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泰山封禪 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泰山封禪 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泰山封禪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757的網紅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唐玄宗御書《紀泰山銘》摩崖石刻拓本 四巨幅 出版時間:清拓本 裝幀:摩崖石刻拓本4巨幅 尺寸:500 ×180cm、500 ×188cm、320 ×200cm、85 ×195cm 《紀泰山銘》又名《東嶽封禪碑》,碑文竣刻於唐開元14年(726)9月,立於山東泰山大觀峰崖壁,以削崖為碑,又稱為「唐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半瓶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談話內容當中半瓶醋有記憶錯誤~【吞食天地】總共畫了七卷,趙雲出場的時間是第六卷單行本當中,在一個小旅店與孔明相遇,以及最後在第七卷的終章,劉備上泰山封禪,孔明與趙雲遠遠的看著劉備封禪,然後故事就結束了。 ►Twitch實況頻道: https://www.twitch.tv/bpf1980/ ►FB...
泰山封禪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17 22:12:03
唐太宗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歷史驚奇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曾被世人所稱道,並傳為千古美談。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死時他還很傷心地說我失去了一面寶貴的鏡子,可是誰又能想到,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就親自砸了魏徵的墓碑,翻臉比翻書還快。 魏徵,...
泰山封禪 在 陶傑 Chip Tsa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21:28:02
「郊野公園」不是一片「土地」,而是一片「天地」。 「土地」可以量度:面積數字、土地呎價、土地用途。但「天地」屬於造化自然:天地良心、天地不容、天誅地滅,因為「天地」有倫理、道德、公義。「土地」是一種經濟學,而天地,是神學和哲學。 因此,一片土地既然已經制訂為郊野公園,而且用法律典定,正如泰山封禪、...
-
泰山封禪 在 半瓶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1-11 12:44:58談話內容當中半瓶醋有記憶錯誤~【吞食天地】總共畫了七卷,趙雲出場的時間是第六卷單行本當中,在一個小旅店與孔明相遇,以及最後在第七卷的終章,劉備上泰山封禪,孔明與趙雲遠遠的看著劉備封禪,然後故事就結束了。
►Twitch實況頻道: https://www.twitch.tv/bpf1980/
►FB: https://www.facebook.com/VinegarFilmCafe/
►twitter: https://twitter.com/bpf1980
►微博:http://www.weibo.com/2623858481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
泰山封禪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4-08-30 08:00:00泰山為五嶽之首,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雙遺產之一。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座落於泰山南麓,是旅客登覽泰山的第一景。舊稱東岳廟或泰山行宮,俗稱泰廟,因為「岱」是泰山的別稱,現今統稱為岱廟。岱廟自漢代開始就是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又有「天子廟」之稱。
「孔林」位於山東省曲阜縣城北,原稱為「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專用墓地。孔子死後,其墓地僅是「墓而不墳」,隨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規模也日益擴大。
泰山封禪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唐玄宗御書《紀泰山銘》摩崖石刻拓本 四巨幅
出版時間:清拓本
裝幀:摩崖石刻拓本4巨幅
尺寸:500 ×180cm、500 ×188cm、320 ×200cm、85 ×195cm
《紀泰山銘》又名《東嶽封禪碑》,碑文竣刻於唐開元14年(726)9月,立於山東泰山大觀峰崖壁,以削崖為碑,又稱為「唐摩崖」。崖高約13米,寬5.3米,約當4到5層樓高。碑文分24行,每行51字,現存約1008字。除「御撰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楷書外,均為隸書,字大25公分。額高3.95公尺,有隸書「紀泰山銘」2行4字,字徑45×56公分。此碑為千年佳刻,形制端正,氣勢磅礴,為漢代以來碑碣之最,不僅是古代碑銘中最大者,允稱天下第一大碑,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王摩崖刻石,煥發出唯我獨尊、不可一世的盛唐帝王氣象,蔚為鉅觀。
