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歌再唱》為什麼要唱歌?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聽見歌 再唱》是一部台灣音樂電影,由楊智麟執導,馬志翔、Ella陳嘉樺主演,劇情講述在一間因為少子化而即將廢校的山區學校,為了發展教學特色找一位看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丶一位流浪代課音...
《#聽見歌再唱》為什麼要唱歌?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聽見歌 再唱》是一部台灣音樂電影,由楊智麟執導,馬志翔、Ella陳嘉樺主演,劇情講述在一間因為少子化而即將廢校的山區學校,為了發展教學特色找一位看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丶一位流浪代課音樂老師和一群五音不全的孩子在三個月期間組成合唱團,贏得全國冠軍,然而卻在比賽過程中找到自己聲音的價值,勇於面對自身的不同,找回失去的自信心。
常聽人說:「音樂有著能打動人心的力量。」台灣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跟音樂或歌曲有關的電影,從《海角七號》到近幾年的《52赫茲我愛你》、《絕世情歌》和《你的情歌》,我們都能中感受到作品透過音樂的強烈感染力所製造出來的效果,而這次以《聽見歌 再唱》也同樣是如此,不僅帶來正向勵志的正面思想,也讓觀眾通過這些孩子聽見專屬於這片土地和生命的歌聲。
多年來致力於原住民孩童教育的馬彼得校長,從小生長於布農族部落,初中畢業後前往臺中師專就讀,雖然曾因為原住民身分和外貌遭遇挫折,但從當兵教唱軍歌時獲得自信,創立了「原聲教育協會」與「原聲童聲合唱團」,因此導演楊智麟繼 2009 年紀錄片《唱歌吧!》後,《聽見歌 再唱》根據馬彼得的真實故事所啟發,也再度把他的經歷與希望達成的目標介紹給我們了解認識。
就像《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高校棋蹟》、《女聲我最美》等許多運動或音樂勵志電影那樣,《聽見歌 再唱》透過馬志翔飾演以馬彼得作為原型的體育老師方雅各,把故事聚焦在他為了不讓學校被廢除而帶領一群出生在偏鄉的原住民小朋友參加合唱比賽,從原本毫無基礎開始練習,到最後以相當特別的姿態登上舞台的過程,結合社會議題與原住民傳統文化,讓《聽見歌 再唱》這部音樂電影給觀眾帶來深刻的感動。
《聽見歌 再唱》的訓練過程是有趣的,無論是教練每天早上騎腳踏車領著小朋友們上學,放學後在音樂教室學習樂理、練唱、排隊型,或者教練用熱情與像是當兵的口令來跟合唱團團員溝通互動,導演確實真實地把孩子天真活潑的樣貌呈現出來,在為整部電影製造歡笑和娛樂的同時,也進一步藉由馬志翔與Ella陳嘉樺飾演的兩位老師在片中付出的努力,喚醒觀眾對於偏鄉孩童教育的重視。
因此雖然《聽見歌 再唱》表面上有著我們熟悉的故事套路,但在經過片頭那個即將公布比賽結果的吊胃口之後,編導最終卻沒有讓電影走這些原住民孩子經過許多努力最終獲得冠軍、成功讓學校免於被廢除的老套故事走向,反而讓他們在那場看起來進步許多的合唱比賽中受到失敗的重大打擊,讓《聽見歌 再唱》整部電影能夠透過角色的重新振作呈現出編導希望講述的主題。
就如同英文片名《Listen Before You Sing》,電影《聽見歌 再唱》透過片中部落耆老告訴孩子們:「唱歌之前要聽聽周遭聲音。」的建議作為電影片名,我喜歡全片對這些角色平時生活環境和所處狀況的描述呈現,無論是偏鄉小學的教學方式、老師們跟孩子打成一片的真心、每個孩子不同的家庭背景,或者部落裡人與人彼此的強烈連結,都讓《聽見歌 再唱》逐步建立起電影關於部落文化的核心。
到底他們為什麼要唱歌?而歌曲又代表著什麼?《聽見歌 再唱》用合唱比賽評審的一句話點出現今許多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既然你們是布農族,那為什麼唱歌要刻意跟平地孩子一樣呢?」電影以布農族「八部合音」在仔細聆聽別人歌聲後再唱出相對應聲音的歌唱方式作為靈感,並在片中加入布農族的詩歌〈#拍手歌〉(Kipahpah ima),為的就是希望讓這些能夠讓人肅然起敬的美妙歌聲,引發我們對於上述問題的思考。
