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13F 持倉報告】500 間機構也開始產業輪動了!
🔗 到MM官網看完整獨家報告
我們從籌碼面出發,研究員整理出各機構的持股變化,分析華爾街大佬的操作邏輯!除此之外,在比對了 5000 多份報告、幾百萬筆資料後,我們整理出三大重點:
1. 長期趨勢從『科技獨強』轉為『產業健康輪動』!
2. ...
【最新 13F 持倉報告】500 間機構也開始產業輪動了!
🔗 到MM官網看完整獨家報告
我們從籌碼面出發,研究員整理出各機構的持股變化,分析華爾街大佬的操作邏輯!除此之外,在比對了 5000 多份報告、幾百萬筆資料後,我們整理出三大重點:
1. 長期趨勢從『科技獨強』轉為『產業健康輪動』!
2. 女股神的 ARK 不如過往,本季做了什麼操作?
3. 中概股受到兩大因素影響,基金大佬紛紛減碼!
如果你來不及看文章,我們也為你整理了每家機構的持倉懶人包:包含 Top 10 持股佔比、以及 Top 5 加減碼的變化,一目了然知道大戶們都買了什麼。
--------------
最後,我們的 13F 專區從原本橋水、波克夏、ARK 三家機構到現在已經增加至 13 家機構了!各機構的最新 13F 報告 在這週終於全部公布了,我們也把最新的數據放在官網,讓大家可以詳細觀察各機構的持倉變化。
【橋水基金:加碼消費類股、看好經濟重啟 ; 減碼黃金、中國科技股】
- 加碼集中消費類股,例如寶僑(PG)、可口可樂(KO)、沃瑪特(WMT)、百事可樂(PEP)、麥當勞(MCD)、好市多(COST)、星巴克(SBUX)、雅詩蘭黛(EL),或許透露橋水看好「經濟重啟行情」(reopening trade)
- 持續減碼黃金:最新一季橋水再度拋售 GLD、IAU 近四成的持倉量
- 大幅減碼 Q1 回檔的中國大型科技股(阿里巴巴BABA、拼多多PDD、京東JD、百度BIDU)
【波克夏:加買保險、消費、通訊 ; 減碼通用汽車、雪佛龍、醫療股】
- 巴菲特曾說過「當沒有合適的事情可做時,就什麼也不做!」。觀察波克夏前十大持股中,竟有七檔的持倉量毫無變化!
- 本季加碼去年買入的威訊通訊(VZ)、保險經紀公司Marsh & McLennan(MMC)、全美最大連鎖超市 - 克羅格(KR)、零售傢俱公司 RH
- 減碼 Q1 上漲雙位數的通用汽車(GM)、石油巨頭雪佛龍(CVX),以及近年波克夏調降佔比的富國銀行(WFC)
【方舟投資:科技、醫療股面臨殺估值,女股神「跌落神壇」?】
- 去年被封為「女股神」的木頭姐(Cathie Wood)今年面臨逆風,旗艦基金 ARKK 較 2 月高點滑落逾 30%,4、5月份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Q1 主要持股如特斯拉(TSLA)、遠距醫療平台Teledoc(TDOC)、ROKU、百度(BIDU)等公司股價皆呈現高檔回落
- 減碼幅度最高為醫療類股,尤其是受到基因技術公司(CRSP、NVTA、EDIT)上一季的雙位數跌幅拖累
【索羅斯基金:抄底Archegos爆倉股、亞馬遜、谷歌 ; 出清中小型科技股、EEM】
-「金融巨鱷」果然不是浪得虛名!3月底 Archegos Capital 因超高槓桿爆倉而遭清算 200 億美元部位,股價因而暴跌的ViacomCBS(VIAC)、百度(BIDU)、唯品會(VIPS)、騰訊音樂(TME)被索羅斯掃貨買入
- 亞馬遜(AMZN)、谷歌(GOOGL)加碼幅度分別高達 1136 % / 253%。新建 Invesco那斯達克100指數ETF(QQQ)看漲期權
- 出清多檔中小型科技股,包括去年Q4第二大持股的數據公司 Palantir (PLTR)
【橡樹資本:西方航海王?加碼工業 / 能源 / 原材料等週期性類股 ; 脫手台積電、海外金融股】
- 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的價值選股能力一向令人佩服,本季則是堪稱「西方航海王」!旗下持股的明星散貨船公司(SBLK)與鷹散航運公司(EGLE)Q1 分別大漲 +65.8% / 84.2%