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封禪泰山之後親筆御書,正文以隸書撰寫千餘字,詳述封禪緣由及儀典過程,並頌揚父祖輩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及睿宗等「五聖」之功績。封禪(ㄈㄥ ㄕㄢˋ或fēng shàn)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在東嶽泰山所舉行的祭祀典禮。《白虎通》:「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簡要而言,就是帝王藉此對上天祈福之舉,向天下宣揚自己確實是天命之子。中國古代歷史上只有6位皇帝成功於泰山封禪,唐玄宗正是其中之一。玄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任用賢能,使天下太平,開創有唐第二盛世,史稱「開元之治」,碑文末句:「道在觀正,名非從欲」,正反映出李隆基作為盛世帝王的雄心壯志與自信。此銘文辭雅馴,書法遒逸,被視為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唐代書法家竇臮(活動於天寶年間742~755。臮:ㄐㄧˋ或jì)《述書賦》稱譽之:「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壯鳳,筆為海而吞鯨」。宋黃庭堅(1045~1105)《山谷題跋》云:「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風」。明代王世貞(1526~1590)曾登臨岱頂拜觀此碑,形容其為:「變漢法而婉縟,雄逸有飛動之勢」、「若鸞鳳翔舞於雲煙之表。」可見此碑書法藝術價值,備受歷代名家肯定。
此碑由於形制巨大,捶拓極為不易,加以自然風化、捶拓無度以及人為損毀等因素,至明代時已多嚴重殘剝、漫漶不清,尤以碑文下半部為然。因此全幅完整拓本極其少見。此拍品見有3大1小紙共4巨幅,雖非全璧,然單幅尺寸極大,尤以拓印精細,字體清晰可辨,可知為清初經過齊整、摹補後所拓之版本,極其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轟動一時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大展,曾展出日本帝室博物館舊藏《紀泰山銘》拓本,全幅裱為巨軸,氣勢撼人,是展場中唯一允許拍照的作品。日人向以尊崇唐風著稱,根據《舊唐書•禮儀志》記載,日本當年也曾派遣唐使赴泰山參與唐玄宗的封禪大典。此碑拓作為大唐盛世書學繁盛、封禪泰山之歷史見證,極具價值與意義。
GoogleMap泰山大觀峰唐摩崖:
https://goo.gl/maps/HfxW3JWGCNCoeKrw5
日本明仁天皇夫婦2019年參觀「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大展《紀泰山銘》拓本報導(書法藝術網)
https://m.sfrx.cn/html/2019/yshy_0221/11504.html
知乎:在現場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413269
2020『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敬請期待。
12/11-12/12 預展
12/13 拍賣會
泰山封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秦始皇出巡五次為體察民情還是遊玩?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再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在短短11年的時間裡,秦始皇曾有過五次出巡。有人說秦始皇如此頻繁的出巡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遊山玩水的私慾,也有人說秦始皇出巡是為了向六國遺民顯示武力,以威懾意圖叛亂者。其實,如果對比秦始皇的五次出巡路線便不難看出:秦始皇五次出巡即有遊玩享樂的成分,又有到各地炫耀皇威,加強對帝國控制的目的。
第一次出巡:《史記》記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公元前220年,這一年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從咸陽出發,經北地郡治(甘肅慶陽),出雞頭山,經過回中道越過六盤山到隴西郡治(今臨洮),視察完畢後,又回到了咸陽城。
始皇帝第一次出巡
看秦始皇將第一次出巡的地方鎖定為北地郡和隴西郡,其實就可看出秦始皇的危機感還是十分強烈的。隴西郡和北地郡本是西戎的遊牧地區,幾乎等同於秦朝的邊防地帶,此一地區的安定與否直接關係到秦朝心臟地帶——關中的安危。同時,隴西郡與北地郡又是秦王朝的起家之地。當年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即是指此一區域。故而秦始皇此行的目的就是讓那些遷徙不定的戎人告知他們那些遠方的「親戚們」:大秦已經統一天下,閒雜人等遠離!
