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派系鬥爭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派系鬥爭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派系鬥爭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派系鬥爭意思產品中有7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和聯勝還是不及和聯勝好 | 盧斯達 on Patreon】 《蘋果》臨死之前的政壇消息版,有關注過民主黨找李永達做副主席的意思。當時的報道認為,此舉是希望「穩定軍心」,意味需要壓住「參選派」和「撤離派」的內鬥。問題是香港選舉制度「改變」之後,在友好組織相繼出事、黨友入獄的情況下,民主黨應否繼續...

派系鬥爭意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7 19:52:45

一本妖書引發的腥風血雨 生活知史 明代官場有很多奇案,當中就有一宗懸案,居然由一本書而引起。萬曆十八年,山西按察使呂坤收集了歷史上有名的烈女事跡,編成《閨範圖說》,本意自然是希望各地婦女學習一下歷史上的美德。當時明神宗寵愛的鄭貴妃得知此事後,覺得補上自己的事蹟很有面子,於是在最後一篇寫上了自己的...

派系鬥爭意思 在 筋肉媽媽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23 21:17:57

【一天20萬包養妳!】 最近累到翻白眼,筋肉老爺應該明白在心裡,很心疼又真的幫不了太多的忙,或許有點自責心態(他不知道其實只要他跟兒子健康好好的,我怎樣都不會真的累),所以常看到他板起一張臉。 前天早上一起床,我睡眼惺忪睜開眼睛,就見到他面露驚恐地站在我眼前,然後有點大聲的說:「有人要包養你誒!」...

  • 派系鬥爭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1 01:25:02
    有 28 人按讚

    【新和聯勝還是不及和聯勝好 | 盧斯達 on Patreon】

    《蘋果》臨死之前的政壇消息版,有關注過民主黨找李永達做副主席的意思。當時的報道認為,此舉是希望「穩定軍心」,意味需要壓住「參選派」和「撤離派」的內鬥。問題是香港選舉制度「改變」之後,在友好組織相繼出事、黨友入獄的情況下,民主黨應否繼續參選?

    後來李永達突然離港赴英,派系鬥爭終於在傳媒世界曝光。據說該黨「參選派」攻擊李永達「叫人衝,自己鬆」,怨氣也衝著撤離派而來。中國方面的說法,是新選制也不搞「清一色」。人們就解讀,似乎也不排斥民主黨中的其他人。又有說法指,很多人都邀請民主黨人出選。如果這些是真的,民主黨的一些人就會將之解讀為「中央的招攬」,並且推論,如果拒絕這個招攬等於不喝敬酒,就會為自己、黨和獄中黨友帶來不幸。最終就成為現在「參選派」用來支持自己的理由:參選救黨友。

    所以如果全黨杯葛,不再參選,有人擔心這等於民主黨的政治表態,明知會踩到政治紅線而繼續做繼而付出代價,便可以解讀為激進和盲動,會毀滅民主黨。而一直對外表達民主黨不應參選的李永達,自己也離開,在另一邊看來,當然就是叫人衝,自己鬆,叫人義不食周粟,但你自己卻去食自助餐,大概是這種況味。

    推論下去,老一輩當然可以守好牌坊,因為他們沒有負擔,他們曾有過他們的日子。例如卿姐,不管做得好不好,都做過很多年議員。有些還是雙料議員,或上了神檯的,對改制後的選舉不志在,但年輕人入民主黨,有各種原因,包括借到資源起跑。正如政黨的規模來自競逐議席和影響力,這就是資源論,入黨自然也是向著這個標竿直跑。

    參選派很多都做過議員,現在香港劇變,你們拍拍屁股走人,把爛攤子留給年輕黨友,風光時沒有我,最後還要我們守節陪葬?如果入了一個黨,希望成為政治從業員,最終這個黨叫你不選,不讓你選,在正常時期的選舉都是要鬧脫黨分裂的事情,不見得在選舉改制之後就會不一樣。

    大佬輩現在覺得要做那一套功夫去參選,相當侮辱,但參選派自然也可以舉出一套邏輯:你們那一代都符合了你們那時的紅線,不然「愛國民主」為甚麼說了那麼多年?憑甚麼就不給我們符合這個時代的紅線生存下去?然後他們就會反問,那麼民主黨的初心是甚麼?反方也會說,如果肉身消滅了,徹底出局了,你多有初心都是毫無現實意義。而入民主黨,本身就是一個很現實主義的行為。

