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小知識:#類固醇
.
類固醇應該是我們最常打交道的藥之一了!但大家對它有許多誤解,所以今天想來寫篇文介紹人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
先聲明一下:我只是個小小的菜鳥醫學生,有關用藥部分還是要諮詢醫師、藥師,按照個別狀況去調整!
.
這邊提到的類固醇是糖皮質類固醇,是一種我們會自然產生的物質,對維持...
醫學小知識:#類固醇
.
類固醇應該是我們最常打交道的藥之一了!但大家對它有許多誤解,所以今天想來寫篇文介紹人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
先聲明一下:我只是個小小的菜鳥醫學生,有關用藥部分還是要諮詢醫師、藥師,按照個別狀況去調整!
.
這邊提到的類固醇是糖皮質類固醇,是一種我們會自然產生的物質,對維持身體恆定很重要,也有抗發炎的效果。我們可以用人工方式製造,當作藥物使用。
它不是一種藥,而是多種藥物的統稱。依抗發炎和礦物質作用強度,以及停留體內的時間而有所不同。主要可分成短效、中效、長效三種。圖片中的就是中效類固醇Prednisolone,抗發炎效果跟停留時間都算中等,是臨床常使用的類固醇藥物。
.
#類固醇用來治什麼
類固醇作為一種抗發炎的藥物,適應症非常多,只要跟「發炎」有關的疾病(例如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過敏性疾病如氣喘和異位性皮膚炎)都可能使用到類固醇。
還有一些情況,如器官移植術後(預防排斥)、某些血液腫瘤(作為化療的一部分)、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因為病人無法自行製造足夠的類固醇)等等也時常使用。類固醇的劑型也非常多樣:吃的、打的、吸的、擦的、點的都有。總之是種功能多元又便宜好用的藥。
.
#類固醇的副作用
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其實會產生很多代謝有關的副作用。相信大家都聽過「月亮臉、水牛肩、青蛙肚」,這些都是長期服用類固醇造成的外表改變,類似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自己分泌太多類固醇)造成的「庫欣氏症候群」。
外表看不到的副作用,則包括血糖變高、皮膚變薄容易瘀青、骨質疏鬆、白內障等等。一樣跟使用的劑量和時間長度有關。有少數人會演變成缺血性骨壞死(AVN)而需要置換關節。
要注意的是:類固醇容易傷胃,但並不會傷肝傷腎!後面會詳細說明為什麼。
.
#類固醇的迷思
1️⃣「類固醇會傷肝傷腎?」
會有這樣的迷思,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有些止痛藥如普拿疼、NSAID消炎藥是對肝腎功能有影響的,而它們常常跟類固醇一起服用,所以讓類固醇揹了黑鍋。
再來可能有些腎炎的患者,沒有好好按照醫囑服用類固醇,導致病情惡化需要洗腎,卻回過頭來怪類固傷腎。很冤枉啊!
2️⃣「感染絕對不能用類固醇?」
有些人很有概念,知道類固醇是免疫抑制劑的一種,就擔心感染時使用會抑制免疫系統,使得感染更加嚴重。其實要看病原體是什麼,以及病人本身情況才能判斷用藥方向。以SARS來說,當時類固醇就是很重要的藥,拯救了許多人。不過也的確有許多感染的情況是不太適合用大劑量類固醇的,要諮詢醫師!
3️⃣「吃類固醇一定會變胖?」
中高劑量長期吃也許會。但一兩顆吃三五天,你還變胖的話⋯施主,這個問題要問你自己。
4️⃣「外用/吸入式類固醇=全身性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藥膏跟氣喘使用的吸入式類固醇其實跟口服或注射的類固醇不同,它們的效果是局部的,藥效也不太會擴散到全身,所以產生上述那些副作用的機率是較低的。要注意的是,長期使用吸入式類固醇,還是可能造成口腔黏膜的免疫力下降,進而感染口腔念珠菌。
.
