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波茲曼分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波茲曼分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波茲曼分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波茲曼分佈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29的網紅每天努力Hack國家!士修的17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看到一篇熱門分享的貼文《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在某個經濟學社團引發激烈的學術(?)討論。合先敘明,我認為這位老師非常認真,很用心將物理學、經濟學和哲學連結起來。 Liou YanTing: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

  • 波茲曼分佈 在 每天努力Hack國家!士修的17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06 02:07:58
    有 37 人按讚

    看到一篇熱門分享的貼文《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在某個經濟學社團引發激烈的學術(?)討論。合先敘明,我認為這位老師非常認真,很用心將物理學、經濟學和哲學連結起來。

    Liou YanTing: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403616276360627&id=100001368650813

    不過,將猜拳遊戲與氣體動力論胡亂連結,反而模糊了一些真正能套用的概念。在談論分配正義時,將財富自由分配簡化為貧富不均的對立,然後傾向政府需要介入。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正義」,我不認同這叫做所謂「科學與人文的思辨之旅」。

    ※本篇附圖是網友提供:「沒有要酸的意思但我真的想到這張圖。」

    Part 1

    電容放電曲線呈指數衰減,放射線衰退曲線呈指數衰減,跟美國財富分配圖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紫外光殺菌的曲線也呈指數衰減,是不是跟猜拳遊戲還有財富分佈一樣呢?

    這是典型的物理半調子。物理模型的相似性,來自數學模式的相似性,與物理現象無關。我最常舉的例子是,測不準定理來自波的數學性質,與量子力學無關的訊號波,也會有測不準定理,這些都可以用傅立葉分析推導。量子力學的意義在於賦予測不準定理另外的物理詮釋。

    但我發現很多物理系學生誤以為測不準定理一定是量子力學的現象,甚至到研究所階段都不知道電機系做訊號對測不準的理解,搞不好比物理系更深刻。這是一種鄙視鏈和反鄙視鏈。

    所以,文中的波茲曼分布,來自統計的數學性質,並不建立在氣體動力論之上。更何況,指數遞減現象在各種科學和工程領域都很常見,這是自然的數學模式。根據奧坎剃刀原則,你扯進氣體動力論,只是騙不懂物理的外行人,跟你一起誤解物理罷了。

    只要某一現象符合「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性質,寫下數學式和解微分方程的結果,就必然出現指數衰減曲線。我認為這是數學程度40分就能理解,物理程度大概要60分,才不會被表象迷惑的性質。

    數學系的訓練是提取抽象模式,但一般數學系學生沉迷於符號推演之美,不去思考真實問題。物理系的訓練是建構近似模型,但一般物理系學生時常忘記模型僅是近似,並且把數學模式的必然性誤理解為巧妙的真理。

    這個我特別有感,因為我當年同時修數學系和物理系的課,花了很多時間掙扎兩邊做學問方法不相容。物理系學生大三修完量子物理,幾乎不會去思考波動力學為何與矩陣力學等價,對修過微分方程和線性代數的我卻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數學系學生卻大多不會碰觸量子力學,無從思考他們所學理論意義何在。

    原文作者所犯的其實是物理系常見通病,連許多教授都無法倖免。由於缺乏對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式的深刻理解,只由結果腦補關聯性,甚至把沒有物理意義的中間演算,硬套憑空想像的詮釋,美其名為物理圖像。我大學時期聽到這類似是而非的所謂「物理解釋」都覺得異常痛苦。

    例如上述的指數衰減,如果你問一個成績優秀的物理系學生,他或許會列舉許多指數衰減的物理現象,並讚嘆物理規律的美妙。但能回答下一個問題的學生就少了,為什麼這些現象都呈指數衰減?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回到微分方程去看,它的本質是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凡是符合此性質,就必然得到指數衰減的數學規律。物理是參透自然的數學語言,對自然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語言能力的掌握,即為我所強調的數學模式。