    例如多次發表支持參選言論、被傳媒報道「近日曾多次主動聯絡『中間人』,希望和中央陳情」的民主黨副主席梁翊婷,30 歲,16 年入民主黨。本來如果香港好好的,走出了14 年佔領運動帶來的政治震撼,迎來了曾俊華做特首的幻想、超穩定結構恢復的預期,落戶在中間主流的民主黨本來是個很好的選擇。點知佔領運動無疾而終是有後遺症的,於是 16 年旺角就意外爆發了一宗影響深遠的警民衝突。

    民主黨開始面對類似TVB的困境,雖然總量龐大,但回應激烈改變的時代和期待,顯得十分疲於奔命而吃力不討好。很多香港年輕人開始麻麻地民主黨,而待在民主黨希望有所發展的年輕人,也肯定看到了不好的兆頭。事情好好的又發展了兩三年,點知 19 年發生了大事,形勢對於等待接班的他們,真是一個重大打擊。說好聽是臨危授命,不好聽是站到了檯前,但後面還有很多叔父垂簾聽政,還可能要求他們為了民主黨的招牌而不要接受招攬。嗚呀,我只是想要參選,如果我不為參選我過去那幾年在做甚麼?入政黨從政,真的可以不為議席?就算得到一塊餅碎都好呀。

    早就有人提議,不如搞個「新和聯勝」。當時鄧伯說,咁打交啦。因為這挑戰了和聯勝的尊嚴,老人們爭著掐死大 D 。如果民主黨中的參選派自行脫黨再組織,固然可以讓民主黨分崩離析得十分難看,但這就失去了民主黨員的身份,要員參選也傳遞不到「傳統反對派民主黨繼續參與選舉而獲得接納」的開明印象,這好像不太划算。所以「民主黨」的招牌在參選派眼中很重要,在撤離派眼中也很重要,而且後者還會考慮避免這件「武器」不會有一天「落在『壞人』手上」。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 派系鬥爭意思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1 01:24:03
    有 115 人按讚

    【新和聯勝還是不及和聯勝好 | 盧斯達 on Patreon】

    《蘋果》臨死之前的政壇消息版,有關注過民主黨找李永達做副主席的意思。當時的報道認為,此舉是希望「穩定軍心」,意味需要壓住「參選派」和「撤離派」的內鬥。問題是香港選舉制度「改變」之後,在友好組織相繼出事、黨友入獄的情況下,民主黨應否繼續參選?

    後來李永達突然離港赴英,派系鬥爭終於在傳媒世界曝光。據說該黨「參選派」攻擊李永達「叫人衝,自己鬆」,怨氣也衝著撤離派而來。中國方面的說法,是新選制也不搞「清一色」。人們就解讀,似乎也不排斥民主黨中的其他人。又有說法指,很多人都邀請民主黨人出選。如果這些是真的,民主黨的一些人就會將之解讀為「中央的招攬」,並且推論,如果拒絕這個招攬等於不喝敬酒,就會為自己、黨和獄中黨友帶來不幸。最終就成為現在「參選派」用來支持自己的理由:參選救黨友。

    所以如果全黨杯葛,不再參選,有人擔心這等於民主黨的政治表態,明知會踩到政治紅線而繼續做繼而付出代價,便可以解讀為激進和盲動,會毀滅民主黨。而一直對外表達民主黨不應參選的李永達,自己也離開,在另一邊看來,當然就是叫人衝,自己鬆,叫人義不食周粟,但你自己卻去食自助餐,大概是這種況味。

    推論下去,老一輩當然可以守好牌坊,因為他們沒有負擔,他們曾有過他們的日子。例如卿姐,不管做得好不好,都做過很多年議員。有些還是雙料議員,或上了神檯的,對改制後的選舉不志在,但年輕人入民主黨,有各種原因,包括借到資源起跑。正如政黨的規模來自競逐議席和影響力,這就是資源論,入黨自然也是向著這個標竿直跑。

    參選派很多都做過議員,現在香港劇變,你們拍拍屁股走人,把爛攤子留給年輕黨友,風光時沒有我,最後還要我們守節陪葬?如果入了一個黨,希望成為政治從業員,最終這個黨叫你不選,不讓你選,在正常時期的選舉都是要鬧脫黨分裂的事情,不見得在選舉改制之後就會不一樣。

    大佬輩現在覺得要做那一套功夫去參選,相當侮辱,但參選派自然也可以舉出一套邏輯:你們那一代都符合了你們那時的紅線,不然「愛國民主」為甚麼說了那麼多年?憑甚麼就不給我們符合這個時代的紅線生存下去?然後他們就會反問,那麼民主黨的初心是甚麼?反方也會說,如果肉身消滅了,徹底出局了,你多有初心都是毫無現實意義。而入民主黨,本身就是一個很現實主義的行為。

