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浸大視覺藝術收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浸大視覺藝術收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3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疏導雨水,須要暢通嘅渠道。而鑑賞渠蓋,就須要佢! 由13歲開始就迷上渠蓋,可以稱得上為「渠蓋膠」。 bit.ly/3cHs46o #本地遊 #渠蓋狂迷 ============= 💪🏼 VIP撐《蘋果》計劃 每月$300起: bit.ly/33LO1yC ============== 📣 召集有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周末好去處|梵高愛叫雞?另類梵高展用花膠做安全套雕塑 透視大師人性一面 荷蘭名畫家文生﹒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或譯梵谷)在他10年的藝術生涯中畫超過2,000張畫作,在有生之年賣出的作品數量不多,過身後卻聲名大噪,畫作多年來成為了各大拍賣會的焦點,最高價格的...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 在 Beacon College (Officia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1:32:03
【香港各大院校系列】- 香港浸會大學HKBU知多少 (附2020 DSE收生成績TOP10) . 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於1956年創校,一直秉承「卓越、創新、培育全人」的辦學理念,不僅重視學生的學術素養,更著重培養他們成為富創意、具高尚品格的公民。...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 在 151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08:21:07
放榜了,也是同一句話, 有的人開心;有的人驚喜;有的人失落。 . . 在兩年前的我, 以為自己收到成績會比任何人都來得崩潰, 但實際也是淡然地接受了結果。 . 兩年前, 我因情緒問題, 入院, 出院。 . . 情緒帶來的後遺症是腦子不中用, 別人用一小時背的東西, 我要用三小時。 . . 最後, 文...
-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12 10:30:02|周末好去處|梵高愛叫雞?另類梵高展用花膠做安全套雕塑 透視大師人性一面
荷蘭名畫家文生﹒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或譯梵谷)在他10年的藝術生涯中畫超過2,000張畫作,在有生之年賣出的作品數量不多,過身後卻聲名大噪,畫作多年來成為了各大拍賣會的焦點,最高價格的作品《嘉舍醫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繪於1890年,1990年的成交價為8,250萬美元。這位曾割下耳朵、入住精神病院、37歲時開槍自殺的藝術家,令「瘋狂」、「神經質」、「潦倒落魄」、「死後才成名」等形容詞成為了很多人對藝術家的基礎印象。4位香港藝術家林兆榮(榮仔)、陳偉傑(Hector)、李曉華(了牙)、陳文俊(阿真)以揶揄梵高為名,創作為實,於深水埗大南街合舍舉辦了《如果「梵高」…》藝術作品展覽。回應社會定型,同時希望可以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4位藝術家是浸大視覺藝術院的畢業生,老友鬼鬼,坐在一起便互相說笑。策展人Hector負責構思展覽理念,他直言,找另外3位朋友來參與展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夠麻甩」和「騎呢」:「為人『騎呢』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展覽要突破城牆,梵高就是處女膜,要夠大膽才打得爛!」Hector以處女膜比喻梵高藝術大師的形象,在他眼中,藝術家如梵高往往被神化,事實上,他們也只不過是具七情六慾的平凡人,奈何大眾往往只抽取畫家生平中最具話題性的情節放大。「靚女會不會痾屎?梵高會不會叫雞?經常,他是一條超級『雞蟲』。」梵高1882年患上淋病,1885年患上梅毒,30多歲時出現過不舉的問題,「病歷相當豐富」。這個展覽的目的,是要打破大眾對藝術家的既定印象,將梵高背後的生活,蒲、玩、劈等庸俗而又鮮為人知的生活片段展現。世人對梵高的了解,除了來自其畫作之外,更多是從他所寫的902封書信中略為窺探,4位藝術家參考梵高的書信和文獻,各自改編其生平,再扮演梵高的角色去創作。展覽模仿博物館,藝術家的作品如同文物般在展示。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10/5R4UU5T7D5CTPAUVHSBIQFT3SM/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梵高 #深水埗 #藝術家 #大南街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29 22:00:14香港本地遊中西區尋找僅存英國製渠蓋 19歲狂迷用6年走遍香港做紀錄
總會在你附近的除了便利店,其實還有渠蓋。平時盡情踐踏,你當它是草,卻有人當它是寶。19歲剛入讀浸大修讀視覺藝術的郭晉晴(怪獸),就以渠蓋為研究對象,「今年已經是我研究渠蓋的第六年!」她13歲便看中了渠蓋,不只家中有一系列不同顏色,親自訂做的渠蓋圖案T恤, 更把自己設計的渠蓋怪獸圖案,紋在自己的右前臂上。她說:「我自己是由心喜歡渠蓋這件事。」究竟渠蓋有甚麼魔力讓她如此着迷?不如跟她來一轉香港渠蓋遊吧!
