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家園或遭洪水吞沒,你怎麼選❓英國首批氣候難民的難題😥
英國威爾斯(Wales)有一個沿海村莊—費爾伯恩 ( Fairbourne)🏝,這裡的居民即將被迫離開他們家園以逃難,因為他們的所居地隨時可能被洪水吞沒,這也使得他們成為英國的「首批氣候變遷難民」。 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到2054年,包含商...
捨棄家園或遭洪水吞沒,你怎麼選❓英國首批氣候難民的難題😥
英國威爾斯(Wales)有一個沿海村莊—費爾伯恩 ( Fairbourne)🏝,這裡的居民即將被迫離開他們家園以逃難,因為他們的所居地隨時可能被洪水吞沒,這也使得他們成為英國的「首批氣候變遷難民」。 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到2054年,包含商店、酒吧和郵局等450棟房屋都將「關門大吉」。
七年來,這裡的房價不斷暴跌,居民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該離開,該移居到哪裡,又誰會負擔這個費用呢?他們並沒有收到任何的補助金。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格溫妮德委員會( Gwynedd Counci,英國威爾斯分區的獨立縣議會)說:「從長遠來看,維護和增加防洪系統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如果系統失靈,還會增加生命危險。」
ㅐ
在BBC的 一段視頻中,社區主席Stuart Eves說:「你看到這壯麗的大海景色,他們正在威脅、並且即將衝破堤防,將Fairbourne帶走。」
ㅐ
Stuart訪問當地的居民Bev,對於「氣候變遷難民」這個詞有什麼看法,Bev表示:「我非常非常非常生氣!我失去了我10萬英鎊的房子!我不認為我應該留在這裡,但如果我的小孩在這,他們會有權利去威爾斯議會,並說這不該發生嗎?這真的糟透了,這是一個可愛的社區,如果一個人出事了,其他人也會如雨後春筍般出事,你必須全部都幫助,讓大家團結起來。我恐怕我會成為那些留下來的其中一人,即使我的房子已經被水淹沒了。」
ㅐ
Stuart認為:「我們這一代的人民需要承擔起全部的結果,因為我們嚐過甜頭,但年輕一代的人,卻要對我們享受過的付出代價,我們留下了很多殘局,而我們卻要拍拍屁股走了,等著你們去收拾和挽救。對此,我感到非常抱歉。」
ㅐ
在洪水來臨前,我們還有機會可以挽救,吃素就是最簡單又有力的行動。
參考資料| https://www.bbc.com/news/av/uk-51667018/the-uk-s-first-climate-change-refugees
圖片來源︱ https://www.euronews.com/2020/02/26/extreme-weather-exiles-how-climate-change-is-turning-europeans-into-migrants
ㅐ
歡迎分享,一起用素食為世界增添美好
#讓和平與美味成為你我生活的首要定位
#素食新聞不漏接
ㅐ
👍歡迎追蹤@peaceandyummy👍
周一至周五早上,用最IN素食新聞跟你說早安!
海平面上升房價 在 王慕天 WMSK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ad and think.
臺灣風大雨大,我來講幾個真實的故事。
【你家會淹水嗎? 「烏鴉嘴」的重要性。】
我過去講了好幾場氣候變遷調適的演講,我很喜歡以漢堡發行的淹水示意圖舉例。是每一年漢堡市與邦政府會針對漢堡高淹水風險區,居民會在信箱找到一份很詳細的淹水示意圖,可以在這張地圖裡面找到你家是否在高風險區。
我在德國講了兩場,在臺灣講了兩場,兩邊的反應非常不一樣。我在德國講的時候,參與者都會好奇且積極的想找出自己家在哪裡,若得到這些資訊,他們非常的感激,並且會自己著手去研究自己可以做的措施。但是當我在臺灣分享這些案例時,臺灣人的反應統一是: 這個資訊一揭露,會引發民怨!