- 持續調高工業、能源、原材料、房地產等週期性類股的權重,新建倉標的包括剛退出破產保護的切薩皮克能源公司(CHK、CHKEL)與開採石油與天然氣公司(XOG)
- 去年 Q4 就已經開始降低科技股佔比,本季也出清台積電(TSM)、中國獨立雲服務龍頭金山雲(KC)。
【阿帕盧薩:抄底ViacomCBS、集中加碼能源 ; 減碼大型權值股】
- 由正宗「華爾街抄底王」大衛.泰普(David Tepper)操盤,Q1加碼 / 建倉標的集中火力在能源板塊,包括切薩皮克能源(CHK)、西方石油(OXY)、SPDR能源板塊ETF(XLE)
- 減碼大型科技權值股 - 亞馬遜(AMZN)、臉書(FB)、阿里巴巴(BABA)、谷歌(GOOG)、微軟(MSFT)
【Baupost:Intel成為第一大持股,並加碼谷歌與臉書】
- 價值投資大師、《安全邊際》作者的賽斯·卡拉曼 (Seth Klarman)在 Q1 將 Intel(INTC)比重拉高至最大持股
- 出清 Archegos 爆倉核心的ViacomCBS(VIAC)、減碼去年前三大持股的eBay(EBAY)與福斯公司(FOXA)
- Baupost 整體 SPAC 持股比例有所降低(6.82% -> 6.05%),不過卡拉曼尚未完全看空 SPAC ,而是將 SPAC 投資單元(Unit)轉為公司普通股份與認股權證。
👉到MM官網看完整分享
#13f #籌碼 #投資 #總經 #經濟 #獨家報告
波克夏持股比例 在 美股夢想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波克夏第一季持股組合公布
這季沒什麼大變動
都是很小比例的調整
去年第四季抄底的雪佛龍CVX
今年第一季出清一半
富國銀行WFC幾乎全賣了
新建怡安保險AON
加碼威瑞森電信VZ 克羅格KR
波克夏持股比例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波克夏在昨天公布了優於預期的營收表現
營業利潤年增20%,Q1也回購66億美元的股票
凌晨又是眾所矚目的股東大會,一早起來就看到很多討論
畢竟難得看到股神巴菲特跟蒙格馬拉松聊天
整理幾個重點跟大家分享,完整版的文章放在留言
1. 短期內不想買航空股,儘管整體經濟復甦比想像的快,航空業特別是國際旅行不會完全回來。不過即便賣出航空股,波克夏還是擁有許多與航空旅遊相關的公司包括精密鑄件與美國運通,依樣可以受惠於產業復甦。
2. 目前公司擁有約市值15%的現金,未來有可能會慢慢降低。要找到大象及收購很難,尤其是在美聯儲因疫情推出許多救市措施後,不過波克夏在這段時間回購了許多股票,也創下了過去的紀錄,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是更有利的。
3. 持有指數還是波克夏的股票?愛自己公司的人不會嫌自己的股票不好,尤其是巴菲特與蒙格認為目前許多擁有的企業都營運的不錯。換到主動選股上,30年後市值最大企業名單可能完全改變,你沒辦法確定10年、20年之後這些公司還能營運的比現在更好,甚至存活在市場上,指數(標普五百)就會是更好的選擇。不懂投資的人還是應該要持有指數部位。
4. 波克夏2030年達到減排目標,2050年前關閉所有火電廠。另外波克夏也有投入在電網的基礎建設中,持續投資再生能源的開發上,在不損害股東與客戶的情況下同時實現去碳化的目標。
5. 巴菲特甚至認為去年賣出一些蘋果持股可能錯了;因為庫克是我們見過最棒的公司管理人,產品廣受歡迎且利潤率高,在回購自家股票後,波克夏股東持有的蘋果比例不降反增。
關注科技業,也是去年漲幅最高的領域,當看到這麼多高估值的指標,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去年漲了50%、100%甚至200%,估值這麼高的情況下,現在怎麼去看投資?
