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淨宗法師念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淨宗法師念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淨宗法師念佛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法鼓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活好、病好、走好 積極的臨終觀 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最後一場於9/26上午9點半(美東時間)舉行,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主講「如何幫助臨終者放下身心?」,從人一生都要走過的階段,向大眾分享活好、病好、走好,尤其在老病至臨終的階段,如何透過觀無常、無我、空的方法,體會到每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
淨宗法師念佛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2:26:17
⭕️第41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釋虛雲」,俗姓蕭,名古巖、演徹,字德清,號幻遊老人,男,福建泉州人,中國佛教比丘,禪宗高僧,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虛雲老和尚的法...
淨宗法師念佛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7:49:39
📰 人生有尊嚴地走好 1.7萬次點閱安和分院講座 法鼓山安和分院9月5日舉辦社會與生命關懷講座,以「如何有尊嚴走完最後人生」為題,邀請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與3位長期致力於安寧緩和醫學的陳秀丹、洪宗杰和陳慰信醫師,透過網路分享、探討如何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在生命無常中,以慈悲和智慧,尊嚴地告別。 推...
淨宗法師念佛 在 吳美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5:27:46
窺基大師的故事 (三車和尚) 為何你在流淚 ?因為觸動了前世記憶!有的人去寺廟拜佛會流淚,有的人聽人誦經持咒會流淚,也有的人聽佛歌會流淚。通常這些流淚是觸動了阿賴耶識中的記憶,也許是前世舊緣,也許是累世塵緣。 在《恒河大手印》中有記載,唐朝的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走到喜瑪拉雅山一帶,發現山上有紫雲...
-
淨宗法師念佛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9-21 08:00:00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佐山和尚。1928年,受法於順德寶林寺禪宗大德翹芬和尚,承傳臨濟宗派系為第四十四世。1929年,法師更為眾所推許住持寶林寺。 曾遊歷各大叢林,如新興報恩寺、廈門南普陀寺、杭州海潮寺等聖地,至1932年南來香港,向政府申請購地,以發展弘法道場。1935年,於荃灣芙蓉山開創佔地七萬餘呎的南天竺寺。茂蕊法師常禮請各大德到寺中講經說法,南天竺寺亦逐漸成為香港名剎之一。茂蕊法師慷慨利人,對香港佛教事業貢獻良多。1946年,法師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1952年更將芙蓉山土地一萬四千餘呎贈予定西法師,建立東林念佛堂。又撥地數千呎建成太虛大師舍利塔於南天竺寺附近。 1952年聯合眾支持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地區總會,多屆被選為副董事長,1972年繼筏可大和尚後擔任董事長,至圓寂為止。茂蕊法師曾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在曼谷、金邊、鹿野苑、可倫坡等地舉行之世佛友誼大會。在香港各佛教社團中身兼多職,均全力以赴。茂蕊法師於1976年5月26日在香港圓寂,世壽七十四歲。
• 太虛大師舍利塔及菩提樹:太虛大師為民國肇建以來,倡導佛教革新之高僧之一。,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革除教內積弊,以弘教護國,興國救世為己任。大師青年時閱經、閉關,嘗歷經三次悟境,亟為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且致力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首先創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為培植僧材而提倡僧教育。次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苑,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斯裡蘭卡等地留學,研究藏文、梵文、巴厘文以通達各該教派之佛法。且主導大乘八宗平等共弘,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大師與支那內學院歐陽漸、熊十力有法義之諍辯。平素更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法。為反對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為偽書,當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大師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時人更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大師終其一生,不祇是著作等身,而無時無刻無不為國、為教、為眾生奔波服務,以至積勞成疾,不幸於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三月十七日,捨報上生內院,圓寂在上海玉佛寺,四眾無不哀悼,荼毗後得心臟不壞,各色舍利三百餘顆,足徵大師悲願宏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至於禮佛、聖人及祖師舍利之旨趣,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見佛聞法之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大師的舍利,除於雪竇寺建塔安奉外,另由武昌、蓉城、西安、開封、廈門、檳城、泰國、香港等地信眾,分迎請舍利,建塔供奉。香港的建塔基地,由當時南天竺寺住持和尚茂蕊老法師捐獻(茂蕊、覺光、優曇等三位長老簽字)位於下芙蓉山之陽,南天竺寺之右前方,莊嚴藏式的舍利寶塔,於西元一九五七年竣工。