不可否認,目前山區部落確實遭遇許多困境,就像《聽見歌 再唱》片中許多孩子的父母需要下山工作,使得他們多半都是單親、隔代教養,加上偏鄉山區資源有限,學校也因為人力、教育資源不足而面臨廢校危機,但即便如此,在校長、兩位老師和許多人的支持下,這些孩子依然能夠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茁壯,獲得自信並找到屬於自身的價值,而這或許就是編導會選擇讓他們在比賽演唱五月天歌曲〈#知足〉的原因。
當然「知足」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想去追求更多,而是要學會珍惜感謝自身所擁有的事物,並將其做出最好的發揮,就像是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的「#八部合音」同時也代表著土地,以及部落成員之間的團結合作與互相理解,儘管《聽見歌 再唱》每個孩子都各自面臨著不同問題,但此時此刻如果能夠聚在一起做同一件事,又何必去刻意迎合他人的價值觀和喜好?我想這就是電影最終在比賽上選擇讓他們不依靠伴奏,展現出最純粹歌聲想傳達的意涵,確實讓人看得感動。
整體而言,《聽見歌 再唱》是一部在老套之餘也富有新意和土地情懷的台灣音樂電影,雖然作為編導楊智麟首部執導的長片作品,能夠從中感到受整部電影有著節奏不夠流暢、許多缺乏鋪陳的衝突橋段稍微突兀,以及Ella陳嘉樺所飾演的音樂老師黃韻芬在片中格格不入、重要性偏低的問題,但儘管如此,《聽見歌 再唱》能夠延續馬彼得校長教育理念,透過動聽的歌聲和全片通俗的故事情節帶來感動,引發觀眾對於社會議題的重視,光是這點就值得我們給予肯定。
#ListenBeforeYouSing #楊智麟 #馬志翔 #陳嘉樺 #Ella #徐詣帆 #撒基努 #張惠春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台灣電影 #國片 @listenbeforeyousing
流浪者之歌好讀 在 嗯嗯。莉莉嗯 Touch and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個人都源於自己的母親,都以同樣的方式來到世上,都出自同樣的深淵。人人嘗試走出深淵,朝各自的目標努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夠深刻了解自己的,卻只有每個人本身。」
我心目中最會說人生與愛情故事的西方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應該有不少人青春年華時期都有閱讀過「徬徨少年時」吧,這位離了兩次婚結了三次、爸爸是傳教士、父母都在印度生活過的諾貝爾文學獎德國作家我真的是很晚才認識他。
但我不得不說他的書真的沒有到非常的好讀,但是時不時搭車睡覺前拿出來看個兩句都會有種:「怎麼又講到我心坎裡」的感覺,而且人生不同階段閱讀他同一本書應該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目前我只看了四本
生命之歌:講愛情
徬徨少年時:講青春
流浪者之歌:講哲學
鄉愁:講成長
好讀的程度我覺得鄉愁>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
好看的程度,他的書真的是因人而異,你的人生跟我不一樣,喜歡他哪一本比較多就一定也不會一樣。
網路買比較便宜: https://ppt.cc/fvkG3x
「愛情並非為了使我們幸福,而是要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承受力有多強。」
流浪者之歌好讀 在 Cinema Buff / 迷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40屆多倫多影展得獎名單揭曉!《不存在的房間》抱回最大獎,看好進軍奧斯卡
(稍微好讀一些的網誌版:http://goo.gl/8iaoyT)
