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海岸巡防隊電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海岸巡防隊電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海岸巡防隊電影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931的網紅Weltschmerz by Tzara Li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52年2月17日,颶風等級的狂風暴雨侵襲美國東北岸。是日,麻州外海同時發生兩艘油輪遭巨浪沖擊而撕裂解體。由於多數人力已先派遣救援最早發出求救訊號的默塞爾堡號 (SS Fort Mercer),美國海岸巡防隊 (The U.S. Coast Guard)小隊長伯尼韋伯(Bernie Webb...
海岸巡防隊電影 在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52年2月17日,颶風等級的狂風暴雨侵襲美國東北岸。是日,麻州外海同時發生兩艘油輪遭巨浪沖擊而撕裂解體。由於多數人力已先派遣救援最早發出求救訊號的默塞爾堡號 (SS Fort Mercer),美國海岸巡防隊 (The U.S. Coast Guard)小隊長伯尼韋伯(Bernie Webber)只能被迫帶著三名隊員,駕駛一艘編號「CG36500」木造救難小艇,以不成功便成仁的赴義決心,不畏極為惡劣的氣候與海象,遠赴外海搶救船身已斷裂成兩截的彭德爾頓號(SS Pendleton)。最終,就在驚滔駭浪中,成功營救32位船員。如此以小博大,與天搏命,置生死於度外的不可能任務,成為美國海岸巡防隊隊史上最為人所傳頌的壯舉。由澳洲籍導演克雷格格里斯佩(Craig Gillespie)所執導的《絕命救援》正是改編自此著名海上救難任務。
平心而論,《絕命救援》很教人失望,失望的原因並不是它糟糕,而是它平庸。其平庸在於分明此樁可歌可泣的救難任務的前與後,搜救與被救的,海上與岸上的,艙面與艙底的,發布命令與服從命令的等諸多兩造之間有著取之不盡的戲劇元素,用之不竭的戲劇對比,可挖掘的人性面向極廣,可發揮的道德衝突極多,但是,整部片卻像沒有用心讀譜會意的三流指揮家,將氣闊雄渾,力拔山河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指揮得面無表情,缺乏激情;或將富麗堂皇、生機盎然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指揮得槁木死灰,如同死水,絲毫生氣都沒有。於是乎,整齣戲的戲劇張力與旋律流動始終維持在一種連欲振乏力都談不上的消極態勢,完全不見力振圖強的積極作為,彷彿只想穩穩道盡這則故事就好。就我來看,像這樣明顯沒有潛心讀透劇本,去感受內聲部的發展、對位、鋪陳、衝突、融合等各種戲劇美學可能性的平庸之作,比起認真讀劇,卻因悟性不夠、技法不足而拍得糟糕透頂還來得更難以忍受。
直指一位導演沒有仔細讀劇乃是相當嚴厲的指控,但是,綜觀全劇的所有角色,面對巨變,生而為人,必有的情緒反應與反射動作,導演克雷格格里斯佩是否有直接地以對白、旁白來揭露,或間接地以象徵隱喻來逐一闡述每個人的內心流轉與行為動機呢?遺憾的是什麼都沒有,我們無從得知為何伯尼韋伯的未婚妻為何急著想結婚?為何她的人格特質會那麼現代女性?為何伯尼韋伯永遠都是一張心事重重的苦瓜臉?他到底擔憂什麼,背負什麼,逃避什麼?堅持什麼?自我挑戰什麼?想證明什麼?為何其他海巡隊的隊員為何會對伯尼韋伯如此不友善?她們彼此的心結到底是什麼?整齣戲什麼都沒有明說,也沒有暗喻,我們對於角色個人的內心世界完全沒有線索可供爬梳,對於角色與角色間的關係也一概未知。想當然爾,觀眾就無法產生任何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不會因為所謂的投射感而有扣人心弦的觀影感受,遑論像經典海難電影《海神號》(1972)那樣被許多患難見真情的偉大人格情操而感動,而被激勵。
《絕命救援》之所以給我平庸的印象,絕對不是因為它力求符合史實,故而缺少驚心動魄的場面或灑狗血式的生離死別。若與同樣力求符合史實的《33:重生奇蹟》相比,不難發現,《絕命救援》光是在救援現場的場內、場面兩造間的平行剪輯敘事上,實在缺乏相互輝映,互為表裡的戲劇層次,更不用說整體節奏的掌控與形塑諸多角色性格的細節雕琢。
如果《絕命救援》有任何可取之處,大概也只有「CG36500」木造救難小艇行在狂風暴雨,乘風破浪時的動畫特效,幾乎可以說是做到天衣無縫,如假包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