生活打好基礎。我期待這本再版的新書,會是我最好的助
力。這篇文章摘錄一些書中的重點和我自己的心得,最後再分享一些我開始實際使用的範
例。

深度和淺薄的工作怎麼區分?

在職場上,我們都是透過「工作」,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並且替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
。然而,並非每一種工作內容都具有同樣的價值。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仔細檢視自己負
責的工作,進一步區分成兩種類型:「深度工作」和「淺薄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定義是:「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
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
所難以模仿。」例如製作一份企劃案的報告、準備一場演講的素材、撰寫一段新功能的程
式碼。這是一種「非你不可」的工作。

淺薄工作(shallow work)的定義是:「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
分散中執行。這類型的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被模仿。」例如用
Email 來回敲定會議時間、用即時訊息頻繁地回答其他同事的問題、處理突如其來的瑣碎
雜務。這種工作讓我們感覺很忙碌,卻沒有真的實質產出,這是一種「取代性很高」的工
作。

深度工作顯然能創造很高的價值,卻也需要你非常專注去做。如同另一本書《極度專注力
》提過的研究,當某項任務被完全中斷的時候,人得花超過20分鐘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狀
態。當你頻繁地在淺薄工作之間切換,就會破壞深度工作的執行。

深度工作也非常稀有。在這個各種社群平台和新聞媒體都在搶奪注意力的年代,能夠專心
投入一項工作的能力,反而成了非常稀有的技能。所以作者建議我們去分析自己一天的工
作當中,有多少比例是深度工作,又有多少比例是淺薄工作?增加前者,減少後者。

作者也提了一個激進的建議: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工作環境,充滿了淺薄的工作,而且你找
不到任何深度工作的時間。那你要擔心的是長期下來,這可能是一個沒有什麼發展性的工
作,你的成長也很可能因此受到限制。如果你重視未來的成長性,你可以試著跟老闆爭取
深度工作的內容和時間,或者,努力換一份工作。

|淺薄工作是無法避免的,但你必須限制它,不能讓它影響你充分發揮深度工作的能力,
|因為深度工作才是最終決定你創造的價值的關鍵。

深度工作的四個策略

在這本書中,總共有四個深度工作的策略,

1.選擇深度工作的模式

我們該怎麼培養自己的深度工作力?作者認為:「為你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
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關鍵就在於「常規」和「儀式」,
在一週當中設定固定的時段,用來排除分心,專心投入深度工作。就像是賈伯斯每天都穿
同一款黑色衣服,為的是降低「做選擇」所耗費的腦力。如果你一開始就設定好固定的深
度工作時間,就不用再費心思考當天要怎麼分配時間。作者列出四種常規和儀式的規劃方
式:

修道院式:像個僧人一樣,隱身到人跡罕至的地方,讓人非常難以連絡上。有一些學者是
這麼做的,但不一定適合大多數人。

雙模式:設定某一些日子或月份完全進行深度工作,其他時候完全是淺薄工作。這種模式
集中火力專攻某一種工作,適合可以充分規劃自己時間的工作者。

節奏式:設定早上固定時段進行深度工作,下午做一小段淺薄工作,然後再用深度工作替
工作結尾。這個模式比較彈性,適合大部分的職場工作者。

記者式:許多記者會在採訪、撰文之間往返,這種模式講求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快速切換
成深度工作。這個模式仰賴高度的專注力控制,應該只有少數人能駕馭。

2.學會擁抱無聊

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都保持深度工作的狀態,所以第二個策略是學習跟「無聊」共處,但
是又能讓這個時間發揮效益。這個策略的目的是,刻意讓自己感到無聊,做一些輕鬆但是
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充電,然後重新集中注意力。

安排分心的時間:上社群媒體或者是收看新聞,並不是一種罪惡。只要你得刻意地安排「
分心的時段」,讓這段時間能夠在自己的掌控內,可以達到吸收資訊的效果,也不至於佔
據所有心思。

生產性冥想(productive meditation):太多的淺薄工作會佔據腦袋的思考,毫無目的
地逛網站並不會讓腦袋放鬆。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先對自己提一個想要思考的問題,然後去
做一些讓「身體勞累」,但「頭腦放鬆」的活動,讓這個問題在腦袋的背景狀態執行。例
如散步、健身和游泳。

3.慎選數位工具

從作者的不同著作中,我發現他對科技工具和軟體抱持的不是敵意,而是抱著一種「懷疑
的態度」。我們必須時常問自己,這個工具或軟體(特別是社群平台),對我個人的職業
目標有幫助嗎?對我人生的長期目標有幫助嗎?它帶來的好處比較多,還是壞處比較多?
假設我放棄了這些科技,會對自己帶來哪些不便利?