    Part 2

    對岸的知乎有一個討論串,更深入地探討了分配遊戲的模擬。

    房间内有 100 人,每人有 100 块,每分钟随机给另一个人 1 块,最后这个房间内的财富分布怎样?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250384

    我覺得這篇文章沒什麼問題,你注意到他說隨機遊走相當於求解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這是將一個待解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問題,純粹是數學模式的相似性,他沒有將隨機遊走的分布解,建立在熱力學物理之上。

    貧富不均為穩定態,均富為非穩定態,其反直覺的思維誤區在於,「平均分布」僅是「穩定分布」的一種少見子集,絕大多數情況的「穩定分布」不是「平均分布」。例如,二項分布、常態分布,都不是人人均等。

    說到底,「平均值」僅是平均後的一個值,常態分布以平均值為對稱,不代表區間每個值一定均等。

    統計分布的穩定態,取決於機率密度函數的長相。你可以批評這個數據模擬,誤用熱力學模型解釋人類經濟現象,真實世界不存在完全隨機的交換行為等等。但這些批評並不到位。

    因為它只是一個經濟行為的玩具模型(toy model),遊戲規則決定機率密度函數,進而決定穩定態的分布,算出來正好是狄利克雷分布。又恰巧與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相似,則是後話。

    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物理的解釋。大多數人誤解了,物理的結果是「穩定態」,本來就不一定是「均等態」。在這個實驗之中,什麼條件會出現均等態?或許是每分鐘隨機分配給所有人自已手上所有的財產,能量的交換不加任何限制。

    所以反過來想,遊戲規則限制了每分鐘隨機只能給另一個人1塊,當我因為機率的偶然,手上財產從100元掉到80元,我就更往破產的機率傾斜了。反之,我從100元變為120元,但下一回合我仍然只要給別人1塊,我的優勢就隨時間演化變大了。

    我個人特別喜歡它後續做的「允許負債」模擬,以及「努力多1%競爭優勢」模擬,令人慶幸沒有出現反直覺的悲劇結果。自由競爭之下努力有意義,相當勵志,不是嗎?

    經濟學的解釋,當然不能只是「要求平等均富的社會本身正是反自然的存在」,那僅僅只是「限定遊戲規則之下貧富不均是統計的穩定態」。

    至於這個遊戲規則,離真實世界有多遠,當然很遠,但咱們學經濟的講機會成本。你不用這個遊戲規則,用另一個遊戲規則,會不會發生一樣的貧富不均結果?看起來很有可能會,但沒證據我不確定,有一說一才是科學精神。

    或許在任何遊戲規則之下,只要不脫離「每分鐘隨機給出的數額有限制」的基本假設,都會跑出貧富不均的分布結果。而這個基本假設,在真實世界中也不可能捨棄,那麼這個數據模擬就有其參考價值。我們可以說,不論任何制度必然會有貧富不均的狀況出現,這才是最正常的現象。

    參考閱讀: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今天臉書有一篇遭到瘋傳的經濟學相關文章,堪稱經濟學程度的照妖鏡
    https://www.facebook.com/329896911051695/photos/a.358878471486872/642324269808956/?type=3

    (我貢獻了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這篇文章的某些段落。)

  • 波茲曼分佈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6 02:07:56
    有 199 人按讚

    看到一篇熱門分享的貼文《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在某個經濟學社團引發激烈的學術(?)討論。合先敘明,我認為這位老師非常認真,很用心將物理學、經濟學和哲學連結起來。

    Liou YanTing: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403616276360627&id=100001368650813

    不過,將猜拳遊戲與氣體動力論胡亂連結,反而模糊了一些真正能套用的概念。在談論分配正義時,將財富自由分配簡化為貧富不均的對立,然後傾向政府需要介入。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正義」,我不認同這叫做所謂「科學與人文的思辨之旅」。

    ※本篇附圖是網友提供:「沒有要酸的意思但我真的想到這張圖。」

    Part 1

    電容放電曲線呈指數衰減,放射線衰退曲線呈指數衰減,跟美國財富分配圖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紫外光殺菌的曲線也呈指數衰減,是不是跟猜拳遊戲還有財富分佈一樣呢?