• 東林念佛堂位於荃灣芙蓉山上,叢林茂密,環境清幽,乃專修淨土之十方選賢道場。念佛堂由開山祖師定西法師 (1895~1962) 始建於1952年,當時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捐出,由定西法師初建淨室,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並得各方善信集資,由南華學佛院多位學僧,胼手胝足、除草挖泥、挑土填溝,蓽路藍縷,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沖毀逮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年底復修完成。翌年 (1953),修建大雄寶殿 (今極樂寶殿),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准,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麈、淨真、玅境法師、馬工廣居士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是為佛教團體機構之始,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期間,永惺法師於念佛堂,內擔任監院達十八年之久,並於1970年開創「佛教東林安老院」。進入山門後,正面為安老院,右側拾階而上為新大雄寶殿;殿高兩層,乃仿浙江奉化雪竇寺大殿風格興建,殿宇巍峨,飛簷畫楝,氣派不凡,於1998年12月26日落成開光。樓下一層為「大悲殿」,供奉千手觀音。樓上供奉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及觀音菩薩,左右十八羅漢。大悲殿後,過小庭園,花香四溢。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左右護法伽藍。寶殿右旁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左旁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印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經頗豐,有『清刻大字龍藏經』共七千二百卷,另有『頻伽大藏』等多部佛經。「延壽堂」後尚有「法輪殿」,同為收藏經寶之所。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彌勒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釋迦牟尼佛聖誕、盂蘭法會、大勢至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聖誕、藥師如來聖誕及阿隬陀佛聖誕等。
淨宗法師念佛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好、病好、走好 積極的臨終觀
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最後一場於9/26上午9點半(美東時間)舉行,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主講「如何幫助臨終者放下身心?」,從人一生都要走過的階段,向大眾分享活好、病好、走好,尤其在老病至臨終的階段,如何透過觀無常、無我、空的方法,體會到每個當下其實都在生死、在臨終之中,以此建立積極的臨終觀,讓自己一生能活得平安精彩、死得勇敢無畏!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面對不停歇的負面消息、生活的種種改變、死亡的強迫面對,許多人都被緊張、沮喪、害怕、恐懼等情緒壓得喘不過氣;雖然在解封之後,生活似乎漸漸回到以往,但身心卻還無法找回安住之處。
「提放.自在」前二場系列講座,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都監常遠法師為大眾開示分享如何透過覺察身心和止觀禪法的應用,來調適安定自己的身心,也同時安定他人的身心。
而因疫情的緣故,有可能隨時面臨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的離世,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問題?在生命最後一刻,如何能協助家人朋友好走呢?這人生一大課題,在疫情驅使下,也提前交到每個人的手上來思惟作答。
監院常哲法師從引用《八大人覺經》中「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死熾然,苦惱無量」,來分享如何提前體會、練習臨終的觀念。法師表示,人的生死有三種層次:剎那的生死、一期的生死、三世的生死;這期生命的結束是必然,在這必然來臨前,其實我們也都時刻剎那地在面對生死,四大色身剎那地生滅,心也是不斷在生、住、異、滅變化,這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生死,能這樣練習體驗無常,體會到每個當下都在生死臨終之中,便能願意放下身心、放下執著,好好面對死亡。
常哲法師也提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臨終時身心靈的整體關懷,尤以靈性關懷為重要,能有宗教的信仰和發願才是最重要的皈依處。依佛法的修行說,以念佛和發願,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能解脫輪迴、往生淨土;有了這樣的目標方向和信念,抱持著不怕死、不等死、也不求死,但隨時準備死亡的心態,精進修行念佛,每一天就是一天的修行。縱使病苦,或是遭逢生死無常,也能以平常心面對,而不感到恐懼害怕。
東初禪寺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能幫助每個人在解封之後,可以有效地調適身心、撫平創傷,從而積極地面對新生活的更多挑戰;不論是要提起,還是要放下,都能平安自在,甚或面對生死大事,也都能瀟灑自在。
#法鼓新聞
#線上講座
#臨終關懷
