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浮士德精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浮士德精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浮士德精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浮士德精神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8萬的網紅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指揮帝王-卡拉揚(八) 要觀察卡拉揚的指揮時機,最好是在排練,這時候的他,會渾身解數,面部表情、身軀和雙手都用上,傾盡與樂團溝通的技巧與專業知識,而正式演出時就剩形式的表演了,許多近距離的接觸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卡拉揚在演出時,是最不讓觀眾分散注意力的指揮」。 卡拉揚曾藉歌德花60年寫成的的浮士德精...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68 浮士德精神—不斷自我超越的幻象 講者: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浮士德精神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09:49:01

《#綠騎士》接受自身命運的旅程 (8.4/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綠騎士》是一部英國奇幻歷史電影,由大衛羅利執導,演員為戴夫帕托、艾莉西亞維坎德、喬爾埃哲頓、拉爾夫伊尼森,...

浮士德精神 在 潘柏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1:49:44

2016年8月13日,我簽了人生第一本出版社的合約,同一年底出版了那本惡名昭彰的爛詩集《我討厭我自己》——今天,這本詩集,合約即將到期,這本詩集就要絕版了。 ⠀⠀⠀ ⠀ 好啦,至少是啟明出版社出版的這個版本就要絕版了。(目前的庫存售完後) ⠀⠀⠀ ⠀ 這本詩集的編輯是我的大學學姐,啟明出版的老闆聖修...

浮士德精神 在 一日一樂 | 音樂分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1:32:02

【一首歌的故事 #04】Kire & Dena – Don’t Say (右滑搶先聽專訪) . Kire & Dena 的最新單曲〈Don’t Say〉,邀請 ?te壞特 共同譜曲,以 Bossa Nova 電吉他作為創作基底,將男女第一次約會的心思差異描繪了出來。「騎士精神」對於男性的禁錮枷鎖以及...

  • 浮士德精神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04 11:00:04
    有 875 人按讚

    指揮帝王-卡拉揚(八)

    要觀察卡拉揚的指揮時機,最好是在排練,這時候的他,會渾身解數,面部表情、身軀和雙手都用上,傾盡與樂團溝通的技巧與專業知識,而正式演出時就剩形式的表演了,許多近距離的接觸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卡拉揚在演出時,是最不讓觀眾分散注意力的指揮」。
    卡拉揚曾藉歌德花60年寫成的的浮士德精神時代,來說明自己的時代精神,他說:「音樂於我就是一切,我已經全身心的融入其中了。」,從某些角度看音樂是科學的,但它不等於科學,曲譜提供的只是暗示,音樂有自己的呼吸。歌德說:「生命多美妙,它是吸與呼的混合,它讓我感到壓力,又讓我們得到解脫。音樂就像潮水,有自然的漲與落。卡拉揚花很多時間讀譜,當眼睛看譜時,腦中自有一幅譜的畫像生成,成為我的身體的一部份,演出時,都是出於直覺所描繪的理想的聲音圖景。

    文:王淑汝

  • 浮士德精神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29 16:32:33
    有 804 人按讚

    很多人在少不更事時都相信過共產主義(很多人在年老時還是年少無知)。我記得在中學時曾與同學爭辯說,共產主義失敗是由於它選擇了錯誤的土壤,在蘇聯和中國這些沒有高度資本化的農業社會興起;錯不在思想,而在執行者。我發現這段記憶很可笑,按照我今時的話語,那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共產主義失敗在於它沒有奉行原教旨主義」,年少的我竟然做過共產神權的哈梅內伊。

    昆德拉在年輕時也是共產黨員,跟很多中歐的青年一樣憧憬東方的紅色思想能流入他們的國家,卻很快發現根本不是想像中那個樣子,無數有為青年成了引狼入室的千古罪人,受萬民唾罵。昆德拉觀察到,那些捷克的共產黨人在人民法庭上都以同一樣的理由自辯:「我不知道會是這樣子的,不知者不罪,所以我是無辜的!」

    因此,《之輕》的托馬斯投稿批評了這種現象:伊底帕斯王也是在無知之下犯下戀母殺父的過錯,將瘟疫帶來底比斯,但他沒有以無知為自己開脫,而是選擇了挖出雙眼懲罰自己。

    然後,托馬斯就成了頭號批判目標:「你即是說所有共產黨員都應該挖掉雙眼?」

    看表面的人只看見昆德拉和托馬斯在批評共產,看不見真正對象是共產背後的那股無知。

    無知的毒性混和「理想主義」往往湧出更多泡沫。跟魔鬼做交易的人往往不是卑鄙小人,而是理想主義者。第一個是誰?浮士德。共產主義之惡竟然源自浮士德精神,馬克斯背後還有歌德。