首先來到中西區,由於是英殖民時期較早發展的區域,能發掘到極少數由英國鑄造廠鑄造的渠蓋,更能從渠蓋觀察出當年政府部門的變遷。第一站來到金鐘海富中心對出,一系列鮮紅色的渠蓋和消防栓。「油上紅色的渠蓋代表是食水、黃色是鹹水、藍色是待維修,凡在消防栓附近,都會有FH即Fire Hydrant的渠蓋。」特別來到海富中心看這一組消防栓,除了它們保養得宜、油漆新淨,一字排開的氣勢也是少見,而這消防栓背面鑄有HKWW-Hong Kong Water Works,更看到水務署昔日的名字。
過了馬路走到對面行人路,便會發現一個鑄上HKDW-Hong Kong Drainage Works的渠蓋,「這個是1969年到1986當年渠務部所用的名稱,1986年以後都用上了DSD-Drainage Services Department。」就連渠蓋物料亦有所不同,HKDW那款是用生鐵鑄成,但近年香港已改用了在不銹鋼盆做底,地面鋪上階磚的那種渠蓋,好處是可以在渠蓋上加上盲人引路徑。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渠蓋 #中西區 #英國 #T恤 #便利店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 在 果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疏導雨水,須要暢通嘅渠道。而鑑賞渠蓋,就須要佢!
由13歲開始就迷上渠蓋,可以稱得上為「渠蓋膠」。 bit.ly/3cHs46o
#本地遊 #渠蓋狂迷
=============
💪🏼 VIP撐《蘋果》計劃
每月$300起: bit.ly/33LO1yC
==============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ibQs5
==============
《果籽》TG Channel 👉🏻 t.me/appleseedhk
立即追蹤接收最新資訊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 在 黃照達漫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安紅線下政治漫畫成夕陽行業 黃照達:唯有極權才容不下我們
傳媒是孕育政治漫畫的土壤,然而當紅線步步進迫,一支旗幟、一句口號也可顛覆國家政權,傳媒人被鎖着腳鐐跳舞,在紙上諷刺時弊的政治漫畫家也如特務,在無處不在的紅線間左閃右避,他們如何在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的角力中尋覓出路?