#服用類固醇該注意的事
1️⃣除非醫師開一天兩次以上,不然盡量在早上吃藥!因為一天當中分泌類固醇最旺盛的時候是清晨,早上吃可以避免長期服藥導致的腎上腺抑制(腎上腺表示:反正你都會吃類固醇,我就不用自己做了)
2️⃣注意飲食!盡量吃清淡一點,而且要控制食量。類固醇真的會讓人胃口大開,可是身材還是要注意的。清淡飲食也可以減少水腫的情形
3️⃣補充鈣質!因為長期服用類固醇容易造成骨質疏鬆,所以補充鈣質跟維他命D是必要的。
4️⃣注意感染!如果吃比較大劑量,免疫系統會被類固醇抑制,提高感染的風險。此時出入公共場所應該要戴口罩,並且避免生食,該打的疫苗得到醫師同意後,建議也可以打一下~
5️⃣不要自行減藥!很多人吃類固醇發現自己外表改變了,就很著急,稍有改善就希望能夠快點減藥,但是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疾病有沒有控制住。如果還沒穩定就自己減量,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復發,得不償失!
6️⃣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坊間的「黑藥丸」有時為了達到神奇的療效,添加了大量的類固醇。很多不知情的人花大錢卻換來嚴重的副作用。請提醒阿公阿罵有病看醫生,不要自己買坊間來路不明的藥物。類固醇是把雙面刃,在挽救生命的同時,被黑心商人誤用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
#類固醇 #衛教 #醫學系 #醫學生 #醫學系面試 #讀書帳 #副作用 #黑藥丸 #藥理學 #corticosteroids #我每天都得吃的藥 #字字血淚啊 #紅斑性狼瘡 #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抑制劑
消炎藥副作用水腫 在 健身狂 Sally & 隊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分享這個好文章:
到底受傷後,該不該冰敷?
讓物理治療師告訴你真相。
幾天前才剛脫離鳥籠投奔自由社會中,所以目前正忙著找個合適的場所發揮徒手治療的專長,老實說靠著影片與經營粉絲團是不可能養活自己的,尤其最近又在籌備寫書,這些都讓我忙得頭暈轉向,所以只能暫時把網路上的業務給先擱著,優先處理其他事情,不過我還是會盡快推出下一支影片的,畢竟是影片創造了SunGuts。
但最近有許多人對於”受傷後該不該冰敷”非常感興趣,瘋狂到我的紛絲團與YOUTUBE留言說,1978年發明RICE急性傷害處理原則的Gabe Mirkin醫生,在2014年發表的文章”Why Ice Delay Recovery”裡,反駁自己過去發明RICE,認為冰敷會延緩組織修復,反而對復原中的組織不好。
雖然我早就看過了,但……為什麼還是建議患者受傷後先冰敷呢?
先重新回顧一下發炎反應吧。
發炎反應是身體組織修復的關鍵,受傷細胞局部釋放組織胺,使得血管擴張大量血液灌流患處,並帶入大量修復組織的細胞。但與此同時,發炎反應也會使得局部產生”紅腫熱痛”的副作用,讓你受傷後又腫又痛唉唉叫。
冰敷有甚麼用?
冰敷患處時,會使得局部的血管緊縮,關上原本因組織胺而大開的血管,減少局血液的灌流,降低發炎反應,也降低紅腫熱痛的症狀,這就是為何冰敷可以消腫與止痛的原因,不過與此同時冰敷也減少修補細胞進入患處的量,減緩患處的恢復速度。
Gabe Mirkin醫師說了甚麼?
