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破碎的聲音
-
介紹一部關於時代與迷惘的電影,顧長衛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孔雀》。 故事的背景是七八十年代的大陸,看似平凡的一家五口在家門外吃著很家常的午餐。
-
哥哥是個有輕度智障的胖子,二女兒性格剛烈,有一個接一個的夢想,追隨一個接一個的人,小兒子是個相對敏感脆弱的瘦小孩。
-
總的來說,三個小...
夢破碎的聲音
-
介紹一部關於時代與迷惘的電影,顧長衛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孔雀》。 故事的背景是七八十年代的大陸,看似平凡的一家五口在家門外吃著很家常的午餐。
-
哥哥是個有輕度智障的胖子,二女兒性格剛烈,有一個接一個的夢想,追隨一個接一個的人,小兒子是個相對敏感脆弱的瘦小孩。
-
總的來說,三個小孩都迷惘,但最迷惘的還是二女兒,而張靜初把她的迷惘演繹的恰到好處,有幾幕美得沒話說。那時候的父母大概都重男輕女吧?他們似乎沒有很留意女兒的感受,只是不斷叫女兒找工作,還有不要做丟他們面的事情。
-
二女兒有一天看到一群傘兵隨隨降落的帥氣模樣,就馬上決定投考,她把一大片破爛降落傘綁在自行車的尾巴,騎車時降落傘就會打開,形態好像孔雀開屏的模樣。為了夢想她不惜以金錢及身體誘惑考官,但最後還是失敗而回,當不了傘兵,只能在藥廠刷瓶子。
-
夢想是人生活的意志,失敗的夢想卻會一直磨滅人的意志,失意的她遇上失意的「乾爹」,一個已經退下來的朝鮮舞蹈員,兩個在夢想門外的人,用僅餘的力氣回味夢想的滋味,他們一起彈琴跳舞,無比快樂,也無比孤單。
-
然而小弟弟也迷惘,他經不起同學的傷害,為了保存面子就把傷害施加於自己的父親和哥哥身上,甚至嘗試弒兄。相對而言最不迷惘的是傻大哥,他結了婚,做了生意,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
電影的最後一幕設計得很妙,事過境遷,他們各帶著伴侶(用大陸的語言則是愛人)來到動物園,看一隻沒有開屏的孔雀,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姊姊維持她的執抝,弟弟維持他的悲觀,而哥哥則用一副資本家的口吻說,買兩隻放在家不就看到孔雀開屏了。
-
七十年代自八十年代間,民革至改革開放間,由革資本家的命,轉變成全力支持紅色資本家,強的人或許還能生存,但活得好的人靠的是「韌」。時代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改變一整代人,讓無所適從的人勉強「適從」,而有些根本的東西卻還是不由得時代改變的,比如人們心底裡的想法與執著。
-
我是在大學的電影課上接觸這部電影的,那是2014年的上學期,還記得那天來上課的同學不多,因為他們都去了金鐘,而老師對我們的缺席是表示支持的。那課我剛好有上,覺得電影二姐的迷惘、執著和神經質跟那時候的我有點像,迷惘是因為對畢業後前程的迷惘,迷惘也是因為對這片土地前路的迷惘。
-
昨天在旺角街頭繞了一圈,以前的「街頭文化」指的是在行人專用區上唱流行樂、跳街舞、拍即影即有照片等等的年輕人,現在同一條街上,賣藝的卻是一群大叔大媽,他們甚或不懂廣東話,唱的也不是屬於我們城市或我們這一代的歌,而這個行人專用區在不久之後也會被清除,屬於我們的、不屬於我們的人、事、物也會隨之消逝。
-
電影的結尾發生在他們離開孔雀後,那時孔雀還真的有開屏,顧導演說那是為了如觀眾的願,他也說那個時代的平凡人,都是孔雀,身上都長滿故事。我想,即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經歷了如此多苦難,即使深深意識到夢想的遙遠,在大螢幕上看到期待已久的孔雀開屏,應該還是會安慰吧?