巴菲特和蒙格表示不覺得蘋果估值瘋狂,市場的估值應和利率作比較,如果利率高到10%市場估值一定不是現在這樣,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非常特殊的,利率接近於0%,有85%的人領到的政府發的支票,也會讓商業變得更繁榮,讓市場產生更多信心。
6. 巴菲特認為目前確實看到通貨膨脹現象,所有商品價格都在上漲,物料短缺與工資上漲都在發生,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在未來也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7. 巴菲特不應該太快的進行股票週轉,對於擁有一家企業就是擁有他的資產,也因此應該長期觀察這些企業能夠做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對於股東有最大利益,而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管理層
這樣的市場氛圍與情況是否可以持續下去?
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蒙格提到沒有人可以完全理解現況,也不能預測未來,我們當前都仍處於極大的未知中,應該對於不合理的現象提高警覺。
包括對投資各種新興行業的追逐,SPAC熱潮與比特幣的上漲,很有趣巴菲特不想回答跟比特幣相關的話題,還說不想讓持有它的人傷心,但和蒙格反對的態度應該不會相差太遠。
波克夏持股比例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兩天與鋒哥在CH上的訪談,介紹我的新書《美股投資學》與投資相關的問題這邊整理重點跟大家分享
因為有4000多字,也可以直接看網站文章(放留言)
👉 為什麼要投資美股?你認為投資美股的三個理由是什麼?
多一個資產配置的機會,可以更了解世界的變化(最創新,最熱門的產業趨勢)
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資金會找可以有更多機會的市場,所以當資訊取得愈來愈容易的時候,美股就會愈來愈熱。但是我不會覺得台股就一定不好,找到自己能發揮跟獲利的市場才是最重要的。
👉 鋒哥提到"台積電也是可以接軌世界,打國際市場的公司"
但我認為我知道半導體產業未來有發展前景,也知道台積電絕對具有技術領先優勢,但真的要分析技術面問題(製程、技術、供應鏈等)仍超出能力圈。美股許多公司都是消費、生活類股,以餐飲來說瓦城、豆府也是好公司,但是就市場發展性來說沒有像美股餐飲那麼快速。
👉 每一個投資人都應該把自己當成企業分析師,而不是股票分析師,是不是可以好好說明這個觀念?
巴菲特說把要用一家公司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投資。這也是我認為閱讀對投資的重要性,你如果都是用單一標準,單一因素或是價格,用自己的立場來分析公司會太狹隘,但是如果靠閱讀書籍你得到的是別人的思考模式,會更有同理心。
我自己也有經營公司,當面對到不同的狀況的時候會怎麼處理,別人遇到類似的狀況的時候會不會比我處理得更好,那我下次可能就可以去調整自己的方法。另外就是在評估公司的時候,把所有可能性都列出來,哪一個是我認為最有可能,最可行,對公司幫助最大的,如果管理層跟我想的一樣,那我會更想投資這家公司。
所以我覺得人還是很重要的因素,企業也是由領導人帶領,底下的人有沒有共同的核心思想,員工流動率,高管行為,甚至到客戶是否對公司有信心,黏著度怎麼樣,每一個都是環環相扣的。
👉 鋒哥問一開始是企業分析師,等到進出場時是不是就變成股票分析師(看價格與技術分析)
用商業的角度看公司,真的看好了就耐心等待一個好的進場時機。技術分析是用來避免追高殺低的輔助工具,也就是說拿來確認,而不是用來預測,而通常技術分析的轉折點為也會伴隨著催化劑產生(包括營收表現由虧轉盈,更換管理層,賣資產等基本面消息)
👉 用財報評估公司,但財報資料畢竟是公開資訊,會做資產重估嗎?
