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海東登山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海東登山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海東登山社產品中有4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千個走入戶外的理由:基督教篇】 承認吧!在一個講究務實與物質的社會裡面,大眾或許還可以接受觀光旅遊跟露營,但稍稍帶著點風險的戶外活動就不太OK了。當我們想要出走,「不事生產」的標籤可能就在轉角等著我們~ 😅😅 說起約翰‧繆爾(John Muir)這個百年以前的蘇格蘭裔美國人,如今我們大多只約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0的網紅Rur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剛接觸 #登山 #縱走 的人一些建議 有其他想知道的可以留言告訴我哦 ☻ 【推薦網站】 ---------------------------- 【登山輕量化】用2.6公斤食材,高山長程縱走七天 https://linfannie.blogspot.com/2016/12/26_16.html ...
海東登山社 在 朗基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4:55:18
2020/12/25 #單攻玉山主峰 // 台灣環海,卻不引導擁抱海洋。 台灣多山,卻不教育走入山林。 自己也是到了這把老骨頭的年紀才開始走進山林,體會造物主的美。 // 本來還想多走幾個山頭,但為了軍裝背太多東西太重只走了主峰。 身為單位登山社的一員,放假出來登山拍照盡點登山社員的義務應該可以吧。...
海東登山社 在 朗基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4:55:18
2020/12/14 #基隆地標縱走 // 單位登山社出來健行踏青,一種凝聚單位向心的活動。 基本上基隆地標縱走就是個低難度的散步行程,可以觀望整個基隆港。 天氣好時風景更佳,晚上也可看夜景。 雖然這裡也是有小情侶,不過大多都往傳說中的天空競技場去了。 // 學長從頭一路嘴到底捏,於是想讓他上個版面...
海東登山社 在 Eva Hu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22 13:51:36
[雪主下翠池]2020.08.21-08.23 至少二刷雪東時天氣很好玩😂 謝謝安排大小事的 #ii登山社 社長 @abbyhaa . #台灣百岳 #雪山東峰 #雪山主峰 #翠池 #北稜角 #雪山北峰 #台灣高山湖泊 #冰斗湖 #mountain #wildlife #nature #mounta...
-
海東登山社 在 Rur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21:29:45給剛接觸 #登山 #縱走 的人一些建議
有其他想知道的可以留言告訴我哦 ☻
【推薦網站】
----------------------------
【登山輕量化】用2.6公斤食材,高山長程縱走七天
https://linfannie.blogspot.com/2016/12/26_16.html
登山糧食與採買〈轉貼自東海登山社〉
https://blog.xuite.net/kenneth.teng/twblog/131406984
【登山菜單】登山吃什麼?實用的菜單範例與規劃分享!墾趣
https://blog.freetimegears.com.tw/mountaineering-knowledge/mountaineering-menu/
長期縦走登山の食料計画 -食事と栄養 (日本語)
https://www.camp-outdoor.com/tozan/climbing_nutrition.shtml
----------------------------
這邊會分享關於登山、我的日常生活
不定時更新,還請請多多指教☻
我的Ina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mallbonee/
Twitter: https://twitter.com/rurutaiwan
-
最後特別感謝美女poca的幫忙
這邊附上她的連結給大家,她也有再寫遊記跟登山紀錄可以參考看看!!!!!
https://campsite.bio/hiimpoca
/ 時間軸 /
0:00 START
0:10 登山縱走糧食如何攜帶
0:33 登山網紅波卡來解謎
4:37 個人縱走經驗
5:22 糧食攜帶三大指標
6:29 擬定登山菜單計畫表
7:21 登山菜單重點
7:38 我的縱走糧食帶什麼? (早餐)
8:14 (午餐)
9:03 (晚餐)
10:05 食材如何攜帶保存?
11:28 行動糧推薦
12:31 ENDING
海東登山社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千個走入戶外的理由:基督教篇】
承認吧!在一個講究務實與物質的社會裡面,大眾或許還可以接受觀光旅遊跟露營,但稍稍帶著點風險的戶外活動就不太OK了。當我們想要出走,「不事生產」的標籤可能就在轉角等著我們~ 😅😅
說起約翰‧繆爾(John Muir)這個百年以前的蘇格蘭裔美國人,如今我們大多只約略記得他是國家公園之父,也是古早年代的環運領袖,但你知道他同時也是一位博物學者兼「山癌」末期患者嗎? (※ 與其說是山癌不如說是荒野癌就是了 )
他病重的程度,已經到了不往野外跑就渾身不對勁的地步,餐風露宿、冒險犯難對他而言,才是人生的真諦!要說是誰塑造了美國的環保運動和戶外文化,這位大鬍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的書中就有提及,繆爾努力提倡的荒野保護理念,其實也在戰後美援時期溶入了臺灣國家公園的核心精神之中。
.