他建議我們進行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仔細去紀錄每一種工具的使用與否,對你的生活和
工作帶來什麼影響(正面、負面都要記錄)。在斷捨離結束之後,你會發現有些工具無法
被捨棄,有些工具則是捨棄了卻一點也不感到可惜。如果你有興趣試試看這個做法,可以
到我的《深度數位大掃除》讀後心得文章下載我製作的「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當你把數位工具做了一次全盤檢視之後,你會多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間,如同作者所說:
「如果你讓心智在醒著的時候都做有意義的事,你一天結束時會感覺更充實,第二天會更
輕鬆,勝過你一連幾個小時讓心智處於半清醒而沒有計畫的網路漫遊。」我們應該體驗生
活和工作的意義,而不只是活著。

4.減少淺薄事務

大部分的職場工作,都會夾雜著一定程度的淺薄工作, 我們不可能完全消滅它們,但是
我們得想方法去減少它。現在不需要急著做的,留到固定的時間再批次一起做。能夠用系
統軟體流程處理的,就讓它變得更自動、更簡單。

確認淺薄事務的比例:對每一天的工作內容做紀錄,區分兩種工作類型占用時間的比例。
目的是為了下一步,增加深度,減少淺薄。

安排工作的每一分鐘:利用「時間方塊」的方法,在每一天(甚至每一週)的開始,就規
劃好當天的時間運用。排出給「自己」的深度工作時間,而不是全部留白讓別人來幫你安
排淺薄工作。

讓自己難以聯絡:不要表現得回信、回訊息很快速的樣子,那不是高產出的表現,而是淺
薄工作的表現。在一天當中設定固定的回覆訊息時段,批次性一次回覆。

深度工作力實作本示範

作者針對深度工作的執行方法,推出了一個新的作品《深度工作力實作本》。這個實作本
的英文書名是「時間方塊計畫本」(Time-Block Planner),顧名思義是一個用來規劃時
間方塊的筆記本。裡面每一天分成左右兩頁,總共 13 週的時間計畫。在每一天的左邊是
「收集欄、指標追蹤、關機儀式」,在右邊是「時間方塊格線」。具體用法如下:

時間方塊格線:,把當天的工作要花的時間,用方塊的方式規劃出來。這種規劃方式擁抱
彈性,如果有急事、插件,你可以馬上更改計畫,劃出新的時間方塊。作者還把電子郵件
和即時通訊等淺薄工作,獨立出來放在一個時間方塊,用那段時間專心處理淺薄工作。

收集欄:在你一天當中,任何臨時加入的工作和想法,都可以直接紀錄在這邊。如果是急
件,就修改時間方塊。如果不是當天的急件,你就先記錄著就好,等之後回顧當天工作時
,再來安排。

指標追蹤:紀錄你要持續追蹤的進展,例如「今天深度工作的時間」,目的是用來觀察長
期下來,你的工作習慣呈現什麼樣的趨勢。是愈來愈有生產力?還是愈來越沒效率?

關機儀式:在一天工作的結束之前,作者都會進行關機儀式,紀錄哪些事情完成了,哪些
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再做。讓腦袋確實關機,享受下班的生活,是科學證實可以提升工作效
率的方法。

每週頁:在每週的一開始,規劃未來的一週內你要執行的重點任務有哪些。在這個時候把
一週的目標設定好,提前想好要分配給深度工作的時間方塊。

我特別錄了一段使用計畫本的 YouTube 示範影片,歡迎參考看看這個好用的時間管理方
式。 https://youtu.be/Q4uZn0Immbo

使用這個實作本可以幫我們練習深度工作的規劃能力,並且持續檢視自己的工作內容,再
做出更好的優化。作者說:「做深度工作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種技能,像任何其他技
能一樣,需要時間來發展和訓練。一旦你習慣了不斷的分心,你就變得不太擅長做深層工
作,也越來越不能過濾掉無關緊要的東西。」真的採取行動去實際練習,絕對是鍛鍊深度
工作力的不二法門。