年滿40歲的多倫多影展一路走來,從原本的地區性影展,逐漸壯大成影響世界、甚至助長奧斯卡氣勢的重要影展之一。多倫多影展一方面以地緣位置,成為美國片商的曝光宣傳地,也以優異的眼光精選來自世界各地、新銳影人的出色作品。
本屆影展在稍早發表得獎名單,《法蘭克》導演Lenny Abrahamson以囚禁事件為題材的《不存在的房間》勇奪最大獎「觀眾票選獎」,該片不但獲得一片好評,主演的Brie Larson與小童星Jacob Tremblay所帶來的精湛演技也成為影展焦點,更備受看好能勇闖獎季。
觀眾票選獎第二名為《Angry Indian Goddesses》,劇情敘述一群年輕印度女孩在幫好友籌備婚禮之際,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與生活苦水,映照出印度社會的性別現況,第三名則是Tom McCarthy的《驚爆焦點》,改編自獲頒普立茲新聞獎的真實事件,由Michael Keaton、Mark Ruffalo、Rachel McAdams等黃金卡司揭開宗教性侵醜聞。
「午夜瘋狂」單元方面,全片採用第一視角拍攝的《Hardcore》成為觀眾最愛,早先在SXSW電影節首映的《The Final Girls》混搭80年代虐殺片元素與穿越時空母女情,也在此贏得觀眾票選第二,而第三名的《納粹龐克》則是來自《藍色是最該死的顏色》導演的新作,好評從坎城延燒至下半年,台灣的觀眾將能在高雄影展看到該片。
今年新創立的競賽單元「導演平台」頒給了回溯加拿大全民英雄墮落過往的紀錄片《Hurt》,獎項由《天注定》賈樟柯、《白鬼子》Claire Denis、《快樂頌》Agnieszka Holland三位導演自12部作品中票選出,阿根廷票房開出紅盤的《犯罪家族》、巴西牛仔流浪牧歌《Neon Bull》、中國導演何平新作《回到被愛的每一天》也列為表揚佳作。
兩部男孩成長電影《Closet Monster》、《Sleeping Giant》分別獲頒最佳加拿大電影與加拿大首部電影,前者描述特效化妝師因家族、童年陰影,對自身性向抱持恐懼與遲疑,後者則是三位男孩的夏日友誼轉變為失控惡意,兩部作品也被不少影評譽為年度隱藏珍寶。
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部分,「特別放映」單元頒發給《地心引力》導演之子的自編自導作《Desierto》,由Gael García Bernal、Jeffrey Dean Morgan詮釋墨西哥非法移民與美國巡邏志工的沙漠追緝,「新發現」單元則是來自斯洛伐克的《Eva Nová》,著墨於試圖重拾家庭關係的過氣女演員。
此外,園子溫的科幻電影《The Whispering Star》獲得亞洲影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亞洲電影,該片由導演的妻子神樂坂惠飾演人形機器人,以派送包裹至銀河各個角落為任務,全片以黑白呈現,精練風格也帶出另類的機器人性探討。
過去五年抱回觀眾票選獎的作品為《模仿遊戲》、《自由之心》、《派特的幸福劇本》、黎巴嫩角逐奧斯卡代表《人妻衝衝衝》、《王者之聲:宣戰時刻》,與奧斯卡競賽的連結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短片部門與「TIFF Cinematheque」重映單元外,所有在展期中放映的作品皆擁有競爭獎項的資格,由觀眾在映後將票根投進票箱,或事後於線上輸入票號投票,影展單位再依據投票比例(而非觀眾數)排出名次。
完整得獎名單:
觀眾票選獎
第一名《不存在的房間 Room》
第二名《Angry Indian Goddesses》Pan Nalin
第三名《驚爆焦點》Tom McCarthy
紀錄片觀眾票選獎
第一名《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Evgeny Afineevsky
第二名《This Changes Everything》Avi Lewis
第三名《Al Purdy Was Here》Brian D. Johnson
「午夜瘋狂」觀眾票選獎
第一名《Hardcore》Ilya Naishuller