//政治漫畫是終生志業//
45歲的黃照達在浸大視覺藝術院教書,06年起畫政治漫畫,一畫便是十三年。想當初他曾是只看娛樂和體育版的「港豬」,在英國唸藝術碩士時香港爆發沙士和七一遊行,在異鄉的他開始聽網台政治節目,受到名嘴政治啟蒙關心時事。回港後起初畫親子漫畫,因其畫風別樹一格,06年獲《明報》邀請每日連載政治漫畫,欄名「嘰嘰格格」,他笑言欄名由特首選舉啟發 ,港人自以為可以參與民主,其實只有在旁「嘰嘰格格」(絮絮不休)的份兒,「因為我們沒有民主。」他亦曾為「和平佔中」設計logo,以中空圓型配上站在圓型之上的小雀構成,線條簡約明淨,寓意港人就似小鳥,以微小但和平的力量進行佔領。
黃照達以電腦繪圖為主,他打開電腦的Ai繪圖程式,密密麻麻鋪滿了他畫過的人物,初期的人物多以沒有五官的西裝友為主,諷刺香港人千人一面,面目模糊,只重視「中環價值」。後來 ,他開始為政治人物畫肖像,梁振英、唐唐、葉劉、畫到習近平、妹妹、鄧炳強,寥寥幾筆就 畫出他們的神髓,還試過將人物扭曲成異形,他笑言:「太嬲,不得不畫。」
每天密密畫,畫了十三年,黃照達坦言他初畫政漫時,視之為終生志業,但近年起,他感覺創作生命開始倒數。
2016年《信報》終止「香江健筆」練乙錚多年的時政專欄,在該報作畫的漫畫家一木認為 「報紙言論確實有紅線,要是越線,立即『被改版』停稿⋯⋯這不是我熟悉的信報。」決定終止其於《信報》廿八載的專欄《眾人之事》抗議。
《港區國安法》立法後,政治漫畫家阿塗的《明周》專欄以改版為由被腰斬,憑「高登神獸」 聞名的80後漫畫家表示曾被提點「小心觸犯國安法」,更透露早在2016年有出版社為其出版 結集時,要求他抽起國旗及區徽的部分方可出版,他拒絕政治審查因而作罷。
政治漫畫能否出版,生殺大權不由自主,來自編輯,來自社會氛圍,更來自政權,令黃照達慨歎這行業的未來:何時整個專欄會消失,甚至乎整份報紙消失?「我能畫到一日就是賺了一日 ,有種夕陽行業的感覺。」作為老師,作為漫畫家,他認為創作最重要是「做自己」,「如果畫政治漫畫不能做自己,我寧可不畫,無意思。」他坦承自己是幸運兒,「十三年來沒試過編輯叫我重畫或不能刊出,但最後自己給予自己的壓力就開始有了。」他提到梁振英任內定下 「港獨」紅線,那紅線隨時間「粗暴地」挪移。國旗一向是政漫常見的符號,以往在紙上燒國旗沒有問題,眼見鄭松泰倒插國旗被控,讓他開始反思;再當今年國安紅線奠定,令他不得不 重新審視作品的界線。
//我們在試政權的底線//
去年起,插畫文宣遍地開花,抗爭運動成為政治漫畫最火紅的題材,直至今年疫情出現,運動轉淡,他記得《國歌法》一鎚定音的那星期,城內蔓延著一股無力感,他主動問編輯:「還可以像以往那樣畫嗎?」編輯無奈道:「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因為條文太闊,像說甚麼都中招。」
他在《明報》星期日生活有一全版專欄《This City》,像極報章的排版設計,是過往一周政治大小事的視覺紀錄(visual record)。《國安法》醞釀時,他在報紙置中一幅維港素描,上下兩條黑色粗條遮檔標題,代表報紙頭版標題「被河蟹」,那一期名為《這城(安全版)》。他向記者展示作品的making-of,兩條在繪圖程式中上游移不定的黑色粗條,正是他的「degree of fear」:「究竟我可以出幾多?究竟我有幾恐懼?反過來說,我們還有多少自由去講這回事?」
《國安法》在港實施後,他的欄名《This City》驟然變成《That City》,廿三年匆匆過去,這 香港已不是我們的地頭,而是黯然陌生的「那個城市」。他補充道,「That City」的諧音就是 「Dead City」。城市的死亡不再是進行式的「dying」,正如正義女神被蓋棺—她已經死去, certified dead。他坦言紅線很多,但他有信心一一避得過,「避得過的、避得過的,但已經無mood畫那種形式,處理不到自己的情緒。」於是新專欄比較感性,希望為港人、為自己提供情感上的出口。
