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法蘭西第二共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法蘭西第二共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法蘭西第二共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法蘭西第二共和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東講西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圖表香港與世界 - 香港與世界的同步歷史》第二版 - 東講西讀 第二版於畫面上作出了一些改善,內容亦增補了幾點。 1. 圖表字體放大 2. 戰爭事件改為黑色,令其更清晰 3. 在香港部份,增加部份與香港有關的國際或國際人物事件 4. 以紅色虛線連結香港與亞洲所發生事件,以帶出其關連性 - -...

法蘭西第二共和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0:07:12

#一杯咖啡看歷史 我要成為進步主義的皇帝 ——路易·拿破崙 . 法國史上的拿破崙其實有三個? 他竟然集總統、皇帝、拿破崙於一身的黃金稱號? 人民背書的黃袍加身又是什麼概念? 趕快跟著G編看更多你所不知的法國史! . 喜歡貼文記得點兩下 想晚點再看 右下角收藏不能忘~ 然後打開推文通知 別忘記好東西要...

  • 法蘭西第二共和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7 08:45:01
    有 738 人按讚

    《圖表香港與世界 - 香港與世界的同步歷史》第二版 - 東講西讀

    第二版於畫面上作出了一些改善,內容亦增補了幾點。
    1. 圖表字體放大
    2. 戰爭事件改為黑色,令其更清晰
    3. 在香港部份,增加部份與香港有關的國際或國際人物事件
    4. 以紅色虛線連結香港與亞洲所發生事件,以帶出其關連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香港開埠179年。

    179年的歷史雖不太長但確實也不短,自1841年開埠至1997年的156年間,香港以外的世界究竟發生何事?在這風起雲湧的百多年歷史當中,有些國家消失了,然而,世上也建立了不少新的國家,當中包括很多我們熟悉的文明國度,例如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和德國等。有些人會以為香港只是個細小而平平無奇的城邦,但其實在這百多年的東亞歷史中,香港的角色相當重要。

    舉幾個例子:

    • 太平天國期間,廣東居民為逃避戰亂紛紛湧入香港;而「干王」洪仁玕曾在香港居住多年,跟隨傳教士學習英文、西方文化和制度等知識,並撰寫了《資政新篇》,闡述其治國理念。

    • 導致日本「開國」並開始明治維新的美國「黑船」艦隊,是以香港為補給基地。

    • 日本明治維新伊始,香港是日本海上航運必經之路。因香港當時是亞洲一個較先進之地,故此日本從香港吸收了不少先進經驗,以推行維新。日本維新派當時曾於香港邀請思想家王韜到日本替維新提供意見。

    • 孫文於香港接受教育,並於香港萌芽革命思想和成立興中會總會,最後推翻大清國。

    • 菲律賓國父黎剎於1891-92年間居於香港,並在香港行醫,後返回菲律賓從事和平革命,其妻是香港的愛爾蘭裔女子。

    • 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艦隊從香港出發,殲滅了駐守在菲律賓的西班牙艦隊。

    • 1930年,胡志明在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

    • 安南 (越南) 國王保大帝於1945年退位,流亡香港。

    • 韓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國際封鎖,只能靠香港輸入物資吊命,而香港亦成為了東西方陣形的情報中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為香港從1841年開埠至1997年的156年間,世界發生之部份大事。