第二名《The Final Girls》Todd Strauss-Schulson
第三名《Green Room》Jeremy Saulnier
導演平台獎
《Hurt》Alan Zweig
佳作《Neon Bull》Gabriel Mascaro
佳作《回到被愛的每一天 The Promised Land》何平
佳作《犯罪家族 The Clan》Pablo Trapero
最佳加拿大電影
《Closet Monster》Stephen Dunn
特別表揚《My Internship in Canada》Philippe Falardeau
最佳加拿大首部電影
《Sleeping Giant》Andrew Cividino
「特別放映」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Desierto》Jonas Cuaron
「新發現」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Eva Nová》Marko Skop
亞洲影評人協會獎(NETPAC)
《The Whispering Star》園子溫
最佳國際短片
《Mama(s)》Maimouna Doucoure
佳作《Rate Me》Fyzal Boulifa
最佳加拿大短片
《Overpass》Patrice Laliberté
佳作《Bacon and God’s Wrath》Saul Friedman
「新發現」影人獎
《Black》Adil El Arbi、Bilall Fallah
參考外電:
The Wrap http://goo.gl/yisMt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http://goo.gl/jzPjMs
流浪者之歌好讀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讀圖文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41199629
.
台北電影節《四海兄弟》:滑倒了的美夢。
.
賽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導演的《四海兄弟》,數位導演版,片長超過四小時,長的讓我在電影尾聲,還真的有觸碰到時光流逝的感受,為著銀幕上崩毀了的愛情與友情而感嘆:「最純稚的美好時光,終究被財富與權勢給強暴了。」
.
《四海兄弟》從1933年,警方與幫派的槍戰火拼拉開故事序幕,麵條的三個好兄弟慘死警方槍下,他慌張逃往水牛城,過著隱姓埋名的流浪生活,35年後,麵條因為一封神祕信函返回紐約,他一邊調查寄件者為何,一邊掉入青年時代,與麥克斯、派屈克和飛利浦等人征服紐約殘酷大街的往事、一邊回憶著他與清新脫俗的美麗女孩黛博拉,那場沒有結果的戀情.....。
.
《四海兄弟》有三個時空,一是青春期,生命與夢想在胸口蠢蠢欲動,充滿可能性,該往哪條路走,決定哪一種人生,麵條棄黛博拉選擇了麥克斯,等於拋棄安穩成家度日的可能性;一是青年期,眾人的體力與實力一步步邁向顛峰,夢越做越大,也越做越狂妄,終至不可收拾;最後是衰老期,回首虛擲的35年光陰,多的是感嘆多的是無奈,而片末殘酷真相的揭露,加倍凸顯生命的荒謬,小人物之所以是小人物,因為被當做棋子而不自知,而所謂的大人物,也不過是棋盤上較晚犧牲的卒子罷了,真正的強手,根本不在棋盤上,而在棋盤外,操控著一切。
.
《四海兄弟》講無緣的愛情、友情的脆弱、純真的逝去,但直到影片最後一顆鏡頭,最後一個畫面出現,我們才明白導演真正想講的是人心被金錢與權力所麻痺;人為國家之本,人的腐敗即是國家的腐敗,當敗壞速度與程度超乎預期,灰心的人們只想抽一管鴉片,麻醉自己說:「嘿,一切美好。」(暗示整個社會都在拒絕面對敗壞問題);然後我們憶起麵條說他最懷念的兩件事,一是忘不了黛博拉念的詩歌(最美好的時光),還有一個是年少時死於槍下的多明尼克的遺言:「我滑倒了」,對麵條來說,他的愛情、友情、生活與夢想各方面,都滑了一跤,從此站不起來。
.
「今天他要我們殺了喬,日後他可能要我除掉你,這樣你還能接受?我可不願意那麼做。」麵條。
.
