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海派上海小吃桌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海派上海小吃桌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海派上海小吃桌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海派上海小吃桌菜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年過70依然精神抖擻的東家周師傅,忙進忙出,一邊招呼我們這些來客,一邊在廚房忙碌,手上透明如水的高梁一杯接一杯,不時和客人談笑風生分享過往生活及料理的精彩之處,勸酒互動的熱情風範真是如其「海派」店名,真是豪爽的好老闆! 涼菜就顯其用心,醬色入味的滷牛三寶,㸆墨魚;蓮霧、黃瓜、素鮑魚切絲的涼拌菜,特...

海派上海小吃桌菜 在 C.C Foodie 美味無極限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1:11:15

年過70依然精神抖擻的東家周師傅,忙進忙出,一邊招呼我們這些來客,一邊在廚房忙碌,手上透明如水的高梁一杯接一杯,不時和客人談笑風生分享過往生活及料理的精彩之處,勸酒互動的熱情風範真是如其「海派」店名,真是豪爽的好老闆! 涼菜就顯其用心,醬色入味的滷牛三寶,㸆墨魚;蓮霧、黃瓜、素鮑魚切絲的涼拌菜,特...

海派上海小吃桌菜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14:13:03

#有關中餐與西餐  前陣子有口福,接連吃了二間不好訂的中餐私廚。  先去了 #煉珍堂,台灣的江浙菜大廚陳力榮開設的招待所,位於他所經營的上海菜餐廳「極品軒」樓上。被人喚為「掌櫃」的陳力榮主廚,六十多歲,這天親自掌勺,出了幾道坊間少見的菜色,打頭陣的「豬腳尖黃豆湯」就好,用黃豆、豬皮、豬腳、大...

  • 海派上海小吃桌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4 15:24:52
    有 67 人按讚

    年過70依然精神抖擻的東家周師傅,忙進忙出,一邊招呼我們這些來客,一邊在廚房忙碌,手上透明如水的高梁一杯接一杯,不時和客人談笑風生分享過往生活及料理的精彩之處,勸酒互動的熱情風範真是如其「海派」店名,真是豪爽的好老闆!

    涼菜就顯其用心,醬色入味的滷牛三寶,㸆墨魚;蓮霧、黃瓜、素鮑魚切絲的涼拌菜,特別是切花的大片腰花灑滿手切蒜粒,上桌搶眼,入口爽脆鮮調味佳,充分感受周老闆對於料理烹飪的高度熱情!

    驚人的龐然一品鍋( 大蹄膀、金華火腿、干貝、全鴨、全雞,據說這熬煮到乳白的湯頭最適合來當福州名菜佛跳牆的湯底)紅燒燉煮入味的子排加上寧波年糕也是一絕;豪氣的超大蝦,飽滿的大沙公,彰顯周師傅的海派性格;厚切圓鱈,用蜂蜜、茶葉、紅糖來煙燻,這燻香和熟度可見功力,入口質地鬆軟帶咬勁,風味絕佳,師傅眉飛色舞地形容結果松樹的枝幹更是薰香的絕佳素材,期盼有緣能嘗到!

    最後壓軸的韭黃鱔魚拌麵,鑊氣十足的爆炒澆頭淋上剛煮熟的手工麵條,搭配上醋和自家辣椒油,真是完美的Ending ! 目前平日午間都有在供應上海風味的菜飯及各類麵食,一兩個人都很方便來品嚐體驗 ~

    有特色的好店,推薦給各位老饕朋友

    #韭黃鱔魚拌麵 #年糕子排
    #一品鍋 #煙燻圓鱈 #涼拌腰花
    #海派上海小吃 #台北美食 #台北上海菜
    #台北私廚 #CCFoodie #CCFoodie美味無極限

  • 海派上海小吃桌菜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8 21:50:18
    有 1,560 人按讚