一 : 降低發炎反應,也會降低組織的恢復速度
從1948年類固醇發明開始起,醫界興起了一股抗發炎醫學,因為類固醇往哪打,那裡就不痛了,吃下去更是全身都好了起來,所以流入台灣時它還被稱為”美國仙丹”。然而長期下來卻不像表面上那樣美好,那些被注射過的傷口不僅沒有好起來,長期下來反而還變得更脆弱更容易受傷,更別提其他全身性的副作用,而類固醇就是”最強效的抗發炎藥”,它幾乎完全停止了發炎反應。
因此在這之後醫界改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也就是藥效沒那麼強的消炎藥,常見的普拿疼、斯斯、或是撒隆巴斯、熱力鎮痛膠布…..等等各式藥布,還有許多純天然中藥貼布中也含有消炎藥物成分,這些都是大家痠痛時的必備良伴,所以那些可以快速減緩你疼痛的東西,通通都要降低發炎反應,也同時減緩組織的恢復速度。
因此就抗發炎能力與速率來說 :
類固醇 >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 冰敷
所以……你寧可打針、吃藥、貼藥布、或是各種純天然中藥布來止痛,也不願冰敷嗎?
二 : 冰敷對於受傷後需要快速回到場上的運動員不好
運動員受傷後最常使用的也是冰敷,有關注NBA的選手就會發現,若是球員受傷後會立即在場邊冰敷,並休息一段時間後在回到場上,而Gabe Mirkin認為這樣不恰當,雖然冰敷能夠快速的減緩疼痛,但它也同時降低了肌力、速度、耐力與協調性……等等,所以建議冰敷五分鐘內,達到消腫作用後,就可以開始暖身等待回至場上。
三. 還是可以冰敷,但不建議冰太久
而在文章的最後一段,還是建議患者受傷後仍然該遵守RICE原則,但冰敷需要適量,每冰敷10分鐘後休息20分鐘,並重複一兩回即可,另外受傷後超過六個小時就沒有冰敷的必要。而這還是與我在影片裡的建議差不多,只是冰敷的量又更少了一點。
所以為什麼我建議受傷後先冰敷?
一般人不是運動員,不需要快速回到場上,要的是好好的消炎止痛讓你能夠回去工作,就算組織修復的慢一點也沒關係,所以有很多人上班前都會貼個痠痛藥布,如果告訴他貼痠痛藥布問題會拖得久一點,為了回去工作他還是會貼呀。
除此之外,肌肉收縮更能幫助局部的水腫消除,但局部不痛了肌肉才好動。以腳踝扭傷為例,利用冰敷幫助局部消腫止痛,讓腳踝能夠在更大的範圍活動又不至於造成疼痛,才能夠真正快速幫助局部消腫,同時也讓因水腫而受阻的血管暢通,幫助組織修復。而原本就因為劇烈的發炎反應而疼痛的患處,此時熱敷的話只會使得局部更腫更痛,還有可能腫到阻礙血液的回流,讓病情拖得更久。
而不論冰敷熱敷都只是一般民眾自我處理的手段,若有需要還是得去醫院診所找醫療人員親自評估診斷,因為傷口癒合後的沾黏、活動度受限、肌肉無力等等問題,或根本問題就不再你看得到的地方,這些才是最麻煩的。
歡迎各位在下方討論,若是有問題想詢問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有看到就會回答,而想要辯論的請先做好功課不要再斷章取義,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再來討論,那我們也才比較搭得上話。
Gabe Mirkin醫師原文
http://drmirkin.com/fitness/why-ice-delays-recovery.html
消炎藥副作用水腫 在 三個字SunGu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幾天前才剛脫離鳥籠投奔自由社會中,所以目前正忙著找個合適的場所發揮徒手治療的專長,老實說靠著影片與經營粉絲團是不可能養活自己的,尤其最近又在籌備寫書,這些都讓我忙得頭暈轉向,所以只能暫時把網路上的業務給先擱著,優先處理其他事情,不過我還是會盡快推出下一支影片的,畢竟是影片創造了SunGuts。
但最近有許多人對於”受傷後該不該冰敷”非常感興趣,瘋狂到我的紛絲團與YOUTUBE留言說,1978年發明RICE急性傷害處理原則的Gabe Mirkin醫生,在2014年發表的文章”Why Ice Delay Recovery”裡,反駁自己過去發明RICE,認為冰敷會延緩組織修復,反而對復原中的組織不好。
雖然我早就看過了,但……為什麼還是建議患者受傷後先冰敷呢?
