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建議先看完四大面向那篇
才好理解基本面意義💪
我會詳細介紹基本面財報分析的重點
因為篇幅超過兩千字數限制
所以我會分成三篇 共四大類
希望打基礎的粉絲能花時間吸收
一定能幫到你!
會計四大報表
1. 資產負債表
2. 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權益變動表
財報分析很多都從負債表及損益表...
嗨~建議先看完四大面向那篇
才好理解基本面意義💪
我會詳細介紹基本面財報分析的重點
因為篇幅超過兩千字數限制
所以我會分成三篇 共四大類
希望打基礎的粉絲能花時間吸收
一定能幫到你!
會計四大報表
1. 資產負債表
2. 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權益變動表
財報分析很多都從負債表及損益表抓出來計算
每項比率有不同的含意
這過程就叫”財報比率分析”
對沒有會計基礎的人而言
要去了解每項會計科目是很困難
但是以投資人的角度而言不需要懂那麼深
只要了解財報分析的重要比率是如何運算出來還有意義就夠了
所以我寫關於基本面財報分析較重要的數據的文
每個人分類有些微不同
但我分成4大類
常用主要指標、獲利能力分析、經營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
選股時我比較注重前三類
但是! 並不代表償債能力不重要
一、常用主要指標
1. 每股盈餘EPS(Earnings Per Share)
稅後淨利/加權流通在外股數
*加權流通在外股數可能有人比較不了解,公司有可能透過財務手段買回在市面上流通的股票,我們稱作庫藏股票,而加權的意思是公司在一年當中的不同時間點買回庫藏股,因此要考慮到股票流通在市面的時間
這個數據算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
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
意旨公司為每一股賺多少稅後淨利
如果當公司需要增資而發行新股
此時流通在外股數(分母)增加
萬一沒有因此賺更多利潤(分子)
就會導致EPS的降低
所以當然EPS鐵定是越高越好
2. 本益比(PE Ratio)
股價/EPS
身為潛在投資人
我們肯定希望股價越低才能讓我們用較低的資本進場
一般投資人會思考 那到底要多少比較好
其實這沒有確切的標準
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例如公司成長性、產業特性等
舉例來說
通常科技業本益比普遍較傳產或食品業高
因為成長性較高也比較有爆發性
*我要強調 不是一定!!!!!
如果要比較本益比主要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式就是跟相同產業比
如果相同產業的其他公司的本益比都高很多
那當然公司股價成長的空間較大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每一間公司的業務占比不同
產業只是分個大概 所以比較只是參考
第二個方式可以跟歷史比
這時候就要找過去的本益比變化
如果此時的本益比相較過去在低點
那以長期投資來看或許是不錯的進場點
但還要考慮到很多因素
例如潛力及未來營收成長及相關競爭對手等等
舉例 如果某科技公司
在今年研發出了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的突破性技術
而以前並沒有這樣的優勢
那當然現在的投資人看好未來獲利或營收的成長性較高
而先買入股票讓股價上漲
此時的本益比也會相較歷史數據高
股價指數本身是一項領先指標
(*不太懂領先指標、同時指標、落後指標可以先查詢
這是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所以當比較同一間公司不同時期的本益比時
要注意到當時的時空背景的差異
在沒有太大變化下或只是因為股價回檔修正
到本益比相對低點
是不錯的買點
3.每股淨值
公司淨值/流通在外股數
*淨值等於資產-負債,等於股東權益
每股淨值越越高越好
還有一個數據是股價淨值比(P/B Ratio)
有的人會認為股價淨值比小於1就一定要買進該檔股票
但其實股價淨值比如果已經到低於1的程度
其實這間公司可能處於一直賠錢的狀態
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到清算的地步
一直賠錢的關係所以未來淨值有很高的可能會越來越低
所以這個觀念我個人覺得是有風險的
4. 殖利率
現金股利/股價