    這是典型的物理半調子。物理模型的相似性,來自數學模式的相似性,與物理現象無關。我最常舉的例子是,測不準定理來自波的數學性質,與量子力學無關的訊號波,也會有測不準定理,這些都可以用傅立葉分析推導。量子力學的意義在於賦予測不準定理另外的物理詮釋。

    但我發現很多物理系學生誤以為測不準定理一定是量子力學的現象,甚至到研究所階段都不知道電機系做訊號對測不準的理解,搞不好比物理系更深刻。這是一種鄙視鏈和反鄙視鏈。

    所以,文中的波茲曼分布,來自統計的數學性質,並不建立在氣體動力論之上。更何況,指數遞減現象在各種科學和工程領域都很常見,這是自然的數學模式。根據奧坎剃刀原則,你扯進氣體動力論,只是騙不懂物理的外行人,跟你一起誤解物理罷了。

    只要某一現象符合「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性質,寫下數學式和解微分方程的結果,就必然出現指數衰減曲線。我認為這是數學程度40分就能理解,物理程度大概要60分,才不會被表象迷惑的性質。

    數學系的訓練是提取抽象模式,但一般數學系學生沉迷於符號推演之美,不去思考真實問題。物理系的訓練是建構近似模型,但一般物理系學生時常忘記模型僅是近似,並且把數學模式的必然性誤理解為巧妙的真理。

    這個我特別有感,因為我當年同時修數學系和物理系的課,花了很多時間掙扎兩邊做學問方法不相容。物理系學生大三修完量子物理,幾乎不會去思考波動力學為何與矩陣力學等價,對修過微分方程和線性代數的我卻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數學系學生卻大多不會碰觸量子力學,無從思考他們所學理論意義何在。

    原文作者所犯的其實是物理系常見通病,連許多教授都無法倖免。由於缺乏對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式的深刻理解,只由結果腦補關聯性,甚至把沒有物理意義的中間演算,硬套憑空想像的詮釋,美其名為物理圖像。我大學時期聽到這類似是而非的所謂「物理解釋」都覺得異常痛苦。

    例如上述的指數衰減,如果你問一個成績優秀的物理系學生,他或許會列舉許多指數衰減的物理現象,並讚嘆物理規律的美妙。但能回答下一個問題的學生就少了,為什麼這些現象都呈指數衰減?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回到微分方程去看,它的本質是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凡是符合此性質,就必然得到指數衰減的數學規律。物理是參透自然的數學語言,對自然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語言能力的掌握,即為我所強調的數學模式。

    Part 2

    對岸的知乎有一個討論串,更深入地探討了分配遊戲的模擬。

    房间内有 100 人,每人有 100 块,每分钟随机给另一个人 1 块,最后这个房间内的财富分布怎样?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250384

    我覺得這篇文章沒什麼問題,你注意到他說隨機遊走相當於求解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這是將一個待解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問題,純粹是數學模式的相似性,他沒有將隨機遊走的分布解,建立在熱力學物理之上。

    貧富不均為穩定態,均富為非穩定態,其反直覺的思維誤區在於,「平均分布」僅是「穩定分布」的一種少見子集,絕大多數情況的「穩定分布」不是「平均分布」。例如,二項分布、常態分布,都不是人人均等。

    說到底,「平均值」僅是平均後的一個值,常態分布以平均值為對稱,不代表區間每個值一定均等。

    統計分布的穩定態,取決於機率密度函數的長相。你可以批評這個數據模擬,誤用熱力學模型解釋人類經濟現象,真實世界不存在完全隨機的交換行為等等。但這些批評並不到位。

    因為它只是一個經濟行為的玩具模型(toy model),遊戲規則決定機率密度函數,進而決定穩定態的分布,算出來正好是狄利克雷分布。又恰巧與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相似,則是後話。