我不會說自己「大愛」《四海兄弟》(今年參加的台北電影節場次,唯一一場映後響起觀眾掌聲的作品),但我確實對這部影片有愛(即便我後半段一直祈禱影片趕快結束,因為尿很急,哈哈);我喜歡影片的節奏,老派的,不疾不徐的,氛圍溫暖而不躁進;我喜歡本片演員,Robert De Niro、James Woods 、Joe Pesci等人都是硬底子演員,沒啥好挑剔,飾演少女時期黛博拉的Jennifer Connelly,氣質清新脫俗,令人印象深刻,飾演成年黛博拉的Elizabeth McGovern,也是氣質一把罩;另外,我超喜歡飾演麥克斯女伴、被打劫時還要麵條打她屁股的卡蘿,Tuesday Weld把這個角色詮釋的既狂野又奔放又愛的死心塌地、無怨無悔,在群星中格外搶眼!
.
《四海兄弟》的劇情元素豐富飽滿,愛情、友情、背叛、謀殺、成長、鬥爭、還有驚奇結局轉折等,樣樣不缺;導演賽吉歐李昂尼在片中埋了很多哏,觀眾得等到真相逐一揭露,才看出這些哏的意義,包括年邁麵條重新回到紐約,他將時鐘鑰匙交還給朋友老莫,老莫轉動發條,時鐘又滴答滴答的走,時間的停止不動,象徵的麵條生活的停滯不前(真相被掩蓋/麵條的逃避),而時間的重新走動,則是探查真相/麵條人生重新啟動意義;時間,在《四海兄弟》中承載了青春、承載了悔恨、承載了背叛、承載了「再也回不去了」的無奈;此外,影片開場未久,有一道響了非常長時間的電話鈴聲,導演刻意拉長電話鈴聲,讓這聲響橫跨兩個不同時空(回憶與現實),暗示電話對主角們的影響,無論是自責或背叛。
.
《四海兄弟》當年(1984年)在美國上映僅收入5百萬美元,奧斯卡則是連一項提名都沒有;到底為何會有這樣糟糕的表現?我實在不明白,就算沒入圍最佳影片或劇本或演員獎,至少該肯定一下本片強大的攝影、美術、化妝(勞勃狄尼洛的老妝,完美預測他老了之後會長啥樣!!)、服裝和配樂吧?!
.
儘管我對《四海兄弟》有愛,但影片之於我並不完美。
數位修復版新加入不少刪減片段,或許讓影片更「貼近」導演最初的構想,但正片和刪減片段的色澤落差實在太大,觀影時頗受到干擾;再者,故事剪接有些不太通順,解謎有些混亂,垃圾車的意象鋪的不夠順暢;《四海兄弟》的角色發展亦有缺憾,電影裡有四個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麵條,麥克斯,派屈克和飛利浦,除麵條和麥克斯外,派屈克和飛利浦的面目相對模糊,早一步死去的多明尼克也只有那句「我滑倒了」,格外讓人印象深刻,至於開酒吧的老莫,還有喬派西(Joe Pesci)飾演的黑幫大哥法蘭奇,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影片後半段完全神隱,沒有更多下文。(看到飾演飛利浦的William Forsythe,內心一陣驚喜,因為我對他在《哈啦猛男秀》不計形象的演出,印象非常深刻啊!)
.
最後,王家衛導演是不是很愛《四海兄弟》啊?我發現這部電影有好多王家衛導演作品的影子,啊,不對,要倒著講,王家衛導演好多電影都有《四海兄弟》的影子喔,包括《一代宗師》直接引用了《四海兄弟》的配樂,來敘述一個時代的終結,還有《阿飛正傳》對時間的執迷,根本是麵條與麥克斯認識之初的懷錶之爭(6:35、6:36、6:37分的差異,以及後來年邁的麥克斯口中的10:25分)的延伸與浪漫化;然後影片尾聲,麵條仰躺在鴉片床上,頭頂有片遮蓋的薄紗,鏡頭在薄紗外俯瞰麵條,麵條臉上閃現遊盪在虛幻空間的恍惚笑容,會讓我想起《東邪西毒》裡,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的慕容燕與慕容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