    例如多次發表支持參選言論、被傳媒報道「近日曾多次主動聯絡『中間人』,希望和中央陳情」的民主黨副主席梁翊婷,30 歲,16 年入民主黨。本來如果香港好好的,走出了14 年佔領運動帶來的政治震撼,迎來了曾俊華做特首的幻想、超穩定結構恢復的預期,落戶在中間主流的民主黨本來是個很好的選擇。點知佔領運動無疾而終是有後遺症的,於是 16 年旺角就意外爆發了一宗影響深遠的警民衝突。

    民主黨開始面對類似TVB的困境,雖然總量龐大,但回應激烈改變的時代和期待,顯得十分疲於奔命而吃力不討好。很多香港年輕人開始麻麻地民主黨,而待在民主黨希望有所發展的年輕人,也肯定看到了不好的兆頭。事情好好的又發展了兩三年,點知 19 年發生了大事,形勢對於等待接班的他們,真是一個重大打擊。說好聽是臨危授命,不好聽是站到了檯前,但後面還有很多叔父垂簾聽政,還可能要求他們為了民主黨的招牌而不要接受招攬。嗚呀,我只是想要參選,如果我不為參選我過去那幾年在做甚麼?入政黨從政,真的可以不為議席?就算得到一塊餅碎都好呀。

    早就有人提議,不如搞個「新和聯勝」。當時鄧伯說,咁打交啦。因為這挑戰了和聯勝的尊嚴,老人們爭著掐死大 D 。如果民主黨中的參選派自行脫黨再組織,固然可以讓民主黨分崩離析得十分難看,但這就失去了民主黨員的身份,要員參選也傳遞不到「傳統反對派民主黨繼續參與選舉而獲得接納」的開明印象,這好像不太划算。所以「民主黨」的招牌在參選派眼中很重要,在撤離派眼中也很重要,而且後者還會考慮避免這件「武器」不會有一天「落在『壞人』手上」。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 派系鬥爭意思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9 00:09:12
    有 103 人按讚

    【從《寒戰》系列看「新冷戰」背景下的警察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因為李加超鄧柄強等官員升遷,有人很恐慌,討論香港是否進入「Police State」。就此不如重新討論一次陸劍青和梁樂民近年編劇和執導的兩部大作《寒戰》和《寒戰 II》。這幾部片經過「作者已死」的解讀,也會引發一些 19 年以來香港政治局面的一些聯想和思考線索。

    《寒戰》2012年推出,當時大家除了取笑演員接到的角色,在戲中全部西口西面,就可能是看梁家輝和郭富城鬧交十分爽。「恐怖襲擊」開始之後,一班西裝革履高級警員趕到指揮部開會。每個重要人物,畫面上都列出各人的官銜。多年來我們看警匪片,代表執法者的探員、警員、差佬,有過千百,卻甚少交代他們細緻官職。而《寒戰》正是對「香港武裝部隊職位學」的大眾科普。

    警隊的深層次矛盾

    據電影及警隊網站,警務處處長之下,有兩個副處長,一個是行動副處長,一個是管理副處長。(19年後還增加一個副處長,專責維護國家安全。) 而管理警察的上級部門是保安局,監察機關是監警會。

    不要說外國觀眾,那個年代本地觀眾看也是一頭霧水。

    電影中行動副處長李文彬作風鷹派,加上親兒子亦被擄,於是未經管理副處長同意,自己坐上署理一哥之位,揚言要三份二警力全數參與營救行動,並以「寒戰行動」之名宣佈香港進入緊急狀態。作為管理副處長的劉傑輝認為不妥,便拉攏了各個憲委級高級警員,要迫李文彬下台。最後所處外地的一哥打電話回來,問誰是寒戰行動總指揮。李文彬馬上就知道自己失勢,明白「迫宮」並不是劉傑輝一個人的意思,而是警隊最高領導人的意思。

    李文彬突然擁有全警隊最高權力,其基礎是「寒戰」和「恐襲威脅」背後的「戰時體制」思維。迫宮行動之前,劉傑輝找了保安局局長劉德華聊天,劉德華竟然對他說,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而警隊當時一哥雖然話不多,但態度上已經等於委任劉傑輝去「撥亂反正」,接掌寒戰行動。或者說這兩個高位人物,從這裡已經透露出他們屬於不支持李文彬的勢力。而匪徒其實都是以O記警員,加上警隊 deep state 策劃陰謀。即《寒戰》以警匪片的格局打開,卻基本取消了匪徒。戲中匪徒首先是警員自己,再後面則是那個神龍見尾不見尾的 deep state 警隊集團。