    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物理的解釋。大多數人誤解了,物理的結果是「穩定態」,本來就不一定是「均等態」。在這個實驗之中,什麼條件會出現均等態?或許是每分鐘隨機分配給所有人自已手上所有的財產,能量的交換不加任何限制。

    所以反過來想,遊戲規則限制了每分鐘隨機只能給另一個人1塊,當我因為機率的偶然,手上財產從100元掉到80元,我就更往破產的機率傾斜了。反之,我從100元變為120元,但下一回合我仍然只要給別人1塊,我的優勢就隨時間演化變大了。

    我個人特別喜歡它後續做的「允許負債」模擬,以及「努力多1%競爭優勢」模擬,令人慶幸沒有出現反直覺的悲劇結果。自由競爭之下努力有意義,相當勵志,不是嗎?

    經濟學的解釋,當然不能只是「要求平等均富的社會本身正是反自然的存在」,那僅僅只是「限定遊戲規則之下貧富不均是統計的穩定態」。

    至於這個遊戲規則,離真實世界有多遠,當然很遠,但咱們學經濟的講機會成本。你不用這個遊戲規則,用另一個遊戲規則,會不會發生一樣的貧富不均結果?看起來很有可能會,但沒證據我不確定,有一說一才是科學精神。

    或許在任何遊戲規則之下,只要不脫離「每分鐘隨機給出的數額有限制」的基本假設,都會跑出貧富不均的分布結果。而這個基本假設,在真實世界中也不可能捨棄,那麼這個數據模擬就有其參考價值。我們可以說,不論任何制度必然會有貧富不均的狀況出現,這才是最正常的現象。

    參考閱讀: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今天臉書有一篇遭到瘋傳的經濟學相關文章,堪稱經濟學程度的照妖鏡
    https://www.facebook.com/329896911051695/photos/a.358878471486872/642324269808956/?type=3

    (我貢獻了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這篇文章的某些段落。)

  • 波茲曼分佈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5 15:17:41
    有 91 人按讚


    《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

    「你覺得,為什麼會有貧富差距?」

    「仔細想想你的答案,
    真的是貧富差距的原因嗎?
    還是只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這兩個問題,
    是我在「物理」課上,向學生提出的。

    「呃⋯物理和貧富差距有什麼關係?」

    別急,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

    最近,我設計了一堂課,
    這堂課涵蓋物理學、經濟學和哲學。
    最初的靈感,
    來自於清大林秀豪教授的一場演講。

    我希望藉由這堂課,
    帶學生體驗一場,
    「科學與人文的思辨之旅」。

    整個課程共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討論「事實」。
    從物理的角度,用科學方法,
    來探討貧富差距的根源

    第二部分,討論「價值」。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
    討論財富分配的問題。

    以下是課程內容,還有簡單的流程分享,
    文長慎入。

    ——————Part1——————

    課程一開始,
    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三個問題。

    問題1:
    你覺得,為什麼會有貧富差距?

    學生討論出的答案有:
    「努力程度不同」、
    「對金錢渴望不同」、
    「家庭背景不同」、
    「資本家邪惡、貪婪」、
    「有錢人能用複利加速賺錢」、
    「國家稅制不公」⋯等。

    問題2:
    請重新檢視你的答案,
    是貧富差距的原因,
    還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若只能從中挑選一個,你認為
    造成貧富差距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看到第二個問題時,
    學生就會「意識」到,
    一開始討論出的許多答案,
    其實,並不是造成貧富差距原因,
    而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這時,才會開始走向較為「深度」的討論,
    從發散到收斂,
    慢慢提煉出一個,
    他們所認為的核心原因。

    當然,這個答案離真實的原因,
    可能還相差甚遠,
    所以,我們需要第三個問題。

    問題3:
    想像在一個國家裡,
    一開始所有人的財富都相同,
    假設都是 5 萬元。

    財富的轉移完全透過「猜拳」決定。
    猜贏的一方,總資產加 1萬;
    輸的一方,總資產減 1 萬。
    (資產不得扣至負值)

    國民彼此間不斷交換猜拳,
    若干時間後,
    如果把財富當成橫軸,
    對應人數當成縱軸,
    你覺得,這個國家的財富分布圖,
    會長成什麼樣子?

