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法蘭克福學派 班 雅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法蘭克福學派 班 雅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法蘭克福學派 班 雅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法蘭克福學派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萬的網紅沃草 Watchou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知名的二二八受難者、臺灣第一個文科博士林茂生一生以行動實踐他的信念。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論文裡,對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進行了批判,讓我們思考:語言對於社群的意義是什麼?在教育上語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外來語和母語政策之間應該如何權衡? 「換言之,林茂生所批判的是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是...

法蘭克福學派 在 Yiu Fai Chow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2:45:42

#Repost @music_hotpot with @make_repost ・・・ [續] . 聲無哀樂 -「浸大詞派」作為廣東詞壇的重要力量 (二) . 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Blog: https://www.musichotpot.com/blog . 我暫且稱為「浸大詞派」...

法蘭克福學派 在 Parker張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2:04:07

20190920 (再發一張 @mursfoto 帥照來圖文不符一下) 關於學習這件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很久以前在跟一個朋友討論我感覺一直學東西好不踏實時,他跟我說的一句話,這現在變成我每天跟自己說的話。 我現在認為「學」這件事就是在培養「直覺」,藉由大量地接收知識,去建立跟...

  • 法蘭克福學派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2 21:00:49
    有 207 人按讚

    知名的二二八受難者、臺灣第一個文科博士林茂生一生以行動實踐他的信念。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論文裡,對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進行了批判,讓我們思考:語言對於社群的意義是什麼?在教育上語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外來語和母語政策之間應該如何權衡?
     
    「換言之,林茂生所批判的是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是一種謹謹將教育工具化(同化)的智識工具,也謹謹讓受到如此教育的受眾異化的某種植民工具而已。這點也可遙遠呼應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半教養』(Halbbildung)觀念,批判某種工具化的教養使得人成為異化的生產工具,而非有自我創造能力者。」
     
    *註:作者原文使用日文「植民」而非「殖民」,意在強調彼時日本殖民的面向。

  • 法蘭克福學派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3 15:30:49
    有 197 人按讚

    跟在台灣的某群巨嬰性格一樣

    『台灣人的命也是命 我要疫苗』

    全世界都缺疫苗,為什麼只有你認為到處都有疫苗?

    》〉》

    這個連結從去年就留在我的瀏覽器頁籤上,一直沒整理、因此也沒關掉,就這樣擺了很久。今天決定清理一下頁籤,於是隨手介紹一下:

    這是一部美國當局在1948年播映給德國(西德)民眾看的宣傳紀錄片,片名為《饑荒》。背景是這樣的:二戰後德國面臨饑荒,1946 / 47兩年又遭遇寒冬與大旱,糧食供應雪上加霜,黑市交易盛行,德國農民囤糧居奇,乃至於有把牛奶拿去餵豬也不願支應都市糧需等現象、也出現了像「農村的牛都睡波斯地毯」這種對農民大發災難財的諷刺。民眾對同盟國占領當局的配給政策普遍不滿,「戰勝國偷走德國糧食運回本國、以便對德國實施滅種計畫」等陰謀論甚囂塵上。

    於是美國想藉這部紀錄片,向西德民眾揭露戰後世界各國的實況:各國戰後都面臨嚴重饑荒,即使是戰勝國也無法倖免。片中提到,各國已傾力援德,西德已是當時糧食輸入的第二大國(美英兩國糧食大量援德,英國每日配給量甚至僅1030大卡,而德國每日配給量為1550大卡。其他國家例如瑞典亦在關鍵時刻糧援德奧,至今維也納還有「瑞典廣場」以茲紀念)。影片最後希望民眾共體時艱,也呼籲農民不要為己謀私、盡快釋出手上囤糧以緩糧荒。

    結果片子上映之後,西德民眾毫不買單,甚至還有人在放映場叫囂:「Hermann(即納粹帝國元帥Hermann Göring)才不會讓我們挨餓!」因群眾激憤幹譙,不久之後影片就被迫下架了。當時外國觀察者對德國民眾自憐自艾的受害者心態、以及對他國饑荒理所當然不理不睬的態度,普遍感到心寒。

    德國社會還要經歷接下來40年的逃避和沈默,才在1980年代後開始台灣所習慣理解為「歷史反省」與「轉型正義」的相關改變。這種社會性格轉向成熟的過程,也是德國真正告別過去「德意志特色的發展道路」("Deutscher Sonderweg")而加入西方陣營、徹底完成西方化的過程。它需要時間也需要外在條件,需要關鍵的意見領袖推手(例如法蘭克福學派美國化的德國史觀、以及Jürgen Habermas個人地圖砲的戰力)、也需要某些傳統(例如德意志認同裡的世界公民面向)。

    當時外國觀察者對德國民眾自憐自艾的受害者心態、以及對他國饑荒理所當然不理不睬的態度,普遍感到心寒。

    如果對一個貪財怕死好騙難教的巨嬰社會產生絕望,看看這種不太相干的歷史例子儘管可能於事無補,但或許還能有些許慰藉。

    德國原文連結
    https://m.bpb.de/mediathek/206899/hunger?fbclid=IwAR3Vm8iiyr3s6yik12bGD2Hfvr9GNf8kXl4T3Ke8mmIiIjOG8PdRzEGo5A4

  • 法蘭克福學派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1 13:27:34
    有 2 人按讚

    【專文】製造分裂或深化民主?藻礁公投的危機與轉機:一個政策科學的視角
    文/蔡穎杰(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研究員、德拉瓦大學能源及環境政策博士)
    自從 #藻礁公投聯署 過關以來,網路出現一些所謂「環團分裂」、「威脅本土政權」或「浪費社會成本」的說法。本文由政策科學的視角,先以 #哈伯瑪斯的溝通理論 探討「製造分裂」,再以公共政策的觀點,探討「深化民主」。
    哈伯瑪斯對於政治「正當性」(legitimacy)的定義,係僅指「民眾」對於「政治秩序」(政治系統)的自願性忠誠度,或以同屬 #法蘭克福學派 #奧菲(Claus Offe)的見解,「正當性」可解釋為民眾對政府(行政體系)的忠誠度,而不是對於特定政黨的忠誠度。如果以奧菲的看法進一步探討的話,即是分為政府、經濟系統、民眾三者。至於第三部門(社運與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等),或可視為民眾的協力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