    「建設一個理想國度。」這就是大寫的歷史的動力來源。不同的社會和意識形態都邁向這個目標,但《浮士德》早就預示了失敗,為了實現主人翁的理想,無數人的性命和財產都要讓位(又是讓位!),權慾熏心的浮士德在懊悔中再度死去,臨終時只能咒罵自己,咒罵魔鬼,總結這失敗的第二次人生。

    「再給我一次機會,一切都會好過來!」這種遐想正是理想主義者的致命傷,年老的歌德在拿破崙的皇冠上看到了大寫歷史的未來,年輕的昆德拉則在坦克駛入布拉格時才訝異它的存在。人類死性不改,源自他們不知道這個事實:

    「因為重複的惡行一直被遺忘的惡行好心地抹去。」

    作者

  • 浮士德精神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22 18:18:28
    有 119 人按讚


    香港的傳媒就如風中的糠秕,多少人曾經熱情過,如今懶得唏噓得過且過。獨家報道已買少見少,大家都抄着一樣的內容,搬字過紙,務求人有我有,無錯無遲。其實各自心底裡都知道,做新聞不應是這樣的,但工作容不下個人意志,打工仔就要學懂順從愚昧的指示(其中一個最普遍的指示,就是「老土佢」,即係「都係咁做㗎啦」)。

    由充滿棱角變成一個圓滑的人,人會視之為成長,我卻不會認同。那些還剩餘一點執着的人,多少憧憬一個更美好理想的工作環境出現,讓他可以投奔過去。香港01,就曾經成了那打開的一扇窗。即使他們知道打開者是那染紅的魔鬼,也在所不計(因為他們都侍奉開了)。跟魔鬼交易,就是浮士德精神。

    更高的人工,更光明的未來,也做到一直想做的自由報導,一時間很多人跳槽,我看見在原公司失意的人轉過去變得春風得意。坊間或許會怪責他們做黨的統戰爪牙,但難道你認為蘇聯真理部的每一個公僕的效忠史太林嗎?關係有點微妙,黨利用他們的才能塑造一個開明網媒的形象,他們也利用黨的機器和資源做他們想做的事。我見到有些人,宣稱「永不share 01」,卻有一天失節了,竟不得不去share 01,因為那報導只有那一篇做得好。勝利者是黨,還是他們?

    蘇聯也有垮台的一日,沒法擴張下去,就只有萎縮一途。黨窮了,維穩費沒必要那樣花了,所有打工仔都是開源節流精簡架構的受害者。黨的陰毒,在於先把本地的人才統統挖走,將他們榨取剩盡後再用完即棄,而這些棄將也沒法回到原先的崗位了,因為架構已被精簡,好些人被迫轉行,香港的傳媒就這樣蒸發了一批人才。

    認真做新聞,變成了愚昧。傳媒人的成功出路現在是這樣的:先做新聞小花,培養了名氣和粉絲,再轉職做代言人,做KOL,以主播的姿態去登台,賺取十倍的報酬。香港的生態,催使傳媒人消費他們的專業形象去娛樂大家,搞gag的方東昇竟成了傳媒典範,做新聞的人也被迫搞笑,因為人們只關心搞笑新聞,到後來甚至只轉載搞笑平台所做的新聞。把矛頭指向100毛或杜汶澤之類,實在太過天真,他們也只不過是香港這個生態下應運而生的產物而已。香港人有甚麼需求,就有甚麼樣的產物,有時我也要無可奈何地要搞笑一下,才可博得你們看下去。這又可以怪誰呢?

    香港傳媒還有得做,每次見到傳真社發掘爆炸性報導,迫使大報們望其項背抄功課,我都會覺得還有希望。只是立法會報廢了,記者揭發再多醜聞也好,到最後只會被這個殘缺的社會「老土佢」,「個政府就係咁㗎啦,有咩出奇」,這一種萎靡精神才是謀殺傳媒業的主兇。當人覺得知得再多都是徒然無用,失去了求知精神,只在乎八卦一下,那麼無知就會取代知識成為力量。

    「你哋用啲咁深嘅概念同字眼,大眾唔會明囉,你要令到好似我咁無知都睇得明嘅,咁單新聞先會有人睇㗎!」這個高層說的是真理。無知就是力量,知識分子只能夠投降。

    作者

    ===========

    最新小說《捉姦》已於序言書室和三聯商務書店有售。首作《地球另一端》可inbox網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