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陳能記家族與心曠神怡洋樓】
#心曠神怡洋樓
在松山的松河街上有一棟洋樓,許多人會稱他為「心曠神怡洋樓」,原因在於他面松河街面的二樓門楣上刻有「心曠神怡」字樣,故稱之。根據部分資料顯示心曠神怡洋樓建於昭和年間,是時任松山庄長陳復禮的宅邸,宅邸就在松山長老教會的隔壁,可能也與陳家多奉獻於教會...
【松山陳能記家族與心曠神怡洋樓】
#心曠神怡洋樓
在松山的松河街上有一棟洋樓,許多人會稱他為「心曠神怡洋樓」,原因在於他面松河街面的二樓門楣上刻有「心曠神怡」字樣,故稱之。根據部分資料顯示心曠神怡洋樓建於昭和年間,是時任松山庄長陳復禮的宅邸,宅邸就在松山長老教會的隔壁,可能也與陳家多奉獻於教會有關。早期教會旁邊就存在一棟規模不小的街屋洋樓,推測可能就是當時的陳家洋樓正面。當年可能面積更大,只是因為饒河街拓寬工程,將前方原有建築拆除重建。據說日本時代的松山沒有河堤,在洋樓二樓即可直接欣賞基隆河河景,也常是文人雅士吟詩作樂的地方。
#關於陳能記家族與基督教信仰
陳能記家族是一個擁有深厚基督教信仰的地方士族。而家族的故事起源要從陳復禮先生的父親陳能記(1854-1918)說起。他原名陳能、俗名陳水龍,出身北部的農商家庭。由於陳能的二哥陳火(後改名為陳榮輝)是馬偕的得意門生,因此陳能在後來也跟著受洗成為教徒,跟隨馬偕學習、傳道,成為教會傳道師,他曾駐淡水、新店、打馬煙(頭城附近)等地教會。陳能記也隨同馬偕習醫,為了改善衛生環境,著手種痘防疫,在地方貢獻甚大。日本殖民之初,他更受命任職錫口保良局,其後也擔任錫口保甲聯合會會長,得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在傳道師退職之後,改任長老,以「陳能記」為商號,購入三張犂(舊碑山)之礦區,成為日本時代礦業經營權登記第一號臺籍人士,是為礦業鉅子。陳能的妻子為同為基督徒的郭景女士,兩夫婦共生育5男3女,其中長子陳復禮最為人所知,而三女陳玉女則嫁給松山士紳徐春卿(徐春卿後來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捕失蹤)。陳復禮和徐春卿不僅是姻親,在陳復禮任松山庄長時,徐春卿耶出任松山庄助役,算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而今日還能在汐止忠順廟,看到昭和年間陳復禮和徐春卿兩人對汐止神社共同奉獻的石燈籠。
#陳復禮先生與松山
回到陳復禮先生的部分,他幼年在私塾學習漢文, 明治 31 年 (1898)入讀大龍峒公學校畢,通曉英語與日語。其後,進入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擔任行員事務員。在父親過世後繼承家業,繼續經營炭礦事業,大正11 年(1922)任松山信用組合長,大正14年至昭和 4年(1925- 1929)更被任命為松山庄庄長,當時陳復禮也邀請郷紳文士共同創立「松社」,吟詩作對,發揚漢學,社務運作資金費用皆由其支付,至過世為止長達 30 餘年。他也曾舉辦全島詩人大會,亦為獨力捐資。繼承家業後,陳復禮以「陳能記」之基業,更名為「復記」, 大正 13 年(1924)登記為「復記資產合資公司」,與二弟陳信章為代表社員,此外1930年松山教會改建二層,禮拜堂也是復記產業合資公司所奉獻的。昭和初年還創設「松山自動車公司」,經營往來松山與臺北之間的路線,只是後來因事故而停駛。此外他在1939年也擔任台北市會議員,陳復禮除了關注地方公共事務,也熱心公益。在台灣日日新報上也可多次看到陳復禮施米的新聞,他也獨資捐獻了松山圖書館,促進地方文教發展。今日在松山圖書館也能看見紀念陳復禮先生的銅像,此外他更接手經營了由外國傳教士創辦的松山幼稚園。陳復禮先生的妻子是新店教會林乞來長老次女林粒桔(1882-1953),兩人育有2男1女,長子陳北海(生於 1911),為 日本法學部畢業,臺灣新民報社員,次男陳拱北(生於 1917),畢業於慶應醫大,長女陳智惠(生於 1910),基隆高女畢業,後嫁給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曾孫李蔚然。
#陳拱北醫生
陳拱北應該算是陳復禮先生最有名望的子嗣了,同時台灣人都應該感謝他。陳先生早年考進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獲慶應大學獲醫學博士便返台,任教於台北帝國大學公共衛生學授課,1951年為中華民國政府派赴第一批公費留學美國的人士。回台任教台大研究所擔任所長,他是台灣公共衛生領域著名的學者。早年台灣缺碘,受害於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的人非常多。陳拱北是第一個大膽嘗試在居民的食用鹽中加碘的人,此舉實施後,全國學童的甲狀腺腫大盛行率大幅降低,是台灣慢性病防治極為成功的典範。而對於烏腳病的研究,他也在時任臺大醫院院長高天成號召下組成烏腳病調查隊,至當地挨家挨戶將所有及疑似病患姓名、地址造冊,尋線查訪,找出發病與飲食的關係,調查工作直到他去世為止。同時戰後晚年的陳教授雖患胰臟癌,且癌細胞已蔓延開來,到無法切除的程度。但他仍對臺灣所衍生的空氣污染及水污染問題相當關心,針對臺灣各地的空氣污染、水質進行全面調查。住進臺大醫院檢查之前,仍進行三重的空氣污染調查工作。且堅持在病榻上主持製台灣戰後第一幅癌症地圖。陳拱北醫生與妻柯秀貞共生育有 3男 1 女。子嗣不是工程師就是醫生,十分優秀。
