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的】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是任何國家說了算,而是記錄在本土歷史,在城市每個微小的角落裡。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曾經吸引無數歐美殖民者和傳教士,還有來自南亞的士兵、雄霸商界的猶太商人、融會中西的土生葡人定居。他們背景迥異,但同樣在香港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經常被人忽略,是...
【香港是世界的】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是任何國家說了算,而是記錄在本土歷史,在城市每個微小的角落裡。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曾經吸引無數歐美殖民者和傳教士,還有來自南亞的士兵、雄霸商界的猶太商人、融會中西的土生葡人定居。他們背景迥異,但同樣在香港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經常被人忽略,是古波斯遺民巴斯人(Parsees),他們世代信奉俗稱拜火教的祆教(Zoroastrianism),祖先在千年前逃難至印度,在孟買為最有勢力商賈,部分隨英國人來到香港定居,人數不過 100,財力卻可與英國人匹敵。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如尖沙嘴麼地道(Mody Road)、灣仔律敦治醫院(Ruttonjee Hospital)等,皆以獨當一面的巴斯商人冠名。就連作為香港標記的天星小輪,創辦人米泰華拉(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也是巴斯商人,天星更是祆教的光明純潔象徵。未知這番宗教含義,會否為乘坐渡輪帶來另一番體會?
英國維繫日不落帝國,當然要依賴軍事力量。初到香港之時,英國人沒有把防務交予華人,軍隊和警隊皆以印度人做主力。1841 年,英軍在香港登岸舉行升旗禮時,在場便最少有 2,700 名印度軍人,其中以錫克族人最受器重,他們在 1857 年印度反英暴亂效忠英國,於是大量增聘為香港駐軍和警員。他們包裹頭巾、穿著綠色警察制服深入民心,被華人戲稱為「大頭綠衣」。隨著戰後警隊改以華人為主,錫克族人退伍後多數轉任護衛,或從事其他服務業,以另一工作繼續貢獻香港。
在冷戰期間,香港也來了另一位常客:美軍水手。當時香港周邊的地緣政治風起雲湧,先有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有韓戰和越戰,加上英國國力衰退,想美軍協防香港,於是讓香港成為美軍補給基地,軍人頻繁在灣仔分域碼頭登岸,當時沿岸的駱克道也成為風月之地,供水手娛樂消遣。時至今日,駱克道仍然是酒吧林立,但美軍已經絕跡市面。
香港與日本的關係同樣密不可分,香港曾經是 19 世紀日本人遠渡歐洲的首站,也是日本人見識西方文明的第一站,有商人把日本人力車引入香港,成為當時港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後來隨電車和汽車誕生才逐步淘汰。日本在二戰時入侵香港,但兩地在戰後未有斷絕來往,日本更引領香港的消費潮流,1960 年代在銅鑼灣開設的大丸百貨,以日本製商品和服務態度為招徠,徹底改寫香港消費文化至今,而香港作為消費天堂的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上一輩日本人腦海中。
走過滄海桑田,有些族群已經退場,只得街名留下他們存在過的線索,但同時仍有多達 50 萬少數族裔,因歷史和經濟原因在港生活和定居,證明著香港人身份的混雜和多元。
#茶杯社會萬象
#茶杯你不知道的古事
***
新書簡介:
《從前,有個香港 THIS IS HONG KONG》
所謂「念念不忘」,形容的大概就是香港。問問那些到訪過此地的人,或是掀開這書中的一紙一頁看看。捷克作家 Miroslav Šašek 畫筆下的香港,令人難以忘懷。彩色的繪圖捕捉了 1960 年代香港的魅力、她的神韻、表現出來的東方繁華、還有城裡的反差。轟隆轟隆的飛機把遊客帶到此地,然後人力車載著他們,穿插於異國情調滿滿,香火繚繞、飄著炒栗子與北京填鴨香氣的大街小巷之中。每一轉角迎來的都是撩人的風景,是華麗精緻的玉石象牙,是閃閃發亮的絲綢錦緞。Šašek先帶讀者遠眺九龍灣,看那一覽無遺縹緲起落的山脊,再轉入小巷細看那些街頭小販與商人、那豔紅帆船上的水手、還有那些從未踏足陸地的水上人。
從前,這就是香港了!
