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篇——設立目標
開始啓用匿名的這三天,與目標設定和心態調整相關的問題迅速湧入,其實這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準備大考時一定會有許多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時刻,舉凡模擬考成績不理想、空間向量的題目一直卡關等等皆是如此,而得已支撐自己的正是我們心中的理想,若不知自己為何而努力、受苦,考生便較有可能提前放棄,...
心態篇——設立目標
開始啓用匿名的這三天,與目標設定和心態調整相關的問題迅速湧入,其實這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準備大考時一定會有許多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時刻,舉凡模擬考成績不理想、空間向量的題目一直卡關等等皆是如此,而得已支撐自己的正是我們心中的理想,若不知自己為何而努力、受苦,考生便較有可能提前放棄,因此,規劃目標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讀書技巧。既然如此,今天就來談談有關目標的設立吧。
一,學測vs指考
目標的設立並不僅限於未來的大學與科系,對於考生而言,較為短期的目標便是自己究竟是要考學測還是指考,這不是廢話,畢竟學指各有其優缺點。
首先,學測與指考的名額開放對各科系來說有利有弊,舉例而言,許多頂大的社會組科系給出的名額大多分布於指考,像台大法律系學測開36個,指考開91個。相反的,二類組考生的名額多在學測,建議大家學測趕快上。
再者,學測跟指考在考試上也因為題型,對於不同的群體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學測的部分其實適合的是「均科發展」或「課外活動豐富、口條好」的人,由於學測考題本身難度相對不高且採用級距,所以在單一科目的要求並不如一分一分計算的指考高,只需在各科達標即可,對於科目發展平均的同學是有利的,此外在學測甄選階段也有備審資料、面試等要求,所以對於學測成績的要求並不像指考那麼絕對,以W編為例,因為他知道自己偏向均衡發展的走向,而且無明顯弱科,再加上自身社團活動經歷、在校成績也不差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大多只看學測,所以就打定要用學測作為管道,所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我們建議你以學測為主軸準備考試
相對的,指考的部分是適合「單一科目」強的偏科生,指考的採計在各科系均會有所謂的加權倍率,單一科目較強的同學便可利用此一倍率來拉升整體分數平均,像是台大法律系有提供公民1.25的倍率,英文相對不好的M編便能利用公民科來拉整體的成績。
簡而言之,用不著一味的逃避指考,有些考生可能覺得「別人考完學測在玩樂時自己還要繼續讀書真的很痛苦」,但仔細想來其實指考生並沒有比學測生少玩多少,想要學測上的同學在學測考完後同樣需要花時間做備審,且大部分同學即便交了備審,因為害怕放榜結果不理想,在放榜前也不敢放縱得玩樂,整體來講,指考生也只是少了兩個月左右的玩樂時光。所以選擇考試類型時,正如同我們所分享的讀書技巧又或是補習班挑選一樣,考生絕對不要只是盲從於同儕,衡量自身狀況及理想才是理性的選擇。
二,直接進本科vs轉系vs雙主修
在第一篇文我們講過,現行的考試制度並不足以反應考生於專業領域的表現狀況,舉例來講,想考法律系的同學也許對法律相關專業自小便有研究,但礙於自身英文科及數學科的成績,只能對未來的理想望而生怯。在這樣的情況底下,考生可以先思考自己究竟是想先選校還是先選系,若是前者,那可以上網研究看看各大學的轉系或雙主修條件及各科系準備難易度。山不轉路轉,體制不好那就用用小聰明吧(開玩笑)。