#史蹟紀錄 #台灣 #台北州 #松山庄 #陳復禮 #洋樓 #小洋樓 #洋式建築 #洋館 #洋館巡り #近代建築 #民宅 #建築 #史跡 #古蹟 #歷史建築 #建築写真 #老屋 #老房子 #Taihoku #travel #historicalbuilding #oldhouse #oldhouseface #taiwanesearchitecture
淡水馬偕醫院圖書館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遠見時光機】#馬偕 博士留下的珍貴影像
👉時光機FB:https://bit.ly/3jAEGOr
🥳IG追起來:https://bit.ly/3lf85ii
提到馬偕,也許你第一個浮現的印象是 #馬偕醫院,但 #馬偕博士 本人對台灣的堅持和奉獻,更是187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傳承與感動。
1844年3月21日,馬偕(George MacKay)生於 #加拿大 安大略省牛津郡,他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家中排行老么。
1870年8月,26歲的馬偕受派於多倫多新市場教會牧會,他向加拿大 #長老會 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自願為海外宣教師,最終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於魁北克召開,議決派遣他至 #中國 宣教。
1871年,馬偕博士由舊金山搭乘「S‧S美利堅號」橫越 #太平洋,經 #日本 前往 #香港。由於當年廣東英國長老教會已有傳教士,他決定到台灣 #淡水 宣教。
馬偕的 #傳道 是非常在地化的,他用 #台語 講道,為了要達成宣教的任務,馬偕知道非有流利的本地語言不可,於是他從僕人及牧牛孩童那裡學到通俗的台語,終於能夠流利操用。
馬偕通常訪問一個地方許多次,提供一些 #藥品 之後,才開始向當地人傳福音,經常是一街到一街、一戶到一戶、而且是一人到一人的分享好消息。
1890年8月,馬偕與三位漢人牧師前往台灣東部傳教,經過宜蘭,來到花蓮,拍下了許多 #原住民 珍貴的影像,不僅可以窺探 #1900年代 的台灣生活,也看見那個 #清末 時代的社會面貌。
馬偕在自宅展開 #免費醫療 的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 #拔除蛀牙,贈送 #瘧疾 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
馬偕常常和助手 #旅行布道,深入原住民族住的村落,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曾在日記上記載他昨天拔了多少牙,今天又拔了多少牙,終其一生,馬偕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2萬1000顆牙。對台的種種貢獻令人敬佩。
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關於【遠見時光機】
《遠見》全新企劃,以劃時代的歷史照片,勾勒當年你我已漸漸淡忘的時光——那些年的報導、那些歲月的回憶,相信能在時間的洪流中,抓住一絲絲美好的感動。
淡水馬偕醫院圖書館 在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資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harpe Law台灣旅遊】
這次講座, 台灣讀者們最大得著,
相信是可以一聽我那爛到不行的國語,
有些讀者專程從台中坐高鐵到來台北再轉到淡水去,
雖然有不少讀者問:「為什麼要挑選在淡水??」
「太遠了, 在台北市內攪就最好了, 一定超過200人!!」
但事實上我是被圖書館邀請,
所以場地方面不是由我在決定,
也許日後有機會再到台灣,
去台北, 台中及台南各辦一些旅遊分享會講座吧, 哈哈!!
另外唯一可惜的地方是,
在最後完成後的大合照只有約50多人,
因為今天是星期六, 有些讀者要趕著做其他的事情,
而剛剛好又在農曆年之前,
所以很多人都趕回家吃團年飯啊, 或是要在假期去辦年貨,
比如台中的讀者就要趕高鐵回去台中去了 (還好有先幫她簽書)。
完成了講座後有幾位讀者熱情地遨請我去玩玩,
在淡水 「馬偕紀念醫院」(滬尾偕醫館) 嘆了杯咖啡及小餅乾,
又開車去了第一次到的「富基漁港」吃海鮮!
