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泰源監獄參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泰源監獄參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泰源監獄參觀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35的網紅陳允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個較不為人知的台東的戒護監獄 在小時後記得台東有二件事很有名也很多,第一是風飛砂多(小時侯台東人叫台東又叫砂城),第二就是監獄多 印象中台東市區就有三個,一個是在中山路靠近森林公園,那是叫做台東看守所(犯罪還沒有確定刑期的犯人暫時關押的地方),市區廣東路那家則是台東監獄(犯罪行為已走完法院審判程序...
泰源監獄參觀 在 陳允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較不為人知的台東的戒護監獄
在小時後記得台東有二件事很有名也很多,第一是風飛砂多(小時侯台東人叫台東又叫砂城),第二就是監獄多
印象中台東市區就有三個,一個是在中山路靠近森林公園,那是叫做台東看守所(犯罪還沒有確定刑期的犯人暫時關押的地方),市區廣東路那家則是台東監獄(犯罪行為已走完法院審判程序最後執行關押的地方),另一個就是惡名昭彰令歹徒聞風喪膽的「岩灣」監獄,那是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日據時期之「臺東廳加路蘭浮浪者收容所」,把它拿去做戒嚴時期對於地痞流氓的管訓處所,另外在民國65年也在鹿野地區蓋了一個武陵監獄,75年時在美濃東成營區那,用舊的營區也蓋了一個監獄後來改成技能訓練所,它是泰源技能訓練所的分部,這樣算一算台東就有5個監護(有的叫看守所、有的叫技能訓練所)加上離島蘭嶼的軍事監獄監勵德班(1989年裁撤)及接收日治時期火燒島浮浪收容所(綠島監獄),那就一共有7個了。
戒嚴時期的戒護監獄~
以監獄的數量和密度來說,台東這地區算是全國有名的,在日治時期,岩灣位於臺東市西北方,明治40年(1907)總督府公告設置「臺東廳加路蘭浮浪者收容所」,用以管訓流氓,大正8年(1919)改為「岩灣浮浪者收容所」,昭和3年(1928)又改為「臺東開導所」。當時並有「財團法人臺東保護會」,對收容者實施生活技能訓練,如木工、編藤、農業等等,光復後幾經改組,現為「臺灣岩灣技能訓練所」😅(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日治時期火燒島浮浪收容所(綠島監獄),後來在國民政府執政時期成為關押重刑犯的地方,後來更成戒嚴那時政治犯的最終去處,許多在抬面上的政治人物都還在那裡渡過,也就是大家較熟悉的白色恐佈時期,一清專案大哥等等都是直昇機直接送綠島的,那時未審先判的情況很多,加上是一個行政命令,違反法治國精神,後來才由大法官釋憲,廢除了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檢肅流氓條例)~
在這個時期,關押在離島的受刑人,如果生病要送醫,都必需後送來台灣本島,而大部分都是送到台東來就醫
而大多也都是坐直昇機來台東,它就直接降落在体育場,然後就直接押解到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地方,一個較少人知悉的台東的戒護監獄,805醫院內的戒護監獄(這個梗是不是鋪的有點長)
台東人都知道,在馬階醫院旁那個軍醫院叫805,1986年7月以前正式的名稱叫臺東縣陸軍八三二醫院臺東分院,後來改編才統一稱為805醫院(這個歷史我就不說了),因為是軍事機構,所以它也有許多奇怪的任務,其中一個任務就是看守軍事犯,是不是因為這樣子後來也看守政治犯就不得而知了~
805後來在民國93年(2004)年任務結束,遷移回花蓮總院,在花蓮的805醫院有三個院區,其中二個院區民眾也可以去看病,另一個是專門看軍人的,是不是還有那個戒護人犯的功能及廳舍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根據前駐守在台東805的老士官長回來我上的地方洽公時告訴我,我們辦公室一旁的這個建築,它是一個戒護監獄沒有錯,在戒嚴時期,有一些很有名的大哥及政治人物都有來這裡看病治療住過這裡(據說有前呂秀蓮副總統及彰化副議長粘仲人,但這只是說說,沒有考據)
在這所戒護監所中,可以看到確實是一個監獄的模式,包括外面的高牆及內部的水泥隔間,還有有些隔間內部有廁所等等,它都是監獄的樣子
後來我們移民署民國96年(2007年)來接收這裡時,這裡已荒廢了3年了,中間有許多的有價值的金屬及物品已被宵小偷走,這裡是一片廢墟,後來我請人整理了好久,這裡才重見天日,就如同現在這個樣子
這個不為人知的監獄及它當中的故事,或許有人可以補上~
我就說到這兒
但這可不是你想來看就可以進來的,現在門口是有管制的,大家還是不可以隨便進來參觀的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或許這是個可以保存的歷史建築也說不定
泰源監獄參觀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受中國黨國迫害的台灣的藝術家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9397624400/posts/2413558468967384/
Dear all:
晚安!我是恩祈。
之前提到爸爸2019.05.17過世當時,還有一份留在桌上的手稿。我將協助完成他所認識的涂炳榔前輩故事,在爸爸的Facebook帳號與您們分享。
-------------------------------------------------------
「被囚禁在軍人監獄的美術系學生」
Part 1/3
作者:陳新吉
台灣民間真相與促進和解委員會成立之後,較少訪問到50年代被囚禁在新店軍人監獄而一直沒有被送到綠島、台東泰源監獄或土城仁教所的政治受難者。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之後,有不少政治受難者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關心進展情形。我們在園區設有咖啡座接待政治受難者及家屬。
有一天,從高雄來了一位八十三歲的受難長輩,名叫涂炳榔,他曾在新店安坑軍人監獄服刑將近十年之久。交談當中,知道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二十三歲就讀台灣師範學院美術系期間被逮捕...。
他說他把在軍監服刑時的作品和史料保存得很好。而負責典藏業務的甘欣欣和修復文物的蔡佳足陪他到典藏室參觀之後,涂前輩隨即表達願意將個人保存的文物、史料以及出獄後的美術創作捐贈出來給人權館典藏、研究或展覽。籌備期有六年半,他沒缺席!時常從高雄北上,和大家一起努力。
涂炳榔,日治時代嘉義朴子人,他父親是當地的名醫「涂爐」,開設日新醫院。家產有三百甲的農地種植水稻和甘蔗,並有碾米廠和製糖所,家境很好。涂前輩還是小學生,就讀朴子公學校二年級時,他的父親聘請畫家陳添祿教他鉛筆畫和水彩畫。先畫擺在水果盤的水果靜物,如葡萄、香蕉和木瓜...等;後來也到郊外寫生。他參加全台灣的繪畫比賽,時常得獎回來。
國小畢業後,他去台南讀長老會設立的長榮中學,以台灣人為主,沒有日本同學。他的美術老師廖繼春教他工筆畫,發現並誇獎他很有天份!從此他立定志向,朝美術這條路走。
戰後,他轉學到嘉義中學,讀到高三時,發生二二八事件。他和同學組成了學生隊來幫忙維持治安,因那時警局的人都跑光了。事件過後回到學校,一位外省籍的公民老師認為他多管閒事,應該開除;校長要他轉學到台北建國中學,遠離家鄉,但他父親不同意。最後休學在家,準備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學。
1948年,涂兄考取台灣師範學院美術系,剛錄取該系的考生十二人,但讀到畢業,最後只剩六人,他和楊英風,是台灣人;以及其他四位女同學,則是外省人。他們的美術老師有莫大元、廖繼春、張大千、黃君璧與溥心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