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海底電纜分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海底電纜分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海底電纜分布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能源轉型正按部就班推進中,台電強化電網,迎接離岸風電完工高峰期..... (10/05/2020 工商時報) (馮建棨 報導)由於明年起進入離岸風電完工高峰期,相關電纜會串連至台電電網,台電將推動「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第一期計畫」,今、明年兩年是投資最多的時期,將投資約114億元,完工後可...
海底電纜分布 在 ??小啡牛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07:08:06
今天介紹的動物是 雪茄達摩鯊(Isistius brasiliensis) 雪茄達摩鯊的性情卻相當凶暴。甚至可以說在海洋裏面,雪茄達摩鯊根本就沒有天敵,無論是鯨魚、海豚還是其他的大型鯊魚,都有可能死在雪茄達摩鯊的手裏,秘訣在於我咬得到你,你卻抓不到我,這就和人身上的跳蚤一樣。 體長為30~56公...
海底電纜分布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能源轉型正按部就班推進中,台電強化電網,迎接離岸風電完工高峰期..... (10/05/2020 工商時報)
(馮建棨 報導)由於明年起進入離岸風電完工高峰期,相關電纜會串連至台電電網,台電將推動「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第一期計畫」,今、明年兩年是投資最多的時期,將投資約114億元,完工後可提供10GW併網容量。
能源局公布全台36處潛力場址及海域資料,其中離岸風電計劃在2025年完成5.5GW併網目標,由於離岸風電潛力場址分布於台灣西部沿海,其中以彰化外海最具開發潛能,初估可達10GW以上,在不影響電網安全前提下,台電必須滿足離岸風電業者併網的需求。
今年併網風場包含台電一期風場110MW、達德雲林允能風場360MW及麥格理等公司共同投資的海能風場378MW,總計848MW裝置容量將完工。不過,因疫情讓國際船隻調度及人員進出面臨檢疫問題,讓今年風場完工併網並不順利,最晚明年才會全數完工。
另明(2021)年併網風場則有達德允能風場剩下的348MW、達德桃園麗威風場350MW及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100MW,2022年起則還有沃旭、中能、海龍等多個風場完工併網,因此併網量逐年增大。
不過,達德麗威風場因涉及飛安疑慮,年底能否拿到籌設許可,仍存在不小變數。
為讓離岸風電併網順利,台電推動電網強化計畫,今年投入55.02億元,明年投資58.95億元,兩年合計逾百億元,範圍涵蓋桃園及彰化地區,讓離岸風電電纜上岸後,併網點及提升電網輸電能力,預計最晚2025年底完成加強電網計畫,其中桃園要有1.14GW併網量,彰化則有6.5GW,要滿足2025年全台離岸風電5.5GW併網目標。
台電表示,電網改善計畫不但可帶動國內離岸風電產業發展,興建變電所及線路工程需採購變壓器、電容器、鐵構、電線、電纜等大項器材設備,另興建變電所建物需土木建築工料,因此將帶動電力關聯產業並刺激接單。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05000141-260202
♡
海底電纜分布 在 李昆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預警時間,分秒必爭,國家級警報,是救命的警報...
花蓮大地震,造成嚴重損害,台灣地震頻繁,其中規模6以上的地震約有將近70%分布於東部海域,規模7以上的地震更高達80%。海纜觀測系統非常重要,能夠將海域地震納入於臺灣地震網觀測範圍之內,彌補陸上地震站的不足,可改善海域和近岸的地震定位問題,強化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提供有效的防救災資訊。
我在2012年開始推動之下,目前在東部外海,設有海底電纜1條,總長度115公里,海底地震儀與海嘯壓力計有3個。
這樣仍是不夠的,所以督促氣象局「海陸地震聯合觀測網」計畫,規劃將現有海纜115公里再向南延伸500公里以上,並新增6座以上海底觀測站,全案預定於109年底完成,這項海纜延伸,預計加強東部海域強震預警時間、增加東部海域海嘯的應變時間,且縮小地震預警盲區至30公里以內,對於防救災的效能提升有非常大的助益…
我會持續追蹤相關進度,並要求氣象局能夠確實依照期程,將這500公里的海纜如期完工。
花蓮加油,全力救災,希望能夠搶救生者,讓往者安息。
海底電纜分布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建置環狀電纜式海底地震及海嘯預警觀測系統 氣象局重蹈覆轍!海軍龍睛計畫受外力影響失敗!! (04/20/2016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 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台灣東部發生地震頻率高,中央氣象局耗資近5億元,原委託日方廠商在東部海域建置第1條250公里長的環狀電纜式海底地震觀測系統,未來還要拓增到450公里長,希望能建立台灣東部外海的強震監測及建立台灣東部近海海嘯預警能力,爭取10到10數秒地震預警應變時間及10到10數分鐘海嘯預警應變時間,但監測用的海底電纜系統如今只舖設了45公里,位在海床深處的電纜竟被拉斷,許多海底觀測儀器也消失,研判是被拖網漁船毀了。
海軍過去曾以極機密的「龍睛計劃」為名,計畫與美方合作,在東北部海域設置水下音響阻柵,監聽進出第二島鏈中共潛艦在水下活動的音響,但當時失敗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地拖網漁船活動頻繁,容易破壞水下設備,最後沒有成功。
監察院提出調查報告,指中央氣象局這項計畫,預期要達到對台灣東部外海地震增加10秒地震預警時間及10分鐘海嘯預警時間,並可透過氣象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將地震訊息傳送予台灣高鐵、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捷運公司等,爭取通知列車煞停時間,如以花蓮地區發生規模7.0地震評估,預計可減少90%之受傷人數。而以歷史上台灣地震災害年平均損失估計,10秒預警時間,可減少民眾因油、電、瓦斯造成火災的財物損失每年約5億元,有效提高財務價值等效益。
但監察院發現,在舖設這項監測電纜前,海軍大氣海洋局航船佈告100年第179號所列已完成的海底光纖電纜線路、科學節點及海底地震儀位置經緯度座標,確認海底地震儀觀測系統海底觀測儀器實際位置就座落於宜蘭地區拖網漁場的漁業活動區域內。
監察院認為,氣象局辦理海底地震儀建置計畫未審慎評估設置規模及風險,又因經費不足而大幅縮減計畫規模,致效益不彰,核有缺失。
監察院說,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明知海底電纜設置風險,也了解宜蘭地區拖網漁業漁場分布,卻未妥適評估觀測儀器建置深度及位置,又因保護措施不足,致海纜觀測設備完工後3年即遭外力破壞,不僅無法達成預期效益,且致設備遺失,核有疏失。
圖片說明:
台灣東部發生地震頻率高,中央氣象局耗資近5億元,原委託日方廠商在東部海域建置第1條250公里長的環狀電纜式海底地震觀測系統,未來還要拓增到450公里長,希望能建立台灣東部外海的強震監測及建立台灣東部近海海嘯預警能力。 翻攝中央氣象局官網網頁
文章內容原始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1/1641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