繪著:Miroslav Šašek
翻譯:黃愛華
出版:CUP 出版
系列:Oops 097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初版
ISBN:978-988-79699-4-5
繪本/1 套 5 款插畫拼圖網購:www.headhole.hk
限量插畫雨傘預購:link in bio
海韻電主力 在 無聊詹股票資訊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211 選股教學】獨家:投信「認養 + 棄養」雙策略選股
#喜歡看投信籌碼的按讚留言+1
#喜歡看主力分點的按笑留言+2
-
各位戰友安安,我是 Boring。
禮拜五的盤勢殺低走高,PP選股多方策略 6284 佳邦漲停、8069 元太大漲,空方策略 4736 泰博、6203 海韻電大跌。
-
難得周末假日,先發投信認養與棄養清單給戰友們做功課,假日還會有免費大盤分析和選股做功課影音,敬請期待!
*PP投信清單連結: https://bit.ly/37XDbpN
*DP投信清單連結: https://bit.ly/37OOkZW
*我要訂閱來學習: https://goo.gl/i2WJLr
海韻電主力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是世界的】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是任何國家說了算,而是記錄在本土歷史,在城市每個微小的角落裡。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曾經吸引無數歐美殖民者和傳教士,還有來自南亞的士兵、雄霸商界的猶太商人、融會中西的土生葡人定居。他們背景迥異,但同樣在香港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經常被人忽略,是古波斯遺民巴斯人(Parsees),他們世代信奉俗稱拜火教的祆教(Zoroastrianism),祖先在千年前逃難至印度,在孟買為最有勢力商賈,部分隨英國人來到香港定居,人數不過 100,財力卻可與英國人匹敵。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如尖沙嘴麼地道(Mody Road)、灣仔律敦治醫院(Ruttonjee Hospital)等,皆以獨當一面的巴斯商人冠名。就連作為香港標記的天星小輪,創辦人米泰華拉(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也是巴斯商人,天星更是祆教的光明純潔象徵。未知這番宗教含義,會否為乘坐渡輪帶來另一番體會?
英國維繫日不落帝國,當然要依賴軍事力量。初到香港之時,英國人沒有把防務交予華人,軍隊和警隊皆以印度人做主力。1841 年,英軍在香港登岸舉行升旗禮時,在場便最少有 2,700 名印度軍人,其中以錫克族人最受器重,他們在 1857 年印度反英暴亂效忠英國,於是大量增聘為香港駐軍和警員。他們包裹頭巾、穿著綠色警察制服深入民心,被華人戲稱為「大頭綠衣」。隨著戰後警隊改以華人為主,錫克族人退伍後多數轉任護衛,或從事其他服務業,以另一工作繼續貢獻香港。
在冷戰期間,香港也來了另一位常客:美軍水手。當時香港周邊的地緣政治風起雲湧,先有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有韓戰和越戰,加上英國國力衰退,想美軍協防香港,於是讓香港成為美軍補給基地,軍人頻繁在灣仔分域碼頭登岸,當時沿岸的駱克道也成為風月之地,供水手娛樂消遣。時至今日,駱克道仍然是酒吧林立,但美軍已經絕跡市面。