他自言他也害怕,也會「淆底」,也怕坐牢;而漫畫家不特別敢言,他們敢言代表環境很差;沒有政治漫畫,代表那是一個極權社會,政權再沒有胸襟容納異見或批評,「所以我們這班人就在測試它的底線,你是否還能接納我們這種批評?」
//繼續畫,是因為看見同行者//
政治漫畫的價值,在主流或傳統分析以外,為讀者提供情緒宣洩的出口。「可能是情緒化或 laymen(俚俗)的想法」,政漫常有戲謔、嘲諷元素,他舉例醜化政治人物,能讓讀者看罷出一口氣,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儘管那是人身攻擊,那代表政客很『乞人憎』,都是一種民意。」政漫之於黃照達,是一種微小卻不容抹煞的聲音。
國安法降臨城下,很多人說要移民,為人父的黃照達早已進入「收成期」,總有離開的理由和條件,但他目前更堅持留港作畫:「堅持的理由是我看見同行者,或者我畫的東西令人有共鳴,你就會覺得這還不是終結,還有人跟你同在。」他在訪問數天前曾拜會尊子,尊子告訴他,一位法國政治漫畫家,畫到九十多歲,「我猜他的意思是他會繼續畫下去,我見他繼續下去,那我繼續畫下去,直至我們老到畫不到,或者不能畫為止。」
撰文 : Jade Chung
攝影、剪接 : Chan Wai Long , Jade Chung
浸大視覺藝術收生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言:因為近日身體不佳,不能參與群眾活動,所以唯有閉門造車,作出一己極微貢獻。誠心祝願各位參與者平安!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同時是一場偉大的空間藝術實踐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簡稱「反送中」運動)已經自本年六月進行了兩個多月,各界人士寫了大量文字或視像媒體,報導及分析了這個運動。除此之外,參與連登文宣組的各路朋友,不具姓名為這個運動的不同面向設計製作了大量海報。這等海報漸漸引起了國際媒體的留意。CNN於8月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 .<'Be water:' Hong Kong protest mantra influences how art is designed and distributed>
,主要分析這些海報的製作及傳播方法,以及在「反送中」運動的作用。
這些海報的功能,可簡略地分為三類(1)以圖象展示各項有關某特定時日行動的資訊;(2)戲劇性地強化運動的宣言與次行動的目的;(3)戲劇性地強化控訴政府的暴行。從這些海報的設計而知,(估計)所有創作者都受過藝術或是設計教育的專業訓練。但是,這班創作者是何許人,卻無從得知。CNN訪問了一位積極參與的示威者,他/她説明了這批海報乃是「由人民而創作,同時是為人民而創作」。這批岀色的海報,每一幅的影像佈局色彩皆充滿極高表達能量(expressive energy),據CNN引Garrett所言,一部份的海報的影像主題,參考了其他國家及地方的革命或民主運動的標誌性象徵意象,例如美國、法國、韓國的民主或工人運動。但很多出色的海報主題,影像主題內容常用港人熟悉的文化意象 (例如黃大仙)來作比喻, 所配上的文字除了是極精簡易明, 更常用香港人慣用的説話方式來創作文本語句。如果是諷刺的作品(例如諷刺高永文作為醫生也為了錢而說假話)真可說是「一筆入魂」的辛辣與精準。
CNN的文章,除了報導海報大量創作外,更提及連儂牆。CNN訪問了藝術家Kacey Wong。Wong 描述了連儂牆是電子媒體以外的實體物理空間的民主訴求的宣示及展現,人們遊走在周圍貼滿黃色小貼紙的空間內,感受到被包圍的震撼力。Wong對連儂牆直述的簡單描述,沒法掌握連儂牆作為公共空間對於現存建制對抗性甚至顛覆的威力。