先重新回顧一下發炎反應吧。
發炎反應是身體組織修復的關鍵,受傷細胞局部釋放組織胺,使得血管擴張大量血液灌流患處,並帶入大量修復組織的細胞。但與此同時,發炎反應也會使得局部產生”紅腫熱痛”的副作用,讓你受傷後又腫又痛唉唉叫。
冰敷有甚麼用?
冰敷患處時,會使得局部的血管緊縮,關上原本因組織胺而大開的血管,減少局血液的灌流,降低發炎反應,也降低紅腫熱痛的症狀,這就是為何冰敷可以消腫與止痛的原因,不過與此同時冰敷也減少修補細胞進入患處的量,減緩患處的恢復速度。
Gabe Mirkin醫師說了甚麼?
一 : 降低發炎反應,也會降低組織的恢復速度
從1948年類固醇發明開始起,醫界興起了一股抗發炎醫學,因為類固醇往哪打,那裡就不痛了,吃下去更是全身都好了起來,所以流入台灣時它還被稱為”美國仙丹”。然而長期下來卻不像表面上那樣美好,那些被注射過的傷口不僅沒有好起來,長期下來反而還變得更脆弱更容易受傷,更別提其他全身性的副作用,而類固醇就是”最強效的抗發炎藥”,它幾乎完全停止了發炎反應。
因此在這之後醫界改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也就是藥效沒那麼強的消炎藥,常見的普拿疼、斯斯、或是撒隆巴斯、熱力鎮痛膠布…..等等各式藥布,還有許多純天然中藥貼布中也含有消炎藥物成分,這些都是大家痠痛時的必備良伴,所以那些可以快速減緩你疼痛的東西,通通都要降低發炎反應,也同時減緩組織的恢復速度。
因此就抗發炎能力與速率來說 :
類固醇 >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 冰敷
所以……你寧可打針、吃藥、貼藥布、或是各種純天然中藥布來止痛,也不願冰敷嗎?
二 : 冰敷對於受傷後需要快速回到場上的運動員不好
運動員受傷後最常使用的也是冰敷,有關注NBA的選手就會發現,若是球員受傷後會立即在場邊冰敷,並休息一段時間後在回到場上,而Gabe Mirkin認為這樣不恰當,雖然冰敷能夠快速的減緩疼痛,但它也同時降低了肌力、速度、耐力與協調性……等等,所以建議冰敷五分鐘內,達到消腫作用後,就可以開始暖身等待回至場上。
三. 還是可以冰敷,但不建議冰太久
而在文章的最後一段,還是建議患者受傷後仍然該遵守RICE原則,但冰敷需要適量,每冰敷10分鐘後休息20分鐘,並重複一兩回即可,另外受傷後超過六個小時就沒有冰敷的必要。而這還是與我在影片裡的建議差不多,只是冰敷的量又更少了一點。
所以為什麼我建議受傷後先冰敷?
