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流行病學三角模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流行病學三角模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498的網紅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瘟疫公司》的起源 - 大家知道天花吧。 在上一個世紀,天花在全世界殺掉了3億人。 這種破壞力,比所有暴君獨裁者原子彈的總和還多。 但是,我們現在不用擔心了,因為1980年代,天花已經「被滅絕」了。 至少大眾都是這樣想的。 上網查一查: 在1983年以後,全世界的天花病...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瘟疫公司》的起源
-
大家知道天花吧。
在上一個世紀,天花在全世界殺掉了3億人。
這種破壞力,比所有暴君獨裁者原子彈的總和還多。
但是,我們現在不用擔心了,因為1980年代,天花已經「被滅絕」了。
至少大眾都是這樣想的。
上網查一查:
在1983年以後,全世界的天花病毒應該只剩下實驗室樣本了。
維基百科說,天花病毒僅剩放在世衛組織
「兩家」合作實驗室裡面的樣本:
美國亞特蘭大的美國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以及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國家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VECTOR)
只剩這兩個。
但是,實際上天花病毒並沒有從地球上徹底消失。
比如說,2014年7月1日有個新聞:
六個標著「天花病毒」的玻璃瓶,從1950年代起,就躺在美國馬里蘭州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一個冰箱裡。
後來檢測發現,裡面果真有天花病毒的活體。
你說,這也算放在實驗室啊,不需要太擔心吧?
呵呵。
2011年,紐約的一個公墓裡,意外發現了一具木乃伊化的屍體:
「屍體上帶著來自19世紀的天花病毒。」
要知道,從1972年開始,美國就不強制接種天花疫苗。
後來,全球都停止接種天花疫苗了。
萬一…..
等等,這很可怕,但是這跟「標題」有什麼關係?
關係來了:
就在2011年這則新聞的刺激下⋯⋯
2012年,倫敦的一個叫做 James Vaughan 的25歲戰略諮詢師
借了他爸媽的電腦,開始在週末和閒暇時間設計一個『瘟疫戰略遊戲』。
在這款遊戲裡,玩家可以設計某種病原體
設定疫情爆發的地理位置、病原體引發的症狀以及傳染方式等等。
隨著疫情的擴大,玩家可以獲得更多的演化分數
可以用這些分數來增加病原體的傳染技能點和耐藥性
以及病毒對環境的適應性,加快疾病的傳播。
這個遊戲的目的是:
病原體最終導致全世界的政府崩塌,人類滅亡。
這麼可怕的遊戲,有人會玩嗎?
有。
2012年,這個開發費用僅5000美元的《瘟疫公司》上線販售
上線3天後,它就變成英國付費遊戲榜單的第一名。
2天後,變成了美國榜單的第一名。
這和瘟疫公司裡病毒的擴散速度一樣快。
截至2019年5月為止,瘟疫公司被下載了超過1.2億次。
可以說,每次世界上出現新疫情,瘟疫公司的下載人數和線上人數就會飆升。
而在這次全球肺炎大疫情中,想要用遊戲預測現實的玩家太多了….
所以Vaughan 不得不出一份公告:
「瘟疫公司只是遊戲,不是科學模型。」
雖然 Vaughan 很謙遜,但是傳染病領域的很多學者並不把它看作一個遊戲那麼簡單。
2013年,CDC 就曾請Vaughan去演講。
當時,CDC的助理醫務總監Ali S. Khan說:
「這個遊戲創造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世界,並讓公眾關注嚴肅的公共衛生話題。」
哈佛大學的人體解剖和生理學課程『BIOS E-65C』就設立了利用《瘟疫公司》講解學生流行病學的課程體系。
《瘟疫公司》為什麼會受到這些專家的肯定呢?