這次「反送中」運動過程中,在實體公共場所出現的種種視覺/視像實踐,實在給予我們最佳的機會去反思,政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若我們嘗試以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都市)空間理論(尤其是其中的「殊異空間」概念(the differential space),以及洪席耶 (Jacques Rancière) 的感性理論(aesthetics)去看連儂牆,以及其他陸續在是次大型民眾運動中爆現的公共視覺實踐,我們更可以更深入地掌握及理解在這次運動中所爆發的創造力的威猛。
列斐伏爾在他的重要的著作中,細心分析批判了都市空間及都市生活的各項條件背境。眾所周知,空間並不是一個中性的容器,也不是數學中抽象的幾何或代數方程式。然而,現今資本主義(市場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及當權者往往視(實體)地理空間為一個抽象概念。當權者及資本家認為,透過政治、經濟的策略的規劃及計算,即可建構、生產、成形為可被完全控制的以政治統攝、經濟運流、量化交換價值為依歸的實體空間。
廣大民眾日復一日在這個被資本主義、強權思想所生產的政治經濟空間中過著日常生活,其實正赤裸裸由思維直致身體完全地感受全面壓迫:香港人在身體行動上受到的擠壓,正是住屋問題的困迫。香港出售的住宅房屋面積,不單越來越縮小,住宅的賣價以致租金,這二十年來不斷提升至香港人無可能負擔的地步。近期所發生的巨大政治風波,主要源於政府企圖將香港人的思想言論自由,收納進一個全面「監控」加上「懲罰」的法制系統之中。巨大羣眾運動,大體上可說是首先宣示了廣大人民對對開明自由思想及民主治理的強烈熱切要求,但間接原因,就是正常住居與生活質素不斷下降削弱。人民再無選擇,因而起而反抗強權建制封閉的高壓控制系統,以及國家及市場資本主義概念主導將生活空間轉化為房地産消費市場。
列斐伏爾在1968年運動中巴黎示威者的空間實踐及表達,看到了人民將都市空間短暫轉化為「具體的烏托邦」(the concrete utopia):當時的巴黎抗爭者,佔據了都市本來用作經濟市場交投運輸的空間,重新賦予這等被佔領空間新的社會文化意義。最觸目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巴黎的大學生佔領了Sorbonne大學,她/他們聚集在Sorbonne 的廣場,將代表當時理想的共産代表人物照片及旗幟掛滿在這自中古時代以降,代表西方知識的最高學府。列斐伏爾認為學生將整座大學的中心意義完全改變:大學已不是由上而下傳授傳統文化或代表現代化科學思維的學術機構,而是變成一個任何人都可參與討論、批判當下資本控制中産生的種種強權、疏離與剝削的「公共」場所。
在水深火熱的運動中,民眾經過激烈爭鬥/爭取,常會爆現了民眾佔領、挪用(appropeiate)作為思想、意見討論表達的埸所。這証明了強權主導的政府並不可能百分百控制所有實體空間,當權者也不能完全掌握控制「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的意義解釋權。在短兵相接的矛盾衝突中呈現的新的空間的「公共」型態,列斐伏爾 稱之為殊異空間(the differential space)。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連儂牆的產生,正是新的「公共」空間誕生最佳例子。試舉大埔隧道連儂牆為例,市民自發將(被建構為)運輸通道的隧道改變成為讓任何人集體地將自己個人的意見表達的場所。這種行動的性質,跟連登文宣組在網上發佈流傳海報的視像表達非常不同。網上五花八門的海報,總的來說,皆要依照所上載的電子媒體平台的程式作展示及傳播。海報展示與傳播並沒有改變電子媒體任何程式。但是,連儂牆首先顛覆了「載體」本身原有功能(隧道作為運輸通道)而轉化成為展示/展覽空間。市民將自己的心聲意見,可自由以文字寫在便利貼紙上或以畫作形式,不計其數在隧道中展示,以致將整條隧道的牆壁,都鋪蓋了無數便利貼,化成展覽空間。