在繆爾29歲的時候,歷經一場幾乎奪走他右眼視力的工安意外,不得不讓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最後,他決定要忠於自己的夢想,展開一場以探索和植物研究為主題的大冒險。
日後他回憶這段經歷時,就說:「這次的打擊將我趕到了芬芳的原野之上。有時候,神為了教導我們,就會讓我們無比貼近死亡。」
於是他徒步從肯達基州走到了佛羅里達州,大約1,600公里的距離(約徒步環島一圈半)。任性且自信的繆爾沒有任何既定的行程規劃,就只是設定了往南的大方向,然後盡量選擇在野地中行動而已。說走就走,可真是瀟灑!
這一路上留下的事蹟有:遇上持槍強盜時保持鎮定,全身而退(因為他看起來很窮)、假裝自己有槍嚇退兇徒、在荒煙漫草的墓園中露宿、因為身上沒錢餓肚子到眼冒金星 … 說真的,獨自在南北戰爭剛結束沒多久之後的南方徒步旅行超級硬派的啊 ... 先來個RESPECT.
身為一個將靈魂獻給荒野的男子,繆爾也碰過不少的質疑者,尤其是嚴以律已、務實至上的新教徒。行經田納西州鄉間的時候,他為了找尋過夜的地點,在小鎮裡面逐戶敲門問能否借宿一晚,結果恰巧在最後一戶碰上了願意接納他的一對夫妻,丈夫是一位虔誠的鐵匠。
.
.
.
晚餐時分,這位鐵匠在禱告之後注視著餐桌另一端的繆爾,開始了以下的對談:
「年輕人,你來這裡幹嘛?」
「找植物。」
「植物?什麼種類的植物?」
「喔,所有種類的植物;花、草、樹、苔癬、蕨類 … 我幾乎對所有會生長的東西都有興趣。」
「好吧,年輕人,你意思是政府並沒有僱用你來做這些事囉?」
「對,我就是自己的雇主。我喜愛所有的植物,我南下是希望能認識越多植物越好。」
(鐵匠內心OS: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的年輕人!😠😠)
「你看起來是個意志堅強的人。與其在鄉間遊蕩拈花惹草,你肯定可以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大環境不好,所有人都必須要認真幹活才行。摘花不管放在什麼時候都不像是一個男人該做的事。」
………
遇上這種氣力萬鈞的務實主義批判,別說是19世紀的繆爾了,就算是喜歡戶外的現代人也難以抵擋吧!(苦笑)但聰明伶俐、熟讀聖經的繆爾可沒有就此敗下陣來,竟然反而利用聖經來了一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
「你相信聖經,對吧?」
「當然啦!」
「嗯,你知道所羅門王(聖經故事中有名的賢王)不只意志堅強,而且大家還普遍相信他是有史以來最有智慧的人,但他卻認同研究植物的價值喔!不單是撿起它們而已,還要加以研究;你知道他還寫了一本關於植物的書,不只紀載了黎巴嫩高大的雪松,還有牆縫中生長的小東西。」
「所以囉,你看所羅門王跟你之間的差距比跟我之間的大多了。我向你保證他肯定經常跑去朱迪亞(古巴勒斯坦南部地區)的山區晃蕩,而且如果他是一個北方佬,他必定也會尋訪土地上所有的草木。再說,你難道不記得耶穌曾告訴他的門徒要『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並將他們的美麗和所羅門王的榮耀相提並論?現在,我該聽誰的話,你或是耶穌的?耶穌說:『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你說:『不要想,它不值得任何意志堅強的人去做』。」
鐵匠表示:😦😦😦
於是,啞口無言的鐵匠說他從未以這種方式看待花朵過,並重申繆爾果然是意志堅強的人,承認他拈花惹草一點問題也沒有。
.
.
.
可惡,我也被長輩唸過好幾次不要去爬山,應該多去讀「實際的書」、多去做「實際的事」 #$!@#%@,讀到這邊真是超有共鳴的 … 😂😂
但我們都知道,繆爾同時具有戶外活動愛好者和博物學家兩個身分。他熱愛潛藏於大自然中的神性與真理,所以不像大部分人純是為了休閒娛樂而走入戶外,而這也是19世紀博物學家的共通特性,即非常注重實地踏查和紀錄。
這樣的風氣也影響了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所以我們才會見到日治時期有這麼多勤跑現場的學者出沒於臺灣的山區,如鹿野忠雄、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伊能嘉矩、菊池米太郎、川上瀧彌等,其中亦有以斯文豪(Robert Swinhoe)為首的西方學者。有趣的是,雖然看起來都是跑現場,但裡面像伊能嘉矩這種專精於研讀和編纂文獻的學者,就會被認為是沒有真正深入田野採集標本與資料,圈內評價上也會略有差異。
戰後美援時期,來自美國的學者到臺灣調查生態,跟著原住民嚮導上山下海過倒木,另一方面也感嘆當時臺灣的教授都不願意跑現場,未來本土生態研究還有救嗎?這樣的批判,也是來自於繆爾這類博物學者的所塑造的典範。
最後,因為博物學的盛行,最早期的戶外俱樂部(相當於我們的登山社團)也會有注重科學和藝術人文的一面,但這畢竟只是一小撮人的興趣,大多數會員只是喜歡到戶外散心或是征服巔峰啦~
.