因為Vaughan非常認真。
他的確沒有醫學背景,但為了讓遊戲真實可信,在初版遊戲的設計過程中,他邊學邊練,讀了很多醫學 Paper。
他在設計遊戲的時候,他在『感染週期』,也就是:
「病原體完成感染的整個過程這一步驟上,花了很多心思。」
他閱讀了許多和基本傳染數R0相關的論文,然後設計了現在的傳染模型。
具體來說,他把「流行病學三角致病模式」
(the 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放進遊戲裡了。
「流行病學三角致病模式」包括:
「病原體、宿主和環境」
這三者是疾病傳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
舉例說明:
遊戲中病原體的致病性,由毒力和侵襲力構成。
毒力:感染的嚴重性,表現在發病率以及死亡率。
侵襲力:病原體入侵宿主組織的能力。
比如,霍亂弧菌(Vibria cholera)是沒有侵襲力的,但是志賀氏菌卻可以由腸道入侵其他組織。
遊戲裡對這些疾病的症狀設定,十分考究且真實。
環境也是瘟疫公司設計的另一個重點。
在遊戲中,你可以設定病媒的種類,比如昆蟲、鳥、各種家畜。
當然,這樣的遊戲,在2020年春天這種環境下,爆紅跟被狂批都是正常的。
所以, 3月23號,瘟疫公司發佈了新的版本上市公告:
「救世版本」
而且是免費開放。
新版本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全球疫情警報和反應網路(GOARN)的協助。
下載這個版本後,你可以利用各種手段,來阻止疫情的蔓延,甚至根除瘟疫。
比如說:
研發疫苗、操縱各國政府、改善本國醫療體系、強制國民隔離,或通過分診、隔離、保持社交距離,以及關閉公共設施來阻止疫情的擴散。
其實就和現實裡各國政府的做法一樣。
在新聞公告中,瘟疫公司的爸爸 Vaughan 表示:
「八年前,我從沒料到世界真的會變得像瘟疫公司一樣」
「也沒有料到,許多玩家用瘟疫公司來體驗真正的疫情。」
-
不說了,我要去遊戲裡面救世了。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 在 沈富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閒話瘦鵝下蛋圖
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的閉幕式上,蔡英文總統十分肯定陳副總統與林萬億政委的努力與用心,並說:「歷史會記得你(陳建仁)親手畫的那幾張圖!」。備受嘉勉之餘,副總統畫興大發,又來了一幅「懸崖勒馬」圖。我建議接著可以畫「泥牛入海」圖,表達35歲以下年輕人有關保費一去不回的焦慮,及「竭澤而漁」圖以反應部份公教人員不見池乾不掉淚的頑強。不旋踵,當見牛、馬、魚、鴨琳琅滿目,漪歟盛哉。
年假期間,國事寂寥,頗有閒情雅興,又見林全院長PO文:「年金改革、年年有餘」,閣揆、副總統相偕誤導國人,如鯁在喉之餘,先從「瘦鵝下蛋」圖談起,以就教於陳副總統。
陳副總統是流行病學專家出身,對研究模式的選擇當不陌生,以「瘦鵝下蛋」比喻當前年金的窘境似乎有欠妥當。飼料進、鵝蛋出是複雜的家禽成長與繁殖關係,不若年金像水庫,水進水出、錢進錢出,簡單明瞭,入不敷出表現在儲水量下降,潛藏債務的存量上升,道理並不深奧,望鵝生義反而治絲益棼。
副總統說:「年金改革前瘦鵝被迫生蛋,改革後自然生蛋」,其實,生蛋就是生蛋,怎麼分被迫與自然?又說:「改革前,生一顆超級大蛋,改革後,生一顆正常蛋。」。事實是,蛋有大小,何分好壞?鵝蛋大於鴨蛋、鴨蛋大於雞蛋,這是常識,壞蛋與臭蛋剔除後,餘蛋怎辨正常與否?為何改革後,由超級大蛋變正常蛋?年改會版的重點之一是「少領」,也就是每人餐盤上的蔥花炒蛋份量少了,但吃者越來越多,目前的超級大蛋怎可能變小?又豈會變小?
陳副總統的瘦鵝病理學也是有悖常理,他這麼說:「病鵝撐不了多久就陣亡,無法再繼續生蛋。」,正確的病理過程應該是每週期的蛋數先減少,再停止生蛋,最後才死亡。年金的水庫見底前,一直不打折扣地照發不誤,不破產不甘休,不少人還相信,水庫永不見底,因為政府會另闢水源,繼續撥補。
但最令人傻眼的莫過於大仁哥這段話:「改革後的健康鵝不但可以長期繼續生蛋,更會孵育小鵝,使蛋源不絶。」,他的手繪圖由一鵝九蛋神奇地變成三鵝48顆蛋,而且蛋呈圓形及三角形,並用括弧加註「畫很多顆蛋」以強化其戲劇性,真使人看了滿頭霧水,年金雖有13種,站在國家財政立場,鵝只有一隻,一個月不會生超過26顆蛋,小鵝從何而來,令人費解?果然如此多蛋,前景豈不一片光明?
年改會版本坦言改革後,公、教、勞年金的壽命只比目前預期的破產年度各延後13、13、9年,改革只是苟延殘喘,最後難逃「蛋盡命絶」的噩運,何來閣揆的「年年有餘」,而副總統口口聲聲的「世世代代領得到,長長久久領到老」,更不知從何說起?
學者從政的副總統理應知道模型(或模式)選擇的正確與否影響結果,「瘦鵝下蛋」也好,「懸崖勒馬」也好,絲毫都嗅不出一點「永續」的味道,只有「繳多」、「領少」的改革,我不曉得歷史究竟會記下多少?
2017-2-3中國時報刊出<瘦鵝只是延後命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