在香港的實體城市空間中,絶少是可容許市民任意將一己的意見在公共空間展示表達。然,連儂牆的出現,卻讓不分背境不分階級的任何人,皆可以觀看其他人的留言,而同時也可參與發言,將自己的意見展示在牆上。據報導,少數反對是次「反送中」的人羣也將自己的意見貼在連儂牆上,或將大量預先印刷好的標語或國旗蓋在原有便利貼留言上。反對人士這樣做,其實也是某程度上肯定了連儂牆的作用—- 不同人無論甚麼意見、甚至相反言論皆可一視同仁都可貼在牆上,對話討論在牆上短兵相接,如果持不同或相反意見的人,你寫我又寫,你貼我又貼,你蓋過我的貼紙我又再寫再貼⋯⋯某程度上,這其實是對立相方進行民主的直接對話的行為(直至其中一方暴力地撕去其他人的留言貼紙或毀滅連儂牆)。很多人都說,各區出現的連儂牆還為年紀較大或教育程度不太高的市民,提供了主流資訊之外的另類資訊來源。於此,連儂牆並不是一個靜態的空間,而是一個充滿矛盾,不同觀點對峙,因而衍生多重意義的動態場所。
參與寫貼紙的人們並非甚麽專業的設計師或藝術家,留言者是廣大市民的一份子,自發地將(受到政府有關機構限制規範其功能的)某公共空間/牆壁,未經當權者批准而暫時地改變了其用途,也改變了其面貌,成為廣大民眾聚合、表達意見甚至討論的空間。
在這個水深火熱的「反送中」運動時期,香港廣大市民除了以和平遊行或更激進方法去表達對政府施政不滿及抗議強權的暴力壓制,以及爭取「五大訴求」外,其他很多情況下的空間實踐,正是打破顛覆了政府對實體公共空間的功能及使用權的高度控制規定,令到都市空間成為一個讓廣大市民聚滙的空間,同時更鼓勵了和強權主流意見對立、殊異的意見/意向全面公開展示。
連儂牆的創造,除了在公共空間中體現了政治的實踐,但同時在公共空間中開啟了新的感官經驗,展現了新的幻想境地,因而讓公共空間的使用價值及所藴含的人民共同創造力得以重新爆現。總體而言,我們在連儂牆的創作實踐中,我們其實見到真正的「公共空間」的「公共」本質。在這層面而言,連儂牆正是(公共)藝術的實踐呈現。
於這時期,常有市民不惜受欺凌或甚至受到暴力襲擊而拚命保護連儂牆空間能夠維持稍長存在時間。市民在痛心難過之餘,也深深敬佩保護連儂牆的人,因為她/他們其實保護了公共空間的真正「公共」特質。人們在某段時間中,拚棄了公共空間只作為被強權及資本主義困死的日常「揾食消費」的場所,進而將城市某部份公共空間轉化為人民聚滙的場所,容許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程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傾向、不同的生活/生命價值取向的眾人滙合共議時政的場所,並且由此而衍生著各種不同的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列斐伏爾 所建構的理論,幫助我們去清晰地思考人民併棄了權力與資本主義控制的日常空間而爆發出來的集體創造空間的真正「公共性」的威猛力量。 列斐伏爾認為,城市整體,就是住居其中的市民共同創造一個持續更新的偉大「作品」 (OEUVRE)。Erik Swyngedouw 在其文
章<The Political Art of Urban Insurgency>,間接提示了洪席耶的感性理論與列斐伏爾的殊異空間論的接近相若。
法國哲學家洪席耶的理論,重新介定「美學」的本義,並進一步理解藝術與政治的關係。洪席耶曾於2016年10月出席耶魯大學建築系座談會,指出「美學」,不是介定甚麼是「美」,而是關乎普遍感覺經驗 (sensible experience)的反思。例如,多數人通常判斷日落是「美」的,那是一種眾人共有即平等的感覺判斷。但在文化的層面,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欣賞文學藝術。如果要判別某人之藝術鑑賞或創作力,即是將某人的感覺能力(sensible capacity)分等級---於此,美學實踐與政治相類似:所謂政治,即介定何種人可成為(某階級的)公民,及訂明其義務及權利的系統。有目共睹,某些政治制度甚至將人民劃分為高/低端。