鋒哥認為像哥倫比亞價值投資課中提到的對資產價值重估,才有更多機會可以找到被市場低估的公司,賺取超額報酬。
作資產重估像《21世紀價值投資》中討論的內容,重新複製一個公司的成本要多少?要對產業與財務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我認為投資人在做估值時用資訊網站提供的功能,設定參數找到合理的區間即可,剩下的則是對市場的敏銳度來找到順風產業。也可參考紐約大學教授Damodaran的網站Musing on Markets參考他的方式與觀點(著作:當代財經大師的估值課)。
另外我認為股價是公司的營運表現+對未來的成長
所以檢視公司的財報就是了解公司過去的營運趨勢,有沒有走在一個正向成長的軌道上。在《21世紀價值投資》這本書中也提到,現代價值投資更著重於對成長的估算。好的公司有長時間的財務資訊可以回溯,營收可預測性高,剩下的就是你對公司未來成長的估算。
我覺得現在財報(美化或舞弊)連專業人士都看不出來,就最基本的指標來看公司,作好資金配置財是最重要的,分散風險與控制風險。
美股至少是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如果不夠公開透明,在財報公布後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波動。也是因為這樣其實我很重視消息面,催化劑這些資訊,因為只要這個效應可以延續的時間夠長,就有較大的機率可以帶來不錯的獲利
👉 用技術分析掌握進出場時機點,進出場點是指怎樣的時間尺度?持股期又是怎樣的時間尺度?如果持股十年,成長十倍,那麼短期的進出場點重要嗎?
我不會預設我要持有一家公司多久,長期投資是結果不是目的,買在合理的價格自然可以長期持有,但是當行情變化,產業變化或公司基本面變化,還是需要考慮出場的問題。
單純以技術指標來作為進出場,就會更重視買賣點(停利停損點的設定),但是如果是以基本面+型態面來進出,反而是跟隨趨勢,跟著趨勢作加減碼,變成一種很彈性的操作
那如果是單純以指數化投資來說,我書裡也有說這部分作為我的長期部位,並且把中短期的獲利再投入,指數是我覺得唯一可以愈跌愈買的標的,因為他是跟著整個國家經濟成長,具有自動汰換機制。持之以恆與堅持比擇時更重要
👉 有聽眾提問:情緒性因素是影響投資的重要關鍵,該如何克服持股波動大的問題?
把該持股的部位配置在報酬波動是你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才有辦法握得住。我舉了鋒哥買入比特幣的例子,買入成本低,而且已經變成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所以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而賣出。但是一般投資人想要買入比特幣,不可能回到過去幾年前的價格,你要思考的是當下,是未來的機會,而現在是不是一個合理的買點,以及要配置多少在你的投資組合中,才能讓你持有時是舒服的。
另外是很多人會覺得從頭抱到尾才是真的投資,但是許多公司也有順風逆風期,也有被高估或低估的時候,即便是操作波段獲利,最重要的是你預設的目標與進出場原則有沒有達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 投資組合和資產配置這兩個觀念差在哪裡?
這是投資跟理財的差異,投資是為自己創造現金流,而理財(資產配置)是配置這些逐漸累積起來的資本,
投資組合對我來說像損益表(創造最大收入,本業+業外收入),資產配置對我來說就是資產負債表,那你的營收要放到哪一塊,包括現金、投資、專業知識與固定資產(房子或其它流動性比較差的)
將資金分散在整體股票市場上,另外還有債券,現金和房地產,投資資產配置的主要選項,將資金進行多元的資產配置,可以幫助投資人在景氣循環週期平衡投資組合的波動,更好的堅守長期投資的目標。隨著年紀增長,資產配置的比重也會持續調整,資產規模愈大會更倚靠以固定收益為主,因為資金購大即便是收益率較低,絕對金額也會更高。
所以鋒哥提到在書中ARK重新思考配置一文,將創新納入投資組合的重要性觀念主要仍是投資組合的配置問題,而透過這個配置來提高報酬率,接下來要去思考的是如何透過資產配置降低報酬率的波動問題。
👉 是否應該開槓桿?