「這這這這…….這一公布,會引起民怨,下次選舉就沒有人敢投這首長。」
「我們之前的經驗是民眾會直接拍桌和翻桌,說你就是不讓我們在地發展就對了!」
「什麼? 我的房子在高風險區、你這樣講會害我房價下跌! 你不能公布這種東西!」
「你們這個準確度多高? 你敢賠我的損失? 等你百分之百確定再來跟我說!」
這就是現實世界的臺灣。
整個國家,從總統到地方首長,從公家機關到民間,通通怕民怨。
身為民眾的我們,除了抱怨,我們還能做什麼? 要轉換思維,與其指著官員的鼻子大罵;我們應該學會反過來: 去詢問、去索取、去鼓勵公部門和私部門整合資訊,大家一起當「烏鴉嘴」說來聽聽: 如果在多少時間內降雨多少釐米,我家會開始淹水。根據歷年來的資訊(氣候、氣象、地理、人文脆弱度、建築等等),我住的地方面臨的風險有多高 (淹水、旱災、熱浪等等)。臺灣已經有累積一些這些資訊,其實有一群人默默做了很久,給他們鼓勵鼓勵。臺灣的災害潛勢地圖,妳/你看了嗎? https://dmap.ncdr.nat.gov.tw/
得到這些資訊後,對已經蓋好的建築物來說,我們還能做什麼? 可以辦個社區大會,大家集思廣益,外加請一些有實務經驗的居民與在地團體,及能解釋數據資料的專業人士(相關機關與研究人員),大家一起來討論看看,針對我住的地方,我要怎麼正確的理解這些風險? 針對風險,我能做那些措施? 有什麼我們現在就可以做的? 例如,我們這個社區或家家戶戶該花錢蓋水閘門嗎? 要怎麼計算成本與效益? 我們要不要針對幾個措施,優先實施,之後再逐年陸續做,以降低這些風險? 我家有老人,也有小孩,應該要優先考慮減少他們的風險齁!
對於剛買地、未來有機會自己蓋房子的人,這是個很重要的機會,我的房子要怎麼蓋,才可以因應未來的海平面上升? 未來極端氣候帶來大量降雨可能造成的水災? 房子要怎麼蓋才不會怕熱又耗電(未來要是夏季天天破38度,總不能每天開冷氣,電費單雙倍付吧?) 當風險太大時,是否能接受不要蓋的可能性。
與其關注總統和官員探視災情的姿勢和表情,把這股氣轉換成把國家推向更能夠因應未來各種衝擊吧! 從自己做起! 勇敢鼓勵整個國家,從上到下、從大到小,鼓勵公開討論這些資訊,自己敞開心胸勇敢面對壞的情境,用臺灣人那股越挫越勇及充滿創意的精神,一起去思考與實踐所有讓自己家園更好的可能。
【海景第一排是要付出代價的,問題是: 代價誰付?】
去年我參加UNISDR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在日本東京的會議,我在的工作小組,和世界各地的人討論未來減災應該著重的重點,要提給UNISDR大會當作建議。各個國家報告,都在講他們身為政府,為了減災做多少努力,但是無論是經費和人力,都已經到不能負荷的地步了等等等等。我就直接提出說: 國家能做的都做了,那麼民眾的責任呢? 民眾有做到他們該做到的嗎? 私人企業、私部門他們有盡到他們該盡的責任嗎? 為什麼不能公佈高風險地區,堅持要住那的個人與企業,必需自己擔負私人保險負責他們的災害損失,把個人能盡的責任,回歸到他們身上?
日本很戰戰兢兢的回答: 妳看看東京,有多少人居住在高風險的地帶,我們就是地不夠啊! 所以只能繼續在高風險地帶蓋公寓大樓、住商大樓。
我回答: 沒錯,如果是沒得選擇的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戶的那群,政府的確要有政策降低他們風險。那麼那些主動選擇住海景/河景第一排的有錢人,或者選擇在高風險地帶投資的廠商呢?
這時候工作小組主席說: 沒錯,我是瑞士人,我們瑞士人就是這樣,有錢人很喜歡買在山上的豪宅,結果發生災害就叫政府來賠償,我強烈建議這種個人的責任應該要列在未來減災重要策略(排除脆弱度高者),要提供資訊,讓個人和私部門開始學會如何擔當他們該擔當的責任。
我的心裡OS: 原來瑞士人和臺灣人思維是一樣的啊。平常住在山景、河景、海景第一排住得很爽,發生災害還是叫國賠啊。
寧可在院子空地鋪水泥也不留綠地,空地寧可蓋停車場也不種樹的我們,是否也要反省?
【國軍救災是解答?】
我今年因出差有機會拜訪德國聯邦政府公民保護及災害救助署,他們的層級是「聯邦」,就是國家層級的意思,其中有一個問題問到他們副署長: 所以各個邦、城市或地方災難,你們會投入救災嗎?