三,目標架高
這應該是設立目標時最常聽見的原則,但是真的很重要所以這裡還是提醒一下大家。目標架高的用意有二,第一點在於考生若是想要達到自身的目標,除了本身的實力以外也需要倚靠一絲絲的運氣,畢竟天知道主觀的國寫及英文作文會得到怎樣的成績。第二點則是太過實際的目標往往會使自身感到怠惰,舉例來說,你如果立了一個只高自己現在2級分的目標,那在經過一個月的努力達成以後便會覺得:啊~反正達成目標了嘛接下來維持就好。而這樣的結果時常是因太過懶散而在最後大爆炸。所以才要架高目標,讓自己得以承擔大考小失常的影響,也督促自己時刻都必須努力。
四,不要一直給自己找退路
這一點也超重要,這裡的找退路是指不斷將目標修低,如同目標架高的第二個用意,給自己找退路、不斷放過自己的結果往往會形成一種怠惰的心理,這樣的人會不斷的說服自己:「啊這個讀不起來就算了啦。」,如此不斷反覆退縮便會離自己原先的理想越來越遠,更甚開始去想自己就是爛、就是什麼都做不好、未來算了啦不重要。以M編的一個朋友為例,他高一時說自己要學測上北醫牙,高二說要學測上中山醫牙,學測前夕說自然讀不完了去指考好了,指考準備兩個月後說不然去台大財經在學重考好了、指考前兩個月說不然去政大在學重考也行,至於最後結果就留他個面子吧。簡而言之,不斷下修目標往往只是自身不願面對當下成績及逃避努力的一種方式,當在前往目標的路上遇到困難時,考生真正該做的絕不是直接改變目標讓自己得以不用這麼努力,而是去思考如何突破困境,老師可以幫你、朋友可以幫你、就算你真的這麼邊緣(開玩笑)也可以選擇私訊我們來尋求幫助,準備考試僅管痛苦,卻一直都不是一件孤單且無助的事,只要你不逃避,身邊絕對不乏願意幫助你的人。
#學測 #學測生 #gsat #國文 #英文 #數學 #社會 #地理 #歷史 #公民 #讀書筆記 #讀書分享 #勉強垢 #勉強
法律系面試題目 在 林智群律師(kla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聞:究竟是單筆大額獎金吸引人,還是一張高學歷的文憑重要?日前一名網友發文假設,若以「1000萬元新台幣」和「台大學歷」相比,選哪個會比較值錢。貼文一出,立刻引發兩派網友熱議表示「1000萬元拿去買房,十年後變2000萬元」、「台大資工可,直接獲得技能,不用幾年就賺到了」。
嗯雖然台大也不算什麼好學校,
不過我還是會選台大吧!
台大這個選項,
基本上就是一個大補帖,
知識+人脈+推定你不笨。
1.知識,
以法律系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司法官律師考試,
現在我不知道,
以前那個年代,
國家考試出題老師大部分都是台大老師,
對我們而言,
考國家考試,感覺跟考學校考試差不多,
你說有沒有優勢呢?
2.人脈,
律師考試很公平,
私立沒聽過的學校也是有人考上的,
不過如果你念台大,
厲害同學、學長姐學弟妹,就是會比較多,
我這個年紀就慢慢感覺到同學們優秀的好處,
比如遇到刑案的疑難雜症,法律上適用的問題,
可以私訊請教辦了20年刑案的法官同學,
問一下官府碰到這種情況通常會怎麼處理,
這種關係,
是當年一起唸書的緣分,不是出社會後可以培養的。
3.推定你不笨,
光這個就值1000萬了,
你不用再跟別人強調你多聰明,或多用功,
就算是你整天在耍廢、講幹話,
人家也不會覺得你很蠢。
我出社會時有一次應徵,
到大公司還要考試,考法律跟英文,
可是我只注意到前面有四個法律申論題,
寫得很高興,完全不知道後面有英文題目,
按理我只拿一半分數,應該會被刷下來,
不過過一個禮拜,
我還是取得第二關面試的機會,
面試官第一個問題就是:
你怎麼沒寫後面的英文題目?
我(震驚):「有英文題目嗎?我不知道耶!」
後來三個面試官討論一下,
覺得雖然我英文題目都沒寫,
但再怎麼樣也是台大畢業,
英文應該不至於爛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我就這樣被錄取了哈哈哈!