鋒哥之前的文章可參考,看法非常精闢
舉債(貸款)與利率高低無關,而是跟你的負債比有關,收入扣除固定支出後,能否支應利息費用。我認為利息支出佔收入比例最好不要超過五成﹑而依照年齡的增長,負債比率應該要逐漸下降。
另外就是你的債務是拿來做什麼用途,假設你是拿來買房,房子因通膨或眾多因素而導致價格上漲,但原本的負債是固定的,反而為你創造額外的價值,但如果是用做於不具生產性,不具增值潛力的配置上,例如信貸消費支出,那債務還掉了就是還掉了,對長期資產淨值沒有影響。
不管是在個人或是投資上,每個人的財務條件不同,都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評估舉債的必要性。而在低利率環境下,善用貸款或融資工具可以為你更高效的增加資產,怕的是沒有預先做好規劃與停損機制,更不好的是舉債操作衍生性商品,波動大時更容易斷頭(務必小心)。
👉 書中提到投資組合有三大元素,是不是可以快問快答各舉三家公司:複利成長股穩健成長股高速成長股
複利成長股:寶僑,可口可樂,Costco(鋒哥提到嬌生JNJ跟亞培ABT)
穩健成長股:蘋果,亞馬遜,Google
高速成長股:CRWD,SQ,SHOP,TDOC(電動車,電商,行動支付)
👉 書中提到,買股之前,該問的是「為什麼不該買這家公司的股票?」想不到才應該買,問題是答案會很快改變嗎?或是有那麼顯而易見嗎?
其實我覺得這是在提醒自己反向思考,我們在決定要買入某一家公司的時候,通常是已經先對這家公司有好感才會想要去研究,買了之後也會特別關注到公司利多的消息,反而常常去忽略利空的消息,甚至已經持有這家公司時,會覺得利空消息只是暫時讓股價下跌,終究會漲回來
但是如果你在買之前先冷靜思考,把所有利多跟利空因素都寫下來,然後去進行比較反而會更客觀
👉 對Robinhood這樣的券商怎麼看待?對美國和台灣的投資環境有什麼批評或期許嗎?
不只是Robinhood的問題,現在最多討論的是零手續費券商對整體市場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是否強化了投資人對於投機的偏好,而忽略過去投資的本質是什麼。
我認為讓更多人參與投資市場是好事,而台灣過去對於金融法規的高度設限,在現在資訊流通更快速與容易取得的情況下,反而讓投資人出走,要怎麼樣落實讓大家可以以更低成本與高效的方式進行投資組合配置,我覺得滿值得思考的問題
👉 有沒有當波克夏的股東?為什麼?
我沒有當波克夏的股東,但是我很喜歡看巴菲特(或是波克夏)的操作,之前也寫過很多文章(連結)也閱讀過去股東的信,了解在資金規模逐漸擴張的情況下,你在投資決策上要怎麼樣心態轉換。
正如同書中所述:「投資原則永不改變,因為它們是永恆的;方法則可以改變,而且往往應該因應投資環境而改變」。巴菲特在合夥事業和市場週期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方法,而這是為了以最好的方式貫徹他的投資原則。
另外一個就是大家常常在吵到底要投資S&P500還是波克夏?其實這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買一家企業看的是人,買指數看的是國家的經濟成長。
如果你對人有認同就會買公司的股票,我覺得是我們對巴菲特比較熟悉,對Todd&Ted沒有那麼熟悉所以對波克夏的信念沒有那麼強大,我還是喜歡用指數配個股,至少我在研究的時候可以了解經理人的思維與策略執行是不是跟我有共鳴,在同一個思路上去做事情。
非常感謝鋒哥的邀請,提問都很犀利,在聊的過程中也很愉快,讓我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若大家對於美股投資有任何想法,也歡迎留言跟我討論。也感謝讀者的支持,讓我的書可以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