    陰謀背後的陰謀

    「大片」作為龐大工業和資本的產物,它的套路是將武戲文拍,將警匪鬥智鬥力的傳統,轉移到搬到權鬥辦公室,方便影帝見面吵架。而且每一次的套路都是你以為這就是陰謀?但陰謀背後其實還有更大陰謀,欲知後事如何,請繼續期待《寒戰III》。

    《寒戰》最後李文彬洞察幕後黑手是自己兒子,最後大義滅親將其拘捕。其犯案理由亦不需要秘密審訊。兒子李家俊坦白,劉傑輝上場後不斷收縮警隊資源,為了保衛自己利益的警員都在暗中支持這場行動。只要用寒戰行動引劉傑輝入局,出了問題就等於搞掉了他整條線,上至保安局劉德華、下至整條管理梯隊。

    所以看畢這部電影你會得出一個奇幻印象,天下本無事,香港危機和威脅之源,竟是由於警隊內鬥。

    2012年,警民關係相當好,但《寒戰》的弦外之音卻讓你想到,香港的治安安全問題,會不會並非肇禍於過去的古惑仔?古惑仔電影息微,但關於高級警務人員的內鬥電影卻推陳出新,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出現。香港無法保持「最安全的城市」的原因,竟是因為警隊自己造成。這種「走得太前」,令人十分細思極恐。

    而鄧柄強高遷保安局局長之後,接替他的蕭澤頤就是行動副處長,即梁家輝的那個職位。

    這類基於職權而產生的戲劇矛盾,在《寒戰 II》繼續揭露出來。恐怖份子繼續行動,綁架劉傑輝一家,導致電影中的警務處一哥要自己押送犯人,還失敗走犯,繼而受到全港輿論和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法委員會審問。

    這一連串行動的 (暫時) 幕後黑手,是前一哥蔡元祺。蔡元祺對李文彬曉以大義,表示沖鋒車只是第一招,他們目標是組建一個特區新班子。只要寒戰行動之後產生的醜聞發得大,劉傑輝就會下台,警隊也會自保與一哥割席,李文彬就可以在各界社會賢達支持下重掌警隊。

    再加上蔡元祺幕後籌謀,警界、立法會、政府內部勢力配合,律政司司長黎永廉一旦成功當選特首,這個班子就會風山水起。蔡元祺帶李文彬入黑房與賢達密談,對方許諾到時需要李sir「屈就」做住警隊一哥,之後還會升做保安局局長。

    為了推劉傑輝下台,律政司司長去了找議會大炮簡奧偉,想借他的嘴炮在立法會轟掉劉傑輝。然而簡奧偉不打算參與,回絕了那部特別版 Leica 相機,並且要自己親自審問劉李二人,好搞清楚整個政治大陰謀。

    以律政司司長為首的這群角色,在小黑房實際上是談論一個「涉嫌操控和奪取政權的陰謀」,至於他們背後是甚麼人,整部電影還沒開估,但情理之中的發展其實半透明地推演了出來。

    探長們的勢力

    為甚麼他們要拉攏李文彬?因為連李文彬背景特殊,都鋪了兩集篇幅。兩部戲涉及很多香港敏感歷史。李文彬的爸爸在英治年代,做到華人最高總警司。(歷史中也有類似的人物,例如方奕輝)。那個年代做較低級人員,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延後利益。四大探長的「探長」只是員佐級,但他們可以憑職便搭通天地線,成為一方之豪。得到「富」之後,就可以向「貴」進發。

    即使不是貪污弄權,警界人員可以在警隊裡面安排自己人,形成一個一個山頭派系,有自己的接班部署。中間當然經歷過 ICAC 成立、紀律重組,衝突期間有警察跑上廉署搗亂以戰迫和,最終集體貪污也被英國特赦。

    劇中的李文彬就等於在警隊內部制訂的接班部署中慢慢成長,火速晉升。到了 1995 年英國即將撤走,便將政治部解散,處理過機密資料而有人身安全的高級人員,紛紛假死並獲得海外居留權。李文彬則用職權編排警隊資源,安排匯線人費到海外給舊手足,但劉傑輝多年來削減警隊資源,便觸怒了這班舊手足,在蔡元祺的煽動下回來香港「支持」李文彬復辟。