法律系面試題目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歐美人在1760年以前沒見過餐廳?】
WSJ有趣的歷史短文--「The Business and Pleasure of Dining Out」。
歐洲歷史自古沒有餐廳,古羅馬時期僅有類似路邊攤的熟食小販叫「thermopolium」,提供底層工人「帶了就走(to-go)」簡易餐點。
遭火山爆發掩埋的龐貝城(Pompeii)就挖出150攤thermopolium。
時間來到中世紀(Middle Ages),當時的歐洲依然僅有熟食路邊攤「cook shop」,如果要坐下來吃飯,只有修道院或部分小酒館有提供餐點,但不能點餐,主人提供什麼就得吃什麼。並不存在現代意義的餐廳 -- 有專職廚師、服務生與菜單。
當時的朝聖者旅行指南就說明富裕的朝聖者務必自帶廚師隨行。
西元十世紀到十三世紀,歐洲人如要找這種現代化餐廳,只能上中國(宋朝)開封,那兒有各種菜系的專業餐廳,滿足旅客官員不同餐飲宴會甚至舉行會議需求。
歐洲要等到1760年代,才首先在法國出現可以坐下點餐的餐館。這種新興服務供應者稱可以提供讓客人恢復身體健康(法文:restaurer)的濃湯或清湯,這也是為什麼英文的餐廳一詞是"restaurant"。
1782年,西方世界終於由Antonie Beauvilliers設立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餐廳 -- 「La Grande Taverne de Londres」,基本上就是複製法國宮廷的菜色與服務方式。很類似民國初年北京市有的「仿膳飯莊」。這也是為什麼在19世紀以前,西方語言中"restaurant"這個詞專指「販賣法國大菜的高級場所」而非一般餐館。
美國則要等到1830年才有第一家餐廳落腳紐約市,由Delmonico兄弟開設。Delmonico's也是第一家提供「單點(la carte)」與「定食(prix fixe)」的餐廳,對19世紀的美國人而言是從未聽聞過的新奇體驗!
20世紀初美國禁酒令(The Prohibition)害得幾萬家美國餐館關門,這段期間(1920~1933)僅有違法的私酒館(speakeasies)與家庭餐廳得以生存。
法律經濟學談的禁酒令惡法怎樣催生美國最大幫派黑手黨,甚至禁酒令之所以得以憲法修正案形式通過國會與當時美國婦女首次享有投票權有關...等等題目我過去都談過,此處就不重提。
這邊簡單提兩句經濟學觀點:
I 歐洲之所以幾千年沒有如中國發展出餐飲業的根本原因就是「太窮」。由以下這張歷史GDP圖可以看出,1600年以前歐洲的收入都低於中國,尤其中世紀西歐收入只有中國的1/3。整體社會租值太低時,餐廳的上頭成本不但無法回收,甚至連直接成本要損益平衡都很難。
II 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曾針對某台中高檔餐廳尚未開幕就倒閉事件,批評該餐廳「有錢裝潢沒錢發薪水」。
此教授經濟學觀念不足之處我在2017年「象牙塔教授,這叫消費者盈餘榨取」一文解釋過,轉貼部分如下:
很明顯論者壓根就沒有開店的經驗,以為人力是隨時請隨時有,而且來就能上線工作毋須教育訓練也不用過濾的。
我自己曾經為了在信義區開百貨公司專櫃,104等求才管道花了幾萬元刊登,2個月內面試將近幾十位求職者,超過9成根本不能用。能用的一成,你還得跟大品牌競爭 — 人力通常更願意去知名品牌大公司工作,無名中小企業甚至要開出比大公司更高的薪水才請得到或留得住人。可是增加的人力成本很可能也吃光獲利。
請人哪那麼容易?
同時這位大教授也沒有經濟學成本的觀念(特別是上頭成本與營運成本),才會說出「花大錢裝潢然後不喜歡花一點小錢請人」這種話。
裝潢費用屬於上頭成本,是下注之前對於市場判斷與定位的成本,一旦下了注要開檔,這個成本對於經營者的行為在經濟學上已經失去任何影響,因為這已是歷史成本,而歷史成本不是成本。經濟學看的機會成本永遠是指「對未來選擇的最高代價」。
裝潢後如果人力無法支應,開門營業帶來的收益不足以cover日常營運成本,甚至因人力素質未達標準可能砸了招牌商譽的風險下,理性經濟決策當然是暫停營業!