副署長回答: 如果他們邦尋求支援,就會,之後他們會收到一張帳單,要付錢。
要付錢~
要付錢~
要付錢~
這幾個字一直在我腦海裡迴盪!
副署長接著說: 因為每個邦都有自己防災和減災的部屬,再根據邦的部屬看每個城市與每個社區有多少人力,如果他們需要聯邦政府幫忙或調度其他邦的人力,表示他們平常部屬不夠,那他們就要付錢給聯邦或者其他邦請他們支援,這很正常啊。也因為這樣,每個邦都非常努力的做足平時防災工作。
這讓我想起每次風災水災都要國軍出來救災的臺灣,救完災後,就要國軍做功德。
若真的要拿國家的資源出來救災,那每個受到援助的地方政府和社區,請至少按照救災的成本照實使用者付費吧? (消費者就可以開始思考保險的意義)
把成本很誠實的攤出來,仔細去看哪些經費錢要花在有效益的政策。
【不要只注意單一事件】
我在做氣候變遷調適的工作,但是這一年在不同的會議與場合,跟做減災與防災的專業人員開始出現同個場合,因為國際的科研計畫要我們這兩邊的人合作,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之間其實是有聯結的,而氣候風險是有連鎖效應的(cascading effects)。例如,地球暖化下造成某一年某一季的極端氣候,如: 短時間大量降雨降在山區,剛好某塊山地水土保持不良、因而造成土石流,剛好上面有個村落、因為土石流造成滅村而造成人員傷亡與損失等等。所以,因為氣候的風險這樣層層累進,有可能進而造成大量的損失甚至人員傷亡。所以我們開始對話,發現我們都同樣遇到幾個問題 (不只臺灣、世界各地都一樣):
1. 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大家只專注單一的極端事件,卻忘記或完全忽略這些極端事件與氣候變遷的連結。如果可以注意到減緩氣候變遷(開始節能減碳)、以及做氣候調適(不知道什麼是調適趕快google),其實是可以降低極端氣候的衝擊和減少風險(當然有個最壞的可能性是: 有可能我們能做的都做了,能減少大部分的損失,但是還是有些殘留損失我們得承擔(residual damages)。但是還是要做啊!! 不做更慘,損失更多!)
所以不要水退了之後就忘記了你每天的碳排都會影響氣候啊! (明天起騎腳踏車上班!)
2. 如何在不確定性做決定
我們做氣候變遷的人要和做氣象以及做減災與防災的人合作,最常被問的就是: 妳這個確定性有多高?
但是!
我們人本來就是可以在不確定性中做決定的動物啊!!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啊!!
重點不是確不確定,重點是你有沒有未來情境這個思維。
未來的情境,無論最好或最壞,大致已經成為定局。就像地球升溫2度已成定局,我們知道升溫2度C會帶來什麼衝擊嗎?要是升溫到4度或6度呢?
所以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我們該怎麼根據最樂觀和最悲觀的情境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提早做好準備,不只是可以減少損失,有時候還可以省錢,甚至搶得先機,創造就業與賺錢機會喔!! (這就是我研究的題目啦。先把我上面講的做好,如何創造機會(exploiting opportunities)我下次再講。)
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做人要有被討厭但是做對事的勇氣,我不希望臺灣變成一個從上到下都要討人喜歡,超級害怕民怨的氛圍。反之,自己也不要變成只會怪罪政府的民眾,學會擔當自己的責任,推行開放根據科學數據算來的資訊,共同與專業人士實行氣候調適,把風險降到最低。做好準備,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篤定不會發生。最重要的是要覺悟: 不做好節能減碳等減緩措施是沒辦法根治問題的。
【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
我很喜歡UNISDR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提倡的「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我們無法百分之百防止災害發生,但是我們能做的,至少可以在災害發生之後,重建的時候,重建的比以前更堅固、更耐災害、更安全與更好等等,至少讓下一代處於更安全的環境。把每一次災害或風險發生的機會,變成是一種契機,變成是一種可以改造成為更好的機會。
在這裡給與在各個災防相關機關工作的同仁至上最大敬意。希望有一天臺灣,每次極端氣候發生時,所有人都能睡得安穩,因為每一位居民平時都已經把工作做足,這樣就沒有人需要去輪班或救災了。
面對地球升溫2度C帶來的衝擊,我們準備好了嗎?