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
最關心的莫過於公司殖利率
以前的投資人比較喜歡股票股利
但現在的企業還有發放股票股利的少很多
簡單來講它就像是公司每年配給你的股息
配發現金股利就是除息
🔥🔥此時的股價會下跌
假設一間公司股價除息日前股價150,配發5%的殖利率
現金股利等於150*5%=7.5
所以公司在除息後的參考股價會變成
150-7.5=142.5
如果投資人持續看好這間公司
而買進股票讓股價上漲回到除息前的股價
稱作”填息”
而除息導致股價下跌
這種情況下會讓技術分析失去參考價值
所以才有還原股價的存在
讓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能有效參考技術線圖
5. 股利發放率
每股股利/EPS
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每一股賺多少錢,其中分給多少股利
有看我分析好樂迪那篇的粉絲應該都還記得
好樂迪的股利發放率很高
股利發放率高表示公司很大方
賺錢公司就敢發給股東
但是!!!!這並不代表越低就不好
尤其是科技產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
更多的資金創新、研發、擴廠
因此如果賺的錢分太多給股東
可能會不夠資本投入
所以這點要特別注意
有在關注存股 @shareholder_or_shitholder
應該有注意到
最近他想做的就是提案富邦多發一點現金股利
就是探討股利發放率的問題
6.YoY、MoM
YoY代表某月份營收跟去年同月份相比的成長率
MoM代表該月份營收跟上個月相比的成長率
容易搞混差別
在整個商業循環有淡旺季差異
而YoY就是考慮到淡旺季所以是比去年同期 🔥很多數值或比率都會因為產業淡旺季、未來趨勢、經濟環境及很多因素影響
但要知道不管怎樣影響 長期而言
股價最終都要回歸基本面
剩下三類我會再分成兩篇
總共花7小時整理基本面
如果有學到東西
幫我分享給朋友☺️🙏 謝謝你/妳看完我的文🤗
.
.
#股票 #基本面 #投資 #理財
流通在外股數庫藏股 在 游庭皓的財經皓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Yahoo財經專欄】 波克夏連三季賣股票 巴菲特價值投資失效?
波克夏上週公佈了第二季財報,股東純利潤有280.9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的262.5億美元,增長6.8%。
有趣的是,今年多數大投行獲利增長遠遠高於波克夏,第二季高盛實現了36% 的營收增長,營收寫下史上次高,且今年營收、獲利雙雙優於華爾街預期,高盛甚至還宣佈,第三季起將股息拉高至 2 美元,調升幅度 60%。
為什麼巴菲特的波克夏,會在今年股市創新高、流動性大增的情況下,僅僅繳出年增長6.8%的成績單?而高盛卻大幅增長,甚至豪放的大發股息股利呢?
細看財報,受惠於製造商和零售商傳統產業的復甦,波克夏第二季的利潤增長了約21%,來到67億美元,從絕對數值來看,這是近十年來最高的獲利表現。
但如果回過頭,觀察波克夏目前的現金部位,一共擁有1440多億美元的現金,這跟過去比較,是非常充裕的資金,然而,觀察去年第四季以來,波克夏的股票部位,居然已經連續三季淨賣出。
也就是説,過去一段時間,巴菲特持有的倉位,隨著大盤持續創高,帶給他不錯的報酬,但隨著他賣的股票越來越多,代表手上的現金也越來越多,而美股本波牛市,連個10%的回檔都沒出現,使得巴菲特錯過本輪牛市帶來的巨額漲幅。
波克夏這麼做是有原因的,一直以來,巴菲特都堅信價值投資。
第一,不碰他不懂的科技股;第二,依照市價與淨值的落差,來決定是否要買入他懂的公司。然而,在過去一年中,科技股的漲勢最為兇猛,而即使價值傳產股股價也在漲,但多數股票市價也遠遠高於淨值,讓巴菲特根本買不下手。
如果從巴菲特的庫藏股實施來看,第二季度僅僅回購了60億美元,過去幾年,全球大投行,像是高盛和大摩,都在大幅實施庫藏股,收購自己的股票,讓在外流通股數減少,以此來推升自家公司的股價。
但巴菲特卻降低了庫藏股步調,這樣的操作,明顯暗示自家公司的股票都過貴了,現在連老闆人都買不下手。
現金滿手,卻無股票可賣,是巴菲特最大的困境。
觀察本輪牛市,波克夏報酬僅僅52%,同期間,標普500已經漲了75%,那指飆升了102%,是波克夏績效的兩倍,費半更是強勁,漲幅來到了139%。
也許有些價值投資者認為,漲幅越高的指數,越有泡沫破裂的風險,一旦股市崩盤,巴菲特很有可能像2000年一樣,再度成為市場上收益最豐厚的投行。