.
看到這裡還不去支持一下臺灣本土 找樹的人-Taiwan champion trees 團隊,能結合興趣跟學術真是件很酷的事情呀!!
想多認識繆爾這個傢伙,可以去看2020年出版的《我的山間初夏: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啟蒙手記》,我講的故事則是來自《墨西哥灣千里徒步行》,但相關的繁中譯本不多,大家自己找找看吧!
若是要以更宏觀的方式瞭解繆爾在歷史脈絡之中的角色,則可參考一下拙作《#登一座人文的山》~ 但裡面不會講太多這種有趣故事就是了 😆
海東登山社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離開綠池後,我們決定直線往大鬼湖西池前進,直線距離不到600公尺。在大小溪溝並列的谷地裡,選了一條看起來還算明顯的稜線,便跌跌撞撞的一邊往下一邊修正,免得被溪溝誘離正道還得再修回來。
隨著高度緩緩下降,身旁的紅檜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最後我們被灰白色的巨大樹幹包圍,來到一條大檜密生的稜尾,在不遠處的樹林破口間,已能看見閃著綠光的大鬼湖西池。在這巨木與聖湖環抱之地,我的心情如同枝頭的冠羽畫眉般雀躍,又回到了這個屬於中級山的絕美殿堂。
就在即將抵達湖畔時,我開始尋找三年前的未竟遺憾:有名的張師父修行屋。當年煙雨瀰漫,我們三人沒有多花時間停留,匆匆前往紮營的東池;這次午後陽光柔和的灑落林間,讓我得到了一探這神秘小屋的絕佳時機。就在一條溪溝的邊緣,不斷落空的我一個左轉,便看見草叢間矗立的焦黑木頭「啊!到了!」隨即呼來同伴,一探這曾經的鬼湖奇譚。
---
相信在2000年之前,那個大鬼湖仍是熱門路線的年代,許多走訪過的朋友都會對這棟神奇的「張師父修行屋」留下深刻印象。
最晚在1994年時,台大登山社的大鬼湖橫斷隊伍便提及了它的存在:「不知何時,湖畔已建成一間草房,四周開闢成菜圃,門已上鎖,其上木牌註明此為居士修行之地,其旁另搭有一間簡易工寮,供遊人住宿,青菜可自行取用。山上種的包心菜果然甘腹可口,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情,進入夢鄉。」
往後成大等各校山社的學生們,莫不對此小屋嘖嘖稱奇,各路山友也樂於投宿其中,後期甚至擴建為二層樓,約莫能睡9人,成為了那個年代關於大鬼湖最有趣的佚事。
其中以東海山社在2002年的紀錄描述得最為詳盡:
「這裡真的是世外桃源~屋前種青菜,屋旁即一穩定溪水,另一邊是用樹洞作成的廁所,是一個中空的大樹利用木板作成的自然廁所;木屋已擴建成兩層樓高,一樓是儲藏室and類似浴室的地方(擺一個大木桶),一樓屋外有桌椅可以吃飯,旁邊還有烤火的地方!二樓是睡的下9人的空間and神桌。真是太神奇了!起初聽成大的說還不太相信會有這種地方!沒想到是真的!」
而此位奇妙的「張師父」究竟是何許人也,一直有著許多的傳說,就待拋磚引玉,讓知曉的前輩來解答了。
然而,修行屋不管再怎麼受山友喜愛,它終究是位於「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中的違建,不具備任何繼續存在的理由,魯凱族的聖地更不由得外人佔為己有,於是在最早2002年間林務局已將其勸離,留下日漸頹朽的工寮隨著山友的記憶逐漸淡去。
(師大隊伍在2002年2月巧遇張師父上山,而交大隊伍則在2003年1月紀錄提到『修行小屋有兩層,不過看起來已經廢棄一段時日了,旁邊的架屋是"WC"聽說張師父早已被趕下山,因為他都是砍附近珍貴的林木壓!』)
將近20年後,廢棄的修行屋早已倒塌,甚至遭受祝融把樑柱燒得焦黑,但神奇的是這把火似乎只燒到建築本體,沒有波及周圍紅檜,不知道是因為大鬼湖實在太濕還是怎麼樣,令人嘖嘖稱奇。
站在廢墟前的我,想著在那民國79年多納林道開通後,大鬼湖來回僅僅4天的熱門年代裡,有多少前輩曾借宿在這簡陋卻豪華的山中小屋裡,暢談奇聞軼事、把酒山間歲月呢?或許那些私自佔有的、冒犯族人的過去早已化成灰燼,但那棟神奇小屋,我想,依然會繼續以另一個形式,與絕美的大鬼湖一起保存在那個年代登山者的記憶之中吧。