如果你不安排自己的時間,別人會來替你安排。自己的事不要交給別人來決定。

我的實際應用

綜合前面提到深度工作的的四種策略,我認為要能夠保持高度專注,自己必須隔絕許多分
心的雜訊。因此,我決定改變自己接受社群媒體訊息,以及接受電子信的模式。我做了以
下幾件事:

依照書中的 Email 策略,我在閱讀前哨站的「與我聯絡」頁面打造一個專屬的「郵件過
濾器」表單,目的是先替對方想好聯絡的內容、分類,設定好對方的期望。作者說:「你
寧可對方在寄 Email 前先想清楚、讓他多做一點事,也比起事後你收到信之後,重複往
返釐清資訊來得省時許多。」所以,表單設計的主要用意,就是期許從淺薄的溝通轉換為
深度的溝通。

我關閉了 Facebook 粉專的「傳送私訊」功能,把原本的「傳送私訊」按鈕改成「與我聯
絡」頁面的連結(填寫表單送出後,系統會轉換成 Email 寄給我)。因為最近開始收到
愈來愈多一行文和很精簡的問候,雖然我明白大家的好意,但累積下來會花很多瑣碎的時
間在回應這些訊息。此外,有些粉專業務的內容,透過私訊方式其實不容易管理、搜尋、
歸類,跟我 Gmail 信箱既有的「零收件匣」(Zero Inbox)理念不符,存在於私訊裡面
的資訊,常常會讓我煩心掛念。

我關閉了 Instagram 的「直接寄信」按鈕,因為當人們可以直接開啟一封完全空白的信
寫給你,你很難預期這封信件的品質。我也決定關閉 Instagram 的「陌生私訊」功能,
把心力保留給已經跟我建立起很棒互動關係的老朋友們。新的朋友則是引導回「與我聯絡
」的郵件過濾器頁面。

我關閉了 LinkedIn 的「傳送私訊」按鈕,同樣引導想要聯絡的人先前往「與我聯絡」頁
面。

https://imgur.com/s4KHgbw

透過以上的動作,等於是把溝通的管道,盡可能限縮成最小數量的 Email,並且避免用即
時訊息來溝通工作。後續,我將持續記錄這個改變帶來的影響,或許有優點也有缺點。

接著,我使用《深度工作力實作本》的方法,重新規劃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時間。

我規劃在每天的早餐之後,用 10 分鐘收 Email,如果沒有緊急事情(例如網站掛掉之類
的重大異常),就展開早上 08:30 到中午 12:00 的深度工作。午休後的一個小時專心處
理 Email 和雜務。我把所有會議和討論都規劃在下午時段,利用 TidyCal 這種自動預約
會議的工具,只開放下午時段給別人預約。如果沒有會議的時候,14:00-18:00 就繼續第
二段的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期間採取番茄鐘方法,每 50 分鐘休息 10 分鐘,並且把智慧
型手機放在另外一個房間,看不到也用不到。

https://imgur.com/zgQ3no1

後記:刻意地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力》除了以科學的方式說明深度工作的好處之外,也介紹了許多工作者、學者
、企業家的工作型態,加上實作本的推出,把時間方塊變成一個很直覺好用的規劃工具。
兩本書搭配起來,同時兼具了理論和實務的操作。

我也很喜歡作者把「深度工作」跟「刻意練習」放在一起討論的觀察。《刻意練習》書中
的核心訊息是:「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練習。」你如果
要學習和精進一項專業技能,首先,注意力必須專注在某個你嘗試改善的技術或嘗試精通
的思想;其次,你需要獲得回饋,以糾正你的方法,讓你把注意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如果我們仍然和多數人一樣難以專注,容易分心,就不應該期待自己能快速學會新知識和
新技術。因此,要快速學習和精進一項專業能力,我們必須高度專注而不分心,我們需要
「刻意地」選擇更多的深度工作。或許我們可以改寫刻意練習的核心訊息成:「頂尖專家
和普通員工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地去做深度工作。」我們必須自己
做出選擇。

|我將過著專注的生活,因為那是最好的一種生活。
|心理學家威妮弗蕾德.葛拉格(Winifred Gallagher)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66.2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7395814.A.FAC.html
MrYao: 推瓦基~正在看這本 11/20 22:24
emile1224: 推,感謝分享 11/22 23:49
viaggiatore: 推心得 11/23 08:10
a923675: 推 謝分享 11/30 22:2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