    1841 香港開埠
    1846 - 1848 美墨戰爭,美國取得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以及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
    1848 法國二月革命,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
    1851 太平天國建立
    1852 法國拿破崙三世稱帝
    1853 -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
    1861 意大利統一,意大利王國建立
    1861 - 1865 美國南北戰爭
    1867 加拿大聯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維新
    1871 德意志地區統一,德意志帝國建立
    1884 蘭芳共和國滅亡
    1894 - 1895 日清戰爭
    1895 臺灣成為日本一部份
    1901 澳洲各殖民區改制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
    1904 - 1905 日俄戰爭
    1907 紐西蘭獨立
    1910 朝鮮半島正式併入大日本帝國
    1911 - 大清國滅亡,中華民國成立
    1914 -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 俄國十月革命
    1918 奧匈帝國解體
    1922 蘇聯成立
    1922 愛爾蘭獨立 (1949年改為共和國)
    1922 奧圖曼帝國解體
    1924 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
    1927 沙地阿拉伯獨立
    1931 英聯邦成立
    1939 -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 聯合國成立
    1945 - 1991年冷戰時期
    1945 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成立
    1946 菲律賓獨立
    1948 朝鮮半島分別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及「大韓民國」(南韓)
    1948 以色列復國
    1949 德國分別獨立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東德) 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西德)
    1949 越南國 (南越 - 後易國號為越南共和國) 成立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 印度獨立
    1950 - 1953 韓戰
    1953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加冕
    1955 - 1975 越戰
    1957 馬來亞聯合邦獨立
    1958 - 1960 中國大躍進運動
    1962 古巴導彈危機爆發
    1963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身亡
    1965 新加坡獨立
    1966 - 1976 中國文化大革命
    1967 中東六日戰爭
    1968 布拉格之春
    1975 越南統一,易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5 巴布亞新畿內亞獨立
    1980 - 1988 兩伊戰爭
    1984 汶萊獨立
    1989 中國六四天安門屠殺
    1990 德國統一
    1990 - 1991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相繼脫離蘇聯獨立
    1991 蘇聯解體
    1991 南斯拉夫解體
    1993 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分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
    1993 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1995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香港為始創成員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1年加入)

    高解像圖: https://i.imgur.com/hnVXJHz.jpg

  • 法蘭西第二共和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5-06 16:58:18
    有 1,119 人按讚


    #拿破崙王子🇫🇷
      
    「我留給兒子的,只有我的名字。」2019年5月5日,是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逝世198年的忌日。儘管如今的法國早已走向民主共和,但「拿破崙之死」仍吸引了不少歷史愛好者,前往巴黎傷兵院(Les Invalides)的拿破崙陵墓向「拿皇致意」。但在人群之中,最吸引眾人目光的,卻是波拿巴家族的當今族長——33歲的「拿破崙王子」,讓-克里斯托夫.拿破崙(Jean-Christophe Napoléon,圖左)。
     
    由於拿破崙的直系子嗣早已死盡,如今繼承波拿巴家族的讓-克里斯托夫,事實上只是拿破崙一世的「曾-曾-曾姪孫」;其血脈起自拿破崙的么弟、西發利亞國王熱羅姆(Jérôme Bonaparte),其祖父則是讓波拿巴家族重返榮耀的戰爭英雄——路易.拿破崙(Louis Napoléon,拿破崙六世)。
     
    當1815年7月拿破崙百日王朝結束後,失勢的波拿巴一族曾流亡各地,一直到法蘭西第二共和成立後,一族眾才隨著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返法、並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帝國。但之後,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慘敗被俘、第二帝國倒台。接班的法蘭西第三共和為了防止貴族王政再度復辟,於是嚴令禁止「所有曾經的王族返回法國」(1886流放法),波拿巴一族才重新回到「歐陸流亡」的日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捲入戰火對德宣戰的法國第三共和,也對全國發出了總動員的戰爭命令。當時,流亡比利時的波拿巴家族族長——「拿破崙六世」路易.拿破崙——也主動致電法國總理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表達自己願赴國難、參軍救國的志願。不過當時忙於備戰的達瓦第,卻直接回絕了「這個老貴族子弟的莫名亂入」。於是,悲憤的路易這才以假名來到了北非,志願加入了法國的「外籍兵團」。
     
    不過就算有「拿破崙」臥底助陣,兵敗如山倒的法軍仍很快地投降於德軍鐵蹄之下。拒絕接受維琪政府「解甲」命令的路易.拿破崙,於是加入了地下反抗運動,並在法國多次出生入死,為盟軍的重返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納粹德國崩解、法國重新復國。但受限於戰前的1886流亡法,揭露真實身份路易.拿破崙,也不得不離開法國,並在瑞士展開新一波的流亡人生——但或許是感謝其戰時經歷,或許也是時代確認了封建王權的一去不復返,法國第四共和最終在1950年廢除了流亡法,路易與波拿巴一族才終於得以名正言順地「返回故鄉法蘭西」。
     
    返法後的路易.拿破崙,並未如列祖列宗一般地投身政治;相反地,他結合歐陸老貴族與新共和國的人脈,順利地展開了自己的「藝術收藏生意」。因此到了當代,「拿破崙王子」一頭銜,反成為了上流財團的名人密碼之一。
     
    當路易於1997年逝世後,根據其遺囑,波拿巴家的族長與「拿破崙王子」之名銜,就由自己當時才11歲的長孫——讓-克里斯托夫.拿破崙——繼承。據說這是因為路易不滿兒子夏爾.波拿巴(Charles Napoléon)離婚後、擅自與平民成婚的關係。
     