太讚了吧!! 感激感激!!
好夜才回到酒店, 看看今天在講座收到的小禮物,
都是台灣讀者們送給我的小禮物, 實在是太窩心了!!
特別是由於氣溫急降, 有讀者擔心我穿得不夠,
而送了我一條頸巾以及暖包,
可是我身上就沒什麼值得回禮,
就只有那些破破爛爛的國語是也, 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啦!!
詳細: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p=28572
#sharpelaw #travel #travelblogger #italy #意大利 #義大利 #日本 #旅行
---------------------------------------------------
喜歡寫文章, 喜歡意大利, 喜歡旅遊, 喜歡皮革
我的博客網誌: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
我的Mewe群組: https://mewe.com/join/adessoefuturo
我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essoefuturo/
我的訂閱平台: https://www.patreon.com/sharpelaw
我的短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user/sharpe16
我的旅遊團隊: https://www.facebook.com/FUTUROInI/
我的意大利皮: https://www.tunenic.com/
我的皮革品牌: https://www.pelle-sg.com/
我的意大利酒: https://www.vinoconte.com/
我的旅遊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pelaw/
淡水馬偕醫院圖書館 在 趙強營養師這樣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到這則新聞,你會有疑問嗎?
咦~ #肺結核 不是就長在肺部的嗎?其實~ #結核桿菌 不只會在肺部生長,人體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被感染喔!
當年在淡水馬偕實習的時候,每位實習生都必須選定一種疾病作為臨床結業的個案報告,「肺結核」就是其中一種被指定的個案。
身為實習生中唯一的男性,這個不討喜的題目當然就成了我的指定題目囉 XD
為了這份報告,我戰戰兢兢地在圖書館查了許多資料,才知道:原來結核桿菌不只會長在肺部,人體的所有組織都可能被結核桿菌入侵!
我的營養系學生實習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當年長時間泡在圖書館完成的報告資料也早已不見.....
想看看近年是否有比較新的相關資料,拜網路發達之賜,現在用google就能查到諸多學術資料,讓人感到真的很便利與省事~~
根據一份2019年發表,關於中國大陸2008–2017年的結核相關報告資料[註1],
在2008-2017年期間,北京市胸腔科醫院共收治結核患者20,534例。
其中62.6%(12,846例)為肺結核,
31.3%(6,433例)為肺外結核,
6.1%(1255例)為肺外結核和肺結核併發。
在6,433例肺外結核病例當中,最常見的形式是
骨結核 (41.1%[2,643])和
胸膜結核 (26.0%[1,673])。
其他形式的肺外結核還有
腦膜結核 (6.8%[440])、
粟粒性結核(6.6%[427])[又稱"散播性結核"]
淋巴結核 (5.2%[333])。
在台灣,根據2020年10月發表的《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 2019》資料[註2],
台灣在2019年通報世代新案數 8,732人
單純的肺外結核個案共有456人
淋巴結核 162(35.5%)
骨及關節結核 62(15.1%)
泌尿及生殖結核 49(10.7%)
皮膚及眼結核 43(9.4%)
消化道結核 36(7.9%)
結核性腦膜炎 34(7.5%)
粟粒狀結核 0
其他器官結核 67(17.7%)
肋膜積水 3(0.7%)
在沒有適合的治療藥物之前,罹患肺結核,幾乎就是絕症!
現在,「結核病並非不可治癒的疾病,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即使是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在治療兩週後其傳染性也大大降低,但要完全治好結核病則至少需要六個月以上的時間。」[註3]
所以,只要耐心服藥,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喔!
在肺結核的服藥期間,飲食重點就只是「均衡飲食」而已,均衡地吃六大類食物,有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即可,並不需要大補特補喔。
此外,千萬別當鴕鳥,若不耐心接受治療,當結核桿菌被傳播出去,將會危害生活在周遭的其他人!
[註1]
Pang Y, An J, Shu W, Huo F, Chu N, Gao M, et al. Epidemiology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among Inpatients, China, 2008–2017. Emerg Infect Dis. 2019;25(3):457-464. https://dx.doi.org/10.3201/eid2503.180572
[註2]
https://www.cdc.gov.tw/InfectionReport/Info/uKmf00HvSmkNaX9lNY-raQ?infoId=Wdm7FNziGCkyzFPuek6oZQ
[註3]《結核病藥物治療》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_專題報導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103/project_2.html
新聞來源:
《子宮旁長紫色膿包 醫憂女童遭性侵 檢查後驚呆:全家都中》10:592020/12/03 中時新聞網/何立雯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203002106-260405?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