    大部分組別給出的答案,
    都是「常態分佈」。

    接著,我讓學生直接進行遊戲,
    驗證想法是否正確。

    「剪刀、石頭、布!」
    「喔耶!!」「不!!」

    霎時間,教室裡猜拳聲、歡呼聲、
    哀嚎聲,此起彼落。

    遊戲結束後,
    我立刻統計每位同學最後剩餘的資產,
    當場用Excel畫出來,
    呈現在投影幕上。

    當然,以統計的角度來說,
    想看到有意義的統計結果,
    樣本數就必須夠龐大。
    一個不到40個人的班,
    可能不容易看出有意義的統計結果。

    所以,我額外用程式,
    模擬了1000個人猜拳的結果(照片3)。

    「你們看到了什麼?」我問孩子。

    反應比較快的孩子馬上說:
    「貧富差距。」

    接著,我再將現實世界的財富分布圖呈現出來(照片4)。

    「這是美國的財富分布圖。」
    我停頓了一下。

    兩張圖放在一起對比,
    「遊戲」和「真實世界」的財富分布,
    竟出現了高度的相似(照片5)。

    學生驚呼連連。

    再來,這兩張圖,
    都有一條「指數遞減」的曲線,
    這條曲線是什麼?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波茲曼分布」曲線。
    它是由物理的理論模型——「氣體動力論」,
    所計算出來的結果。

    「什麼是氣體動力論模型?」

    簡單來說,
    物理學家認為,
    氣體是由一顆顆,
    極大量的原子或分子所組成,
    它們不斷的運動,進行碰撞。

    每一次的撞擊,
    都會有原子失去部分的能量,
    有原子獲得對方的能量,
    但整個過程,
    總能量依然是守恆不變的。

    對應到猜拳遊戲,
    學生,就是氣體原子;
    錢,是能量;
    猜拳,是碰撞;
    整個國家的財富總值不變,
    相當於,整個系統的總能量守恆。

    物理可以從「理論」上,
    算出平衡時,
    所有氣體原子的「能量分布」,
    就是圖中的指數曲線
    ——波茲曼分布(照片6)。

    所以,不只是猜拳遊戲,
    連物理的氣體模型所給出的結果,
    竟然都和真實世界的財富分布
    ——如出一徹。

    「在猜拳遊戲和氣體模型中,
    有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的不同嗎?」我問。

    「沒有。」學生答。

    「有邪惡、貪婪的資本家嗎?」

    「沒有。」

    「有錢滾錢、複利的優勢嗎?」

    「沒有⋯」

    這就是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建立模型、設計實驗,
    控制好變因,
    將不重要的變因,
    一層、一層地抽掉,
    剩下能夠對結果造成顯著影響的,
    才是真正「重要」的變因,
    也就是「核心原因」。

    「所以,
    拿掉了你們方才討論的這些原因後,
    都還是有貧富差距的現象,
    表示,這些原因很可能都⋯」我問道。

    「不重要!」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

    「至少,他們不是核心原因,
    只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我補充道。

    若再往下想一層,
    你還會驚訝的發現,
    氣體模型拿掉了「個體差異」、
    甚至也拿掉了「人的意識」,
    竟然也得出和現實世界相同的結果。

    所以,個體上的差異——
    智商、努力、價值觀⋯等因素,
    只是決定,
    個人位於財富分布的什麼位置,
    但並不是貧富差距的核心原因。

    「所以,貧富差距根源,到底是什麼?」

    學生各個眉頭深鎖,陷入沈默。

    幾分鐘的討論後,
    有些小組也順利觸及到核心了。

    貧富差距的根源,
    物理學家給出的答案是——
    「自由競爭(市場)」。
    (感謝網友補充,
    這結論有一派經濟學家並不認同。)