    不過繼承「拿破崙王子」一名的讓-克里斯托夫,後來雖然接過了家族的藝術收藏生意,但長大的求學與經商卻多在英美活動,大多時間甚至常駐倫敦而非巴黎,除了每年「拿破崙忌日」的象徵性出席之外(偶爾也會微妙地出現在「滑鐵盧戰役紀念活動」),大多時候都不太在法國鎂光燈現身。
     
    年滿33歲、外貌俊俏瀟灑的讓-克里斯托夫.拿破崙,目前已經死會。2019年3月,他終於公開宣布自己的訂婚喜訊——與祖父路易的貴族堅持有些類似——讓-克里斯托夫的未婚妻來自於哈布斯堡家族,是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一世(Karl I)的曾孫女,奧林匹亞女伯爵(Countess Olympia von Arco-Zinneberg ),兩人在藝術收藏圈內認識,預定將於年內成婚。
     
    一般來說,當代法國對於「王公貴族」的八卦興趣並不明顯,但歐陸相關的「舊貴族」流行,仍讓一代又一代的「君王血脈」時不時地成為媒體閒聊的餘興焦點。之中,有些「王子」會選擇和讓-克里斯托夫一樣低調過日;但也有些人選擇投身政治,把家世與歷史攪成一灘渾水。
      
    像是當初傳說「毒死拿皇」的波旁王朝,其王族繼承的血脈,目前就流落到了西班牙的路易.阿方索(Louis Alphonse de Bourbon)——已故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將軍的外曾孫——身上,被稱為「路易二十」的他,也是抵制西班牙轉型正義、並全力頑抗政府收回佛朗哥侵占國有財產的「佛朗哥繼承者」之一。
     
    (Photo Credit:Reuters,在拿破崙忌日來到拿破崙陵墓前的拿破崙王子與拿破崙衛隊。)
     
    #我覺得不像 #貴族世家 #拿破崙 #NapoleonBonaparte #法國 #巴黎 #Paris #傷兵院 #榮軍院 #LesInvalides #法國的國軍英雄館 #亂講的 #二次大戰 #反抗軍 #豆知識 #無關緊要的小歷史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 法蘭西第二共和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1-25 12:30:17
    有 990 人按讚


    可以花一點點時間看完,很值得!

    民主也可以滅國,你知道嗎?

    1124差不多落幕了,看到這次的選舉結果,自己不禁也開始懷疑台灣這國家究竟是民智未開,還是咱們華人的民族性根本不可能實施民主制度。

    我本身很少在文章中直接討論政治人物,即使點到也從不指名道姓。敝人平時會翻翻網民對我自己的評論,好笑的是右派批我為左派,而左派又批我為右派。我能理解為何我的政治立場會讓不少人滿頭霧水,那是因為我的立場算是溫和派(moderate),嚴格來說也只是中間偏左(centrist-left)。以政治立場而言,台灣兩大黨都算右派。而台灣的小黨幾乎都是極左或是極右,因此對於個別政黨我自己說真的並沒有很明顯的偏好。

    自己平時寫文批判時政,多出自於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並非無條件反對某一政府或政黨的政治平台。

    言歸正傳,這次選舉或許在某些人眼裡看來是稀鬆平常的整黨輪替,但是這種無常的輪替,尤其這次許多鐵票倉翻轉、流向政治立場相當特異的候選人(尤其對主權議題不屑的候選人),顯示台灣的選舉幾乎完全沒有抵禦外力干擾的事實。

    而最恐怖的是台灣的選舉缺乏核心價值的一面。此並非杞人憂天,因為歷史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那就是民主不但可以殺人,還可以滅國。而死在民主手下的民主國家,遠比成功存活下來的多上許多。

    話一出,身邊馬上有人問我台灣這次的情況跟美國的川普或是英國的脫歐公投有甚麼不一樣?