    #有關中餐與西餐

    前陣子有口福,接連吃了二間不好訂的中餐私廚。

    先去了 #煉珍堂,台灣的江浙菜大廚陳力榮開設的招待所,位於他所經營的上海菜餐廳「極品軒」樓上。被人喚為「掌櫃」的陳力榮主廚,六十多歲,這天親自掌勺,出了幾道坊間少見的菜色,打頭陣的「豬腳尖黃豆湯」就好,用黃豆、豬皮、豬腳、大骨熬的高湯,材料取出後再與黃豆打成漿,鮮鹹瀰漫,醇厚入心;「炒魚骨醬」也有趣,是一道台州菜,祖籍台州的掌櫃解釋是下酒用的,他將黃魚剔下來的骨頭邊肉,炒上大量的蔥薑蒜與辣椒末,調以醬油、糖、醋、胡椒,酸甜酸甜,辛香夠味;完整的黃魚肉,則拿來做成「雪裡紅燒黃魚」,白湯鮮潤,雪菜星鹹,還有筍片之脆與黃魚之嫩,江浙菜的風味無誤。

    隔天去了 #海派上海小吃,近來在吃貨圈曝光上升的小店,一人兵團的周迺剛師傅,年逾七十,平日賣菜飯麵食,偶做私廚桌菜,恐怕是搭上疫情後的私廚熱,桌菜也供不應求。這天嚐到了周師傅的手路,好比彈嫩含肉凍的燻雞,醬色深重的㸆墨魚,紅燒適口的子排年糕,鹹香沉厚的一品鍋(蹄膀、鴨、雞、金華火腿、干貝的「痛風湯」...),肉爆味濃的大沙公,用龍蝦炒的蝦鬆。

    在海派,我私心最愛的亮點,是一道二斤半的圓鱈,那輪切的厚度與體型,難得一見。周師傅拿來用白米、茶葉、紅糖煙燻,熟度恰好,燻香宜人,入口的質地,似豆腐,又似海綿,既鬆軟,又有彈性,風味極好。如此的燻魚,一般餐館不會賣,也正是吃私廚的意義。

    然而吃完這二頓,我十分感慨。隔天在IG限動打了這段文字:

    「接連吃了二頓難得中餐,不免覺得,中餐還是處於殘缺的困境。西餐有相對健全的生態,年輕人容易創業,就算做做樣子,也有樣子。

    可中餐,好像就是認份於衰老、簡陋、不完善;師傅老了,消費者也不要求,就算師傅想展現創意,那創意也是尷尬的。

    明明我們都很喜歡吃中餐呀。」

    這是龐大的結構性問題,我也認同,吃老師傅的菜,得抱持著吃一頓少一頓的心情來品嚐。但我們為什麼容許這件事情發生?

    結構性的問題,分為生產面與消費面。為什麼台灣的中餐少有年輕好手投入?為什麼台灣一些標榜與時俱進的中餐,都很難像樣?這是生產面— 人才培育與產業環境的問題。而人才培育的不健全,導致我們必須回頭珍惜著去吃老師傅的菜,站在消費的第一線,我們的標準「降低了」— 我們願意容忍環境的不舒適,服務的粗糙,菜色安排的不妥善(濫竽充數?順序混亂?不合時令?)。

    飯店中餐可能比較少有這些問題,但只有飯店才供得起條件俱全的中餐,好的獨立餐廳屈指可數,這件事本身就不健康。

    和西餐一比,差異更巨。

    最近,我在IG上發現一家「餐廳」,名字新穎,視覺精美,團隊的形象照,菜色的呈現,都有模有樣,每個人的面孔都年輕稚嫩。這是誰?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今年高雄餐旅大學西廚系的畢業展。

    我心中震驚。我真以為是什麼新餐廳開幕了!對於概念設定、意思表達、社群操作,這群青年人駕輕就熟,他們天生就活在這個世界裡。他們的表現,來自我們這代人給的養分,我非常清楚看到,這幾年台灣西餐的發展,帶給他們什麼影響。

    那麼中餐呢?中餐的偶像是誰?中餐的模範是什麼?

    明明我們都很喜歡吃中餐呀。

  • 海派上海小吃桌菜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3-17 23:41:18
    有 27 人按讚


    【父親的鄉愁味/韓良憶】

    看了《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讓我想起了父親與他的「西餐」。

    常聽人說,在異國求學、就業期間,午夜夢迴,想家的時候,最渴望卻不可得的,往往是故鄉路邊攤的一盤蚵仔煎、一碗肉圓或媽媽的炒米粉。我旅居荷蘭的那些年,也不乏凡此種種將鄉愁寄於舌尖的時刻,然而讓我饞到快掉淚了,不光是所謂的台灣味,偶爾還有從小吃到大的西餐,對我而言,那也是家鄉的味道。