於此,對洪席耶而言,Aesthetics 應該譯作「感性學」。如上述,在社會的一般共識中,不同階級背境的人羣,對於藝術品的「境界」及創造能力,會因為其人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而分高低。對洪席耶來說,這種文化階級的劃分,其實是有權力機制(通常透過教育)對整個社會的廣大人羣的感性領受與表達能力的分層:在同一社會中,不同組羣或個人,所能夠看到的(visible)、所能夠聽到的(audible)、所能夠(以不同媒介)表達訴説的(sayable)、甚至所能夠以七情六欲去表達的感情深淺度,原來皆是受到當權的各種權力機制細緻劃分成等級。
當我們意識到個人的感性也有階級分別,我們自然了解到,我們所接觸到所謂「外在世界」,自然是一個充滿階級劃分的「空間」。早在1945年,德國哲學家卡西勒已在其著作<人論>中,說明「外在空間」並不是一個中性抽象的容器,「外在空間」與人的行動經驗與互動相生的,空間其實就是所有感性經騐(視覺、聽覺、觸覺及行動的)整體。由此可見,所謂「外在空間」作為感性經歷,必定是受盡階級分層割切。於此,洪席耶曾說過一段與列斐伏爾極之相似的話:「到最後,所有政治(的議題)都是空間階級分層分配的議題。不同層級的空間的本質其實如何被介定(它們之間的不同)?層級之間各有何種不同的功能?誰人憑甚麼可以佔領那一層級的空間?對我來說,政治對社會(地方與人民)的控制、擺佈、調配就在於借助所謂法律規條去介定不同地方與角色的分配。人們在社會上的要遵守的法律規條,往往就是去認識、承認(即被動受制於)誰人可容許在那一個地方,被賦予何種資格,去説甚麼,及可以作出甚麼行動。」
列斐伏爾的整套空間生產理論,分析了主流哲學與科學思想,如何支撐資本主義及權力機制,去創造生產人們實際生活的空間,並由此控制人民的生活、行動與思想。洪席耶上述對空間(作為感覺經驗的整體)的層級介定及規限,使我們明白到,所謂最個人的私人感性經驗,也是受強權控制而作分層。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其實是從不同角度去肯定「藝術」作為解放的政治力量。由此觀之,這次「反送中」政治運動的某些空間實踐,其實也是在更深層次顛覆了強權對廣大人民的感性經驗的分層分配規範或排斥。而解放人們的感性經驗,重新創造新的「能見、能聽、能說、能表達」的平等經驗之實踐,一言以蔽之,就是藝術!
要闡明洪所提出的政治藝術實踐,最佳例子,除了連儂牆,莫過於本年8月8日七夕之夜,逾千人為抗議浸大學生買激光筆(在前一天)被捕,齊集尖沙咀太空館周圍,於晚上八時開始隨己意自由地一齊以激光筆發射激光投向太空館外牆。參與者又同時大叫抗議口號,更播放音樂及集體載歌載舞。白色的太空館外牆變成了千千萬萬彩光、抗議文字、狂舞人體的影子投影的銀幕/載體。參與者為抗議政府暴力拘捕年輕人而即興策動這個事件,成為由萬千羣眾在某時刻不分彼此及階級的自發但共同創作的藝術實踐。在這集體創作過程中,羣眾感受了甚麼是「共同」,甚麼是「分享」。也由此,這項大型的創造活動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最高理想,那就是:世界是平等共有的(the world is common)。
至今還在進行的反送中運動,不單讓香港人甚至整個世界反思甚麼是民主及自由,還提供了充足動力與養分讓人們認真反省、重新考慮「甚麼是政治藝術?」、「甚麼是公共藝術?」,以致「甚麼是藝術?」列斐伏爾與洪席耶的理論,為我提供了扼要的思想脈絡去重新理解:「藝術」,正正是成就體現人們公共、共同並且是自由平等的感性經驗的澎湃解放力量。(圖片來源:連儂牆--立埸新聞:雷射筆「觀星」: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