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波茨坦公告全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波茨坦公告全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波茨坦公告全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什麼是《波茨坦公告》? 作者: 百度百科 波茨坦公告發表於1945年7月26日,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1945年...
波茨坦公告全文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什麼是《波茨坦公告》?
作者: 百度百科
波茨坦公告發表於1945年7月26日,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征得了蔣介石的同意。蘇聯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波茨坦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佈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佔領軍立即撤退。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安倍拒認《波茨坦公告》侵略戰爭定性。
歷史背景
公告是在法西斯德國已經投降,日軍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屢遭失敗、行將徹底崩潰的背景下產生的。當時,美國由於原子彈試爆成功,認為不借助蘇聯的力量促使日本投降的條件已經具備,便由早先急切希望蘇聯對日作戰,轉為擔心蘇聯對日參戰會影響其獨佔日本及在遠東的戰略地位。在此情況下,美國總統H.S.杜魯門與英國首相W.L.S.邱吉爾在波茨坦會議期間,就美陸軍部長H.L.史汀生起草的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備忘錄進行協商修改,並在電請蔣介石簽字後,以三國政府公告形式發表。公告的發表使日本統治集團十分恐慌。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聯合發表了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1945年7月17日,美、英、中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三國首腦討論了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有關對日本戰後處置的方針,並通過一項由美、英、中三國代表簽署的決議,即《波茨坦公告》。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公告宣佈:盟國對日作戰將繼續到日本完全停止抵抗為止,日本政府必須立即投降。公告還規定了盟國接受日本投降的條件,即剷除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領土進行佔領;實施開羅宣言之條件,解除日本軍隊的武裝,懲辦戰爭罪犯;禁止軍需工業等等。
1945年7月27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內閣會議,決定不管美、英、中三國《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如何,都將予以不理,始終根據既定的根本方針,堅決為完成大東亞戰爭而邁進。29日,鈴木首相發表聲明,稱美、英、中三國宣言無異於開羅會議,日本政府毫無關心的必要,拒絕投降。
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9日,蘇聯對日作戰。日本政府被迫於10日通過中立國瑞士向中、美、英、蘇發出乞降照會。
1945年8月8日,蘇聯加入《波茨坦宣言》。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議會宣佈接波茨坦公告,頒投降詔書。
公告內容
1945年7月,美、英、中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投降。全文如下:
美、中、英三國政府領袖公告:
(一)餘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余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
(二)美國、英帝國及中國之龐大陸、海、空軍部隊,已增強多倍,其由西方調來之軍隊及空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之支持及鼓勵,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鑒。此種力量當其對付抵抗之納粹時不得不將德國人民全體之土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殘殆盡。但現今集中對待日本之力量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吾等之軍力,加以吾人之堅決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終歸全部殘毀。
(四)現時業已到來,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於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之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人所不容許。
(六)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業已毀滅,有確定可信之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佔領,俾吾人在此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
(十)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允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須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獲得原料,以別於統制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係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及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佔領軍隊當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佈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以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這份重要歷史文獻的譯本,現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歷史意義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目的是迫使日本提早投降,並且規定日本投降以後的處理事宜。同時《波茨坦公告》奠定了戰後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
文章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78914.htm
鳴謝:百度百科
更多文章:https://peaceinhistory70.wordpress.com/…/%E4%BB%80%E9%BA%…/…
波茨坦公告全文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扔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嗎?