問題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落後給大盤,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從2000年後,巴菲特的績效,幾乎再也無法超越美股指數,買波克夏的股票不如去買指數型基金。
(全文請點連結)
流通在外股數庫藏股 在 投資新手輕鬆看懂財報名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簡稱EPS)
每股盈餘=(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損益-特別股股利)÷加權平均已發行股數
上面所列的公式是公開資訊觀測站列出來的,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簡化為:
每股盈餘=(稅後淨利-特別股股利)÷流通在外股數
從簡化後的公式就能了解到,每股盈餘為「每一股普通股分到的稅後淨利」,也就是「每一股賺多少錢」的概念。
當要比較兩家公司獲利能力時,單看稅後淨利的絕對數字,可能會造成誤判,因為每家公司的股數不同。
簡單舉例,甲公司和乙公司今年各自賺了三千萬和五千萬,單看數字會覺得乙公司賺了比較多,但是甲公司流通在外股數只有三百萬股(10元)、乙公司流通在外股數則有一千萬股(5元),這樣一算,甲公司每股盈餘為10元(三千萬除以三百萬),乙公司每股盈餘為5元(五千萬除以一千萬)。因此,我們才會常以每股盈餘來衡量公司獲利狀況。
至於為什麼要扣掉特別股股利,是因為特別股的分配權是優先於普通股的,公司賺到的錢要先把承諾會給特別股股東的部分扣除,剩下才輪到普通股股東來分配。(特別股當中,若為「參加特別股」,則能和普通股股東一起再分配一次盈餘,此處不細說,有興趣請自己查一下~)
回到公式,簡化公式和原公式有兩處不同,我們來簡單解釋一下。
加權平均已發行股數,基本上可以想成平均流通在外股數,因為公司可能會在年中發行新股、或是買回庫藏股等等,所以會計上會將股數、流通在外期間以加權平均的方式,算出加權平均已發行股數。
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損益,會用這個詞是因為,有些公司有非100%持股的子公司,此時就會產生非控制權益,以及歸屬於非控制權益的損益。所以說,損益可分為兩部分,一部份歸屬於母公司業主(即母公司本人自己賺的,加上投資的子公司賺的乘以持份%數),一部分歸屬於非控制權益。
損益→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歸屬於非控制權益
大家可以找家公司,看看它的合併綜合損益表,也許就會更了解。
之前寫到權益時,寫過一篇關於「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非控制權益」的文章,想了解非控制權益的話可以看一下~
網址:https://reurl.cc/8nlKEj
流通在外股數庫藏股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Joe:「這波股市雖然出現反彈,但許多投資人還是不看好股市的後續發展,看Fear & Greed Index指數和AAII的變化就會意識到,這波股市的上漲推手,跟以往是大不同的,低點買進的籌碼都不在共同基金和原本的老散戶手中,他們在等回檔修正,有回檔修正,他們才會上車,股市只要不跌,他們就不會上車,甚至大漲的話,他們還會繼續減碼出貨。」
隨著美國各地逐步解封,美股重啟漲勢,從3月份的低點一路看回不回,持續反彈,不過根據美國個人投資人協會(AAII)調查發現,隨著股市越墊越高,散戶投資人似乎恐慌情緒也跟著升溫,數據顯示,受訪者看空情緒躍升至52.66%、達2013年4月來最高,前值為44.03%;反之,看多情緒23.67%,則是30年來最低水準,不過有趣的是,該數據通常被當作反指標參考,因此,也有市場專家認為,現在就是進場的好時機。
儘管如此,投資人恐慌似乎也是有其依據,美銀美林更新的每周資金流動數據,5月第一周投資人從美股撤出162億美元,本波漲勢的主要推手科技股攻勢也出現暫緩,相對債券則獲得113億美元加持,不少投資人趁著這波反彈出脫S&P500 ETF (SPDR S&P 500 ETF Trust ETF,代號為SPY),這段期間內資金持續流出。
FactSet資料顯示,截至5月6日為止的15個交易日期間,SPY有11個交易日資金呈現淨流出,隨著美股持續走揚,投資人心態也漸趨保守,過去30個交易日,SPY淨流出97億美元,年初迄今流出額則超過220億美元,這使SPY在外流通股數創數年以來新低。與此同時,追蹤熱門科技股的PowerShares那斯達克100指數ETF (PowerShares QQQ,代號為QQQ.US),過去30天則進帳將近50億美元,2020年以來吸金超過86億美元。