香港與日本的關係同樣密不可分,香港曾經是 19 世紀日本人遠渡歐洲的首站,也是日本人見識西方文明的第一站,有商人把日本人力車引入香港,成為當時港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後來隨電車和汽車誕生才逐步淘汰。日本在二戰時入侵香港,但兩地在戰後未有斷絕來往,日本更引領香港的消費潮流,1960 年代在銅鑼灣開設的大丸百貨,以日本製商品和服務態度為招徠,徹底改寫香港消費文化至今,而香港作為消費天堂的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上一輩日本人腦海中。
走過滄海桑田,有些族群已經退場,只得街名留下他們存在過的線索,但同時仍有多達 50 萬少數族裔,因歷史和經濟原因在港生活和定居,證明著香港人身份的混雜和多元。
#茶杯社會萬象
#茶杯你不知道的古事
***
新書簡介:
《從前,有個香港 THIS IS HONG KONG》
所謂「念念不忘」,形容的大概就是香港。問問那些到訪過此地的人,或是掀開這書中的一紙一頁看看。捷克作家 Miroslav Šašek 畫筆下的香港,令人難以忘懷。彩色的繪圖捕捉了 1960 年代香港的魅力、她的神韻、表現出來的東方繁華、還有城裡的反差。轟隆轟隆的飛機把遊客帶到此地,然後人力車載著他們,穿插於異國情調滿滿,香火繚繞、飄著炒栗子與北京填鴨香氣的大街小巷之中。每一轉角迎來的都是撩人的風景,是華麗精緻的玉石象牙,是閃閃發亮的絲綢錦緞。Šašek先帶讀者遠眺九龍灣,看那一覽無遺縹緲起落的山脊,再轉入小巷細看那些街頭小販與商人、那豔紅帆船上的水手、還有那些從未踏足陸地的水上人。
從前,這就是香港了!
繪著:Miroslav Šašek
翻譯:黃愛華
出版:CUP 出版
系列:Oops 097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初版
ISBN:978-988-79699-4-5
繪本/1 套 5 款插畫拼圖網購:www.headhole.hk
限量插畫雨傘預購:https://bit.ly/2OoX7s8
海韻電主力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六的時候,我曾經向中國文學科老師說:「我將來想成為作家。」
預科的時候,主力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兩科,學習完全沉浸在中文字海裡,那時候特別喜歡寫作,執起筆桿一寫可以寫幾個小時。那時在想:「我何時可以寫成一本書?」
當上記者,也算「揸筆搵食」,但每條一分多鐘的新聞,發揮空間有限。每一次我都攪盡腦汁,用字務求精準;軟性的新聞,文稿都力求創意、節奏和音韻。
離開電視台,擺脫了發表的限制,我開始在報章撰寫專欄。那時週末的蘋果日報,給我半版的副刊空間,如魚得水,寫下了很多自己頗滿意的文章。也有出版社開始向我提出書的建議,要把專欄結集成書,甚至合約都做好了,我還是猶豫不決,最後胎死腹中。
心中的聲音:「如果出書是神聖的人生願望,那就認認真真寫一本吧!」
我不是一個行動力強的人,虛無的目標,注定不能成事。苦苦思索寫作的命題,茫無頭緒,加上其他工作越來越繁忙,匆忙時連報章的專欄也敷衍過去了。距離寫作的目標明明越來越近,心態卻越走越遠。「我還可能寫書嗎?」心裡間中浮起否定的鬱悶。
今年四月生日,沒有人為我慶祝,我獨個許下生日願望:「我要寫書了。」命題也十分明確,便是化為行動,三個月後,就有了《元朗黑夜》這部作品。
想說的是,明明是一本花了三個月寫好的小書,背後是自己苦等二十年的第一本作品,灌注了這麼多年來的理想和盼望。
出版後,陸續收到讀者的讀後感,對721的反思和情緒故然有之,也有不少讀者欣賞其中的可讀性和趣味性,讀到我寫作時投入的心思。甚至很多「不太看書」的朋友,都一口氣看完,這些都是令我很欣喜的評價。
誠然,這作品的「話題性」,一定大於「文學性」,我也不敢說自己有很好的書寫造詣,但在寫作這條路上,這本書是很強的強心針,我又彷彿回到中六的我,心中充斥無數憧憬盼望。多謝各位的鼓勵支持,希望能再多聽讀者的評價,好的壞的,都留待下一本作品修正。
#元朗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