一般人不是運動員,不需要快速回到場上,要的是好好的消炎止痛讓你能夠回去工作,就算組織修復的慢一點也沒關係,所以有很多人上班前都會貼個痠痛藥布,如果告訴他貼痠痛藥布問題會拖得久一點,為了回去工作他還是會貼呀。
除此之外,肌肉收縮更能幫助局部的水腫消除,但局部不痛了肌肉才好動。以腳踝扭傷為例,利用冰敷幫助局部消腫止痛,讓腳踝能夠在更大的範圍活動又不至於造成疼痛,才能夠真正快速幫助局部消腫,同時也讓因水腫而受阻的血管暢通,幫助組織修復。而原本就因為劇烈的發炎反應而疼痛的患處,此時熱敷的話只會使得局部更腫更痛,還有可能腫到阻礙血液的回流,讓病情拖得更久。
而不論冰敷熱敷都只是一般民眾自我處理的手段,若有需要還是得去醫院診所找醫療人員親自評估診斷,因為傷口癒合後的沾黏、活動度受限、肌肉無力等等問題,或根本問題就不再你看得到的地方,這些才是最麻煩的。
歡迎各位在下方討論,若是有問題想詢問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有看到就會回答,而想要辯論的請先做好功課不要再斷章取義,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再來討論,那我們也才比較搭得上話。
Gabe Mirkin醫師原文
http://drmirkin.com/fitness/why-ice-delays-recovery.html
消炎藥副作用水腫 在 唐安麒 Angel T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暑假最愛坐飛機旅遊,不過坐飛機最怕同機有人不斷咳和流鼻水,幾個鐘下來很易被傳染!很多人會選擇感冒初起即服西藥,但西藥副作用多,變肥腫不在話下,更會製造抗藥性!最理想方法是使用天然草本,增強抵抗力,即時紓緩炎症。所以我外遊必備AK抗毒寶和接骨木果露,讓我旅程安心放心
----------------------
轉載:2015年8月12日第623期《東周刊》190頁
早幾個月Mers在韓國一發不可收拾,全因出現Mers感染的醫院病房沒有通風口及過於擠迫,讓病菌易於擴散,其實這個「密室環境」跟飛機上很相似!搭飛機如果旁邊坐著個傷風到不停「包雲吞」的人,幾個鐘下來很容易會被傳染到!所以外遊時很多人會帶備西藥,感冒初起即時食藥打底。
沒錯,服西藥能快速抗病,但藥性強的同時亦會傷肝、傷胃、傷腎。止痛藥如Ibuprofen、Aspirin(阿斯匹靈)、Ketoprofen及Naproxen,是醫生常用的藥物,透過抑制腦內及體內的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消炎、消腫、止痛及退燒的功用,但同時會減少腎血流,減弱腎功能,影響排鈉效果,構成水腫。大部分消炎藥更需配合胃藥一起服用,因為它會損害胃部造成潰瘍,甚至導致十二子腸出血。
一般來說,感冒約一星期便痊癒。我常說這種小病,不要吃西藥,可透過自然療法治療。紫錐花、蜂膠、接骨木果等天然、不具侵害性的植物,在歐洲已有多年用作治療感冒的歷史。橄欖葉的橄欖多酚有效紓緩多種炎症及感冒症狀;蜂膠能減輕炎症和加強免疫力;接骨木果則含高濃度的生物類黃酮和花青素,可強化呼吸道黏膜,預防感冒症狀。
在上月舉行的澳洲第21屆國際綜合醫藥會議中,更進一步確定了接骨木果的抗病能力。會議中公佈了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雙盲研究報告,312名坐長途飛機(>7hr)的旅客當中,有每天服用接骨木萃取的一組,在患上傷風後的症狀與傷風持續時間,均比沒有服用的一組為少和短,證實接骨木萃取有助減少傷風症狀的嚴重性以及減短患病日數。
另一個集合多國的研究,針對473名患上感冒48小時內服用感冒特效藥「特敏福」,或混合接骨木和紫錐花的飲劑做功能比對,發現兩者對幫助感冒痊癒的效果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以天然不具侵害性的草本療法來預防和紓緩流行病毒症狀,比起生病就服用西藥來得安全,亦毋須擔心引致副作用及令病毒產生抗藥性。我每次搭飛機,也必定預先服用這些「天然草本抗生素」,幫我打好底子,抗病強身。
自古以來自然療法醫師和中醫都推崇使用自然界賜予我們的草本來養生、治病,很高興看到現在越來越多西醫研究可以認證我們的傳統,讓我們為健康有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