2015-07-23 查爾斯·斯文尼 重讀歷史
在日本扔下核彈的美國退役空軍少將
查爾斯·斯文尼1995年5月11日
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全文。
今天讀來,仍發人深省。
我是美國退役空軍少將
查爾斯·斯文尼。
我是唯一一位參加了
兩次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
在對廣島的轟炸中,
擔任駕駛員蒂貝茨上校的右座領航員,
在對長崎的轟炸中,
任編隊指揮員。
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兩次
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
我將陳述本人親身經歷的往事。
我要強調指出,
我所陳述的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而有些人就是無視這些明顯的事實,
因為這些事實與他們頭腦中的偏見不符。
此刻,
作為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們,
我要陳述我的思考、觀察和結論。
我相信杜魯門總統作出的
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決定
不僅符合當時的情況,
而且具有壓倒其他可能選擇的
道義上的必要性。
像我們這一代絕大多數人一樣,
我最不希望發生的一件事就是戰爭。
我們作為一個民族不是騎士,
我們不渴望那種輝煌。
當我國正在大蕭條中掙扎時,
日本開始了對鄰國的征服
搞什麼「大東亞共榮圈」。
法西斯總是打著漂亮的旗幟
去掩飾最卑鄙的陰謀。
這種「共榮」是通過對中國
進行殘酷的總體戰進行的。
日本作為一個國家,
認為自己命中注定要統治亞洲,
並由此據有亞洲的自然資源和廣袤土地。
未有絲毫的憐憫和猶豫,
日本屠殺無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
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
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
這是犯罪。
這是事實。
日本認為美國是阻止其實現
在亞洲的「神授」命運的唯一障礙。
於是日本對駐紮於珍珠港的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進行了
精心策劃的偷襲。
偷襲時間定於一個星期天的早晨,
因為此時行動可以最大限度地
摧毀艦隊實力、消滅人員,
給予美國海軍以致命的打擊。
數千名美國水兵的生命湮滅於
仍然沈睡在珍珠港灣底的
美海軍亞利桑那號軍艦里。
其中的許多士兵甚至不清楚
為什麼受到突然襲擊。
戰爭就這樣強加在美國的頭上。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
隨後對盟軍戰俘的屠殺,
驅散了對日軍獸性的最後一絲懷疑。
即使是在戰時,
日軍的殘暴也是令人發指的。
巴甘省的死亡進軍充滿恐怖。
日本人認為投降是對自身、對家庭、
對祖國、對天皇的污辱。
他們對自身和對敵人都不手軟。
7000名美軍和菲律賓戰俘
慘遭毆打、槍殺、被刺刀捅死,
或慘死於疾病和譏餓。
這都是事實。
隨著美國在廣闊的太平洋向日本
緩慢、艱苦、一步一流血地進軍,
日本顯示出自己是冷酷無情、
桀驁不遜的殺人機器。
無論戰事是多麼令人絕望,
無論機會是多麼渺茫,
無論結果是多麼確定,
日本人都戰至最後一人。
為了取得可能大的光榮,
日軍全力以赴去殺死
盡可能多的美國人。
美軍開進的距日本本土越近,
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瘋狂。
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
其中在最後幾小時就死了1500人。
硫黃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
沖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
這是沈重的事實,
凱米卡茲即「神風敢死隊」,
駕駛裝載炸彈的飛機撞擊美國軍艦。
隊員認為這是天上人間至高的光榮,
是向神之境界的昇華。
在沖繩海域,
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性攻擊
要了5000名美國海軍軍人的命。
日本用言語和行動表明,
只要第一個美國人蹋上日本本土,
他們就處決所有的盟軍戰俘。
日本為大屠殺作準備,
強迫盟軍戰俘為自己挖掘墳墓。
即使在投降後,
他們仍然處決了一些戰俘。
這是事實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人認為這是荒唐可笑而不屑考慮的。
我們從截獲的密碼得知,
日本打算拖延時間,
爭取以可接受的條件經談判投降。
在8月6日之前的幾個月里,
美國飛機開始轟炸日本本土。
一個個日本城市化為火海,
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死去。
但日軍發誓決不投降。
他們準備犧牲自己的人民,
以換取他們所理解的光榮和榮譽
不管死多少人。
他們拒絕救助平民,
儘管我們的飛行員事先已就
可能來臨的空襲投撒了傳單。
在一次為期10天的轟炸行動中,
東京、名古屋、神戶、
大阪的許多地方化為灰燼。
這是事實
即使在用原子彈轟炸了廣島之後,
日本軍部仍然認為美國只有一枚炸彈,
日本可以繼續堅持。
在8月6日之後,
他們有3天的時間用於投降,
但他們不。
只有在長崎受到原子轟炸後,
日本天皇才最後宣佈投降。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
軍方仍聲稱他們可以而且應該繼續戰鬥。
一個陸軍軍官團體發起叛亂,
試圖截獲並銷毀天皇
向日本人宣佈投降的詔書。
這是事實
這些事實
有助於說明
我們所面臨的敵人的本質,
有助於認清
杜魯門總統在進行各種選擇時
所要考慮的背景,
有助於理解為什麼
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是必要的。
像每一個男女軍人一樣,
杜魯門總統理解這些事實。
傷亡不是某種抽象的統計數字,
而是慘痛的事實。
原子彈是否結束了戰爭?
是的。
它們是必須的嗎?