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
如果說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是一場短途旅行的話,那麼第二次出巡則是一次長途跋涉。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於是乃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准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上自南郡由武關歸。」——《秦始皇本紀》
路線:出函谷關,過洛陽,經大梁、陳留、定陶,登鄒嶧山、泰山,封禪後,又經臨淄、黃、腄,到成山,又折回芝罘到琅琊,經郯城、彭城,西南渡淮水,到壽春,經安陸、株縣,南至湘山,沿江西行,經江陵、宛縣,最後由武關回到咸陽。
始皇帝第二次出巡
算起來,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與第一次出巡的時間間隔才幾個月。雖然表面上秦始皇是傚法古代聖賢去泰山封禪,實際上秦始皇還是為了向新徵服的原齊國地區宣揚秦朝的赫赫武威。因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地處最東端的齊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爭而滅亡的。當年,秦國兵進齊國之前,其他五國王室的殘餘分子已經聚集在齊國,他們都十分希望借齊國再次翻盤復國。所以,秦始皇此次泰山之遊,除了向天下展示秦朝的強大武力之外,還借助了一種輿論——刻石,來宣揚秦始皇的卓越武功。
前218年第三次出巡:
《史記》記載:「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
始皇帝第三次出巡
路線:第三次出巡大體與第二次出巡一樣,不過回咸陽時則取道趙國舊地,經邯鄲、上黨、安邑、蒲津渡回到咸陽。當然,個中的原因還是在於威懾趙國的反抗分子。但這次出巡,秦始皇卻險些被刺殺,即張良策劃的博浪沙鐵錘砸車事件。於是,下令大索天下十日而不得刺客的秦始皇怏怏不樂地再次來到齊國舊地芝罘,並立石刻辭,以宣揚秦國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告訴天下:秦朝統一六國是為了「烹滅強暴,振救黔首」,結束六國之間「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的征伐。算是多少回擊了那些總是喜歡搞出類似博浪沙刺殺事件的六國殘餘分子。
前216年第四次出巡:
秦始皇自第三次出巡歸來後,長達兩年都沒有出遊。如果看秦始皇隨後修築長城,討伐匈奴的一系列國防舉措,也許秦始皇在這兩年裡感受到了遊牧陰山河套之地的匈奴對秦朝的威脅,所以他一直都在考慮如何穩定秦朝北邊國防的問題。公元前216年,又發生了一次刺客事件直接促使秦始皇下定再次出巡的決心,即秦始皇與四武士微行咸陽,突然在蘭池宮遭遇刺客。雖然四名武士奮力擊退刺客,但是卻未生擒或擊斬一人。於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開始了第四次出巡。這次始皇帝視察的重點區域是秦朝北部國防線,終點站是碣石。
始皇帝第四次出巡
「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此次出巡,秦始皇繼續除了尋找不死藥之外,還下令拆毀了魏、韓、趙、齊等國修築的堤壩以及阻塞交通的關卡城堡。戰國時,黃河開始肆虐,地處黃河下游的魏、趙、韓、齊等國為了將黃河固定在穩定的河道上,都各自在自己的國境中修築了高高的堤壩。一則是為了防備黃河氾濫,二則是為了改變河水流向以禍害鄰國。這也便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當然,秦始皇主要著眼點還在軍事,即為討伐匈奴做準備。所以始皇帝才在歸程中巡視了秦朝北部,並從上郡歸咸陽。一則是為秦朝修築長城做一次親自勘探,二則瞭解下匈奴的邊患程度。這一年,始皇帝命蒙恬發兵三十萬驅逐了匈奴,奪取了陰山河套地區,並修建了長城。
前221年第五次巡遊:
自秦始皇第四次巡遊歸來,並相繼派兵驅逐匈奴,並修築了直道和馳道等一系列軍事工程。由於秦朝過分使用民力,使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所以,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歸來後,在咸陽呆了四年多。此一時期,自信外患已除的秦始皇或開始處理國內反對者,或為自己縱慾做準備。如焚書坑儒、興建阿房宮、修築驪山陵等。
始皇帝第五次出巡
公元前211年,一顆隕石降落到齊地,有對秦始皇暴政不滿的百姓立即刻上了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聽聞暴怒,下令處死隕石周圍的所有居民。同年秋,秦國使者又遇到了一件事。自函谷關而來的使者經過華陰時遇到一個手持玉璧的人,那人告訴他五字預言,「今年祖龍死」,然後便消失不見了。後來,始皇帝將玉璧交給秦朝御府收藏,御府官吏卻告訴始皇帝此玉璧乃是第二次出巡時,始皇帝乘船遇到水上風波,投水祀神的那塊。接二連三的無解事件,讓秦始皇感到了深深地恐懼。於是秦始皇問太卜如何才能消災避禍?太卜算卦後回覆道,「游徙最吉」。隨即,秦始皇除了遷徙百姓之外,自己也開始第五次出巡。不過,這次出巡也是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出巡。這一次,秦始皇還是和前四次一樣,依然進行了刻石活動。不過途徑沙丘的始皇帝卻意外病亡,並留下了一個隱患重重的帝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泰山封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千古一帝:秦始皇(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總方針
秦始皇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首稱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瞭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蹟,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佈廢除謚法,不准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為「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中央集權】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泰山封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所謂「封」,是指築土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於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闢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三之二,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