    比起同一輩台灣人,我算是比較早接觸到西洋食物,原因無他,因為先父愛吃西餐。開始跟著爸爸上西餐廳時,我才五、六歲吧,說不定更小。我們最常去中山北路二段的「大華飯店」,偶爾上嘉新大樓頂樓的「藍天西餐廳」或南京東路的羽球館餐廳,後來大華歇業了,我們就轉去小南門的「中心餐廳」。

    多半由爸爸點菜,前菜不是燴牛舌,就是燻鯧魚,湯常常是牛尾湯或鄉下濃湯(番茄蔬菜湯)。主菜呢,最常吃忌士烙魚或烙蝦,一小盅端上桌,表面是焗烤到焦脆的忌士,也就是乳酪。揭開來,熱氣氤氳而上,底下是奶油白醬,裡頭埋著無刺的魚肉或明蝦。還有炸豬排,敷了麵包屑炸成金黃,舖在瓷盤上,偌大的一片。吃豬排時一定要蘸「梅林辣醬油」,爸爸還會吩咐跑堂,多來點酸甜的「酸黃瓜」。

    及長才知道,我從小到大吃得津津有味的所謂西餐,包括爸爸三不五時便親自下廚熬煮的「羅宋湯」在內,都是源自上海的海派西餐,亦稱滬式西餐。我所熟悉的那些菜色,全是摻雜了中國味的法國菜、德國菜、義大利菜、英國菜和俄國菜,從來就不是道地的西菜。

    根據舊式的身份證,父親籍貫是江蘇東台,但他其實是在與上海崇明島隔江相對的南通長大,成年後在上海住過一陣子。對於像爸爸這樣從小養尊處優又生性好奇的小城富家子弟而言,上海這十里洋場是世上最摩登的所在,也是他與西洋接軌的開始,而好吃也講究吃的父親,與滬上的洋事物最直接也最切身的接觸,想來就是海派西餐了。

    海派西餐肯定特別合他的胃口,不然,他怎麼會在來到台灣、結婚生子後,還不時帶著他的本省籍妻子和台灣出生的子女,吃遍台北有名的滬式西餐館?好幾年前,我不知在網上還是書中看到一篇文章,說是六○年代末期,台北大華飯店一客A餐(一湯兩菜外加甜點和飲料)的價錢是普通小學教員將近半個月的薪水。倘若此事不假,雖說孩子胃口小,可以點半客,價錢便宜一點,但是咱一家大小週末去吃頓西餐,終究得花掉當時小學老師一個半月以上的勞務所得!爸爸為了吃西餐,竟如此揮霍。

    近二十多年來,越來越多標榜著正宗法國菜、德國菜、義大利菜的餐廳,出現於台北街頭,時代和社會氣氛的變遷,加上父親這一輩的「江浙人」慢慢老去,不中不西的滬式西餐無可避免地凋零了,最終僅存七○年代中期遷居信義路二段的「中心」強撐場面,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又熬了五、六年,才熄火歇業。

    父親在世最後幾年,我回台灣探父,三番兩次問他想不想去吃西菜,好比義大利菜或法國菜,他總是不置可否,意興闌珊。有一回跟他聊天,講到兒時的大華飯店,他那天談興甚高,順著我的話頭,一一數說起當年台北有名的西餐館,結論是,「大華算是最好的,不輸老上海的西菜館。」這話一說完,老人家又沉默了,臉上浮現惘然的神情。

    就在那一刻,我彷彿明白了,父親愛吃的根本並不是「西洋菜」。對他而言,帶著中國味的滬式西餐,並不只是口腹之欲,那當中尚蘊藏著對往昔時光和故鄉的脈脈溫情,換句話說,那其實是父親的鄉愁滋味,而這樣亦華亦洋的「西餐」,眼下也已成為我將永遠懷念的父系味道。

    ============================

    ◎《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新書分表暨簽書會

    時間:03/25(六) 19:30-21:00
    主講人:胡川安、郭婷、郭忠豪
    地點:台北市誠品信義店3F Forum(臺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
    時間:04/15(六) 16:00-18:00
    主講人:胡川安、郭忠豪
    地點:三創生活園區11樓(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三段2號)

    ◎《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
    2017/03/25 出版

    聯經→https://goo.gl/zieXy5
    博客來→https://goo.gl/Ax1GGY
    讀冊→https://goo.gl/XSSaR2
    三民→https://goo.gl/DuLPhx
    誠品→https://goo.gl/2j9zu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