    呃,何止不同,根本就是天壤之別。

    美國和英國的情況只能說是跌破眼鏡,而說穿了,只是跌破「左派」的眼鏡而已。事實上,川普的支持者族群,從美國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美國自早就有反聯邦之爭,而有史以來美國國內一直都有強大的孤立主義的聲音(不然怎麼會在一戰、二戰時表態為中立國?)。川普當選,只是小幅度的政治版圖修正,並非甚麼驚天動地的打洗牌。這點從川普的總得票率輸希拉蕊2%多就可以看出。

    而英國人(正確來說是不列顛人)百年以來對於歐陸各國的影響一直都有很深的疑心病。英格蘭王國早在16世紀就因為政治紛爭而從天主教教廷分裂出自己的英格蘭教廷。法國大革命前,英國是藏匿法國革命份子的主要根據地。而在十九世紀,英國人(以及美國人)又認為歐陸流行的民法系太過於僵硬,而提倡提升普通法(判例法)的地位,因此形成了有別於歐陸的英美法系(海洋法系)。而到了歐盟形成後,英國雖參與歐盟卻不願意加入歐元區,讓歐元央行干預其內政。

    事實上,英國脫歐的得票率也僅52%而已,並非大家想的那樣排山倒海。

    反觀這次在台灣,新北、高雄市長選舉,都是有實際政績的候選人和政黨在此兵敗如山倒;而台北市一位行政效率良好的市長,選戰竟然會打得如此辛苦。這次崛起的對手,幾乎都沒有施政經驗也沒有可行的政見。完全無法想像兩年前,蔡英文以56%的得票率(高於朱立倫將近兩成五)拿下總統大位,同時民進黨也第一次拿下國會多數,才執政不到兩年、而且沒有甚麼滔天巨浪的情況下,政治板塊竟然會有莫名其妙的巨動?

    顯示台灣人對於選舉的激情下,是沒有甚麼真正穩地的價值訴求的,隨時隨地都可以被輕易操作,甚至做出明顯傷害自己國家主權的行為。

    而台灣現在的政治情況,讓我想到了法國。

    我說的法國,是五個法國,因為現在的法國正確的歷史定位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創立於1958年,至今僅有60年歷史。而第五共和國的創立是因為法蘭西第四共和的「反殖民運動」創造了許多的憲政矛盾(一個原因是因為殖民地的選民票不等值),因此最後前總統戴高樂出面將法國憲法打掉重練,終結了法國第四共和國。而第四共和國創立於1946年,至今也不過72年。

    你或許會問,那法國大革命之後的前三個共和國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法國民主史駭人聽聞的地方。

    法國大革命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而革命運動中的功臣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之後卻在國內政治動盪時發動霧月政變,隨後以第一督政的名義獨裁,隨後稱帝,終結了法蘭西第一共和。而拿破崙的第一法蘭西帝國在多年征戰後終於瓦解。隨後法國陷入15年的動亂,而此時保皇派崛起,法國大革命前的波本王朝復辟,1830年第二次法國大革命又擁護了奧良王朝登基,一直到1848年的二月革命,才又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發生了甚麼事?

    好死不死的,人民因緬懷拿破崙時期的榮耀,竟選出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姪子)當總統。而狗改不了吃屎,四年後,拿破崙三世奪權稱帝,建立了第二法蘭西帝國,至此,法蘭西人第二次的民主夢,又死在一位利慾薰心的獨裁者手裡。

    第二法蘭西帝國國祚僅十八年,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後崩潰,法蘭西人終於建立了第三民主共和國。而這次還不錯,度過一戰,一直到碰上了納粹德國才淪陷,分裂成為與納粹友好的維琪法國,和戴高樂的流亡政府。隨後二戰落幕,流亡法國政府與盟軍收復維琪法國,才創立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這一系列事件告訴台灣人甚麼?

    法國人的民主國家,第一次亡國是因為野心勃勃革命同伴捅了自己一刀;第二次亡國,是因為傻呼呼地將票投給了過去獨裁者家人,而又被自己人害死;第三次亡國,是因為遭遇強大外敵。人家是折騰了兩百多年,做了三次亡國奴,但是卻一直堅持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才建立了今天的法國!而不堅持核心價值,民主隨時都有可能滅國!