我不認為這篇新聞中的苦主全是因為一例一休而出現人力問題,我推測他們應該本來人力就很吃緊了,可是越趨僵化的台灣勞動法規使得經營難度大大提高。
開了店可用人力資源無法完美供應,在百貨公司業界是早就存在這種狀況。樓管一般會在新櫃開張但人力不足情形下幫忙調度借人,這也是樓管的工作權責範圍之一。反過來想,如果此類狀況不是常發生,那百貨公司也不會設置樓管負責這部份的調度工作。
也就是說,真實世界中此類狀況遠比這些象牙塔裡的學者所知來得實際而頻繁。從經濟制度分析角度來看,缺乏彈性的勞動法規的確會加劇與惡化這種困境。
台灣很可悲的,是參與政策決定的環境中竟充斥這類毫無經營經驗的人,還說話最大聲。
文章連結:
https://wp.me/p7TW6D-116
法律系面試題目 在 P律師:漫畫法律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博士班或研究所對律師考試有沒有幫助?
考上那年,有朋友問我是不是因為讀了博士班才考上律師?聯合報採訪我時,也問我讀博士班或研究所對考試有沒有幫助?或說讀研究所能否在國家考試上占有優勢?
首先,我認為有碩博士學歷不等於會考試。雖然我自己讀到博士班,但我認為對於學歷不能有迷思,實力才是王道(博士生有高度可能考輸大學畢業生)。
舉兩個例子,我讀國防大學那年(2006年),有位同學應屆考上律師(還前一百名),不少人聽到這樣考試成績,總以為她是國立大學或傳統法律私校的法律系畢業。不是!她本科系是文化戲劇系雙主修法律。我那年和她討論到林山田老師、王澤鑑老師,抱歉!她不記得老師名字,她只看高點補習班講義。我實際看他的補習班講義,我認為她可以應屆考上的關鍵,在於補習班每個例題她都寫的很詳細!還背得滾瓜爛熟!她根本就是活生生的題庫,碰到題目直接反應輸出。
第二個例子,就是我住台北大學合江街宿舍那位強者室友(考上律師、高考、公證人、檢察事務官、司法事務官等),他當年研究所在學中且沒有考國家考試,但是我和他討論大法官會議解釋或是刑事訴訟程序,他依然可以解出重點,還背出字號!我都說他應該去補習班教書才是。所以,有沒有碩博士學歷和會不會考試是二回事。
回到問題,讀博士班或研究所對國家考試有沒有幫助?就我自己讀研究所的經驗而言,我認為關鍵在於氛圍。我讀國防大學法律研究所時,同學們多立志考上司法官、律師或高普考,同學間會交流補習班筆記,還會一起討論法律問題,也會彼此關注有沒有好好讀書,在這樣氛圍下當然有助國家考試。
我後來從國防大學跑到中央大學讀產業經濟研究所法律組,而產經所經濟的課業就壓得我們無力準備國考,例如我們曾試著組讀書會,結果只舉行一次就被研究所經濟課業中斷。等到要畢業時,同學也不立志於考國考,而是準備語文考試和投履歷面試。這樣氛圍下就無助於準備國家考試。
考上前一年,我跑到台北大學法律系讀財經法組博士班。事後回顧,我認為讀財經法組博士班,確實提升我商事法的考試實力(考上律師當年,商事法有一題公司法40分,我拿到31分)。第一個原因在於,為了補上自己財經法的不足,我花了很多時間讀了商事法專論與期刊文章(特別是公司法、證券交易法)。第二個原因是修了不少財經法學分,大概知道老師們關注那些重點,或那些新聞事件是他們感興趣的。
總之,讀博士班或研究所對國家考試有沒有幫助?必須看讀的研究所類型與氛圍,還有自己有沒有精進所挑選的專業領域。
#國家考試這條路