SPY股價持續走揚、在外流通股數卻驟減,暗示投資人對本波漲勢充滿不信任感,然而,這對看多的投資人也許是個好跡象,從反向操作的觀點來看,這意味著SPY應會繼續攀高。
向來看多美股的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知名財經教授Jeremy Siegel認為,3月的前波低點永遠不會再來,Siegel指出,我們已在3月看過低點,聯準會(Fed)及美國政府對經濟提供前所未見的支持,這讓美股幾乎不可能重返3月底的前波低,除非秋季爆發更為嚴重的COVID-19疫情、迫使全美再次封城,否則美股難以再度測試3月23日的底部區,但他相信這種情況發生機率不高。
素有「殖利率曲線指標之父」(father of the yield curve indicator)之稱的杜克大學教授Campbell Harvey去2019年夏季就曾準確預測經濟會在2020年或2021年衰退,現在他再度預估,這場衰退有望在2020年底前結束,2008-09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時,大家都不知道何時才是終點,這一次卻很清楚、因為它是一場生物事件,他不認為經濟能像華爾街幾週前預測的那樣呈現V型復甦,應該比較像是「瘦U型」(skinny U)復甦,因為疫苗有望在2021年第一季出現。殖利率曲線現在又翻正了,這是領先指標,暗示美國經濟會走出衰退幽谷。
全球景氣低迷,美國企業力求度過疫情危機,竭盡所能保留現金以因應衝擊,然而這也代表,企業的股利發放和股票回購恐不如往年,雖然美國聯準會祭出史無前例的護盤策略,但懸在投資者心頭的問號:聯準會營造的資金行情,真能完全掩蓋悲情的實體經濟表現?超乎預期的衰退,究竟會對股市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對美股或美股基金投資人來說,至少在兩個層面,美股今年會與過去的樣貌有些不同。首先,是配息能力。
過去幾年,平均殖利率超過 2% 的美股,是存股族的口袋名單之一。但如今,豐厚穩定的股息收入,可能將暫時畫下句點,無論股價強弱,低迷的景氣已讓多數企業營收告急。為了度過當前的危機,各大企業紛紛盡可能地保留手上的現金,根據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截至4月28日,全美已有83家企業和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公共投資基金宣布,暫停甚至是取消2019年度、也就是今年股息發放。
83家股息喊卡,這是2001年以來的新高數字,甚至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同時,目前已確定削減股息發放額度的美股企業,也已達到142家,將可能成為繼2009年後最多的一次,至今已公布的美股企業股利調整政策,總計將使今年股息發放規模,縮水230億美元。而高盛證券更預測,S&P500企業今年股息發放將大砍23%,整體規模下滑至3980億美元。美國銀行指出,美股企業今年整體股息支出將減少約一成,其中股息削減幅度最大的兩大產業,就是在這段時間受傷最重的能源和非必須消費品。
整體來說,配息將不如以往,是投資人面對今年美股應該放在心頭的第一件事。至於第二件事,則是「美股波動恐較以往更為劇烈」,這是因為以往扮演股價低檔支撐的最強買盤,今年恐怕大量消失,這個買盤,就是企業回購自家股票,也就是庫藏股。
過去10年,為了給股東更優渥的報酬,美國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買回自家股票,成為支撐或拉抬股價的最重要買盤。這一波蓬勃發展的股票回購,助長了史上最長牛市,甚至有專家認為,股票回購是成就過去股市黃金10年的最重要推手。但在企業縮衣節食的今天,大手筆的庫藏股政策,面臨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危機。
https://ctee.com.tw/news/global/266404.html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0/05/11/us-stock-investment-2-worries/
https://www.ttv.com.tw/finance/view/?i=05202011105589C2ABFE51944661BA12173529A607EA5A76&from=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