淨宗法師念佛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善終」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把握當下,善生才能有善終,學習並預作安排,當生命終點來臨,才能夠正向、無憾地放下。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與3位長期致力於安寧緩和醫學的陳秀丹、洪宗杰和陳慰信醫師,透過網路分享、探討如何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在生命無常中,以慈悲和智慧,尊嚴地告別。
====================================
📰 人生有尊嚴地走好 1.7萬次點閱安和分院講座
法鼓山安和分院9月5日舉辦社會與生命關懷講座,以「如何有尊嚴走完最後人生」為題,邀請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與3位長期致力於安寧緩和醫學的陳秀丹、洪宗杰和陳慰信醫師,透過網路分享、探討如何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在生命無常中,以慈悲和智慧,尊嚴地告別。
推動「生命末期不要受苦」、催生病人自主權利法,陳秀丹醫師認為,生命是有賞味期的,最好能遵從身體的退場機制;無止盡延伸的醫療,造成病人痛苦、家人心痛、醫療人員無奈、國家財政淒慘的「四輸」,是殘酷的仁慈。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能夠放下自己是智慧,能夠放下別人是慈悲,陳醫師以30年的臨床經驗分享,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洪宗杰醫師則引佛法「如實觀察、如理思惟」,幫助大家了解,安寧照顧團隊提供身、心、靈的照顧,希望減輕疼痛並讓末期病人擁有生命的尊嚴,有精神、有機會完成最後心願,安詳往生。洪醫師表示,每位病人都有著不同的生命故事,安寧照顧要解決的是心理上的不安,不是解決「死」,期許能用善心、善法,協助每位末期病人面對死亡,真誠的活在當下。
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藉此提醒大眾,身體是修行的道器,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現象,生病時應當學習因果觀、業報觀,透過觀照病苦的機會,可以體會人生苦、空、無常、無我,從而超越對身體、自我的執著,心無罣礙地自在生活。
「在途中不離家舍,離家舍不在途中」,法師並表示,無盡的生命皆在旅途與家中延續著,以正念活在當下,以平常心過生活,如此就能少些負擔,多一些自在。對於重病或臨終的人,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念佛或親友助念,要相信有佛國淨土,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虔誠恭敬,人有誠心,佛有感通。
在陳慰信醫師主持的座談中,則針對直播過程中「長輩避諱談生死,晚輩如何幫助?」「如何和臨終的長輩溝通?」「民間禮儀殯葬和佛化奠祭差別?」「遺族如何面對失落」,種種線上提問,以佛法和醫學的面向,逐一為網友們解惑。
法鼓山安和分院表示,「如何善終」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把握當下,善生才能有善終,學習並預作安排,當生命終點來臨,才能夠正向、無憾地放下。本場次講座直播當日即已累計1.7萬次觀看次數,為方便大眾閱覽,將剪輯分段重新上架,影片相關連結請詳閱(https://pse.is/3nvw4n)。
#生命
#安寧
#法鼓新聞
淨宗法師念佛 在 吳美玲命理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窺基大師的故事
(三車和尚)
為何你在流淚 ?因為觸動了前世記憶!有的人去寺廟拜佛會流淚,有的人聽人誦經持咒會流淚,也有的人聽佛歌會流淚。通常這些流淚是觸動了阿賴耶識中的記憶,也許是前世舊緣,也許是累世塵緣。
在《恒河大手印》中有記載,唐朝的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走到喜瑪拉雅山一帶,發現山上有紫雲結蓋,知道山裡一定有人修道。於是,大家就去尋找,找啊找,突然有人發現有個洞,就在那裡試著挖挖看。挖進去,果然是個洞,有一個人坐在裡面。
玄奘的弟子說:這人死掉了,你看他冷冰冰的,只剩下皮包骨頭架子了。
玄奘法師摸摸他的胸口還有點熱,這就說明他沒死,第八識還沒有走。第八識是“暖壽識”,胸口還有點暖氣,說明他還有壽命在。
玄奘法師敲敲引罄,這老僧出定了。老僧睜開眼一看:啊!佛來了,來給我說法啦。
他坐在這裡就是等釋迦佛出世為他說法,所以一見玄奘法師,以為是釋迦佛來接引他、來度脫他。玄奘法師說:我不是釋迦佛,釋迦佛已經圓寂多年了。
釋迦佛出世相當於周昭王時期,玄奘法師是唐朝李世民時期,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
這個老僧哭了!唉!我錯過機會了,我在等釋迦佛出世來度我,想不到佛已經圓寂了。玄奘法師說:你不要哭,釋迦佛的佛法還在,我就是到佛國求取真經的,將來回唐朝大振佛法。
你的身體坐了一千多年了不能用了,再換一個身體吧!你趕快去皇宮投胎做皇太子,待你長大,我也該從天竺取經歸來,我們一起弘法利生,你記住要到高樓大院琉璃瓦的皇宮去投胎,小地方不要去。
老僧便按照玄奘大師的指點去投胎了。十九年後,玄奘大師從天竺取經歸來。他不忘前約,到皇帝那裡去尋找轉世的老僧。
當時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很驚訝,對玄奘說:我沒有十九歲的皇太子啊!後來一查,老僧投胎投錯了地方,投到了當朝大臣尉遲恭的家中。
於是傳詔下去,將那個青年宣來,令其隨玄奘出家。其時老僧因投胎隔世之迷,前世的事情哪裡還記得!他已經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堅決不同意出家。
皇帝大怒:不出家就賜死!那青年沒辦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條件,必須隨行三個馬車:
一車載金銀元寶
一車載美酒
一車載美女
這些東西拉了三大車。人們諷刺他為“三車和尚”。玄奘大師心中有數,點頭默許。當時車隊行至設壇剃度的寺廟,一聲洪亮的鐘聲傳來,驀然驚醒了老僧阿賴耶識中沉睡的記憶。
他畢竟刻苦修煉多生多世,佛心未泯,晨鐘暮鼓的靈性一觸即發。他幡然醒悟,“三車”都不要了,當即翻身落馬,痛苦流淚懺悔,從此虔心重皈佛門,發奮修行,成為玄奘大師的座下大弟子,法號窺基。後來終成一代高僧,成為法相宗第二代傳人。
雖然我們都不記得前世舊事了,但今生為人,前世或某一世一定有過修行。只是這累世所有的記憶都封存在每個人的第八識中,即儲存在阿賴耶識中。
我們今生念佛,這聲聲佛號念的是自性,是為了念出自己的清淨心。把自心塵染的污穢都掃除掉,把自心的執著、煩惱都連根斷除,心清淨了,就會照出當初的佛心。今生傳承下去,繼續精進,直至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