    前面所提的波茲曼分布曲線,
    就是物理預測,
    在「自由競爭」下的財富分布結果。

    越接近該曲線,
    就表示該國政府介入越少,
    競爭越接近自由市場,
    或說,純粹的資本主義。

    所以你會發現,
    美國的財富分布結果,
    非常接近該條曲線,
    但在財富下層的人數少了些,
    代表美國實際上,
    還是有政府介入,實施社會福利。

    有興趣的朋友,
    不妨找找北歐國家的財富分布圖,
    來比較一下。

    這個部分可以讓學生稍稍體會到,
    物理學家「嘗試」將物理對世界的解釋,
    推展到什麼程度,
    不只自然現象,
    連社會現象都試圖參一腳。

    ——————Part2 ——————

    如果課程只到這,
    那就只是一門科學課。

    108課綱強調素養、強調跨領域教學 。

    你說,「不是已經跨了物理和經濟學了嗎?」

    「No~還不夠!我還要再加一點
    ——哲學。」

    科學討論「事實」,哲學討論「價值」。

    課程的前半段,
    學生理解了貧富差距的「根源」,
    這是「事實層面」。

    課程的後半段,
    我希望學生思考,
    財富應該「如何分配」,
    這是「價值層面」。

    科學告訴我們,
    世界「是」怎樣;
    但不會告訴我們,
    世界「應該是」怎樣。

    要討論「應該是」怎樣的問題,
    我們需要哲學思辨。

    關於財富如何分配,
    在政治哲學上,
    位於光譜兩端的是兩種分配正義觀:
    「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

    自由主義追求「自由分配」,
    認為政府不應介入市場,
    只需要做到保障個人財產權不被侵犯,
    就算合乎正義。

    社會主義則追求「重新分配」,
    認為政府應該強力介入市場,
    利用國家的力量,
    進行財產重新分配,
    才算合乎正義。

    光譜上不同位置,
    所對應到的經濟體制分別是:
    「資本主義」、「共產主義」,
    和介於其中的「社會民主主義」。

    不同的分配方式,
    沒有對錯,
    只是價值選擇。

    我借用了羅爾斯在《正義論》中,
    所提出的「無知之幕」的概念,
    設計了四個問題,
    希望學生體會到,
    「立場,是如何影響價值觀」。

    問題1:
    如果你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預見了在財富自由分配的制度下,你將位於何種階層。以下兩種情況,你會希望國家實施何種財富分配的方式?
    (1)你位於財富分布的「上層」
    (2)你位於財富分布的「下層」

    問題2:
    假設你完全不曉得,自己到底會落於社會財富分布的什麼位置,你會希望國家實施何種財富分配的方式?為什麼?

    問題3:
    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你會讓整個國家,走向何種分配制度?為什麼?

    問題4:
    上面三個問題,你的答案是否相同?如果不同,那麼你認為,從誰的立場出發,才符合「正義」?為什麼?

    看著學生伏案沈思的樣子,
    我想,我應該成功的在孩子心中,
    種下了思辨種子吧!

    科學,給人理性的腦,
    人文,給人溫暖的心。

    希望這場,
    科學與人文的思辨之旅,
    能讓學生看見,
    有別於以往的課程風景,
    願他們都能夠成為——
    有「溫度」的理工人。

    —————————————
    感謝以下幾位老師和朋友:
    林秀豪教授,讓我認識了這個研究;
    江毅中老師,在哲學專業上給予建議;
    洪鼎堯老師,在社會科學專業上給予建議;
    Dong Qi Fong,在程式技術給予支援。

    教學資源分享:
    簡報:https://reurl.cc/Z7eYYV
    學習單:https://reurl.cc/2gY55a

    參考資料:
    [1]A. Drågulescu, V.M. Yakovenko.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money. Eur. Phys. J. B 17, 723 – 729 (2000).
    [2]無法逃脫的經濟賭場。科學人,217期03月號。檢自: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466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