-
分享一下北島的詩《波蘭來客》。 -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
最近跟一位網友妹妹分享喜歡的歌,她說她喜歡傷心的歌,很喜歡陷入傷心的感覺。我說我以前也是,但長大發現生活已經足夠折磨人,有些虐心的歌也就變得不常聽了,但既然今天寫了一篇如此沈重的文字,還有北島的詩,那麼就聽一首同樣沈重的歌吧?萬能青年旅店的秦皇島,從2014年9月開始陪我度過了無數個傷心乏力的晚上。
-
https://youtu.be/Gxdvg5zqjkc
-
於是他默默追逐著
橫渡海峽 年輕的人
看著他們 為了彼岸
驕傲地 滅亡
-
大概這就是夢破碎的聲音。
-
#怪咖電影清單
波蘭沒有滅亡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冷回顧 #微冷 和平條約,然後呢?戰間期波蘭簽下的互不侵犯條約
最近,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本來要前往中國參加海峽論壇,但因遭央視主播稱是求和的,最後國民黨宣布不以「政黨形式」參加。談到求和,去年年初關於和平協議的討論也是沸沸揚揚。不過,和平條約真的會常保和平嗎?
今天是 9 月 17 日。1939 年 9 月 17 日,繼在 9 月 1 日對波蘭發動閃電戰的德國,蘇聯從西邊入侵波蘭,波蘭陷入雙面作戰,並在不久之後全境淪陷。
究竟一切是怎麼展開的?
1919 年《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波蘭不僅因為領土爭議而和東邊的蘇聯發生戰爭,而在西邊,波蘭及德國也一直因為領土議題而維持著緊張的關係。
位處德國和蘇聯兩大國之間的波蘭,試圖在兩個強大的鄰居之間取得平衡。
波蘭先是在 1932 年 7 月 25 日與蘇聯簽訂為期三年的《波蘇互不侵犯條約》,接著在 1934 年 1 月 26 日與德國簽署效期十年的《波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保證以雙邊談判的形式來解決問題並放棄武裝衝突。簽訂條約以後,雙方原本因為領土而緊張的關係才恢復穩定。1935 年 5 月 5 日,在的《波蘇互不侵犯條約》三年效期將屆時,波蘭蘇聯兩國續約並將效期延長到 1945 年 12 月 31 日。
《波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的簽訂使法國在東歐的同盟體系產生了裂縫,並影響了醞釀中的集體安全體系──東方協約(Eastern Pact);法國希望建立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德國包圍圈計劃頓時破滅。
而後,德國又持續製造一些國際爭端,諸如違反《凡爾賽條約》在 1938 年 3 月併吞奧地利、9 月佔領捷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面對德國的逐步進逼,其他歐洲強權,法國和英國採取了綏靖政策,試圖維持最後的和平。
在英法採取綏靖政策的同時,波蘭一直支持德國,並趁著慕尼黑協定時的一片混亂,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扎奧爾傑(Zaolzie),在德國逐漸擴展的初期分了一杯羹。
1939 年 4 月,德國因為波蘭拒絕「接受併吞但澤自由市以及允許德國在波蘭走廊建立境外道路」,單方面宣布波蘭準備在英德衝突當中侵略德國,宣布廢除該條約。8 月 23 日,德國以及蘇聯秘密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兩國都在為日後的擴張做準備。
9月1日,德國閃電突襲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9 月 17 日蘇聯緊接著入侵波蘭,波蘭領土隨即被德國和蘇聯瓜分殆盡,在 10 月 6 日全境淪陷。
昔日波蘭雖然曾經和鄰國簽下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最後還是不免面臨被侵犯的命運。
歷史上的互不侵犯條約有哪些真的維持了永遠的和平?
附圖是德國 1940 年在波蘭所建的奧斯威辛集中營。
順帶一提:波蘭的國歌叫做《波蘭沒有滅亡》;1944 年 9 月 17 日,盟軍發動「市場花園行動」,不過最後以失敗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