對此存在爭議。
50年過去了,
在某些人看來日本成為受害者,
美軍成為凶殘成性的征服者和報復者;
原子彈的使用是核時代
的不正義、不道德的起點。
自然,為了支撐這種歪曲,
他們必然要故意無視事實
或者編造新的材料以證明這種論調。
其中最令人吃驚的行經之一,
就是否認日軍曾進行過大屠殺。
事物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呢?
答案也許會從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中找到。
當前關於杜魯門總統為什麼要下達
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的命令的爭論,
在某些情況下已演變成數字遊戲。
史密斯策劃的「原子轟炸後果」展覽,
顯示了卑劣的論調,
這種論調造史學界引起軒然大波。
「原子轟炸後果」展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
日本是受害者,
美國是罪惡的侵略者。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去看展覽,
他們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他們還會知道事實的真相嗎?
在一個全國性的電視辯論中,
我聽到這樣一位所謂的傑出歷史學家聲稱,
原子彈是沒有必要的,
杜魯門總統是想用原子彈嚇唬俄國人,
日本本來已經打算投降了。
有些人提出,
艾森豪威爾將軍曾說過,
日本已準備投降,
沒有必要使用原子彈,
然而,基於同樣的判斷,
艾森豪威爾曾嚴重低估了
德國繼續戰鬥的意志,
在 1944年就下結論說
德國已無力進行攻勢作戰。
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判斷,
其結果即是阿登戰役的激戰。
是役,數萬盟軍毫無必要地犧牲了,
並冒著允許德國拖延戰爭
和有條件投降的風險。
一個相當公正的結論是,
根據太平洋戰爭的情況,
可以合理地預期日本
將是比德國更瘋狂的敵人。
最後,有一種理論認為,
如果盟軍進攻日本本土,
我們的傷亡不是100萬,
而是只要死上46000人就夠了。
只不過是46000!
你能夠想象這種論調的冷酷嗎?
僅46000人,
好象這些是無關緊要的美國人的生命。
在此時此刻,我要承認,
我不清楚
在對日本本土的部隊進攻中
美軍將會傷亡多少人
也沒有任何人知道。
根據對日本戰時行為的判斷,
我的確認為,
一個公正合理的假設是
對日本本土的進攻
將是漫長而代價高昂的。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情況,
不是根據某些人的臆想,
日本不打算無條件投降。
在對硫黃島
太平洋中一個8平方英里的島礁的進攻中,
60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犧牲,
傷亡總數達27000人。
但對那些認為
我們的損失僅是46000人的人,
我要問:是哪46000人?
誰的父親?誰的兄弟?誰的丈夫?
是的,我只注意到了美國人的生命。
但是,日本的命運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
而不是美國。
數以萬計的美軍部隊
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著進攻
他們的命運取決於日本下一步怎麼走。
日本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刻投降,
但他們選擇了等待。
而就是日本「無所作為」的時候,
隨著戰事的進行,
美軍每天傷亡900多人。
我曾聽到另一種說法,
稱我們應該與日本談判,
達到一個日本可以接受的有條件投降。
我從來沒聽任何人提出過
與法西斯德國談判投降。
這是一個瘋狂的念頭,
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與這樣一個邪惡的法西斯魔鬼談判,
就是承認其合法性,
即使是已經在事實上打敗了它。
這並不是那個時代空洞的哲學上的原則,
而是人類的正義要求,
必須徹底、乾淨地鏟除法西斯惡魔的勢力,
必須粉碎這些邪惡的力量。
法西斯的領導者
已經無情地打碎了外交的信譽。
為什麼太平洋戰爭的歷史
這麼容易就被遺忘了呢?
也許原因就存在於
目前正在進行著的對歷史的歪曲,
對我們集體記憶的歪曲。
在戰敗50年後,
日本領導人輕率地聲稱他們是受害者,
廣島、長崎與南京大屠殺
在實質上是一回事!
整整幾代日本人不知道
他們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都幹了些什麼。
這可以理解
為什麼他們不理解日本為什麼要道歉。
與德國認罪的姿態不同,
日本堅持認為它沒幹任何錯事,
它的行為是受當時局勢的拖累。
這種態度粉碎了
任何真正彌合創傷的希望。
只有記憶才能帶來真正的原諒,
而遺忘就可能冒重復歷史的危險。
通過精心策劃的政治和公關活動,
日本現在建議使用「太平洋勝利日」
來取代「對日本勝利日」這一術語。
他們說,這一術語
將會使太平洋戰爭的結束
不那麼特別與日本有關。
有些人可能會提出,
這些文字能說明什麼呢?
對日本勝利--太平洋的勝利
讓我們慶祝一個事件,
而不是一個勝利。
我要說,話語就是一切。
慶祝一個事件!