    故事最後安排劉傑輝聯同 ICAC 成功揭發蔡元祺陰謀,在特首、保安局等人考慮授意後,要求蔡元祺賣掉掌握警隊通訊系統公司的股份,永遠離開香港,否則就會拘捕和檢控。然而編導拍完了,最後又是說欲知後事如何……

    不談坑洞和故弄玄虛的地方,《寒戰》的戲劇邏輯如此展開:一開始有恐怖襲擊,後來發現更大陰謀是關於一哥位置爭奪戰。《寒戰 II》也是如此,他拋出沖鋒車的餘波,卻又告訴你此陰謀背後有更大陰謀,是一個控制三司十幾局和警隊的政治大陰謀。

    循此擴大,預想中的《寒戰 III》就要講中英鬥爭。由於有憑大中國資金,寫得藍藍地並且符合主旋律,可以這樣想:蔡元祺背後的是甚麼人?極有可能是英國特務。1995 年政治部解散事件一再提起,看來不是多了心眼。江湖傳聞政治部解散之後,英國在香港各行各業都留有間諜,包括警隊。蔡元祺等於說,他們無法控制上面選擇甚麼人,但他們只要清除了非自己派系的警員管理層,提供都是自己人的人選,那麼上面怎樣任命,都是自己人,藉此方法就可以控制警隊。

    蔡元祺的戰略展開,在網裡面參與者似乎都可以實現自己的議程。智商天才但閱歷頭腦簡單的李家俊,就是想父親上位;李文彬的舊手足,則是為了爭取生活費和支持舊上司。他們最後被蔡元祺犧牲,但這只是深層 deep state 的駁腳,還未傷到真身。

    神秘的徐步高

    英國 95 年後在香港秘密佈建特務的講法,在徐步高殺警之後,坊間逐漸有人相信。因為徐步高披麻戴孝捧著「民主(已死)」的招牌參加遊行,又故意擔任一些警隊閒職,並且四處去視察重要地方、跟蹤重要人物,種種行徑似乎像間諜多過精神病人。徐步高的神秘死亡案件,在死因庭也是草草審結,坊間便有猜忌徐步高背後的迷霧,可能涉及國家級間諜和反間諜行動。如果《寒戰 III》要加進一點主旋律,整個故事揭穿了就是港英餘孽在香港試圖奪權的史詩戰爭。

    警隊因為有幾十年跟港英政府合作無間,利益掛鉤了很多年,回歸之後幹部等於「帶病提拔」,「歷史不乾淨」。律政司司長當然也是受到英美祝福,而《寒戰 II》裡面也有很多現役警察是蔡元祺的臥底。

    作為兩次大破案關鍵的劉傑輝,則代表中方意願。整個寒戰奪權行動,是由保安局長劉德華暗示的,劉德華亦不可能不親中。整個故事可以高空視角下變成一場「香港保衛戰」:北京屬意的劉 sir,對抗潛伏在香港警隊 (和各界) 港英 deep state;新秩序對抗復辟勢力。所以第一集劉傑輝說:「最出事係個行動代號 (寒戰)」;第二集蔡 sir 對李文彬說,你用了寒戰這個行動代號,有意思。

    寒戰 (Cold War) 這個行動代號,即隱喻了新冷戰在香港徐徐上演。所謂第三代通訊系統,也許是說香港情報一直操控在英美手上。

    權威、人情、派系

    當然故事真如此發展,不知香港票房會不會受到影響。然而如果寫向另一個方向,蔡sir 背後如果設定為中國,就可能拍不出來。如果能拍,籠罩香港上空的巨大威脅必須是英美勢力。蔡sir最後「流亡」,而劉sir作為獲得中方信任繼續坐鎮本土,「香港唔係佢地可以為所欲為既地方」,媚媚地,藍藍地,但可能亦是大片必做的維他奶式妥協。

    在維基百科關於「香港警務處」一頁,記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一章,寫道:「長期關注人權和警權議題的沈偉男認為,在系統性包庇之下,警隊內部對示威者的敵視態度和濫權的警隊文化日益瀰漫,這種不良風氣與警隊一貫封閉而重紀律、權威、人情、派系的環境有關。」

    《寒戰》不管怎樣或會不會寫下去,關於警隊的封閉、重紀律、權威、人情、派系等方面,都有細微描寫,也就是這種特定機關文化,導致兩部電影中的恐怖襲擊,其實都是由警隊內部引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