#神鬼五湖出阿禮・西池畔張師父修行屋遺址
海東登山社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人不在山上,但心在山上。」
近幾個月越來越忙碌,難以兼顧工作、家庭與興趣的平衡,所以只能犧牲優先程度最低的興趣這一塊。3月時走一趟新康橫斷,感覺就像是去年的事情呢~~~
回想自己爬山的初衷,也只是想給一成不變的生活找點新意,所以獨自報了一個登玉山主峰的商業行程。雖然日出和雲海的景緻令我印象深刻,但回家後一陣子就不掛懷了,繼續過原本的日子。真正開啟我登山興趣的時刻,是一年後暑假去奇萊主北的這一趟。
問我是什麼體驗讓我從此無法自拔?是登頂的喜悅?是大景?還是認識了新朋友?可能都有吧。但認真說起來,那一刻發生在日出之後,我們隊伍即將登上奇萊北峰之時。我回首望著整條沐浴在陽光下的奇萊稜線,綠油油地,還有微風吹拂臉頰,然後發覺自己的臉上湧著止不住的笑意。
我好開心。
我說不清楚為何如此,但肯定登山是複製這一刻的唯一途徑。於是我勤奮地往山裡跑,然而更妙的事情發生了:就算一切條件趨於完美,感觸卻沒法像第一次如此強烈。莫非這就是無法取代的 ... 初戀嗎?(羞)
.
這一份不能割捨的連結,即使在沒有山爬的日子也困擾著我。偶爾在辦公室或家裡的時候,我會感到焦躁不安,只有接觸一些登山有關的資訊才能稍稍緩解。
於是我常常驚覺,怎麼在不知不覺之中,已花了數小時在看以前某某登山社發表的全部登山紀錄,或是上世紀國外遠征隊伍的故事,或是某位古早登山家反思登山意義的長文?正事都沒做完,還弄得眼睛好痛啊~~
這份興趣,大家都知道,後來還意外延伸到了探討山域政策之上。表面上我會說「是為了讓環境變得更好,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更好的環境」 ,但實際上,花在其上的無數時間與精力,盡皆來自於對山的思念。唯有透過不斷的研究和思考跟山有關的知識和議題,我才覺得能稍稍彌補身不常得自由的遺憾。
.
台灣的山岳文化正在過渡期的中後段。
我的出身不是社團協會,也不是大學登山社,不屬於任何系統,單單只是一名遊客。所以我清楚,傳承式教育無以為繼的現實,在不久之後的將來必會讓以前的山岳文化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與登山產業主導的新時代。
我們知道山裡面有很多好東西,有說不完的故事和知識,但在這個新時代裡面,這些資訊又該如何散布出去?透過連定義都不明的商業隊伍嗎?人民對於山失去了想像力,本能認為只是由業者帶領的冒險觀光行程,最終目標不過就是收集山頭和上傳美照,似乎已經是不可擋的趨勢。
當我們在平地,都要抬頭看山。光是抬頭眺望這個動作,就可以是一場思緒的遠行、空間的拉伸、心靈的轉移。有人腦中會浮現各個山頭的名字和相對位置圖,連帶拉出稜脈和水系的走向;有人會回憶過去在山裡那些難以令人忘懷的遭遇與片刻;有人會思索人走向山,和走向荒野的意義。
所以在未來,除了運動性質的登山之外,必須還要結合知識、文藝、學問等面相,台灣人才能見山知山,見海知海,不是只出產山珍海味的山與海。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好品味。
當然,這不能強求。但相信透過長久的累積與努力,只要每年上山這麼多的遊客之中,有一小部分起了這樣的興趣,將山岳納入「自我實現」的範疇,我相信山岳文化好的那一面,就還有延續的機會。
(白話翻譯:平時要多讀跟山有關的書籍啦!!)
.
過去我花不少時間在研究政策,之後會稍稍調整方向,開始做山岳文化的基本功:登山、閱讀、寫作、傳播、交流。未來,我還想要組織讀書會,看看能不能在網路之外,用草根的方式實現這份理想。
我無法一輩子登山,但總可以一輩子為他做些事情,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