類似於慶祝一個商場開業典禮,
而不是歡慶戰爭的勝利。
這將分裂整個地球。
數以千萬計的死者、
數以千萬計受到身心傷害的人
和更多的人將會不知所措。
這種對語言的攻擊是顛倒歷史、
混淆是非的工具。
文字或話語可以像
任何一種武器一樣具有毀滅性:
上是下;奴役是自由;侵略是和平。
在某種程度上,
通過抹除精確的描述文字
而對我們語言所展開的攻擊,
要比10年前日本對我們進行的
真正的侵略更具有危害性,
至少在真正的侵略中,
敵人是清楚的,
威脅是清楚的。
今天日本巧妙地
打起種族主義這張牌,
以此來宣示其行為的正義性。
日本不是進行罪惡的侵略,
而是崇高的,
他們用屠殺
「解放」了2000萬無辜的亞洲人。
我堅信,這2000萬無辜的人,
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後代,
永遠也不會欣賞日本崇高的行為。
經常有人問我,
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是否是出於報復,
是否是蓄意毀滅一個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對此,有如下事實:
其一,在最初的轟炸目標清單上包括京都。
雖然京都也是一個合法的目標,
在先前的空襲中未曾予以轟炸,
國務卿史迪文森把它從目標清單中去掉了,
因為京都是日本的古都,
也是日本的文化宗教中心。
其二,在戰時我們受到命令的嚴格約束,
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轟炸東京的皇宮
儘管我們很容易識別皇宮並炸死天皇。
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報復。
我經常想如果日本有機會轟炸白宮,
是否也會像美國這樣克制。
我認為日本不會。
在此讓我澄清一個事實,
糾正一個長期以來的偏見,
那就是我們故意選擇人口密集的城市轟炸。
我們要轟炸的每一個目標城市
都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廣島是日軍南方司令部所在地,
並集結了實力可觀的防禦部隊。
長崎是工業中心,
有兩個重要的兵工廠。
在這兩個城市,
日本都把兵工廠和部隊配置於市區中心。
像在任何一場戰爭中一樣,
我們的目標
理所當然的目標是勝利。
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目標。
我不想否認雙方死了許多人,
不僅兩國,而且是世界。
我不為戰爭的殘酷性而驕傲而歡樂,
我不希望我國或敵國的人民受難。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
但我的確認為這樣一個問題
應該去問日本戰犯,
是他們以日本人民為代價
追求自身的輝煌。
他們發動了戰爭,
並拒絕停止戰爭。
難道他們不應為所有的苦難、
為日本的災難負最終的責任嗎?
也許如果日本人真切地瞭解過去,
認清他們國家在戰爭中的責任,
他們將會看到是
日本戰犯要負起戰爭的罪責。
日本人民應該給遠東人民一個答復,
是誰把災難強加給遠東各國,
最後強加給日本自己。
當然如果我們與日本人
一道抹煞歷史的真相,
那麼這一點是永遠也做不到的。
如果日本不追詢並接受真相,
日本怎能安心地與自己相處,
與亞洲鄰國、與美國相處?
我和我的部屬
在執行原子轟炸任務時堅信,
我們將結束戰爭。
我們並沒有感到高興。
而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而且我們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
今天,我站在這裡作證,
並不是慶祝原子彈的使用,
而是相反。
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後一次。
我們作為一個民族
應該對原子彈的存在感到恐懼。
我就感到恐懼。
但這並不意味著回到1945年8月,
在戰時情況下,
在敵人頑固凶殘的條件下,
杜魯門總統沒有義務
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結束戰爭。
我同意杜魯門總統的決定,
當時以及現在。
戰後幾年,
有人問杜魯門總統
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他響亮地說:沒有。
接著他提醒提問者:
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
也沒有其它選擇。
戰爭總是代價高昂的,
正如羅伯特·李將軍所說:
「戰爭如此殘酷是件好事,
否則就會有人喜歡它。」
感謝上帝使我們擁有原子武器,
而不是日本和德國。
科學有其自身的邏輯,
遲早會有人設計出原子彈。
科學不能被否定。
關於製造原子彈是否明智的問題,
終將被原子彈已被製造出來
這一事實所壓倒。
由於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被擊敗,
世界變得更好了。
日本和美國的年輕人不再相互殺戮,
而是生長、成家立業,在和平中生活。
作為10個孩子的父親
和21個孩子的祖父,
我可以表明,
我很高興戰爭這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