海平面上升房價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論 台灣應建新首都
作者:李界木
南非是世界上擁有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普勒托利亞(Pretoria),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為布隆泉(Bloemfontein),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為開普敦(Cape Town),以行政、立法、司法劃分為中央政府、議會及最高法院。 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已步入歷史,南非共和國是一個有「彩虹之國」之譽、位於非洲南部的國家。現在她所呈現的是一個瑰寶般的新天地,各種不同背景文化百花齊放,也是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台灣跟南非一樣,一向被外族統治的殖民地,雖沒有「種族隔離」政策,但卻沒有自己所建立過的首都。要擺脫殖民地位和色彩,就是要自己建立新的首都。首都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紮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台灣要跟南非一樣,採「多首都」方式。行政首都:台中成功嶺;立法首都:南投中興新村;司法首都:台南市(安平區或其他高勢市區)。
本人主張新建首都(不是遷都) 的原因是:
擺脫殖民色彩、命運,展現新而自主國家徵象:中華民國的首都是「南京」,不是「台北」。目前象徵國家最高權力的總統府(一九一九建),使用的是日本統治時期留下的總督府;行政院辦公廳(一九三七)是原來的日本殖民政府台北市役所;立法院園區是日治時期的學校改建而成;監察院(一九一五)是原來的日本州廳辦公室;司法院是日本時期的高等法院與台北地方法院(一九三四)。這些建築內容也毫無台灣當代精神。目前放置於台北的中央機關根本沒有展現國家首都應有的風貌與氣質。台灣根本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首都。況且,台北都會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將近一千萬人口,高房價、高物價、交通壅擠、治安與犯罪等問題均由此而來,若能將台北的人口移出一部分至新首都,那麼上述問題均可能有效解決。
建「多首都」是國際的新趨勢:過去大部分國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法國巴黎、墨西哥墨西哥城等;也有部分國家,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例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最近除了南非之外,德國的行政首都是柏林,但依聯邦法律有部份政府部門仍設址於前西德首都波昂,波昂仍被稱為「聯邦市」(Bundesstadt)。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則位於卡爾斯魯厄。歐盟沒有正式指定一個「首都」,但《阿姆斯特丹條約》規定了大部分機構駐紮布魯塞爾。此外,歐洲法院位於盧森堡,而歐洲中央銀行駐於法蘭克福。因此,歐盟也可以被看作像南非般的「多首都」狀況。
發展均衡區域:
新建首都南移是一個平衡區域發展的可行方法。若南北能平衡發展,很多全國性的問題即有可能解決,如地方財稅均分、春節高速公路塞車等。那麼,首都要建立在哪裡最好呢?若以整體思考國土規畫、南北平衡發展的觀點,設於中部最為適合。
台中位置適中,北高搭高鐵來只要一小時,成功嶺營區有塊廿公頃機關用地,緊鄰高速公路,可規畫完整的行政中心,以及美麗、便捷的使館區。國會可遷來南投。南投縣的虎子山,正當台灣幾何中心點,南投是台灣的地理中心,是國會最好設立的地點,可設在離台中市中心不遠的中興新村為佳。因為這邊已有舊省府時期的辦公廳舍可以改造使用,不用耗費太多經費建造新建物,而且中興新村離高鐵烏日站與高鐵彰化站都只有卅分鐘的車程,兼顧台灣南北甚至東部的發展。台南是台灣第一個城市,也是文化首都,司法院應遷至台南。這樣安排有助「台北減壓」,將北部成為金融中心、中部為行政中心、台南為司法中心,高雄港市合一為工商中心,有助區域平衡。也可早日落實台灣一日生活圈。
別忘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景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預估世紀末海水因全球暖化上升的高度,從原本的四、五十公分上修到一公尺,台灣是受衝擊最大地區的前十名。如果海平面上升一公尺的話,沿海地區約占台灣土地面積三分之一,這些地方都可能受到影響:台北泡在水裡。到本世紀末,包括台北盆地、彰化、雲林、嘉義、宜蘭等地的沿海平原,都可能變成水鄉澤國。你要首都泡浸在水裡成「水都」嗎?
(作者為美國格林威治大學環境科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