    另外的案例,就是納粹德國的前身威瑪共和國,其總統為了打壓共產黨而擁護了法西斯主義的希特勒,最後民主自由就在希特勒的權力擴張下被消滅了。

    要了解民主的起落,除法國的革命史以外,更有閱讀價值的就是美國的民主史。比法國第一共和早十六年建國的美國,說起來比法蘭西人幸運很多,建國後240年雖然政治動盪不斷,但是卻還不至於玩死自己。

    而美國較法國幸運的一點,就是美國沒有拿破崙,領導其美國革命軍的總司令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選上美國第一與第二任總統後,期滿便回鄉養老。這種情操,在世界上的革命軍人中,是非常少見的。

    美國建國初期為邦聯,並沒有強力的聯邦政府來統籌一個國家,一直到9年後才制定美國憲法,成立了美國聯邦。當時的美國國力非常弱,大英帝國雖然放棄了美國的主權,但是卻三不五時在海上抓美國人去英帝國充軍,同時也暗中資助美州原住民起義反抗美國聯邦。

    對於英帝國(當時與法帝國為歐陸兩大強權)的欺侮,美國人一直敢怒不敢言。直到十九世紀初,英帝國以圍堵拿破崙政權為名在大西洋建立封鎖線,阻斷了美洲與歐陸的貿易。此舉對美國經濟造成了重大的衝擊,至此,美國終於在1812年對英帝國宣戰,並且對英國的加拿大殖民地發動攻擊。而英帝國自然派軍對美國本土進行攻擊,出兵佔領美國首都和紐澳良市,並且焚毀了原本的白宮。

    此戰爭史稱「第二次美國大革命」,英美打了將近三年卻沒有明顯勝負,最後終於簽屬根特條約(Treaty of Ghent),雙方決議自對方領地撤軍,回歸戰前的國界。

    對於台灣的啟示?

    大家以為台灣20幾年的民主「很年輕」,但事實上,美國向英帝國宣戰時,美國才成立不過36年,美國憲法才制定了不過25年。這三十多年來,美國還不是像台灣一樣是富裕的已開發國家,而是個被歐陸列強與其殖民地環伺、國內許多地方還是無政府狀態的水深火熱之中,每天外優內患不斷。

    英國作為美國的殖民宗主國,十九世紀時一直野心勃勃地想要促使美國崩潰。1812戰爭前,英國就不斷資助美洲原住民去對美國發動游擊戰,戰爭時期,更擁護Tecumseh原住民邦聯獨立建國。美國國內的聯邦黨(Federalist Party)原本就有反戰立場。不用說,在戰前英國也已動用其武力對美國進行貿易封鎖,斷其經濟命脈。一直到戰後,美國內戰開打,英國還資助南軍去跟北軍對抗。

    跟台灣相比,當時美國面對的英帝國比台灣的政治情況惡劣地多,但是最後美國民主必須要選擇是否要群起對抗,還是受一世界強權的擺佈。而回顧歷史,當時美國民意確實群起反抗,也因此承受了沉重的流血代價。但是,也因為對英帝國的頑抗,1812年戰爭隨後的十年,在美國史上稱為「好感時代」(The Era of Good Feelings),因為抵禦英帝國外侮的作用,使得美國國內享受了的政治和諧和空前的凝聚力,直到1824年傑克森(Andrew Jackson)總統當選為止。

    講句實在話,若當初美國人像台灣人一樣搖擺不定、成天內鬥,1812年早就被英帝國收復了,也不會有今天的美國。

    不管是法國還是美國,我們看到的是為民主奮鬥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數個世代的百年大計。國內永遠都會有不同的聲音,但是民主要能夠永續維持,多數民意必須要有強烈的核心價值,才能夠在動盪、戰亂中生存,甚至亡國灰燼中浴火重生。

    台灣現在的政治現狀不是可笑而已,而是已國難當頭。

    若兩年前大家才在慶賀台灣有機會邁向正常化、開始推動體制改革,結果不到一年多,民間竟然可以把票又投給過去的既有利益者,儼然法國第二共和的翻版。

    法國第二共和的拿破崙三世表面上還表態支持左派革命,但是台灣這次勝選的候選人,其政黨高層曾多次表態支持中國統一台灣、否認台灣主權獨立,更有人曾多次用族群歧視的言語譏諷、侮辱台灣本省人和原住民。

    新政府事情都還沒開始做,人民竟然已經忘了當初的不公義?

    以台灣現在的政治透明度與清廉度而言,只要控制地區,兩年後靠綁樁、賄選,控制中央是指日可待。

    這次選舉告訴我們,不要說忍受百年的國難去擁護民主,我們台灣人現在連支持兩年、四年、八年的素養毅力都沒有。如果連當「國家主權」和「人人平等」這最根本的民主國家基石都可以兒戲,可以在稍微一點政治操作下就完全翻盤,這國家已經注定不可能會有政治上的自主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